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庄巧生 |
释义 | § 生平简介 庄巧生 庄巧生,1916年8月5日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西南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祖母和母亲在家务农。父亲中等师范毕业后,落脚于荷属苏门答腊的一个荒僻小岛上教小学。庄巧生5岁那年,随家迁居南洋,就读于当地华侨创办的民德小学。1925年初小毕业后,随全家又回到福州城内定居。此后一家四口仅靠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度日,家境贫寒。1928年1月考入福州私立三民中学。读到高三时,因学校闹分裂,转至福州私立三山中学,于1934年1月毕业。中学时代的庄巧生是在一个刚从农村过渡为城市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生活经验告诉他,只有自己刻苦努力才能立脚存身。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他自觉养成勤奋自学的习惯,并以优秀成绩豁免了几年的学费。中学毕业后因找不到工作而闲赋在家半年多。1934年夏福建省教育厅公开招考第三届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考试,理、工、农、医各有1-2个名额。这个信息给庄巧生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他在高中时对生物学颇感兴趣,所以决意报考农科。结果幸获录取,乃于1935年1月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就读,主系农艺,辅系植物。 一个家境贫寒、无力问鼎高等学府的穷学生,获此良机,哪能不竭尽全力以求上进。入学后,受到学习环境和周围气氛的熏陶,他的视野日渐开阔,领悟到学海无边,人生有限,惟有孜孜以求,方有可能达到理想境界。这时,他内心里已萌生了要在农学专业上不断进取的火种。 美好的梦幻并不等于现实。正当他藏身象牙塔里埋首苦读之际,中华大地响起了“七七事变”的隆隆炮声。刚从齐鲁大学农场暑期实习回宁度假的庄巧生,万万没料到“八一三沪战”竟会接踵而来。当他目睹“八一五”日军飞机第一次在南京市低空扫射的野蛮行径和国民党政府一炮不发软弱无能的表现时,在心中激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仇恨和爱国抗日的热忱。他立即响应学生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为京沪线上撤下来的伤病员进行救护的活动。 战火继续西延,南京危在旦夕,金陵大学决定西迁成都。庄巧生随校转移,途经武汉、宜昌、万县、重庆、最后抵达成都华西坝。一路上,他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风险,过着流亡学生的生活,完成了学校布置的自修课程。1939年2月,庄巧生毕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获学士学位,并膺选为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金钥匙奖。 § 成就 庄巧生 北上麦区展宏图 在第一批育成的抗逆、稳产的新品种中,“中苏68”以其抗寒、抗旱、耐瘠薄、耐红矮病著称,50年代在晋中、陕北低产区种植时间相对较长。从北京农业大学引来的“胜利麦×燕大1817”的世代材料中,1955-1960年选育出抗锈丰产的“华北187”及其选系“北京5号”、“北京6号”、“北京7号”,一度在京郊、冀东、晋中、新疆等地推广。1964-1966年先后育成了“北京8号”和“北京10号”。前者早熟、抗锈、丰产、优质、适应性广,遍布于北方冬麦区,年最大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后者丰产性比“北京8号”又高一筹,分布在冀中和晋东南,年最大面积为900多万亩,其选系“唐6898”至今仍是南疆的主栽品种之一。“北京8号”和“北京10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初,有关单位从他主持选育的“北京14”群体中协作系选出“12057”、“12040”、“红良4号、5号”,在河北、山西和京郊种植收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1980年他又主持育成了以“丰抗8号”、“丰抗2号”、“丰抗13号”为代表的丰产、抗倒、兼抗条叶锈病、落黄好的“丰抗号”系列品种,年最大面积达1400万亩。近年育成的“北京837”、“北京841”也已开始在生产上应用。上述品种的推广为中国农业生产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北京8号”、“北京10号”和“丰抗号”系列品种即为国家增产小麦约45亿公斤。 庄巧生不仅主持育成了一大批优良品种,还在育种流程、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一些独具特点的做法。他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复合杂交的育种家之一。他在亲本选配和后代处理上善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北京10号”是用三个亲本以双交方式育成的,其中的产量亲本为两个单交所共有,这样既保证了产量亲本的血缘比重,又能扩大复交一代的性状分离,有利于选株。那时正逢“大跃进”年代,课题的主力都已上山下乡,为了压缩试验规模,他首先在国内采用F2代派生系统法处理杂种材料,不仅简化了程序,而且提前积累两年的产量资料,为后来决选出“北京10号”提供了依据。他还善于根据不同亲本材料的特点进行合理搭配,以拓宽种质资源的利用面。“12057”的选育便是一例。它的亲本组合为“亥恩·亥德(西北欧)/欧柔(智利)//北京8号(华北)”。这种在亲本性状互补的前题下采用冬/春//冬,兼具国内/国外血统的三交组配模式,不但可以为在一般情况下难以结合的性状提供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将不同基因源的有利基因聚合在一起,以丰富杂种后代的遗传背景,提高其总体性状水平。而“丰抗号”的育成和推广,则使华北北部平原恢复了多年不见的金色麦浪,其中的关键是首先启用了兼抗三锈和白粉病,后期灌浆快,熟相好的“洛类”品种做亲本。这个“洛类”抗源随后被北方冬麦区各育种单位广泛用做抗病亲本,相继育出了一大批在各自麦区至今仍占居主导地位的优育品种。庄巧生凭他50年的实践经验,在鉴赏和选用亲本上形成了“慧眼识珠”、“巧点鸳鸯谱”的独到技艺。 学术成果 从1981年起,他接受了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委托,主持“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小麦高产、稳产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课题。他和课题组的成员自觉地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大力开展大区级品种区域试验并密切其与省级品种区域试验的联系,以加快良种转化为生产力,扩大其应用范围;同时注意安排好有关的支撑研究,增强育种后劲,不断推陈出新。此外,他还积极倡导材料、经验双交流,开展穿梭育种,并采用各种措施调动参加单位的协作积极性。1983年3月在他倡议下,协作组在陕西杨陵召开了“全国小麦育种协作攻关第一届学术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信息和更新知识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会后编印的论文集,取名为《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的进展》,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在他的主持下,协作组群策群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六五”攻关任务,而且提前超额实现了“七五”攻关的计划指标,为“八五”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由他主持的本单位冬小麦育种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级或部级的奖励5次。其中“12057”、“丰抗8号”、“丰抗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和北京市科技改进一等奖(1983、1984年);“丰抗13”的育成与发展,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全国大区级小麦区域试验“六五”成果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他本人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颁发的“六五”国家科技先进个人奖(1986年)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奖(1985年)。 § 主要论著 庄巧生 1 庄巧生.遗传因子之生理作用.科学世界,1942,11(5):259-27. 2 庄巧生,稻冢权次郎.冻前灌水与小麦冻害之研究.农报,1948,13 (4):2-9. 3 庄巧生.回交与小麦抗病育种.哈农学报,1950,1(1):41-44. 4 庄巧生.从华北小麦生育情况谈到抗锈品种与育种问题.农业科学通讯,1950(5):7-9. 5 庄巧生.简化小麦杂交后代处理方法的几点意见.农业科学通讯,1951(2)24. 6 庄巧生.环境与小麦的品质.农业科学通讯,1951(9):32. 7 庄巧生.华北冬小麦抗锈育种取材上的一点意见.农业科学通讯,1951(11):9. 8 庄巧生.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栽培学》第五章,第97-165页.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9 庄巧生.中国作物育种方法的新进展.中国农业科学,1961,(9):14 -19.[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