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掌叶大黄 |
释义 | § 名称 掌叶大黄中药名: 大黄(《神农本草经》) 蒙药名:阿拉根一给西古纳( 《蒙药正典》 ) 别名:葵叶大黄、北大黄、珠莫萨 学名:Rheum pahlmatum L. [1] §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2米。根及根状茎粗壮,肥厚,稍木质,外皮暗褐色,断面深黄色,根状茎横切面外围有排列紧密的环星点。茎直立,粗壮,无毛。[2]掌叶大黄 基生叶和下部叶具粗壮的长叶柄;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达35厘米,掌状浅裂至半裂,基部浅心形,裂片呈狭三角形,先端尖锐,两面疏生乳头状小突起和白色短刺毛;茎生叶较小。花序圆锥状,顶生,长10~20厘米。花小,淡红紫色,数朵簇生;花被片6,排成2轮;雄蕊9,稍露出花被;小坚果长方状椭圆形,长约10毫米,宽7~8毫米,具3棱,沿棱生翅,顶端微凹,基部近心形,棕色。花期6月,果期7~8月。 § 分布 内蒙古有栽培。我国四川、云南、西北、西藏东南、甘肃东南部。 § 产地产量 内蒙古西部有少量栽培。 § 入药部分 根及根茎入药。 § 采集加工 秋、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细根,刮去粗皮,切瓣或切片,烘干或晒干备用。中药生用,或酒炒用(酒大黄、酒军:大黄片100千克,黄酒14千克),或酒蒸用(熟大黄:大黄100千克,黄酒30千克;蒸至内外皆呈黑色),或炒炭用。 蒙药生用。 § 药材鉴别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厘米,直径3一10厘米。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未除去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顶端有茎叶残基。切开面多凹凸不平。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不易折断,折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横切面髓部较宽,其中可见星点,排列成环或散在;根部横切面则无星点,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气清香,昧苦微涩,嚼之黏牙,有沙粒感。掌叶大黄 鉴别: (1)本品根横切面: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偶有残留。韧皮部筛管群明显;薄壁组织发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粉末淡黄棕色。草酸钙簇晶多,棱角大多短钝,也有的较长尖。淀粉粒单粒呈圆球形、长圆形或类方形,直径5~32微米,脐点大多呈星状,也有点状、三叉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5(或7)分粒组成。网纹导管较多见,并有具缘纹孔导管及细小螺纹导管,有的具缘纹孔横向延长成网状;导管直径11~140微米,非木化。 (2)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掌叶大黄 (3)取本品粉末0.1克,加水50毫升,置水浴上加热30分钟,滤过。滤液中加盐酸2滴,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毫升,除去乙醚层,水层加盐酸5毫升,置水浴中加热30分钟,冷后,再用乙醚20毫升提取,分取乙醚层,加碳酸氢钠试液10毫升,振摇,水层显红色。 (4)取本品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点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不得显亮蓝紫色荧光。 § 化学成分 根茎含葸醌类成分1.01%~5.19%,其中游离状态0.14%~0.75%,结合状态0.87%~4.44%。 游离蒽醌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等。掌叶大黄 结合性蒽醌有双葸酮甙:番泻甙(Sennoside)A、B、C、D、E、F。 另一种结合性蒽醌为单糖甙和双糖甙, 单糖甙有:大黄酸一8一葡萄糖甙。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甙、大黄素葡萄糖甙和大黄酚葡萄糖甙, 双糖甙有:大黄素双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甙、大黄酚双葡萄糖甙和大黄素甲醚双葡萄糖甙等。还含有芪类成分:3,4,5一三羟基芪一4’一羟基一D一葡萄糖甙。 此外,还含有鞣质5%,内含没食子酰葡萄糖、d一儿茶素、没食子酸及大黄四聚素,此类物质有止泻作用。 § 药理作用 有泻下作用,产生该作用的有效成分是蒽醌甙及双蒽醌甙。掌叶大黄 现认为大黄口服后,结合型的蒽醌衍生物在肠内逐渐分解产生蒽醌甙及双蒽醌甙,刺激肠黏膜,并抑制钠离子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大肠内水分增加,蠕动亢进而致泻。但大黄中含有相当量的鞣质,有收敛作用,故致泻后常可产生继发性便秘。 大黄对多种细菌、某些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都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机制主要是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脱氢和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大黄有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止血作用;可促进胆汁等消化液分泌,有利胆排石和增进消化的作用。大黄酊剂、浸剂经家兔试验有降压作用,其中以酊剂效果最好。大黄有降低血清高胆固醇的作用。并有轻度利尿作用。 § 性味功能 中药味苦,性寒。泻下导滞,泻火凉血,行瘀破积,清热解毒。 蒙药味苦、酸,性凉、糙、稀、动、轻。清热,解毒,消食,缓泻,敛疮。 § 主治 中药治肠胃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下痢,黄疸,水肿,牙痛,血热吐衄,目赤咽痛,血瘀经闭,症瘕积聚,跌打损伤,肠痈腹痛,痈疮肿毒,烫火伤。 蒙药治“协日”热,毒热,腑热,消化不良,便秘,经闭,胎衣不下,外伤,疮疡痈疖。 § 用量用法 中药3~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入汤剂不宜久煎。 蒙药多配方用。 § 使用注意 中药胃气虚弱,肠胃无积滞,孕妇及月经期均应慎用。 § 栽培技术 1 育苗 1.1采种: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具掌叶大黄典型特征的3年生优良株作留种母株。采种田应选择土壤条件好,背风向阳,生长整齐的大黄田块。掌叶大黄 少量用种最好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具掌叶大黄典型特征的3年生优良野生大黄作留种母株。留种母株选好后,于5~6月抽薹时在株旁立1支柱,用塑料绳轻轻捆住,避免折断。当7月中、下旬大部分种子呈黑褐色时,剪取花梗,置通风阴凉处使其后熟。数日后,收集种子立即秋播。如用于翌春播种,则应将种子阴干贮藏。 1.2选种:种子收集后,应除去杂质,劣种,受伤霉变的种子。选择色泽鲜艳,籽粒饱满,健康的无污染种子。 1.3播种育苗 1.3.1苗床及培养土。苗圃应选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块,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1 500~ 2 000kg/667m2,翻入土中,整平耙细后作成100~120cm的高畦,培养土为火炕土或粪土。 1.3.2播种。春播或秋播,以秋季随采随播为好。①秋播于7月中、下旬在整好的苗床上穴播或开横沟条播。条播沟心距25~30cm,播幅10cm,深3~5cm。然后将种子均匀地播入沟内,播后覆细肥土,以不见种子为度,随即浇1次透水,畦面盖草保湿。用种4~5kg/667m2。②春播利用上一年陈种。播前将种子放入20 ℃的温水中浸种6~8h,浸后用湿布覆盖催芽,经常翻动,当有2%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方法同前。掌叶大黄 1.4苗期管理 1.4.1环境控制 温度管理实行“三高三低”,即白天高,晚上低,晴天高,阴天低,出苗前分苗后高,出苗后分苗前和定植前低。出苗前覆盖遮荫,出苗后分苗前搭架遮荫。水分管理要求见干见湿,少量多次浇水。 1.4.2间苗。幼苗长到1~2片真叶时选择晴天间苗,穴播每穴保留1~2株健壮苗,条播株距3~4cm,撒播株距10cm。 1.4.3炼苗。采用低温、低湿进行炼苗7~8d。 1.4.4越冬贮存。可在苗床越冬,也可在入冬前起苗,扎成小把放在地窖中越冬。 2定植 2.1选地整地。大黄生长要求高寒、湿润、凉爽气候,栽植地区要求气候条件为年平均气温3~6.50 ℃,≥5 ℃积温2300~2500 ℃,生长季节气温15~20 ℃,根茎迅速膨大期的气温18~22 ℃,气温日较差10.70 ℃,年降雨量557.20~658.80mm,无霜期90~130d,园地要求选择海拔高度为1 800~2 500m、坡度≤25 ℃、背风向阳的半阴地,且道路较为便利。栽培地块应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要求有机质含量≥24.60g/kg,pH值6~7之间,前茬最好为休闲地或豆类、马铃薯等作物。 栽植前,应深翻土壤35~45cm,结合整地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2 500~3 000kg/667m2,翻入土中作基肥,地块要耙细整平。掌叶大黄 2.2定植时间 秋播苗次年9月移栽定植。春播苗当年秋季9~10月或次年3~4月初移栽定植。以秋季移栽为好。 2.3定植密度和方法 大黄定植宜采用穴植法,应选根茎中须根少、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壮苗,栽前剪去主根下部细长的部分及主根上的侧根,按行株距70cm×50cm挖穴,挖穴直径30cm,穴深30~40cm,每穴施入土杂肥1~2kg,与穴土拌匀,每穴移植2~3苗,大苗平放,小苗稍斜,苗头低于地面15cm,覆土粪6cm。秋栽覆土宜深,春栽可适当浅覆土。 3田间管理 3.1中耕除草:秋栽苗于翌年4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9~10月各中耕除草1次;春栽苗于当年6月中旬,8月中旬,9~10月各进行中耕除草1次;次年春秋各1次。 3.2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施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施肥采用环状施肥法,结合中耕除草施肥2~3次,每次施入人畜粪水1 000kg/667m2、腐熟饼肥60kg/667m2。第2年6月初施磷酸二铵8~10kg/667m2,过磷酸钙15kg/667m2,氯化钾5~7kg/667m2,8月份施饼肥50~80kg/667m2,人畜粪水1 000~1 500kg/667m2。 3.3培土:每次中耕除草和追肥后,在茎基周围培土,以利根茎生长,增加产量。掌叶大黄 3.4植株调整:5~6月大黄开始抽薹时,保留基部2~3片叶子,以上部分剪除。 3.5越冬管理冬季禁收,防止人畜践踏。 4病虫害防治 大黄生长在高寒阴湿山区,病虫害较少,多采用农业防治和自然防治的方法。 一是严禁连作,与豆科、禾本科等作物轮作倒茬。发现病虫害株后及时拔除,清理田间植株残体等杂物,在远离田园处深埋或烧掉; 二是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用黄色板诱捕蚜虫,黑光灯诱杀蛴螬、甘蓝夜蛾成虫,糖醋液诱杀甘蓝夜蛾成虫; 三是采用高效BT杀虫剂,阿维菌素等生物性农药防治害虫;四是病虫害较严重时科学使用化学防治的方法,根腐病选用根宝、75%甲基托布津、1%FeSO4灌根或喷雾,疮痂病选用农用链霉素、农抗120、FeSO4喷雾或灌根,锈病选用20%三唑酮、45%达克宁、25%敌力脱喷雾,轮纹病选用77%可杀得、75%百菌清、波尔多液喷雾,蚜虫选用40%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50%抗蚜威粉剂喷雾,甘蓝夜蛾选用阿维菌素、高效BT杀虫剂、90%敌百虫晶体喷雾,蛴螬选用50%辛硫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灌根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在安全间隔期内科学使用农药。掌叶大黄 5、采挖 大黄播种至采挖的生育年龄不得少于3年,采挖时间是9~10月当地上茎枯萎时或竖春发芽前,采挖时应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取根及根状茎。 大黄采挖后,要抖净泥土,削去残茎,刮去粗皮,除去过长支根,侧根、毛根,然后运回室内粗加工。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