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干姜粥 |
释义 | § 概述 干姜 干姜源于《本经》、《本经》:“主胸闷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利,生者尤良。” 《本草纲目》:“元素曰,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别名:白姜、均姜。 性味:辛,热。 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燥湿消痰、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 方一 来源:《寿世青编》 原料:干姜1-3克,高良姜3-5克,粳米100克。 制作: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 用法:早晚服食。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3-5口为1疗程。以秋冬季节为宜。 疗效:温暖脾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呢逆、泛吐清水,肠鸣腹泻。 注意事项:凡发热之时以及阴虚内热的病人不宜选用。 § 方二 组成:干姜50克,粳米200克。 用法:将干姜切片备用,再将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煮沸后,改用文火,加人姜片,煮至米花即成。 功效:温中祛寒,温经止痛。 主治:痛经,属寒湿凝滞型,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 附注:报道治疗痛经23例,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 来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50 § 治小儿呕吐方 小儿外感犯胃、内伤饮食、蛔虫侵扰等因素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呕吐,下列3方可治小儿呕吐。 1、山楂姜汁饮:山楂15克,姜汁少许。山楂煎水,兑姜汁少许(1-2滴),少量多次服。主治伤食(乳)呕吐。 2、竹茹饮:竹茹15克,乌梅3克,甘草2克。乌梅打破,与竹茹、甘草同煎取汁,去渣,代茶频饮。主治胃热呕吐。 3、干姜粥:干姜3克,高良姜3克,大米30克。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大米,同煮粥,早晚各1次。主治胃寒呕吐[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