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推拿
释义

§ 推拿简史

推拿,古称按摩,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帛书和竹木简上就记载了大量按摩、导引、吐纳等内容,这些出土的医书反映了春秋战国或者更早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按摩治病最早发源于我国中部地区。据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之所以生万物之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这里的中央即我国的中部地区,属河南洛阳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扁鹊抢救尸厥患者的成功事例。据《周礼疏案》曰:“扁鹊过虢境,见虢太子尸厥,就使其弟子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游按摩。”数法并下,成功地治愈了虢太子的病。

秦汉时期把导引、吐纳、膏摩列入保健预防方法。汉代医圣张仲景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编著了《金匾要略》一书。认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隋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昌盛,医学科目开始逐步完善。按摩已列入国家医学教育的正式科目。按摩设有专科,有按摩专科医生,按摩博士。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以九品以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也就是说当时已经把古老的导引之法正式作为教学内容。

宋金时期,推拿运用范围更加广泛。宋代名医庞安时运用腹部按摩手法催产:“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本病案可属世上首例有记载的产科手法助产的病案。

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推拿也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小儿推拿有突破性进展,正骨推拿、保健推拿已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当时,编著出版了许多按摩医学书籍,最具代表性的《小儿按摩经》可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书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人小儿推拿秘诀》等三十余部小儿推拿医学著作出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按摩被推拿一词所代替。这一名称的改革,体现了按摩疗法的发展和人们对推拿认识的提高。标志着推拿史上一个很大的飞跃。

乾隆年间由政府编著的清代医学全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宋以来的骨伤按摩成就及民间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把整骨按摩归纳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推拿专著出版最兴旺时期。现存的推拿古籍几乎都是那个时代出版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的中医政策关怀下,推拿又迅速发展起来。1956年推拿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系,在上海开设了推拿培训班,成立推拿专科门诊部,建立推拿专科学校,并邀请全国著名推拿专家任教,开始了有计划的正规教育。在50年代上海市中医推拿门诊部已分为小儿疾病推拿、内妇科推拿、运动系统疾病推拿,同时还收治部分外科和五官科疾病。

推拿学校着重开展了对推拿历史和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做了大量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对推拿的作用和治疗原理进行了的理论探讨工作;对推拿手法明确提出了必须具备的技术要求,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

1974年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针灸推拿骨伤专业,推拿专业又重新登上了新台阶。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有条件的中医学院都相继开设针灸推拿课,并筹建针灸推拿系。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列入推拿专业,至此全国大多数中医学院都设立针灸推拿系。上海中医药大学率先培养出一批高层次的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推拿人才的培养转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

在此基础上,对推拿作用机理的研究更为深入、广泛。有的利用在作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当充分暴露术野的情况下先作推拿手法,以观察推拿手法对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讨论;有的运用计算机对推拿手法作三维力学的分析;有的通过对斜扳法生物力学的分析,以指导临床如何去使用力量以提高手法的正确性;有的通过心电图认识到推拿后能改变冠心病人心电图ST波和左心功能;有的通过对血中内啡呔、5一羟色胺等致痛物质的研究来探讨推拿镇痛原理;有的运用免疫手段,来证实推拿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使白细胞升高。

总之,推拿虽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但是它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在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的基础上,一定会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 推拿治疗的作用原理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坝脉注(涩),脉泣(涩坝恤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一段古代经典医书说明外来寒邪侵犯了人体背部腧穴之后,而导致了经络的涩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故造成背部疼痛,甚至诱发心痛,推拿后可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并使局部温热,通则不痛,热则痛缓,能驱寒止痛。也可以说推拿就是通过经络穴位来调节脏腑各组织器官间的平衡,加速新陈代谢,修复各种损伤,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下面从不同的方面对推拿治病原理作些探讨。

作用于皮肤组织

皮肤是直接接受推拿治疗的人体组织,然而皮肤具有调节机体温度和保护皮下组织不受伤害的功能。

推拿手法能加强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除衰亡脱落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代谢,软化疤痕,增强机体的防卫功能;同时还能增强皮肤的光泽和弹性,延缓皮肤的衰老。

摩法、揉法、擦法、拍打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手法功力好的推拿医师其手法的深透力亦强,他不仅使表皮温度升高,而且还能使局部深层组织的温度升高。所以能软化和松解皮肤和皮下粘连的组织。

作用于肌肉组织

在高强度的运动后,由于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的大量产生,沉积在肌肉组织中,出现肌肉痉挛疼痛和疲劳现象。若对疲劳肌肉进行推拿治疗,就能促进乳酸的消散和排出,使疼痛缓解,疲劳消除。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采用保健推拿以消除疲劳,迅速进入竞技状态。

推拿又能增强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其收缩机能增强和肌力增加,常用于废用性肌萎缩和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肌肉萎缩的治疗;亦能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弹性、松解肌肉、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

促进骨关节损伤后的康复

当骨关节损伤后,由于肌肉和关节的不活动,局部血液循环缓慢、淋巴郁滞,组织发生水肿,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的纤维原所形成的“胶汁”,从而就发生了粘连,造成关节功能障碍,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正确的推拿治疗,可使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水肿消退,粘连松解,功能障碍的关节能逐渐增大活动范围,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推拿有利于骨关节损伤的康复。

纠正异常解剖位置

凡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均可运用推拿手法得以纠正。例如: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肢活动障碍处于强迫体位,只要手法运用正确,真可谓是手到病除。对于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腰痛难忍的病员,手法亦能起立杆见影之功效。再则,推拿手法还可以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物——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得到改变,使腰腿痛症状消除或减轻等。

改善血液循环

某染化工厂内部分生产工人因与有害化学物品接触,出现疲乏和全血下降。经四花穴、足三里按揉和担脊等推拿治疗一阶段后疲乏现象明显好转,血象普遍回升。

实验证明,推拿能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大管径,使血液循环大大改善。同时还能促进病变组织血管网的重建,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管道的通畅性能,降低血液流动的外摩擦力等。

由于推拿手法能够改善血液和循环系统,所以在临床上对高血压病、冠心病、脑供血不足等疾病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还是很受欢迎的。

帮助消化

有实验证明,对背部脾俞、胃俞穴推拿约l~2分钟后大多引起胃蠕动增强;足三里穴推拿后则大多引起胃蠕动减弱。值得提出的是,推拿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胃蠕动增强时,推拿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动减弱,而当胃蠕动减弱时,推拿后则增强。

也有实验证明,推拿后可降低胃泌素的分泌和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等,所以对消化系统功能性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调节神经系统

推拿可降低周围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故常用于止痛,如神经炎、神经痛等。较轻手法也可以刺激运动神经,提高肌肉兴奋性;重手法则用来治疗肌痉挛,亦能促进损伤的功能恢复。腹部推拿可通过植物神经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和调节胃肠蠕动功能。

背俞穴的推拿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脊髓和大脑的调节功能,从而使相应脏器的功能发生变化。如肺俞对呼吸系统,脾俞、胃俞对消化系统,八髎穴对泌尿生殖系统等的作用。

改善心理

轻柔的推拿手法能使患者情绪放松、稳定,可减轻或消除心理上对疾病的不良反应,如抑郁、焦虑等。随着推拿治疗效果的积累,患者能逐步增强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因此推拿不仅对器质性病变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且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

综前所述,推拿治疗确实是一种简便、实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关键的问题是要正确掌握推拿手法、穴位、解剖部位,临床上要运用恰当。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应认真学习,刻苦练习,反复体会、实践,逐步摸索和掌握推拿治疗的规律。

§ 中医推拿之经络与腧穴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总结、积累、归纳、升华而成的系统理论,对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具有沟通上下表里、联系脏腑器官与通行气血的功能。《内经》认为: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儒筋骨,利骨节”的生理功能。《内经》又认为:邪气侵袭人体,“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才舍于孙脉;留而不去,才舍于络脉;留而不去,才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这是邪气通过经络从体表皮毛而逐渐里传入五脏六腑的病理过程。当然,通过经络的联系,内脏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肝阳上亢可见目赤、头痛;肺疾可见胸痛、咳嗽;心疾可见胸闷、心悸;脾疾可见湿困疲乏;肾疾可见腰膝酸软等。

推拿治病,尤其是对内、妇科疾病的推拿治疗,经络学说更具有指导意义。推拿时主要是根据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附近或按经脉循行部位上取穴,通过手法刺激,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太阳头痛取风池;阳明头痛取合谷;胃脘痛取足三里;心痛取内关等。由此可见,经络腧穴对指导推拿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较为粗大的,分布较深且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亦称“经脉”。而较为细小的,经的分支,深浅部均存在,网络于经脉间的称为“络”,亦称“络脉”。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十二经脉(统称正经)和奇经八脉(统称奇经)是经络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即为十四经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会聚于体表的部位,这些部位大都处于人体经络循行的路线上,当针刺或指压、点穴后反应比较强烈,疗效比较显著。所以,每谈及经络也一定离不开腧穴。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是经络以穴位为据点;穴位则以经络为通道。例如,经络尤如火车的铁轨,穴位则为其线路上的一个个车站。而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为分布于十四经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取穴治病的依据。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

1.名称分类 根据各经所联系内脏的阴阳属性及其在肢体循行位置的不同将十二经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阴经属脏,行于四肢的内侧;阳经属腑,行于四肢的外侧。十二经分类见下表:

十二经分类2.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如此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图1、图2)。循行

阳主表、阴主里。由其经脉互为络属,以构成表里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无端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接,循环贯注。其流注次序见图2。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任脉为阴经,督脉为阳经,同源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脏阴经分别与任脉相交会贯通,腑阳经分别与督脉相交会贯通。由干任脉、督脉与十二经脉及脏腑关系甚密,所以有十四经脉之称。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出自《灵枢·经脉》)

手太阴肺经(图3)“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图4)“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图5)“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图6)“脾足大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图7)“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图8)“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图9)“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足少阴肾经(图10)“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图 11)“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从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经(图12)“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隔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至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足少阳胆前,交颊,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图13)“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毗后;其支者,别锐毗,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含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厥阴肝经(图14)“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足厥阴肝经奇经八脉

1.督脉(图15)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督脉2. 任脉(图16)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承泣,属足阳明胃经)。任脉奇经八脉的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因篇幅手少阳三焦经限,这里仅介绍督脉和任脉。

§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推拿治疗在临床上最多应用的还是颈、肩、腰腿疼痛和四肢骨关节、肌肉、神经等病变,为了杜绝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并融为一体的。通过此方法可以排除炎症、肿瘤等各种非推拿治疗适应证的疾病。而且还能使疾病得到明确诊断和提高治疗效果。由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甚多,医学科学又是日新月异地发展,本书重点介绍四肢骨关节和脊柱最基本而又是最实用的物理诊断方法。肩关节外展活动

上肢部的物理诊断法

肩关节

1.望诊 由于肩关节周围肌肉丰富,所以望诊时必须两侧对比检查。检查时两肩一定要裸出,对比两肩外形是否对称,高低是否一致,有无畸形、肿胀、窦道、肿块及静脉怒张、有无肌肉萎缩等情况。正常肩关节外形为浑圆形,若三角肌膨隆消失,呈“方肩”状,多提示有肩关节脱位或三角肌萎缩。若肩肿高耸,多为先天性肩肿骨高耸症。除静观外,还要视其动态情况,嘱患者做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观察有无活动障碍及其异常活动,如前锯肌瘫痪向前平举上肢,可出现“翼状肩胛”。

2.触诊 首先要知道在肩部有几个骨性标志。在肩外侧最高点骨性突出是肩峰;其下方的骨性高突处是肢骨大结节;肩峰前方为锁骨外侧端;锁骨中,外1/3交界处的下方一横指为喙突。还要检查局部皮肤温度,有无肿胀,如系肿物,要检查其硬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何。要仔细地寻找压痛点,肩关节周围常见的压痛点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压痛点在结节间沟;冈上肌腱损伤,压痛点局限于大结节的尖顶部;肩峰下滑囊炎,压痛点局限在肩峰部。除压痛外应检查肩关节有无异常活动,如肩锁关节脱位时,当按压锁骨外端,可有弹性活动。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可在结节间沟触及肌腱的弹跳。

腕关节及手部各关节活动3.肩关节活动度检查 要注意其运动方式,幅度,有无疼痛、受限,尤其注意其肩肿骨的动态;避免肩胛骨一起参与活动而造成的假象活动度。

肩关节的中立位为上臂下垂,屈肘90°,前臂指向前方。

关节活动度(图18)如下:

前屈:70°~90°后伸:40°外展:80°~90°内收:20°~40°内旋:70°~90°外旋:40°~50°上举:160°~180°(是前屈、外展和肩肿骨旋转的复合动作)

4. 特殊检查(1)搭肩试验:患肢肘关节屈曲,手放在对侧肩关节时,如肘关节不能与胸壁贴紧,则为阳性,表示肩关节脱位、粘连。

(2)肱二头肌长头紧张试验:嘱患者屈肘并做前臂旋后动作,检查者给以阻力,如肱骨结节间沟部位疼痛,则为阳性,表示肢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3)直尺试验:正常人肩峰位于肽骨外上髁与肱骨大结节连线之内侧。用直尺的边缘贴在上臂外侧,一端靠近肱骨外上髁,另一端如能与肩峰接触,则为阳性,表示肩关节脱位。

肘关节

1.望诊 首先观察有无畸形。正常肘关节伸直时,有5°~15°的携带角。一般女性比男性要稍大。若大于此角度称之为肘外翻;若小于此角度称之为肘内翻。肽骨髁间骨折、肘关节脱位、桡骨小头脱位等未经整复时,均可见到肘部轮廓的改变。

其次要观察肘部有无肿胀。当肘关节肿胀时,肘后肱三头肌腱两侧饱满。肽骨内或外上髁骨折时,肿胀区常较局限。挠骨小头骨折,鹰嘴挠侧正常皮肤凹陷消失2.触诊 首先要注意肘部压痛点位置。肱骨外上髁压痛,多为防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压痛,多为肱骨内上髁炎;尺骨鹰嘴压痛伴囊性肿物,多为鹰嘴滑囊炎。此外还应包括对肘关节周围皮肤张力,肱动脉的搏动、尺神经硬度及粗细的改变,有无肿块以及肿块大小,硬度、部位,与活动的关系,以及滑车上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3.肘关节活动度(图19)检查

肘关节中立位为前臂伸直。肘关节活动屈曲:135~150°过度伸直:10°旋前:80°~90°旋后:80°~90°

4.特殊检查

(1)网球肘试验:又称腕伸肌紧张试验。肘关节伸直,同时前臂旋前,腕关节被动屈曲,能引起肱骨外上髁处疼痛者观为阳性,表示肱骨外上髁炎。

(2)肘关节外翻挤压试验:肘关节伸直位,检查者一手抵住肘关节外侧,并使肘关节被动外翻,如有疼痛,则为阳性,表示桡骨小头骨折。

(3)肘三角(图20):肘三角正常的肘关节于完全伸直时,肽骨外上髁、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三个骨性突起点,在一条直线上;当肘关节于完全屈曲时,这三个骨性突起点构成一等腰三角形。若肘三角关系改变,表示有骨折、脱位。

腕关节与手

1.望诊 对比检查两腕关节与两手,观察有无畸形、肿胀和异常动作等。

常见畸形有桡骨远端骨折引起的银叉样畸形;正中神经损伤所致大鱼际肌萎缩,呈猿手畸形;桡神经损伤所致腕下垂;尺神经损伤所致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呈爪形手;以及并指、多指、钮扣畸形、鹅颈畸形等。

腕关节肿胀以背侧指伸总肌腱两侧明显。“鼻烟窝”消失常提示有腕舟状骨骨状。两侧腕关节肿胀伴多发性、对称性近节指间关节棱形肿胀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指骨棱形肿胀常见于指骨结核或内生软骨瘤。手指末节呈鼓褪样肿胀,则提示为肺性骨关节病变,也称槌状指。腕背或掌指关节的掌侧面有局限性肿块,与皮肤无粘连,但附着于深部组织,有囊性感,多为健鞘囊肿。

手指震颤,多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震颤性麻痹、慢性酒精中毒等。双手呈搓泥丸的颤动,在运动时减轻,静止时加重,多为巴金森综合征。

2.触诊 自尺挠骨远端向指骨方向依次检查腕及手部压痛的部位和程度,是否伴有肿胀、放射痛、异常感觉等。手掌部位应包括大小鱼际肌及屈肌肌健部位有无压痛。局部肿块的性质,是否随肌腱活动等。在屈伸手指过程中,如有弹响,多为弹响指或称为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当前臂旋转时,下桡尺关节发生弹响,多为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

3.腕关节及手部各关节活动度(图21)检查

(1)腕关节中立位为手与前臂成直线,手掌向下。

伸;30°~60°掌屈:50°~60°桡侧倾斜:25°~30°尺侧倾斜:30°~40°

(2)手指关节中立位为手指伸直。

掌指关节:伸为0°,屈可达90°近节指间关节:伸为0°,屈可达90°远节指间关节:伸为0°,屈可达60°~90°

(3)拇指中立位为拇指沿食指方向伸直。

外展:可达40°屈曲:掌拇关节可达20°~50°,指间关节可达90°对掌:不易量出度数,注意拇指横越手掌之程度内收:伸直位可与食指桡侧并贴

4. 特殊检查

(1)握拳尺偏试验(图22):患者握拳,拇指在其余四指之下,使腕关节做被动尺偏运动,引起桡骨茎突部疼痛为阳性。见于挠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握拳尺偏试验(2)桡侧伸腕肌腱摩擦试验:医生握住患肢前臂远端,手掌放在前臂挠侧背部,嘱患者主动做腕屈曲活动或握拳及放松的连续运动。如医生掌下有明显摩擦声则为阳性。见于桡侧伸腕肌腱周围炎。

(3)腕关节尺侧挤压试验:腕关节于中立位,并被动使之向尺侧偏斜井挤压,若下桡尺关节疼痛为阳性,见于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或尺骨茎突骨折。

§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之下肢部的物理诊断法

髋关节

1.望诊 站立位有无髓关节畸形、臀部肌肉萎缩、腰前凸代偿性增加、大腿皮肤皱折加深,下肢有无内收、外展或内外旋转畸形和下肢短缩或增长的改变;同时还要观察两侧髂嵴和两侧臀皱襞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行走时患肢能否持重,步态是否均匀、稳定,并描述步态的特点。

2.触诊 髋关节肿胀,可触及其周围皮肤张力增高。髋关节脱位,可在异常部位触到股骨头或扪及股动脉搏动减弱。臀肌挛缩可在臀部触及紧张的束带。弹响髋可在粗隆处触及肌腱的弹跳,并出现弹响声。大粗隆处浅压痛伴有囊性肿块,多为大粗隆滑囊炎。

3.髋关节活动度检查 中立位为髋关节伸直,髌骨向上。

关节活动度(图23)如下:图23屈曲:130°~140°后伸:10°~15°外展:30°~45°内收:20°~30°内旋:40°~50°外旋:30°~40°4.特殊检查

图241)单腿独立试验(图24):患者直立,背向医生,患肢屈髓屈膝上提,用健肢单独站立。正常时,骨盆向健侧倾斜,患侧臀皱襞向上提起,称为阴性。同法使患肢单独站立,如发现健侧骨盆及臀皱襞下降,即为阳性,见于髋关节病变或臀中、臀小肌麻痹。2)望远镜试验: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医生一手握住小腿,沿身体纵轴向上推;另一手摸着同侧大粗隆,此触及有活塞样活动感,为阳性。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尤以幼儿体征更为明显。

3)“4”字试验(图25):患者仰卧,嘱患肢屈髋屈膝并外旋髋关节,使其外踝置于健侧下肢膝关节上部,形如“4”字。若无法完成“4”字动作而髋部疼痛者,为髋关节病变。若能完成“4”动作时,医生一手压对侧的髂前上棘,另一手将患肢膝关节内侧向下压,如出现骶髂关节部疼痛,则为阳性。见于骶髂关节炎等骶髂部病变。图254)屈膝屈髋分腿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屈曲外旋,两足底相对,医生两手分别置于膝做双膝分腿动作,出现股内侧疼痛,为阳性,提示内收肌痉挛。

5)足跟叩击试验: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生以一手将患肢略作抬高,另一手沿体纵轴叩击其足跟,使髋部产生震痛,为阳性,见于髓部骨折、炎症或下肢骨折。

6)中立位试验: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用手平托患肢足跟,足呈外旋位为阳性,见于股骨颈骨折。

图26,277)髂胫束挛缩试验(图26):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将健侧髓膝关节屈曲,抱于胸前;医生站在患者背后,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上方,使膝关节屈曲90°,患髓先屈曲后外展再伸直,此时医生除去外力使其自由坠落,如有髂胫束挛缩,则患肢可被动地维持在外展位,则为阳性,并可骼崎与大粗隆之间摸到挛缩的髂胫束。

8)托马征(图27):患者平卧,健侧髓膝关节尽量屈曲,使大腿贴紧躯干,双手抱住膝关节,并使腰部贴于床面,如患髓不能完全伸直,或虽伸直但腰部出现前突,则托马征阳性,并应记录患髓关节屈曲角度。见于髓关节僵硬,腰椎结核或骼腰肌痉挛。

膝关节

1.望诊 比较两侧股四头肌,特别是观察股四头肌内侧头有无明显萎缩。当膝关节屈曲位,骸韧带两侧“膝眼”消失,表明关节有肿胀。站立时双腿并拢,两腿股骨内髁及双足内踝可以接触。若两内踝分离,即为膝外翻,又称“X”型腿;若两内髁分离,即为膝内翻,又称“O”型腿(图28)。膝内、外翻畸形,常见于佝偻病、股骨下端或胫骨上端骨折、骨髓炎或软骨发育不良等引起,因骺板生长不对称所致。在站立时,膝关节呈明显的过伸状态,称为膝反屈或称为军刀腿(图29),常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股骨内、外髁任何一侧见有局限肿大,伴浅静脉怒张,提示有肿瘤的可能性。图28,292.触诊 确定压痛的部位,对诊断膝关节疾患十分重要,膝部常见压痛点(如图30)示。若发现肿块(包括胭窝部),应检查其大小,硬度,深度,有无压痛与周围组织及膝关节活动的关系。膝关节周围触及滑膜增厚、变韧,提示慢性滑膜炎。在伸直膝关节时,将骸骨作上下或左右推移时,出现沙沙的摩擦音及痉痛,提示骸骨软化症。膝关节在运动时出现音调清脆的弹响同时伴有疼痛者,提示半月板损伤。

图303.膝关节活动度检查 中立位为膝关节伸直。

膝关节活动度(图31)如下:

屈曲:120°~150°过伸:5°~10°内旋约:10°外旋约:20°图314. 特殊检查

1)浮髌试验(图32):患者仰卧位,患肢伸直放松,医生一手虎口对着骸骨上缘,手掌压在骸上囊上,使关节积液集中在骸骨之下,另一手食指以垂直方向挤压髌骨,并迅速放开。如感觉髌骨浮动或有撞击股骨髁的感觉,即为阳性,提示膝关节内有积液。

2)髌骨摩擦试验:患者仰卧,患肢伸直放松,医生用一手按压住骸骨,并使其在股骨髁关节面上作上、下及左、右的移动,如有摩擦音或患者感觉疼痛,则为阳性。提示骸骨软化症。图323)麦氏(McMurray征)试验(图33):患者仰卧,医生一手握住患肢足部,另一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摸住膝关节内、外侧关节间隙,先使膝关节极度屈曲,然后将小腿内收,外旋,并逐渐伸直膝关节,此时内侧膝关节疼痛或有弹响,说明内侧半月板损伤。图33反之使小腿外展、内旋,逐渐伸直膝关节,如有外侧膝关节疼痛或弹响,说明外侧半月板损伤。

4)研磨试验(图34):此试验为鉴别侧副韧带损伤与半月板损伤的方法。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患膝屈曲90°,可请一助手将大腿固定不使转动,医生双手握住足踝沿小腿纵轴提起小腿,然后再内外旋转小腿,此时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如有损伤,在旋转时会引起疼痛,提示侧副韧带损伤。另一方法是医生双手按压足部,并内外旋转小腿,若出现疼痛,提示半月板损伤。图345)侧向挤压试验(图35):患者仰卧,伸直下肢,医生一手握住踝关节向外侧施加压力,另一手在膝关节作向内侧加压,使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承受外翻张力,如有疼痛或有侧方活动,则为阳性,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如作相反方向施加压力,使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承受内翻张力,此时有疼痛或侧方活动,提示外侧副韧带损伤。图35,366)过伸试验: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医生一手抬起小腿,另一手按压住膝部,使膝关节出现被动过伸运动,如有疼痛为阳性。可见于半月板前角损伤、股骨髁软骨损伤或脂肪垫肥厚、损伤等。

7)抽屉试验(图36):患者仰卧,屈膝90°,足平放于床上,医生可坐在患者的足部,以稳定其足,双手握住小腿上端作前拉后推的动作,如小腿上端能向前拉动,说明前交叉韧带损伤;如小腿上端能向后推动测说明后交叉韧带损伤。

踝关节与足

1.望诊 正常踝关节两侧可见内、外踝的轮廓;在跟腱的两侧亦各有一凹陷区(肥胖的妇女不甚明显),当踝关节背伸时可见伸肌腱在皮下的走行。

踝关节肿胀时,上述的轮廓全部消失。此外在足部常见如下畸形(图37):图37扁平足(平足):纵弓塌陷,足跟外翻,前半足外展。

马蹄足:踝关节跖屈,前半足着地。

内翻足:足内翻常伴足弓高度增加。

外翻足:足外翻伴足弓变平。

跟足:与马蹄足相反,站立时足跟着地。

弓形足:与扁平足相反,纵弓过高。(足母)外翻:(足母)趾长轴向外侧偏斜,常伴有前半足增宽,严重的(足母)外翻,可使第二趾叠架在(足母)趾之上,第一跖骨头内侧伴有“(足母)囊炎”。

锤状趾:近节趾间关节挛缩,足趾形如锤状。2.触诊 踝与足部软组织较薄,当检查时局限性压痛点往往就是病灶的位置。在跟腱止点处压痛,可能是跟腱滑囊炎;在跟骨蹠面正中偏后压痛,可能是跟骨骨刺或脂肪垫病变。跟腱断裂时,可在皮下触及一横沟。腓骨长短肌腱滑脱可在外踝后方触及肌腱弹跳。足背及腔后动脉的搏动,应注意两侧对比。

3.踝关节与足活动度检查 踝关节中立位为足与小腿间呈90°角,而无足内翻或外翻。足的中立位不易确定。

图38踝与足部关节活动度(图38)如下:

踝关节:背屈20°~30°,跖屈40°~50°距下关节:内翻30°,外翻30°~35°跖趾关节:尤以(足母)趾为最重要,正常背屈约45°,跖屈30°~40°

4.特殊检查

(1)捏小腿三头肌试验:患者俯卧,足垂床缘下,医生用手捏患肢小腿三头肌肌腹,正常时可产生足跖屈,如无足跖屈为阳性。提示跟腱断裂。(2)足前横向挤压试验:患者仰卧,医生用双手对患足前部两侧作横向用力挤压,如出现疼痛为阳性,提示跖骨骨折、跖间肌损伤。

§ 成人推拿手法

§ 推拿手法

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体表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在临床上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之分。按法亦可与其他手法结合,如果与压法结合则为按压法。若与揉法结合,则为按揉法。1.指按法(图81)用拇指指面或以指端按压体表的一种手法,称为指按法。当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辅以按压。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

(1)手法要领:

①按压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

②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达到机体深部组织。切忌用迅猛的暴力。

③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经穴。

(3)功效:解痉止痛,温经散寒。

(4)主治:疼痛、癃闭等症。(5)举例说明:

胃脘痛:按脾、胃俞或脊旁敏感点,每穴1~2分钟。腹痛:按揉足三里、内关。

颈项强痛:按揉列缺、后溪。牙痛:按揉合谷。

痛经:按揉三阴交。

尿潴留:指按中极。

2.掌按法(图82)用掌根或全掌着力按压体表的一种方法,称为掌按法。掌按法可单掌亦可双掌交叉重叠按压。同样也可与揉法相结合使用。

(1)手法要领:

①按压后要稍作片刻停留,再做第二次重复按压。

②为增加按压力量,在施术时可将双肘关节伸直,身体略前倾,借助部分体重向下按压。(2)适应部位:腰背部,腹部等体表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

(3)功效:疏松筋脉,温中散寒,活血祛瘀等。

(4)主治:腰背疼痛,脊柱侧突,脘腹疼痛等症。

(5)举例说明:

腰痛:掌按骶棘肌。

胃寒痛:掌按上腹部(用力不可太大),手掌随患者呼吸而起伏。[1]

§ 点法

用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分为力点,按压于某一治疗点上,称为点法。它由按法演化而成,可属于按法的范畴。具有力点集中,刺激性强等特点。有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三种。

(1)手法要领(图83):

①拇指端点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井紧贴于食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端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点法 ②屈拇指点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食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③屈食指点法:是以手握拳并突出食指,用食指近节指间关节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尤适用于四肢远端小关节的压痛点。

功效、主治可参见指按法。

§ 压法

用拇指面、掌面或肘部尺骨鹰嘴突为力点,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称为压法,在临床上有指压法、掌压法、肘压法之分,具有压力大、刺激强的特点。

压法的力量较按法要重,目前临床上压法常限于肘压法,现介绍如下。

(1)手法要领:

①术者肘关节屈曲,以肘尖部(即尺骨鹰嘴突见图84)为力点,压在体表治疗部位。

图84 ②压力要平稳缓和,不可突发暴力。

③肘压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原则.

(2)适用部位:仅适用于腰臀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

(3)功效: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4)主治:腰背部顽固性痹痛,腰肌强痛。

(5)举例说明:

腰肌强痛:肘压法施于两侧腰肌。[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