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开元寺
释义

§ 基本概况

开元寺开元寺位于台南市北区开元路北园89号,距离南火牵站2公里,是台南市观光名胜之一。

寺最初系明朝郑成功的世子郑经所建,原称“洲仔尾园亭,”又称“承天府行台”。清时称“郑氏别馆”,继称“郑氏旧宅”。又以其位置在郡治的北边,故又称“北园”和“北园别馆”。清康熙间台夏道周昌复经桔亭筑室以增其胜,并由诸罗县知县季麒光号为“致彻园”。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总兵王化行议改建为寺,经巡道王效宗的赞许,延高僧志中法师主持募肩改建,名为“海会寺”,又称“开元寺”。继由竺庵、介山、石峰诸法师住持。乾隆十四年(1749年)台湾道书成始修,后由台湾知县鲁鼎梅劝募续成,改为“榴环寺”,或称“榴禅寺”。不久又称“海会寺”。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台湾道蒋元枢倡修,增置寺产。嘉庆元年(1796年)台湾镇总兵哈当阿重修后改称为“海靖寺”。不久又改称“开元寺”。同治年间,荣芳法师任住持,重修寺宇,宗风大搌。光绪二十年(1895年)台湾沦日,寺产被人强占一半。其时僧徒四散,寺宇颓记。幸由高僧玄精到寺住持,又得监院永定法师的协助募缘修葺,恢旧观。随后又经傅芳法师、成园法师住持,傅戒弘法、徒众兴盛。民国十年(1921年)由得圆法师住持时,重修山门,山门门眉上楷书“登三摩地”,门边塑一白象,右边塑一绿狮子。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信善郑玉记重修天王殿,改称为弥勒殿,白证峰法师撰《壬申冬郑玉翁重修弥勒殿纪》,刻碑立于殿外边左壁。 开元寺

得圆法师住持开光寺期间,创设僧伽学堂,新建圆光宝塔。宝塔为一祖三座,中间高,两边低。又改筑大讲堂、伽蓝殿、父母堂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坛傅戒,自此宗风曰渐光辉。法师圆寂后由证光法师住持,创办延平佛学院,培蓄僧才。后寺院一度衰落,众入叹息。眼净法师于1959年兼任开元寺住持,虚妙为监院,与传妙、菩妙法师等商议,并与台南荣妙居士、邱堂明居士等洽商处理寺务,还清债务,渐度难关。继而创办佛学院,捐募重修大雄宝殿,塑十八罗汉像。寺周围砌造砖墙、修建30米高的大士殿等。1966年新建蓬池宝塔,与圆光宝塔为寺中双景。寺务蒸蒸日上,成为台南市的名刹之一。

开元寺因规模宏大,环境清幽,向为文人墨客驻足揽胜之地,留下不少吟诗歌斌。

§ 历史背景

开元寺开元寺最早是郑经设在台湾的庭园别墅,间做其母晚年安居的处所。清领后,才将别墅改为佛寺,属于佛教禪宗临济宗支派。

别馆的创建:明永历年间,郑经在金门、厦门沿海战败,退守台湾。一时间抑鬱失志,无心政事,就在当时郡制之北的洲仔尾一地,筑园造庭,作为「承天府行台」,也就是在台湾的别馆。据说,园内极为敞阔华丽,峻宇雕墙、修竹茂林,加上曲折有致的小桥楼台,堪称全台庭园之冠。郑经从此流连园中,镇日酗酒,纵歌逸乐,直至积鬱而卒。其母董氏后亦终老于此。

改别馆为佛寺:清康熙29年(1690),当时的台湾镇总兵王化行及台厦道王效宗,因见北园别馆辽阔幽寂,竹林苍鬱,是所谓「三宝地」,极适兴筑寺宇;而台湾当时没有大型的佛寺古剎,于是决定改别馆为佛寺,以彰显大清盛世。修竣后,取名「海会寺」,又称「开元寺」;第一任住持为志中禪师。到了乾隆42年(1777),台湾知府蒋元枢加以大规模修建,增筑各殿、妆塑雕像,定下从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到大士殿的中轴建筑规制及左右厢房等。修后冠称「开元寺」,并留有碑图、文说明。

嘉庆元年(1796),为庆祝皇帝登基,遂取「圣天子缓靖海疆至意」,更名「海靖寺」。镇总兵哈当阿并题三匾:「三宝殿」、「弹指优曇」、「不二法门」等,至今仍高掛殿堂之上。日治时期:1895年台湾割日,寺内恶僧宝山与日人勾结,幸好出卖前夕该僧呕血身亡,开元寺才得以保存下来。后来,经第六任住持玄精上人发愿重修,以德啟眾,惩恶劝善,宗教风气渐盛,开元寺旧观也得以恢复。

光复后:民国47年,政府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开元寺因土地生產不足缴税再度陷入危机。后经眼净禪师与台南各界仕绅名流合议处理,才化险为夷。此后,庙宇陆续添建修整,并创办佛学院、幼稚园、慈爱医院等,朝多元化发展。目前列为二级古迹的开元寺,扮演的不只是僧侣静修与佛教信仰的单纯寺院角色,而是一座与台南市民的日常生活关系至为密切的综合性机构。

§ 地理位置及格局

开元寺地理位置

开元寺原叫「海会寺」,即因其位在海、溪会流处而得名。如下图,海会寺就位于柴头港溪汇入台江内海的附近,从这裡可直通烟波浩瀚的台江海域,搭船可达安平港。另外,从陆路上看,海会寺距离那时的赤崁楼只约五里,可说兼具了水陆交通之便。

格局

开元寺的佈局稳重大方,恢宏宽阔,是台湾少见的格局完整的大型佛寺,相当可贵。开元寺的殿堂配置属四合院式。除晚近兴建的大门以外,东西中轴线内的主要建筑,从外到内来看,依序是三川门(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大士殿;这种层次和排列方式,和大陆许多较具规模的大佛寺十分相似。因为,开元寺的历代住持,大都和大陆关系密切,有的来自大陆寺院,有的曾到大陆习法受戒,与大陆佛寺渊源至深,因此,台湾开元寺的建筑形式也非常明显的受到大陆佛教名剎的影响。

中轴线内的主建筑和两侧厢房间,原有围墙相隔,以区分庄严的神明殿堂和僧眾的起居空间。目前围墙已拆除,仅留弥勒殿和大雄宝殿间的空砖矮墙,作为象徵性的区分。

开元寺整体格局的另一特色是,接近禪寺建筑所谓的「伽蓝七堂」规制。拥有山门(三川门)、前殿(弥勒殿)、主殿(大雄宝殿)、南北配殿(左右厢房)、鐘鼓楼和法堂(以主殿兼用)不论就空间尺度或建筑配置来看,开元寺在在显示出宏敞辽阔、舒朗流畅的泱泱大寺风范,值得轻步流连,细细品味。

§ 建筑特色

开元寺开元寺是由庭园别墅改建而成的佛寺,郑经当年华丽的雕墙画宇,今已不可见。取而代之的是朴素典雅、平实稳重的典型清代佛寺建筑。

屋顶形式:三栋古迹建筑的屋顶都是简洁的「三川脊」式。没有太多的繁复装饰,素洁而庄严,具有佛教的寧和气氛,和一般混合民间信仰的庙宇屋脊形式大不相同。

彩绘:寺内各殿的重要作品,几乎全出自大师蔡草如之手。从三川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到祖师殿,无一不丰美细緻,匠心独具。

木雕:簷下梁间的木作,工巧精美,十分可观。尤其三川门前的门扇与木窗透雕,题材非常丰富,包含花鸟、龙凤与各种吉祥图案,美不胜收,的确值得一一细看。

开元寺是纯粹的佛教寺院,各殿所供奉的神明,符合传统佛教的规制。

主殿即大雄宝殿,神像极多,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左右两侧陪侍文殊、普贤二菩萨;这三尊佛像,据说是台湾最早雕塑的佛像,十分尊贵。另外,两旁还配祀有十八罗汉和其他菩萨数尊。

三川门内供有哼将和哈将两护卫神,这是清朝佛寺的流行作法,在其他寺庙很少见到。弥勒殿内除中央供奉弥勒佛外,两边分别有「风调雨顺」四大天王。三川门和弥勒殿内的神像都十分巨大威赫,仰望时,敬畏之感油然而生。最后一进的大士殿则主祀观音菩萨。

寺内最重要的法会是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的释迦圣诞法会和二月十九日的观音圣诞法会。此外,每月初一、十五和年节时也都举行纪念法会。

§ 景点特色

在庙埕看三川门开元寺寻访开元寺,会先在北园街上看到一座色彩斑斕的大门,这是民国48年才加建的。大门前极为寧静,寺内古树出墙,寺墙旁有一、二小贩和命相摊,阵阵徐缓清风吹来,让人未进寺内,便隐约领略到静修佛地的清寧。

古树庭园:穿过大门,进入绿荫蔽天的前埕。最先感受到的是空气中那般清绝静謐的气氛,彷彿能叫人把一切尘嚣繁琐,完全弃之门外,净新礼佛。三川门正前方有两栋菩提树,象徵正觉;另有老榕、樟树十餘株,株株苍翠蓊鬱。站在中央步道上,看著三川门红瓦与古树垂荫,构成一幅即为幽深典雅的景象。

碑亭:立著石碑数通,大多是以往修建时留下来的,上面记录著历代的兴修沿革,是瞭解开元寺历史的珍贵文物。

屋顶形式:三川门的屋脊是「三川脊式」,三层相连,中央一层抬高。红瓦片、白飞簷,舒畅的平脊配合上扬的燕尾,展现出气宇非凡的寺庙风采。因为是纯粹的佛教寺院,屋顶装是十分简朴,正脊上只有舍利塔和双龙,没有其他华美繽纷的剪黏簷饰。

三川门前

顺著长长的步道,走近三川门,在外侧新大门未建之前,这裡才是开元寺传统的正式出入口。因古时候佛教的寺院大都建在山间丛林内,所以进出的大门又叫「山门」。三川门因地位显著重要,因此从门楣、廊墙、门窗到柱石,无一不精湛可观。故一一详细解说这些作品。

门神:开元寺的门神彩绘名闻遐邇,是名师蔡草如的重要代表作品,享有极高的艺术评价。仔细凝看,不难发现其造型极为生动,栩栩如生;尤且面貌与姿态,自然流露出一股英挺动人的气势。和一般佛教寺院一样,门神为常见的「左右护法」和「四大天王」。左边的韦驮,肤色粉白,神韵温厚,眼睛细长而柔美;手持金刚杵,是佛教的护法神。右边的伽蓝,则形貌威猛,肤色黝黑,双眼圆睁;骨骼和手势的劲道十足,是佛寺的守护神。边门的四大天王,分别手持剑、琵琶、伞与蛇,代表风、调、雨、顺。

抱鼓石:末在正门两侧,形状像鼓。主要作用是稳定门柱和装饰门面。鼓面上有螺旋纹,外侧和基座上刻著鹤、马等动物图案。造型十分简拙,是初建时流传至今。

中央门扇:中央门扇因位置显著,是视觉的重点,因此,许多雕刻的精品佳构都在这裡出现。最上段是花鸟图案的透雕,中段则为「夔龙拱罄」。夔龙又叫褵虎,是形体如龙的单脚怪兽,这裡以双龙迴绕著古乐器「罄」,代表吉庆;周围另有象徵「天官赐福」的四隻蝙蝠。最下面的裙板刻有麒麟和犀角杯,麒麟是仁兽,代表正义和文明;犀角杯则是佛教宝物。

门楣:门楣上的彩绘是「草如仙」的精心杰作。大门上额有四幅,两侧边门上各有一幅;分别画述佛经故事。画面意境超远然,用色简单优雅,笔触十分顺畅灵活,可说是庙宇彩绘的上选之作,值得佇足细赏。此外,弯枋牌楼上的花草云纹透雕,也极精致可观。

员光与吊筒:抬头往上看,梁柱间一排排的雕花板,就是「员光」。上面刻有象徵「喜上眉梢」的梅花喜鹊及其他花鸟、人物故事等;外侧还有雕刻成莲花做形状的「吊筒」。开元寺对联:两侧边门和侧窗上,分别有竹叶体、篆书、隶书三种不同字体的对联,是嘉庆年间重修后所题。书法优美,含意深远。边门以竹叶状笔画书写而成的竹叶体对联,是目前仅存的台湾著名贡生林朝英遗墨,字底并饰以绿色竹叶图案。左窗篆书对联「开闢真机细縕无滞,元泉妙道色相俱空」,右窗隶书对联「开化十方一瓶一钵,元机参透无我无人」。以「开」、「元」二字为首,巧妙的道出寺名与佛道禪境。

石枕:两侧边门门柱下各有一对,也是稳固门柱用的。左边这对正面有像鹤的鸟类浮雕;右边一对的造型比较特别,半圆的额头,凸出的巨眼大鼻,看起来十分威凛兄暴,似人又似鬼。

柱:不是一般庙宇雕造精美的龙柱,而是朴素的圆柱。中央四根为木石柱,即上段1/3为木柱,下段2/3为石柱;其他都是木柱。柱珠上有花云纹和小圆珠石刻,十分细緻精巧,是清朝修建时所作。

窗櫺:特色是以方形的窗櫺来包含圆形的构图,代表「天圆地方」。左右两边博古图内容丰富,身含寓意旨趣。左边的图案涵意为「新韶如意、平安吉祥」;图上的梅花、如意代表新年如意,花瓶和灵芝代表平安吉祥。四个角落裡有蝙蝠和云气,象徵福运连连。

廊墙:上段内侧是龙虎堵,左面为龙,右面为虎。外侧的彩绘,左右两侧分别是「船师悔责」和「丑女改容」的世尊传说故事。用色清美,笔法细腻,图上并书有故事内容,不妨在此品文观图一番。

三川门内

首先走进三川门内,会被左右两尊硕大无比的神像所震慑。再一抬头,一候条淡黄屋板和大红横楹,加上琳瑯满目的木作彩绘;小小的空间裡,使人同时感受到威巨和清朗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氛。门内中央并悬掛著「开元寺」、「小西天」两匾,分别是光绪和日治时代信徒所献。

哼哈二将:台湾寺庙很少在三川门两侧设护卫神像,唯有清朝所建的佛寺才有此作法,如台南开元寺、弥陀寺等。哼哈二将,强勇富正义感,是佛的侍卫兼护法之神。绿脸棕眉的是哼将,褐脸黑眉的是哈将,据说分别是印度的那罗廷天界力士和密遮金刚力士。两者都採坐姿,微开口笑,手持金刚杵,姿态灵巧而活泼。此二神像可能是清朝原物,大约二十年前才修护过。

木雕彩绘:架栋间的大木作、小木雕都极精緻可观;额板和楹梁上的象、竹、花、鸟彩绘,清丽与繁复间而有之;与三川门外的风格吻合,同是蔡草如的佳构。

四大天王:两侧的「天王踩恶鬼」塑像,四大天王个个巨大威赫,气势迫人;脚下的恶鬼表情有悲戚、有哀嚎,十分生动逼真。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全寺最重要的殿堂,白色的门墙,配合砖红屋顶,特别显得光洁明亮。正殿内神像眾多,除主祀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外,另祀多尊菩萨、尊者和十八罗汉。正中央的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菩萨三神像年代久远,弥足珍贵。

此外,殿内还存有全台最早的铜鐘。簷下梁间的木雕彩绘,造型巧妙,用色华美,充分展现出结构与色彩的魅力。

憨番扛庙角:进大雄宝殿之前,抬头往上看,前簷梁间有两尊男子,侧身弓腿,以手臂奋力抬著庙角大梁,就是俗称的「憨番扛庙角」或「憨番举大杉」。

关于它的由来有不同的传说:一说憨番取自荷据时期的黑奴,因其粗壮有力,所以匠师在新建庙宇时,习惯将他们雕塑在庙角,以发挥支撑的作用。另一说,此种作法乃模仿自印度的寺庙,因当地无论佛教或印度教的庙宇,都可发现这样的建筑形式。开元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开山鼻祖,地位极崇高,大雄宝殿的「大雄」二字,即因尊仰其无边的道德法力而名。据传,释迦在2500多年前出生于印度,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城城主。自小生活十分悠游,不知人间疾苦。直到某日出游,看到生、老、病、死等人间的愁苦与无奈,顿时了悟万事变幻无常,遂决意捨弃贵族生活,出家修行。经过数年苦修后,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文殊、普贤菩萨:陪侍在释迦牟尼左右,在佛教的地位十分崇高,并称「华严三圣」。释迦左侧,驾驭狮子的是文殊菩萨,左手持著金色净盘,右手作迤洒状;智慧在眾菩萨中号称第一。右侧的普贤,骑著白象,首握蓝色书卷,在佛教中,主司理法。

铜鐘:据说是全台最早铸成的铜鐘,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第一任住持志中禪师闭关3年,劝募所得製造而成,完成于康熙34年。

鐘高70公分,直径105,7公分,重1600斤。鐘上铭记著志中禪师的出关偈——「独坐钉关给善缘,募鐘立愿利人天;一声击出无边界,同种功德亿万年」,同时还鐫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和捐造者名单,几乎当时在台的文武高官如台湾镇总兵王化行、台厦道高拱乾、知府吴国柱等都名列其上。

鐘龄虽逾300年,鐘面上的文字却依旧清晰可见,字跡俊美,线饰古朴,是铸鐘的极品,台湾少见的珍物。

拜亭

拜亭:又称「后轩亭」,原是供信徒摆置祭品、烧香参拜的空间。梁上的木雕精湛巧妙,左右两侧的弯月形雕花板上,分别刻有「龙吐莲花」、「双龙拱罄」、「鰲吐浪花」等吉祥图案。仔细看,刀法极为灵动活跃。大红楹上的「惠济苍生」匾额旁有佛手柑、仙桃、石榴等造型的木雕,寓意「三多」——多福、多寿、多子。梁上彩绘则以花鸟为主,黄绿色调配以红花点缀,显得非常细腻清美。

瓮瓦矮墙:大雄宝殿与大士殿之间的庭园两侧,各有一排由酒瓮堆叠排列而成的矮墙,据说是清朝遗物。小口圆肚的造型,显得非常古拙亲切,瓮与瓮间形成的曲线柔美而和谐。

山墙:山墙,是指建筑物的侧墙,其形式和作法可以有很多变化。这裡接近所谓的「火形」造型,是闽浙一带常见的形式,最大特色是山墙高过屋顶本身,遇到火灾时,能有效阻挡火势蔓延,举隔绝火舌的功能。

七絃竹

七絃竹和「郑经井」齐名,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相传,郑经的母亲董氏,素来钟爱修竹,居于「北园别馆」时,特地从河南卧龙冈,飘洋过海,移植竹中异品---七絃竹来台种植,迄今逾300年,依然生气蓬勃,欣欣向荣。台湾竹的种类相当多,有箭竹、刺竹、墨竹、绿竹、白竹等,属于少数珍贵的品种之一。它的特徵是茎干极为细长,略呈黄绿色,上面有7条青色的丝纹,看来就像琴的絃线,因此得名;竹貌聘婷秀美,动人万分。

护龙

左侧护龙:斜顶平房的日式建筑风格,为1933年所修建的,整体的素木风貌,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殿堂的雍容素雅格调。木质的格窗门扇,仔细看,每一处木框上都经过用心的琢磨,展现出精巧细腻的花、鸟、竹、兽雕刻,两侧长长的木刻对联,营造出庄寧静穆的气氛,形成一种罕有的獷雅兼具的趣味。

§ 参考资料

http://www.fjdh.com/temple/HTML/temple_20070724123334.html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emples/Khai-Guan/local.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