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巨野镇
释义

§ 历史沿革

1958年撤区并乡以前,全县共划分为11个区,城关为第一区。1958年秋,全县划为11处人民公社,城关区更名为城关公社。1978年调整社队体制,全县划为21处公社,城关公社名称继续延用。1983年全县改设5镇,21个乡,城关公社改名为巨野镇,沿用至今。地理位置巨野镇系巨野县政府驻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麒麟相接,北与田庄镇交界,西与田桥乡接壤,南与大义镇相连。

§ 取得成绩

巨野镇建国初期,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1600万元,1978年为3100万元,2000年为5.8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0∶30∶50。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8元。强镇由来该镇工农业经济总产值名列巨野县第一名,是宋初著名文学家王禹冉故里,知名度较高。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山东省科技达标先进镇、山东省基层党的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目标管理三等奖;菏泽市经济强镇、奔小康红旗镇、乡镇企业明星镇、个体私营经济先进镇、安全文明创建先进镇、科普文明先进乡镇、小康村建设先进镇,连续3年获得全市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被县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委,多次荣获县级综合奖。

§ 经济发展

巨野镇第一产业:建国初期至1965年,每亩耕地产粮徘徊在100公斤左右,每耕亩创产值仅为20元。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155.5公斤,每亩创产值57.2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巨野镇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加大了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对原有沟渠进行修理疏通,新开挖了杨庙干沟,新打机井280眼,使全镇农田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2000年,粮食亩产接近1000公斤,棉花突破50公斤皮棉大关,粮食总产1000万公斤,棉花总产5000担皮棉。1990年以来,巨野镇立足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到2000年发展瓜菜面积466.7公顷,其中保护地栽培333.3公顷。巨野镇建冬暖式大棚1000个,小拱棚1500个,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黄瓜、芹菜、豆角等蔬菜瓜果,亩均产值5000余元。大田种植普遍推广了三种三收、套种复地等立体种植模式,亩创效益3000余元。近年,全镇又发展大棚油桃、大棚葡萄、食用名贵玫瑰等,种植面积53.3余公顷,亩收入在1万元以上。

巨野镇还重点发展了鲁西南大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波尔山羊、良种猪、奶牛、肉鸡、蛋鸡和狐狸、貂等畜禽和特种动物养殖。对66.7公顷废弃坑塘进行综合开放,养渔、植藕,每亩收入2000余元。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0.8亿元,其中种植业3800万元,畜牧业3000万元,林果业200万元,渔藕收入1000万元。结合第二轮土地承包,该镇对种植进行区域化规划,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使种植业结构更趋合理。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全镇仅有少数红炉、白铁、砖瓦窑等零星私营手工业,从业人员不足100人,实现产值8000元到1万元。1978年,从业人员800人,实现产值200万元。2000年,从业人员5000人,实现产值2.2亿元,利税1480万元,其中上缴税金400万元。2000年,全镇镇办、集体办企业74家,固定资产1.8亿元,行业涉及吹塑彩印、翻砂铸造、五金电器、工艺美术、建筑建材、储藏运输、化工产品等20余个行业。其中,镇属第三建筑公司完成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完成建筑安装工程产值1500万元,利税150万元,上缴税金63.3万元,多次被评为省、地、县级明星企业,有两项工程获省优良样板工程。巨野镇第三产业:1978年之后,该镇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类服务网点3896户,私营企业37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完成产值2.7亿元,实现利税2390万元,其中上缴税金506万元。2000年,镇上累投1000余万元,对招商街、批发展、农贸大市场、饮食服务园区、个体私营经济园区进行新建或彻底改造,改善了经济环境。镇上成立了经济环境委员会,设立个体私营经济“110”和项目信息科,制定了优惠政策,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名特产品:条编:巨野镇的条编生产始于明末,现系列产品已达到100余个品种,上千种花色,其特点造型美观,方便耐用,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各国,年出口量近100万件,颇受外商青睐。

工艺品:镇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彩蛋、折叠扇、大小屏风等,工艺独特,做工考究,品种繁多,产品绝大部分出口日本、新加坡、美国等。

糕点:巨野镇糕点生产,已有400余年历史。其主导产品蜜心红三刀、到口酥、五色月饼等声名远播,现在已打入周边多个县市区,很受群众喜爱。

§ 文教科技

巨野镇1904年,境内有私塾18处,学生200余人。是年8月,兴办学堂,建初等小学两处,高级小学两处。1912年建女子高等小学一处,1933年兴办初级中学一处,1938年之后学校锐减,只设有北隅完小和两处高级小学。1949年,小学教育快速发展,境内有小学32处,在校生1400余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5%。建国初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全面展开。1955年,城镇乡村都办起了速成识字扫盲班和民校、夜校、冬校110处,120班,学员3600余人。到1982年,巨野镇共有中学两处,村办联中两处,在校学生800余人。90年代,镇投资200余万元新建高标准中学一处。2000年,全镇有初级中学一处,在校生1373人,完全小学55处,初级小学1处,在校生3387人,小学入学率为99.68%,初中适龄入学率为95.88%。镇内学校各类教学实验仪具、音、体、美、器材设施达到二类标准。2000年,全镇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75人,村级科普人员174人。自1983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项,获国家专利项目2项。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科技达标先进镇。2000年,被评为菏泽地区科普文明先进镇。

§ 文化发展

巨野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流传的地方戏剧有山东梆子、河南豫剧等,民间流传的舞蹈有龙灯舞、高跷舞、狮子舞、秧歌舞等。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1959年建广播站和文书档案室,1990年达到省三级先进档案室标准;1997年建电影队;1980年,南关村民自筹资金65万元,在火车站北建起振兴影剧院,座椅1200个;1980年建文化站;1990年建立电影管理站。

建国前,境内以中医为主,仅10余名中医,几个中药铺。1919年,办起第一个西药行,相继开设5家医药店。建国后,医疗机构和卫生队伍不断扩大。1952年设立了卫生医疗所(1958年改称公社卫生院)。1956年,由个体开业者组建集体联合诊所5处。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2000年,有镇卫生院2处,占地1.87公顷,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门诊、病房楼各3幢,医务人员265名,年门诊9600人次,住院1500人次。拥有彩超、透视机等先进医疗设备。2000年被菏泽地区评为医疗卫生先进单位。省卫生厅领导多次来院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全镇还有村级卫生室30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8人,病床156张,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健条件。1984年经省卫生厅考核验收,已达疾病控制指标。

§ 社会事业

小尾寒羊境内学校体育活动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群众传统体育项目有魏海村的竹马社。传统武术活动自17世纪逐步推广,先后自行设立训练点、训练场、训练馆10余处。1985年成立的巨野镇魏海小学的"少年谜组",被山东电视台拍摄成专题片宣传报道,其辅导员吴长顺获得山东省政府联系表彰。 《智力》  《知识窗》等报刊连载少年谜组作品千余则。

人民生活建国前,广大群众饥寒交加,年均占有粮食60公斤,经济收入不足40元。建国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逐步提高。1978年人均纯收入40元,人均粮食200余公斤;2000年人均纯收入2188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3196元。全镇电话总计6000余部,移动电话1400部,有线电视普及率70~80%,电视机1000余台,个人拥有机动车辆11000余辆。

集体福利1985年,建成镇敬老院,有10余名无儿无女的老人在院安度晚年。农村“五保户”由村内集体保证供给生活所需,做到了“老有所养”。对聋、哑、盲、残人家,在统筹费、集体提留和其他集资方面,都给予适当照顾;对革命伤残军人、复退军人、烈属、军属普遍普遍实行优待制度,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国家离、退职工人员均实行了养老补助金、医疗保险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工资不断提高,各项福利待遇、奖励费等都按有关规定,及时发放到教师手中。

§ 镇村建设

巨野镇1948年前,城区占地0.75平方公里,有1条大街9条巷。1948年7月,区政府结合县委、县政府对城镇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到1990年底,城区占地面积扩大到5.4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6098人,新建住宅5万平方米,扩建街道公路15公里,城镇街道整修拓宽,建有6条大街15巷。到2000年底,城区占地面积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9万人,新建住宅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了新华路、前进路、光明路、永丰南街和青年路5条主要街道。城区街道总长18公里。建国前,境内城区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多是土木结构平顶房。建国后,人们的居住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区达到7平方米,农村人均12平方米。2000年城区人均达到11平方米,农村人均18.5平方米,住房也由土木结构发展为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近年来,该镇把城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人口与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建成小康村6个。镇投资20余万元,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和电网改造。西关居委会投入300万元建起了新居民大楼。镇驻地街道实行一天一扫,垃圾专车运送。2000年被菏泽市命名为小康村建设先进镇和奔小康红旗镇。

§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28年6月,中共党员郭应时(巨野县太平集人)利用在国民党党部工作之便,在巨野县城区建立了巨野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巨野支部。1936年冬,吴堂村李永凯在陕西省保安县沙道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月,成立了中共第一区(城关区)委员会。建国后,巨野镇的党组织得到普遍加强,党员人数越来越多。到2000年底,全镇共有支部61个,党员1076名,其中农村支部33个。1996年被山东省委命名为山东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1998年,巨野镇党校被菏泽市委命名为菏泽市先进基层党校,南关居委会党支部被命名为菏泽市先进党支部。全镇先后有20余名党员受到省、市、县表彰。镇党委按照“五个好”的标准,对基层支部进行了调整、充实、巩固、提高。一类班子占80%,二类班子占17.5%,连续3年被评为菏泽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

基层政权建设1958年撤区并乡以前,城关为第一区,称区委会,设有区长1人,副区长3人,委员9人,并设有财政助理员、民政助理员、武装部干事、农业助理员、水利助理员、文教助理员等。1958年秋,城关人民公社成立,行政机构称人民委员会,实行政社会一体制,取消乡政府委员会。1961年称管理委员会。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城关公社更名为巨野镇,设有镇长、副镇长、主任、文书和财政助理员、民政助理员等,同时还设有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公安派出所、武装部、中心校、税务所、工商所等。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和农民协会。1965年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妇女组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称妇救会,1959年改称妇女联合会。1943年1月,成立了青年抗日联合会,1948年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委员会,1957年改称共青团城关区委会,配有专职团委书记,1983年改为共青团巨野镇委员会。1990年建立巨野镇科协。1998年成立巨野镇工商者联合会。近年又成立了个体劳动者协会和计划生育协会。[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