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尿流动力学 |
释义 | § 概述 尿流动力学尿流动力学包括尿液流动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因素;排尿活动有关的解剖生理基础;下尿路梗阻尿流动力学检测等内容。检查技术的出现是泌尿外科的一个重要进展,但是尿流动力学检查本身就在干扰着尿路的正常生理活动,并影响着受检查者的精神和心理,因此检查结果并不一定反映病人的实际情况,故决不能忽视详细的病史、全面的查体和必要的其他检查。 常用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测定,膀胱充盈期容积一压力测定,压力一流率测定及同步盆底肌电图测定。选用尿流动力学测定时针对常用尿动力学检查项目不能解决的情况,包括影像尿动力学测定,尿道压力测定,漏尿点压力测定,儿童尿动力学检查,盆底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动态尿动力学测定。 常见需做尿动力学检查的疾病:尿失禁,通过检查区分尿失禁类型及定治疗方案。神经源性膀胱是主要的确诊手段。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的必须检查之一。前列腺增生,是确定前列腺是否引起尿道口梗阻的主要手段。低顺应性胱膀是手术前的必栓手段。前列腺炎和间质性膀胱炎是重要的鉴别诊断手段。 § 原理 尿流动力学 尿动力学检查是应用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依据尿路各部位的解剖特点,检测尿路各部位的尿液流率,压力以及生物电活动,从而了解尿路排送尿液的功能及机制。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用来了解患者储尿及排尿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可以直接探究病患产生泌尿系症状时的生理状况,是泌尿外科医生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强有力的工具。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获得病患尿道括约肌的长度及压力分布、膀胱储尿及排尿时膀胱内的压力变化、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协调程度、及排尿时的尿流率,还可通过检查了解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用力时膀胱压超过尿道压的生理过程,因此借助此检查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有助于作出最确实的诊断。[1] § 作用 尿流动力学检查仪 尿流动力学是泌尿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是依据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检测尿路各部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从而了解尿路排送尿液的功能及机制,以及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全面的尿动力学检查,是直观、量化反映尿路的功能较为理想的方法。因此,开展尿动力学研究,不但对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对排尿生理学、神经泌尿学和相关的药理学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尿流力仪的发展,使尿路功能检查有了准确可靠的工具和方法。尿路排泄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膀胱尿道的功能,不仅有赖于其本身的解剖组织结构,且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也受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功能的制约。许多药物也能直接或间接对排尿功能发生影响。开展尿动力学研究,对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研究均有推动作用。 尿动力学研究深化了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诸如尿路梗阻、尿失禁、遗尿症等,过去均根据症状、体征或形态学进行诊断,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治疗的针对性也不强。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病因及类型相当复杂,通过尿动力学检查方能明确类型并能获得正确的治疗依据,从而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水平,甚至开辟了对某些泌尿外科疾病新的研究领域。某些疾病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的判断,也有赖于尿流动力学检查。 尿动力学是人体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组成之一。尿动力学检查工具和方法也逐渐向其它学科渗透。现已经渗透到如妇产科、神经科、骨科、小儿科、内分泌科及心血管科等。在尿动力学研究的促进下,近年来胆道、胃肠道动力学检查也作为诊断和科研的课题,逐渐开展起来。尿动力学必将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2] § 研究范围 尿流动力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正常排尿生理学、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和男女尿失禁等。检查内容包括:尿流率测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括约肌肌电图以及前述检查的联合同步测定,如排尿时同步测定膀胱压、逼尿肌压、尿流率和括约肌肌电图,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排尿异常的原因,为治疗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 上尿检查技术 上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 尿流动力学检查方法有经肾或输尿管造瘘管的压力测量、经皮肾盂穿刺灌注测压法、经膀胱输尿管插管测压、术中肾盂输尿管穿刺测压、静脉尿路造影时的动态放射学观察等,其中临床使用价值较大的有以下两点: ①经皮肾盂穿刺灌注测压法:检查时,需在透视或超声指引下经皮作肾盂穿刺,并置入一测压导管。由于肾盂压力与膀胱内压有一定关系,故需同时经尿道插管记录膀胱压,肾盂插管后先作一次测压,为肾盂静止压力与导管阻力。然后,以10ml/s的流量向肾盂内灌注生理盐水,至平衡状态或压力陡增时为止,记录此时的肾盂灌注压,用此值减去肾盂静止压及膀胱压即为肾盂灌注时的相对压力,此值应小于12cmHO。此压力越高,说明上尿路梗阻越重。有助于上尿路梗阻的鉴别诊断。 ②上尿路动态放射学检查:在常规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尿路造影时,通过荧光屏对肾盂输尿管在输送尿液过程中的收缩、舒张、蠕动等情况作连续的动态观察,称上尿路动态放射学检查。肾盂输尿管收缩蠕动频率改变或出现扩张、狭窄、充盈缺损等情况,可反映疾病的部位及性质。借助电视录像或电影摄影可将观察到的图像记录下来。此项检查需要性能良好的X射线检查设备。 § 下尿检查技术 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 包括尿流率测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排尿时压力/尿流率测定,尿道压力分布测定,括约肌肌电图,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下尿路尿流动力学的其他同步联合检查等。 ①尿流率测定(UF)。测定单位时间内自尿道外口排出的尿量称作尿流率测定,其单位为ml/s。此项检查可反映下尿路贮尿、排尿功能的一般水平,为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基本项目。常用作排尿障碍性疾患的筛选,亦可为评价疗效提供客观指标。 本项检查的重要参数有: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排尿时间及尿流时间、尿量等。其中,MFR意义最大。但MFR可受病人年龄、性别、体位、心理因素、尿量等因素影响,需予注意一般尿量500ml时MFR反有下降趋势。在男性MFR随年龄增长有降低倾向,在50岁以后MFR正常值明显减低。一般认为,尿量≥200ml时,正常男性MFR≥20~25ml/s,而女性≥25~30ml/s。MFR≤15ml/s应疑为排尿功能异常,而MFR≤10ml/s则为明显异常,病人可能有下尿路梗阻(前列腺肥大等)或神经原性膀胱。 尿流率曲线是尿流率测定时尿流计描记出来可反映瞬时尿流率变化的曲线。正常尿流率曲线的形状多与年龄、尿量有关,而异常曲线常与疾病性质有关,可供诊断参考。尿流动力学②膀胱压力容积测定。这一检查主要通过测定膀胱内压力与容积间的关系反映膀胱的功能。它可将膀胱充盈(贮尿功能)及收缩(排尿功能)过程描记成膀胱压力容积曲线(CMG)。从曲线上可以了解:膀胱的容量及顺应性;膀胱的稳定性;膀胱的感觉、运动神经支配等情况。本检查主要用于神经原性膀胱病人的诊断与分类。 检查时须经尿道向膀胱置管,并用膀胱充盈介质(生理盐水或CO气体)逐渐充盈膀胱。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病人对膀胱充盈的感觉与反应、膀胱容量不断增加时膀胱内压的变化(即膀胱顺应性)、有否无抑制性收缩(即膀胱的不自主性收缩,在CMG上表现为压力>15cmHO的峰),有时为激发隐匿的无抑制收缩,还需在加快充盈速度、改变体位、咳嗽等情况下重复检查。膀胱充盈到病人出现强烈排尿感时为膀胱充盈最大容量(并非膀胱实际容量)。此时停止继续充盈,嘱病人作排尿动作,观察其逼尿肌能否有意识地收缩。然后,再嘱病人抑制排尿,观察能否主动松弛其逼尿肌。有时为作出鉴别诊断,还可给以某些药物(如普鲁苯辛、盐酸氨甲酰甲基胆碱等)重复本项检查。 进行本项检查需有膀胱压力容积计。过去普遍使用的是水柱式压力计,需间断充盈测压,手绘相应的CMG,检查结果欠精确。现代膀胱压力容积计使用了各种压力传感器及记录器,可连续自动描记相应的曲线,提高了检查的精确性。 其主要缺点是在膀胱收缩期测得的膀胱内压系腹内压与逼尿肌收缩压之和,因此膀胱内压增高时并不能区分是逼尿肌收缩所致,还是腹内压的影响。目前,倾向于本检查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充盈期,并把这一检查称作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 ③排尿时压力/尿流率测定。此系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检查的一项基本联合检查技术,可对逼尿肌收缩能力及下尿路梗阻作出准确判断,从而弥补了前述两项检查单独使用时的不足。这一检查需要同步测定排尿时的膀胱内压、腹内压(即直肠压)、逼尿肌收缩压(膀胱内压减腹内压)及尿流率。检查时需向膀胱(经尿道或耻骨上穿刺)及直肠置入测压导管,并与各自的压力传感器相连。受检者排尿作尿流率测定时,记录器可同时描记出四条相应的曲线。其中,逼尿肌压力曲线由仪器内电子线路运算后绘出。 从记录到的四条曲线中,不仅可以了解膀胱颈开放时间膀胱颈开放时压力最大排尿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收缩压及尿流率诸参数,还可通过对压力与尿流曲线的对应时相关系对某些疾病(如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作出诊断根据本项检查结果还可按公式[918-02]/[918-01](式中[918-02]为膀胱内压力,[918-01]为最大尿流率)推算出最小尿道阻力。此值在男性约为0.6,女性为0.2,此值增高提示下尿路梗阻。排尿时膀胱内压力多在45-80cmHO,一般不超过100cmHO。最大尿流率时膀胱内压男性约为70-80cmHO,女性略低约为55-65cmHO。根据压力/尿流率测定结果可有以下情况。尿流动力学④尿道压力分布测定(UPP)沿尿道全长连续测定记录其腔内压力即称作UPP。本检查主要用以了解尿道功能。UPP有两种类型,即非排尿状态时的静态测定及排尿时的动态测定。前者主要反映处于闭合状态下尿道控制排尿之能力,后者则反映排尿时尿道压力发生相应变化的能力。进行UPP的方法有,液体或气体灌注测压法;气囊尿管测压法;微型压力传感器尿管测压法三种。其中液体或气体灌注测压法使用较普遍。 检查时需经尿道置入测压尿管至膀胱,再借助机械装置匀速将该尿管沿尿道拉出。使用液体或气体灌注测压法时,需同时不断以恒定流量向测压尿管内灌注液体或气体,灌注的液(气)体推开闭合的尿道壁进入尿道腔内的压力近似该处闭合压,故随着测压尿管不断拉出,可记录到尿道内各点压力,并由记录器绘出相应尿道压力分布曲线。 尿道压力分布曲线可提供以下资料:膀胱压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闭合压、功能性尿道长度。其中男性最大尿道压约为85-126cmHO,女性约为35-15cmHO(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男性尿道功能性长度约为5.4±0.8cm,女性约3.7±0.5cm。此外由于解剖学原因男女尿道压力曲线形状明显不同,前者曲线上可见前列腺、尿道的压力峰,后者则为一钟型曲线。 在不同体位、咳嗽或排尿时重复检查常可获得更多资料,有助于对尿道功能作出更精确的判断。 ⑤括约肌肌电图。用来了解尿道外括约肌功能。由于肛门外括约肌与尿道外括约肌同受阴部神经支配,故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一般用来反映尿道外括约肌的活动情况。检查时需将一电极放置在括约肌表面(表面电极)或刺入该括约肌内(针形电极)。一般前者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小,后者操作较繁病人有一定痛苦,但结果较为精确。正常情况下,尿道外括约肌维持一定张力,参与控制排尿,故肌电图可见持续肌电活动,在咳嗽用力时为对抗膀胱内压增高,可见肌电活动增强;排尿时由于尿道外括约肌松弛,肌电图呈电静止。一旦尿毕,肌电活动重新恢复。本项检查很少单独进行,常与前述某些检查联合使用。排尿时肌电活动持续增强时,为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重要诊断依据。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⑥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本方法属动态放射学检查技术,常作为下尿路尿流动力学联合同步检查内容之一。检查时需先向病人膀胱内注入造影剂,然后于病人排尿时在荧光屏上直接观察膀胱颈、尿道外括约肌相应的动态变化。 ⑦下尿路尿流动力学的同步联合检查。上述检查各自侧重于反映下尿路某个方面的功能,因此,为全面了解下尿路功能,需结合病人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将这些检查技术联合使用。目前较先进的尿流动力学检查仪器常为组合式,除可分别进行上述各项检查外,还可根据需要选择几项或全部项目作同步联合检查。并将检查资料用记录纸、电视录像、电影摄影等方式记录下来,供随后检索之用。新近推出的某些检查仪器还带有可对某些曲线、图像进行分析处理的电脑装置,使检查结果更为精确。 临床上较常用的同步联合检查技术有:尿流率/压力/肌电图检查;膀胱压力容积/肌电图检查;尿道压力分布/压力/肌电图检查等。其他一些较复杂的同步联合检查多增加有同步的排尿时膀胱尿道造影,并通过电视录像、电影摄影记录全部检查结果。 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的出现是泌尿外科的一个重要进展,但是尿流动力学检查本身就在干扰着尿路的正常生理活动,并影响着受检查者的精神和心理,因此检查结果并不一定反映病人的实际情况,故决不能忽视详细的病史、全面的查体和必要的其他检查。 § 需检查症状 有下列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特别强调须经泌尿外科专科医师诊断后,方能确定是否真的需要接受尿动力学检查。 1. 排尿困难、淋漓不尽、尿等待、夜尿多; 2.尿频以致影响日常生活; 3. 常常尿急,甚至因而尿裤子; 4. 运动、咳嗽或搬重物时漏尿; 5. 接受过脊髓、骨盆手术后出现排尿异常; 6. 尿失禁合并记忆力减退、行动困难; 7. 脑出血、脑梗或脑外伤后,排尿异常如尿床、尿频、排尿困难等; 8. 脊髓疾病患者,包括:外伤、肿瘤及先天畸形等,出现排尿异常; § 检查时注意事项 由于尿动力学检查的原理是要模仿产生疾病症状的生理环境,使受检者在检查室内产生平时出现的泌尿症状,以供电脑记录及分析。因此接受检查时,最重要的就是放轻松,不要为了怕丢脸刻意掩饰症状,或过分紧张导致无法正常排尿,这样检查得到的结果要大打折扣。因此应放心轻松的完成检查。 一般注意事项: 1、 服装:着简便衣物,方便检查; 2、 出发前确定不会在检查时大便,如有便秘的患者需自行通便处理; 3、 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行此项检查需停用抗凝药7-10天; 4、 行动不变或言语听力不佳的年老患者需家属陪同协助; 5、 检查前需憋尿,检查中按医生要求进行相应动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