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吃大煎堆 |
释义 | § 原料/调料 小吃大煎堆 制作: 首先糯米粉用清水调拌,搓成粉团,放沸水锅里煮熟,捞出放在案板上,混入糕米粉并加入糖浆,拌匀后用手掌反复搓至有韧性和粘性(如太干硬,可加进少许热水再搓),即成糯米粉团。 小吃大煎堆 包馅 小吃大煎堆 下锅 小吃大煎堆 滚动 小吃大煎堆 完成 再将糯米粉团分成两等份,分别揉圆,压平,将有糖的爆米花放在糯米粉团的中央包好,捏成圆球状准备下锅。 当热锅里的油烧至120℃时,将煎堆坯轻轻放进热油中,边炸边用长筷子翻动,使之均匀受热。在用铲边炸边压的过程中,煎堆会爆开泄气,这时师傅要巧妙地把它放于油底将其补回,就这样使之膨胀至篮球般大小即成。 特点: 色泽金黄,体积庞大滚圆,皮薄酥脆,香甜可口。(食用时,须用剪刀剪成小块或用手掰破分片) 小吃大煎堆 煎堆太大,剪开才易入口。 典故煎堆 其实,制作煎堆由来已久。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已有记载:“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亲友者也。”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词》也有“珠盒描金红络索,馈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见当时已有把煎堆作为年宵礼品之俗。据专家考证煎堆就是由唐代以前的“煎饣追”(dui)演变来的。唐人王梵志有诗赞曰:“贪他油煎饣追,爱若菠萝蜜。” 而在福建晋江地区,却不像广东人这样,他们到端午节家家户户才吃“煎堆”。这习俗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习俗由此而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