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抚仙湖 |
释义 | § 简介 抚仙湖风景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属南盘江水系,位于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是中国有名的淡水湖。 这里的水质极佳,湖水清澈见底。湖面海拔高度为1722.5米,湖水平均深度为95.2米,最深处有158.9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6.2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4.5倍的太湖水量,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9.16%。 抚仙湖的湖水能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运之便。更主要的是,出水口的海口河落差很大,河长仅15.25公里,落差达385米,经勘察可分六级建成梯级电站。澄江和华宁两县已建成两级,其中有一级还与昆明电力并网,源源不断的电流,输往城镇和农村,为滇中工农业提供了动力。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仓,又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1] § 生态环境 湖泊类型为重碳酸盐类钙组Ⅰ型水,湖区属中亚热带高原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5℃,1月平均气温8.3℃,极端最低气温-5.0℃,7月平均气温20.5℃,极端最高气温33.0℃。多年平均辐射总量486 134J/cm2,日照时数2 172.3h,无霜期253d;降水量879.1mm,降水日数134d,降雪日数2d,雨季为5月下旬至10月下旬,降雨量713mm,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1%;最大年降水量1223.5mm(1967年),最小年降水量592.8mm(1960年);蒸发量1396.5mm;盛行S和SW风,最大风速28.0m/s,平均风速大于17.0m/s的大风日数6.6d,多集中2~4月。地带性土壤以红壤分布最广,次为棕壤,分布在2400m以上山地;紫色砂页岩分布区还发育有紫色土。植被属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现有(截至2012年初)森林面积73.3km2,灌丛面积25.3km2,覆盖率5.46%,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和栎等。 湖水主要依赖湖面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集水面积约1084.0km2,补给系数5.14。主要入湖河流除云星湖经隔河(又名海门河)来水外,尚有西龙潭、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尖山河等;出水口为湖东的海口河,又名清水河,注入南盘江,全长15.4km,天然落差392m,已建梯级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16140kW,年均发电量4337kW。多年平均入湖总水量5.03×108m3,其中入湖径流量2.58×108m3,湖面降水量2.17×108m3,地下水补给量0.28×108m3;出湖年径流量1.16×108m3,湖面蒸发3.47×108m3,工农业用水量0.4×108m3,水量收支平衡。 据海口站水位资料,多年平均水位1721.00m,历年最高水位1 722.41m(1966年10月16日),最低水位1720.31m(1978年5月1日),绝对变幅2.10m;年内最大变幅1.29m(1961年),最小变幅0.38m(1953年)。 多年平均水温17.3℃,1月平均水温12.7℃,8月平均水温22.3℃,历年最高水温24.3℃(1966年8月19日),最低水温6.1℃(1976年3月3日)。全年均呈正温层分布,每年从3月下旬开始,当水温垂直梯度>0.2℃/m时,即出现不稳定的温跃层现象,时现时息,强度较弱,平均厚度仅2.1m,垂直梯度0.28℃/m;6~8月始出现稳定的温跃层现象,分布水深20.0~20.5m,平均厚度12.8~17.7m,最大垂直梯度0.74~1.06℃/m;9月以后,温跃层深度下降,分布水深24.0~35.0m,平均厚度4.3~12.1m,最大垂直梯度1.28℃/m;12月以后,温跃层消失呈微弱正温或同温层分布。 湖水碧蓝色,透明度7.0~8.0m。pH值8.86,总硬度8.16°德国度。矿化度238.99mg/L,阴离子HCO3-、SO42-、CO32-和Cl-含量分别为170.08、5.52、528和4.01mg/L;阳离子以Ca2+、Mg2+、Na+和K+含量分别为2.39、19.94、7.17和2.60mg/L,属重碳酸盐类钙组Ⅰ型水。DO7.0mg/L,NH4+—N0.012mg/L,NO3-—N0.047mg/L,NO2-—N0.03mg/L,PO43-—P0.12mg/L,TFe0.011mg/L,SiO20.26mg/L。TN0.154mg/L,TP0.013mg/L,COD0.95mg/L,BOD0.534mg/L,属贫营养类型湖泊。[2] § 湖内生物 鱼类 计有鱼类5科19属36种,除鲢、鳙、草、华南鲤、麦穗鱼、普栉鰕虎鱼、黄鱿鱼和鲮鱼系外来种,其余27种均系土著种,其中鲤科鱼类13属18种,占总种数的66.7%;鳅科3属6种,占总数的22.2%;鲶科、鮡科和合鳃科各1属1种,占总种数的3.7%。地方种多是抚仙湖鱼类区系组成的一大特点,主要有鱇白鱼、厚颌刺鲃、抚仙刺鲃、灰波罗鱼、丁氏波罗鱼、花鲈鲤、云南瓣结鱼、长须盘鮈、抚仙鲤、澄江裂腹鱼和大眼条鳅等11种;还有珠江水系特有的常氏刺鲃、云南锯倒刺鲃、抚仙裂腹鱼和黑鮡4种和跨流域分布的长身刺鲃、云南光唇鱼、云南盘鮈、杞麓鲤、侧纹条鳅、格氏波罗鱼6种。 水生植物 计有水生植物12科15属19种,分布在南部等水深约1.0~5.0m局部水域,多属沉水植物类型,分布面积约20hm2,总生物量400t,以苦草、孤尾藻、马来眼子菜、黑藻和篦齿眼子菜为优势种。 浮游植物 计有浮游藻类6门36属45种,其中蓝藻门9属13种,绿藻门20属24种,硅藻门3属4种,甲藻门、裸藻门各1属1种,黄绿门2属2种。以水花束丝藻、丝藻、角星鼓藻、广绿小环藻、飞燕角甲藻、纤维藻和十字藻为优势种。平均数量63.91×104ind./L,最多达188.99×104ind./L,最小仅5.31×104ind./L,平均数量中蓝藻26.721×104ind./L;绿藻23.612×104ind./L;硅藻13.573×104ind./L,其它门类的藻类数量很少。藻类数量年内1月37.0×104ind./L;4月38.5×104ind./L;7月42.729×104ind./L;10月达69.073×104ind./L。夜间藻类数量的垂直变化主要发生在0.0~40.0m的水层中,分布的差异主要受天气、湖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浮游动物 计有浮游动物26属30种,其中原生动物6属6种,轮虫9属12种,枝角类7属8种,桡足类4属4种。以鞘居虫、盘状鞍甲轮虫、方形网纹溞、长额象鼻溞、西南荡镖水蚤、绿色近剑水蚤和温剑水蚤为优势种。数量0.7~34.7ind./L,其中桡足类0~34.7ind./L,枝角类0~5.6gind./L,轮虫0~0.6ind./L。轮虫主要分布于10.0~20.0m的水层中;枝角类主要分布于0.5~20.0m的水层中;桡足类在0.5~140.0m的水层中都有分布,但以0.5~20.0m的水层中最多。 底栖生物 计有底栖动物21属24种,其中寡毛类3属3种,腹足类7属8种,瓣鳃类2属2种,甲壳类3属3种,昆虫纲双翅目6属8种。以苏氏尾鳃蚓、颤蚓、仿雕石螺、短沟蜷和前突摇蚊为优势种,其中寡毛类数量80~1280ind./m2,平均560ind./m2,生物量0.19~14.0g/m2;摇蚊幼虫数量20~940ind./m2,平均164ind./m2,生物量0.05~2.0g/m2,平均0.38g/m2;短沟蜷数量20~280ind./m2,平均38ind./m2,生物量0.5~20.0g/m2,平均2.3g/m2;钩虾数量20~260ind./m2,平均19ind./m2;仿雕石螺数量660~11 780ind./m2,平均4 530ind./m2,生物量28~620g/m2,平均216g/m2。[3] § 历史溯源 抚仙湖地图唐樊绰所写《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澄江府志》说:“量水川即唐书架水县(今澄江、江川一带),大池,抚仙湖也。”后称罗伽湖。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得此名可能和宋,元时南诏、大理段氏在澄江设罗伽部有关。 抚仙湖名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石、肖二仙到人间巡查,来到滇中,只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忘了回返,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站立湖边。过去湖东南方有两石并肩搭手倚立,据说就是石、肖二仙,在湖上驾舟遥望,还能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仙人在观赏,为留其迹,故名抚仙湖。 § 自然美景 沿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雄伟峻峭,被称为“玉笋擎天”;东部有温泉,当地叫热水抚仙湖晚霞塘,泉口甚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温一般在40℃左右,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东北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故称象鼻岭;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一公里多,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赧色石壁,称“界鱼石”,其旁还有一块石碑。碑上有诗: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抗浪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古往今来,“界鱼石”曾吸引无数游人,现已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离“界鱼石”西侧l00多米处,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门桥,无桅杆的木船可从桥下过往于星云湖、抚仙湖间,桥身精雕细刻,美观大方。 抚仙湖风光 湖中西南面,原有两个小岛,名大孤山和小孤山。明代曾建一座“饮虹桥”把两岛连接起来,明末一夕风雨把桥和小孤山荡孤山尽。现存大孤山,岛成椭圆形,似如鸡蛋,面积约半平方公里。上有岩洞,还有山峰,比湖面高40多米,面水一侧多断岩,沿岛湖水深奥莫测。岛中央旧有千岁松柏,为宋时大理国段氏所遗,但早已焚毁。 明时很多名人、学士以此岛为乐园,捐助钱银,兴建殿阁,逐渐出现了飞檐细雕的建筑群。至崇祯年间,岛上已具规模,计有殿八、阁五、亭三、堂一、庵一,还有一座铜塔,塔基广五尺,共13层,塔上有佛像、铃锋、扁额、对联,备极奇巧。孤山岛为当时澄江胜景。清朝江川令彭贤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在《重修孤山寺记》中这样写道:“孤山向为迤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脐其巅,始由烂柯石,探南天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蜀人杨慎也曾到孤山饱览风光,留下了一些诗篇。当时游人、隐士所留大量诗词、碑记说明:孤山不仅是“巍然形胜冠南州”,而且是“迁人骚客停留者不可胜纪”的地方。但清朝初年,战火四起,社会动乱,孤山的古建筑遭到了毁坏。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虽有澄江知府王贞宇重建孤山,也只修了座孤山寺,已不及当年之宏伟。到民国时期,只留下一座破庙了。如今,孤山已经获得新生,并呈现着一派生机。 § 特色美食 当地的特色食品有澄江莲藕、抗浪鱼等,值得一提的是渔民们喜欢把鲜活的抗浪鱼放进装有泉水的铜锅里去煮,鱼随着水温的升高煮熟。一二十分钟后香味四溢,加入特制各类佐料,味道鲜美爽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