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知白 |
释义 | § 人物简介 张知白 张知白(?-1028年),字用晦。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端拱二年进士,历任龙图阁待制、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后知剑、邓、青三州等职务。又官河阳(今市河南省洛阳)节度判官。咸平年间上疏,真宗召试舍人院,权授右正言。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节俭,“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 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中进士。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节俭,“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 北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卒于任上。赠太傅中书令,谥文节。[1] § 俭朴生活 张知白,宋朝人,官至宰相,生活却很简朴,住房、衣服、饮食与拜相以前基本一样。 有人劝他说:“大人月俸很高,但生活却这么清苦,这又何必呢?” 张知白感叹道:“凭我的俸禄,即使按王侯的标准生活也是足够的。但是如果家人习惯了奢侈的生活,一旦失去了我的俸禄,他们就不能马上适应简朴的生活了。还不如一直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这样,即使我去世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宋史·张知白传》)[2] § 推荐贤人 宰相张知白 公元1003年,江南大旱,朝廷命张知白安抚江南。在安抚的工作中,张知白发现江西的晏殊非常有才华,而当时的晏殊只有14岁。张知白便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第二年,正赶上真宗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来做试卷。晏殊见到试题,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诚实,眷宠日深,后来晏殊官至宰相。 张知白知人善任,不仅发现了神童晏殊,还推荐了一大批博学善治之士。比如当时的程琳。开始,程琳的名气并不大,张知白一直十分赏识他,当程琳因为成绩突出而官至御史中丞时,张知白书写了授官的诏令,并高兴地说:“程琳没有辜负我的笔墨!”而后来,程琳颇有政声,在河北一带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在河间任过职。河北一带的百姓因为爱戴他,为他立了“生祠”,也就是活着时就为他建了纪念馆。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石延年,也是张知白推荐的。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石延年屡举不中,发誓不再参加科举、进入仕途。张知白爱其才华,还知道石延年是个孝子,就以石延年的老母亲年迈需要赡养为由,劝他就职。石延年是个孝子,终于被说服就任。值得一提的是,石延年入仕后,曾在永静军(今青县)任通判,后来又到东光任职。石曼卿的诗词,更是流传至今。 § 相关故事 张知白 除了发现和推荐有才华的人之外,张知白还十分看重品行好的人。他在亳州任知州时,有一位富豪出资修建了一座佛庙。当时有一位叫作穆修的散文家,才华横溢,但桀骜不驯。张知白一向欣赏他,主动请他为新落成的佛庙作《记》。这位穆修非常有个性,在他写作《记》的过程中,那位豪富为了将自己的名字书于《记》中,以白银50两相贿。穆修一言不发,把银子扔到院子里。豪富次日带了更多银子登门。穆修怒喝道:“我宁愿吃不上饭去乞讨,也不会拿你这不干净的银子,来玷污我的文名!” 张知白还发现并树立过一位“草根”的忠孝典型。在大名府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东),有一个叫李玭的人,他在母亲去世后,把田让给弟弟去种,自己在母亲下葬的地方结庐,日夜号哭,运土筑坟一丈多高。他还不吃肉不穿帛衣,守坟三年。又替族人筑造坟墓,三年修了六座坟。乡里人称他为“李孝子”。时任知府的张知白把他的事迹写状子报告给朝廷,皇帝下令赐给李玭粮食衣物,让县令安抚慰问他。李玭于是成为当地孝子的榜样。有些因为家产而分家闹矛盾的兄弟相比之下,心生渐愧,就又住在一起。[3] § 历史评价 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常以盛满为戒,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然体素羸,忧畏日侵,在中书忽感风眩,舆归第。帝亲问疾,不能语,薨。为罢上巳宴,赠太傅、中书令。礼官谢绛议谥文节,御史王嘉言言:“知白守道徇公,当官不挠,可谓正矣,谥文正。”王曾曰:“文节,美谥矣。”遂不改。[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