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更 |
释义 | § 生平简介 张更,字演参,1896年12月6日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北区卢浦村。中学毕业后,在浙江瑞安集广镇澄江小学任教。192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地学系,1928年,成为中央大学地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到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1929年,调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期间,他调查了大量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1934年,他考入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世界著名矿床学家林格仑先生的学生。1936年回国,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任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等校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陕北勘探大队总地质师、副大队长,西北石油管理局地质处处长,西北石油地质局副局长等职,亲赴生产前线,领导和参加中国西北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张更参加了建校工作并任地质系主任。张更除担任上述职务外,还曾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华自然科学社社员,中国科学社社员,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会员。第一至第五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1月14日,张更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对中国早期矿床地质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张更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地质调查的论文《南京雨花台砾石层》,被专家誉为“揭开南京雨花台砾石层真面目的第一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江、浙、湘、皖等省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工作,发表了《南京汤山及其附近地质》、《浙江平阳之明矾石》、 《浙江青田辉铝矿石英脉之生成状式》 、《浙江昌化之辉锰矿》 、《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物之生成次序》等2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中国早期矿床地质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在北京石油学院,张更任系主任、教授,他既是教育的组织领导者,又是教育的实施者。他教育思想的特点是传授知识,强调实践,引导思想。也就是学习知识与参加实践结合,教书与育人结合。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之初,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张更一人便开讲了普地、矿物、岩石、石油地质等六门课。他虽然已有20多年的教龄,但备课依然非常认真,还亲自辅导一个班,带一个班的实习,被全系教师誉为“教学的开路先锋”。张更在北京石油学院任教期间,对四川天然气的生成和分布进行了大量研究,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文。他根据裂缝性气田的特点,提出了打“人”形(分叉)井的方法,被现场采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 简历 1896年12月6日,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北区卢浦村。 1913-1916年,在浙江第十中学学习。 1917-1922年,任浙江瑞安集广镇澄江小学教师。 1922-1928年,在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地质系学习。 1928-1929年,任广州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师。 1929-1934年,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34-193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学习。 1936-1940年,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40-1950年,任重庆、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50-1951年,任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地质师,陕北勘探大队地质师、室主任。 1951-1953年,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勘探处处长。 1953-1954年,任石油地质局第二副局长。 1954-1982年,任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教授,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教授、系主任。 1982年1月14日,在北京病逝。 § 主要论著 1、张更.南京雨花台砾石层.科学,1928 2、张更.浙江平阳之明矾石.中央研究院地质报告,1930 3 张更.安徽铜陵官山之磁铁矿.中央研究院地质报告,1933 4、张更.湖南临武香岭锡矿地质.中央研究院地质报告,1935 5、张更主编.中外油气田地质学 §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专略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6747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