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干打垒
释义

§ 概念

干打垒

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如黏土。

§ 应用

用干打垒方法筑墙所盖的房。

§ “干打垒”精神

大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的“干打垒”精神,体现了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广大干部职工因陋就简,解决居住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今天由1205钻井队第二任队长张学贵为我们讲述“干打垒”精神的由来。

大庆油田原是以畜牧为主的嫩江草原,远离大中城市,村落也很稀疏,而且没有公路网,气候酷寒,最冷时达零下40摄氏度。

1960年3月份到5月份,4万多人的石油会战队伍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一下子集中到荒芜人烟的大草原上,居住条件十分困难。

“在如此严寒的地区,集中众多的职工和大量的设备,没有可靠的御寒手段,就可能冻伤大批的人,甚至会冻死人,也可能冻坏大量的设备。若遇上当地群众都害怕的‘大烟炮’的暴风雪,就可能使会战陷入全局瘫痪。”张老回忆当时严峻的形势。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向会战指挥部提议,如果冬天实在过不去,可以在入冬前,把队伍和设备撤到哈尔滨、长春、沈阳、抚顺等地,来年春天再开上来。”

“对此,余秋里后来回忆说:‘我权衡再三,感到不能走这条路。因为如果这样做,会战的有效工作时间,一年只有6个月左右,党中央批准的这场大会战,就会变成拉锯战或消耗战。势必推迟油田开发的时间,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困难。’”

“当时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向余秋里和康世恩建议:有一种办法,就是搞东北老乡那种‘干打垒’。这种房子,一可以就地取材,二可以人人动手,来得快,三可以节省木材,四是冬暖夏凉。所谓‘干打垒’,就是北方农村都有的、最简便的用土作原料建筑的房子。”

“会战指挥部为此派出了一批批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人员,深入到附近的城镇、村落,尤其是找民间木瓦匠,调查居民建筑的用材、设计、施工情况,发现附近城镇除主要公用建筑为砖木结构外,居民建筑主要是砖框土坯房和‘干打垒’。”

“经过调查研究,会战指挥部决定采用‘干打垒’方案,发挥人多的优势,发动广大职工建造‘干打垒’房屋,渡过难关。”

“会战指挥部动员全油田各单位从6月1日开始,采取组建部分专业队伍和广大职工义务劳动自建相结合的形式建筑‘干打垒’房屋。专业队伍主要负责开赴林区拉运木材、加工门窗、制造施工工具、打羊草绺把子。”张老说。

“建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难以尽述。进大兴安岭拉运木材的运输队,冒着严寒,跋山涉水,自己收集木材,吃冷馍、喝凉水,战泥泞,千里迢迢,拉出了大量的木材;采油、水电、机械加工等工种采取一部分人一人顶两人的岗位,挤出一部分人突击‘干打垒’;钻井队伍和各级机关、科研、设计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干工作,业余时间搞‘干打垒’。”

“由于群众发动充分,各级领导干在前面,上上下下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了。从6月份全面铺开,到9月底为止,历时120天左右,全油田完成了近10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住房,真正实现了会战指挥部提出的‘人进屋、机进房、车进库、菜进窖’的目标。这些‘干打垒’房屋,都有火墙或火炕取暖,用天然气做饭,电灯照明,并装有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基本适应了生活需要,保证了石油大会战的进行。”

“随着油田生产建设的发展,油田逐渐建起了楼房,‘干打垒’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干打垒’精神所体现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仍在鼓舞着大庆人。”张老深有感触地说。[1]

§ 干打垒的土墙

干打垒的土墙

西北,因为干旱少雨,当地农村都用干打垒的土墙盖房子的四面墙,以及院墙。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在房屋四周的土墙外贴一层砖,给人以砖房的感觉,差一点的就在墙外抹一层草泥。院墙就是干打垒的土墙了。干打垒的土墙在当地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

干打垒的土墙

孕育着村子的成长

小小的蚂蚁忙碌在墙脚

运行着不疲惫的追求

吸着旱烟的老汉蹴在墙边

烟雾晃晃悠悠地伸向太阳

披着老羊皮袄的身影

在坑洼的墙上拉得老长老长

墙头上覆盖的麦秸

吸收过雨水、饮尽了阳光

和墙头上的黑泥分不清彼此

在凛冽的风中相拥着舞蹈

黑夜中走过的土墙

透过木桩留下的洞

睁大乌黑的眼睛

在麦秸的缝隙中张望

平静地看着墙边赶着牛走过的孩童

土墙直立的身躯

把尘世的喧嚣阻挡

雨水在墙上开发出一条条河流

仿佛老妇的泪水恣意地流淌

岁月中日见消瘦的墙演绎着

人间的欢乐和忧伤

土墙守着最后的时光

墙外的野枸杞树一天天长高

一片片叶子变黄

只剩下红色的果

最终和墙土的命运一样

完成了它们生命的轮回

投入到大地的怀抱

土墙带着希望的梦

在一片残雪的拥抱中庄严地倒下

枸杞的嫩芽接过希望

在土墙的遗址旁挺立起腰杆

迎着春天愉快地生长…… [2]

§ 龙凤现存一处干打垒建筑群

在四十岁以上大庆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名字最难忘却:那就是干打垒。正是它,使得会战有了充分的后勤保障,也正因为有它,才使得会战这把火越烧越旺,才有了后来的大油田和石油城。随着高楼大厦的不断崛起,它也逐渐走进了历史。年轻的一代,也只能在老人的记忆中了解到关于它的只言片语。干打垒究竟“长”啥样?它的背后究竟有咋样的故事?这是很多的年轻人想知道的。

11月24日,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龙凤区的红旗一村和红旗二村发现了一个干打垒建筑群,听到消息的记者立即跟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了现场。

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干打垒建筑群,大约有几十栋干打垒。从外观上看,一些干打垒已经破损不堪,但是仍然发挥着它的功用:作为民房供人居住。博物馆副馆长张建龙告诉记者,他们是根据一位姓姜的老会战的指引,才找到这里的。据这位老会战介绍,在会战时期,这里曾经是市建一公司的家属区,有商店、粮店、卫生所、酒厂、学校等,白天,男职工在外干活,而家属则组织起来开荒种地。当时,他们开垦了200多亩地,种出的粮食,大都提供给会战职工作为口粮。在张建龙副馆长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位知情的老会战,在他和其他几位老会战的讲述中,记者的思绪,又被拉回到四十多年前……

因陋就简建起干打垒

石油会战刚刚打响时,会战领导小组就开始考虑会战大军的居住问题。当时,参加会战的几万人都居住在国营牧场遗留下来的牛棚、马厩和羊圈中,有的则干脆住在地窨子里,生活和工作都十分不便,而且难以抵御东北地区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参加石油会战的石油部副部长孙敬文领着一个调查组展开了调研。

他们发现,大部分当地居民的住房是砖框土坯房或者纯用干土打起的房子,当地人称为“干打垒”。这种房子看起来很土气,但厚墙厚顶,冬暖夏凉,而且就地取材,施工简单,造价低廉。

于是,从1960年6月开始,会战指挥部动员全战区开展了建筑“干打垒”会战。油建指挥部在中三排井附近一下子盖了65栋干打垒,其中有职工宿舍、食堂、办公室、会议室、卫生所、澡堂和小卖店,还修建了一条马路,起名为群英村,这是会战中职工自己动手盖成的第一个村落式生活基地。

之后,全油田范围内掀起了“干打垒”会战的热潮。上到部长、司局长、教授、专家,下到普通工人,上班夺油搞会战,下班盖“干打垒”再会战。干部和工人的汗水一起变成了一栋栋干打垒房屋。一位工人还在《战报》上刊登了一首诗:“延安人人挖窑洞,今朝处处干打垒。革命精神辈辈传,艰苦奋斗最光荣。”

在会战职工的努力下,荒原上建起了一栋栋干打垒,也出现了一个个“村”,如友谊村、解放村、铁人村、标杆村等,一个个“村”,是大庆人的家。村的名字,也寄托着大庆人的理想。在这些“村”里,有家属区,也有办公区和后勤设施。这样的“村”,方便了大庆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得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誉。周总理还为此题词: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在这些“村”的支持与保障下,石油会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直到建成一座现代化的美丽石油城。

将妥善保护干打垒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干打垒建筑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十分高兴。“干打垒是石油会战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也是会战历史的重要见证。我们应当把它好好地保护起来,并用它来教育我们的后人。”张建龙说。[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