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德骏
释义

§ 基本信息

1922年2月22日 出生于北京,原籍江西省波阳(鄱阳)县。

1938-1939年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9-1942年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2-1945年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任助教。

1945-1947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张德骏

1947-1948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加州工厂、农场实习、工作。

1948-1949年 任上海前中国农业机械公司设计处副工程师。

1949-1954年 任华北农业机械总厂工程师、设计科科长。

1954-1956年 任北京一机部农业机械研究所工程师。

1956-1966年 任吉林工业大学教员、副教授,农机教研室主任,农机系副主任。

1976-1993年 任吉林工业大学教授、农机系主任、名誉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农机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93年10月 退休。

§ 生平简介

张德骏,1922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轻时跟随父母到过很多地方,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无限深情,1937年在上海高中读书时,亲眼目睹日本侵略军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的情景,深为祖国的贫穷落后、受人欺凌而痛心,立志要走一条科学救国之路。1938年,以优异成绩被西南联合大学录取。“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正是在这个颠沛流离的战火中的“茅屋”大学,张德骏开始了他的大学学生生活。他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刻苦学习,成为本专业的佼佼者,1942年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助教。1944年,张德骏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出国留学生,准备到美国明尼苏达(Minnesota)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报考专业时,他请教老教授刘仙洲先生,老教授深情地对他说:“报农具学吧!中国四万万人口,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他们一年到头脸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滴八瓣,使用着落后的工具,非常辛苦。中国要强大兴旺,必须解放生产力。”于是,他欣然接受了老教授的建议,报考了农具学,决心要改变中国农业机械落后的面貌。1945年在他临出国前,同学为他留言写到:“祖国啊,我热爱着你,连你所有的瑕疵”。这句话再一次震撼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一直作为他的座右铭,激励他早日学成回国,报效祖国。吉林大学学报

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获农业工程硕士学位。身在异国他乡,仍关心着中国农业发展出路,他和几个留学青年一起向上海的《观察》杂志投稿,倡议在中国建立示范农场,使中国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1948年6月,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

1949年10月,他应老师刘仙洲先生(当时是清华大学副校长)之邀,到北京参加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农业机械厂——华北农业机械总厂(现北京内燃机总厂),被聘任为工程师,设计科科长。他带领科技人员艰苦奋斗,开发新产品。亲自下车间、下农村,同工人农民一起反复试验,设计生产了近十种农具,使该厂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

1954年他又被调到原一机部农业机械研究所,承担了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试制工作,被任命为主任工艺师。在资料紧缺、设备落后的情况下,他刻苦钻研,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1955年该产品通过鉴定,获得国家机械部一等奖。

1956年10月,他从北京调到新创建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现在的吉林工业大学),参加筹建中国高等工科院校的首批农业机械设计专业。他筹建了农机教研室和农机实验室。从1960年开始招收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首批批准为农机设计制造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成为中国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之一。40多年来培养了研究生40多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0多名。1960年他针对当时世界农机学术界对农机和土壤的作用关系规律的掌握尚有很多未清楚的方面,提倡并积极开展土壤农机系统力学的科学研究工作。1978年在中国的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创建和开拓了农业系统工程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引入并采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成为中国把系统工程理论引入到农业领域最早的学者之一。

张德骏任教42年,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都成了农机部门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为中国的农机工业作出了贡献。他为培养人才,发展农机专业倾注了心血。他几次出国,只带回了两“大件”——两台微机,一台赠给了学校,一台赠给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张德骏曾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吉林省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曾先后三次应邀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和教育考察。1987年他成功地主持召开了首次农业系统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 科学成就

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

农业工程作为一门技术具有很久远的历史。人类自有了农业生产就有了农业工程技术。中国的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农民就有了创造工具、整治农田的技能。欧美国家一般认为农业工程是从1910年内燃拖拉机的问世开始。“农业工程”一词在20 世纪以前在欧美各国仅偶尔被使用,到20世纪初美国一些高等学校均建立了农业工程系,1907年在美国成立了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从此“农业工程”这个词汇才在世界上逐渐得到承认。1930年在欧洲也成立了国际农业工程学会。

1948年当时在美国学习农业工程的30名留学生在加州斯托克顿城(Stockton)发起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张德骏正是这30名留学生之一。当时在会上一致通过在美国先成立筹备组,待多数发起人回国后即行在国内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后来,张德骏和其他人一道带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带着要振兴祖国的农业工程的豪情壮志,陆续回国。但当时正处于新旧社会大变革时代,成立学会的事暂时搁置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56年成立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张德骏成为新中国农机事业的开拓者,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感到我们在学科上分得过细,容易造成互相分离、互相脱节现象,强烈提出“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深感有建立和发展综合性农业工程学科的必要。经何宪章、张季高等建议,1979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时成立国家科委农业工程学科组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1979 年11月14日至20日在杭州举行了国家农业工程学科组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大会。张德骏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的农业工程学会工作,担任了第一届农业工程学会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理事长,以及其后的名誉理事长等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成立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首批农业机具的设计制造者

1949年初,北京解放后,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为了尽快发展农业,决定建立新中国第一个农业机械厂——华北农业机械总厂(现北京内燃机总厂)。当年11月张德骏正在上海的中国农业机械公司设计处任副工程师,接到老师刘仙洲教授的邀请,让他到北京参加农业机械厂建设的时候,他毅然投身于创业者的行列,来到了北京,担任了该厂的工程师、设计科科长。进厂后,张德骏首先在设计科内建立了设计室、试制车间和试验农场。并在工作中,建立健全了农机新产品的设计研究新体制,为后来的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短短的4年内,他和同事一起设计试制了多种农机新产品,如七吋步犁(当时农民爱称北京红犁)、双轮双铧犁、三齿耘锄等多种适用农具,并投入成批生产。张德骏也先后担任了摇臂收割机和三刀割草机的主任设计师,他亲自同科技人员一起下车间、到东北农村,进行试验改进,使得这两种机器及时投入批量生产,为中国农业机械产品开发、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他被光荣地评为厂先进工作者。 联合收割机

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

张德骏的管理和创造才能在工作中显露出来,1954年,他被调到当时的一机部农业机械研究所不久便被任命为主任工艺师,承担了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试制工作的重任。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中最复杂的机械之一,它结构复杂,涉及面广,要求设计和制造水平较高。在当时的条件下,试制这样的庞然大物,肯定是困难重重。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张德骏克服了资料短缺、设备落后的困难,刻苦钻研,潜心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当时,联合收割机的两个铁轮很大,有近2米高,没有大型卷板机很难做出来。他就同锻工和试制车间工人一起研究,提出了做一个简单的模压工具,分几段下料,分段加热模压,然后拼焊成型的方法。在其他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密切配合下,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1955年该产品通过鉴定,获得一机部新产品试制成功一等奖。张德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农业机械新产品试制程序”,在农机行业中推广应用,对中国后来的农机新产品试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创建中国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1956年10月,张德骏服从工作需要,来到新创建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现在的吉林工业大学),负责建立中国高等工科院校头一个农业机械设计专业。他领导建立起农机教研室和农机实验室以及农机系。并与其他教师一起历尽艰辛,在一年的时间里就为农机专业的首届学生开出了收获机械(张德骏亲自主讲)、耕种机械、农业学、农机试验学、特种机械等农机专业课程,探索和完善了农机专业教育的教学体制。他在系里担任领导工作达30余年,始终强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1958年秋,他组织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在半年的时间内与吉林省农机研究所合作完成了“东北成套垄作机械(8种机型)”的设计试制工作,使学生得到了开发农机新产品的实际锻炼,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他在工作中教导学生与工人、农民相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张德骏在1960年被评为长春市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自1960年以来,张德骏以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先后为学生开设了耕种机械、收获机械、农机工艺学、耕作土壤力学、农业系统工程、专业英语等多门课程。他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也在进行不断的探索,他是1981年国家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

在张德骏的领导下,吉林工业大学农业机械学科蒸蒸日上,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1960年即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家批准为首批硕士、博士授权点之一,1987年被批准为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国家唯一重点学科,1988年设立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中国的农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积极开展土壤农机系统力学研究

农业机械是以有生命的物质为对象的机械,因此它的研究、设计必然联系到生物学特性、生物生长发育的过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物料、土壤、水等诸多方面。农业机械本身已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土壤、生物、农业机械之间又构成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要进行土壤工作部件的研究、设计,必然涉及到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1960年,张德骏在进行科研和讲授耕种机械课程的时候,注意到当时世界农机学术界对农机和土壤的作用关系规律的掌握尚有许多未知数。因此,张德骏积极提倡和开展土壤农机系统力学的科学研究,目的是想解决与土壤有关的耕作部件的设计方法问题。在1960-1985年期间,他主持开展了一系列该方向的科研课题,包括:①犁体六分力;②半悬挂犁机组平衡;③土壤与耕作部件相互作用研究(1983年被评为校一等奖,并获一机部1984年科技进步三等奖);④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和半悬挂犁机组配套时动力学特性研究;⑤高速犁体曲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获一机部局级一等奖)。

在土壤的特性参数研究中,张德骏创制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六分力测试元件——扩展八角环犁体六分力测力传感器,它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允许的干扰误差,又具有良好的垂直力灵敏度,并使用这种元件测得了部分东北典型土壤的犁体受力特性数据。

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土壤切削理论的研究,通常采用了刚体静力学或塑性极限平衡方法进行研究,虽然在土壤阻力等问题的预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无法得到完整的定量分析资料,部件设计仍然依靠大量的田间和室内试验获得的数据。国外在研究土壤农机系统问题中曾用相似理论和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耕作部件在砂土、黏土中的性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没有解决在动态状态下模型实际存在的畸变问题,从而影响了实验精度。张德骏运用传统室内试验方法获取了滑刀式开沟器和圆盘开沟器的水平及垂直阻力数据并给出了回归方程式,填补了国内开沟器工作阻力实验研究的空白,为播种机开沟器的设计提供了重要设计数据。采用相似理论和模型试验方法,获得了双翼中耕铲工作阻力与其工作参数与土壤参数的相互关系式,为中耕松土铲的设计提供了参考资料。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运用土壤的非线性弹性的力学模型及弹塑性土壤模型解决了土壤的二维切削问题的定量分析,这是国内采用近代计算力学解决土壤切削问题的首次尝试。用这种方法在二维问题中获得合理的结果为进一步推广到三维动态分析,从而为耕作土壤力学提供有效测量的定量研究方法打下了基础。张德骏的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农机土壤力学开辟了新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为中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拓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科新方向

张德骏经过多年农机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深感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引入和采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才能事半功倍。1978年开始在吉林工业大学开辟了“农业系统工程”的研究方向,成为中国把系统工程理论引入农业工程最早的学者之一。首先他撰写了多篇论文,编写了教学讲义,为研究生开出了“农业系统工程”选修课,带领研究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举办了吉林省“农业系统工程”培训班。1985年张德骏所在吉林工业大学被批准为农业系统工程学科的硕士授予单位,并在农机设计制造博士点的农业系统工程研究方向培养博士生。同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立农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由张德骏担任主任委员。1987年“农业系统工程”教材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受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委托由张德骏主持筹办在长春召开了首届农业系统工程国际学术会议,该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好评。20世纪90年代初,张德骏主持开展了“农业系统不确定性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及奶牛场效益分析专家系统”、“现阶段农机工业宏观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项研究,前者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后者也于1997年1月完成了成果鉴定。该学科所进行的“松辽地区少耕技术与少耕机械化系统”已产生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农业部一等奖,“田间作业农机系统优化”、“拖拉机耕作机组的系统分析”、“吉林省农业工程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等理论研究成果,也正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 教育教学

为人师表,严谨治学

张德骏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体现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他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经常阅读党内刊物如《瞭望》等,理论学习时间从不迟到早退,几十年如一日,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追求。

张德骏深刻认识到知识分子要深入实际,深入工农,研究社会,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植根于工农群众之中,从群众身上摄取营养和智慧。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对学生强调坚持实践、与工农结合的重要性。他坚持带学生到工厂、农村搞毕业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张德骏教书育人,不仅教学生科学技术知识,还教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学生中出现了搞农机太苦不愿意学农机的想法。他就深入到学生宿舍,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理解,和学生谈心,学生们深受感动,稳定了专业思想,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他利用出国的机会,积极与留学生接触,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尽快学成回国,并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他对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个试验方案、实验数据,他都要仔细研究。学生的每一篇毕业论文,他都会仔细、认真地阅读和修改,做到精益求精。他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实际行动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张德骏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但他还是平易近人,教师有事都愿意找他谈心,甚至教师的家属有事也愿意与他谈。他主动关心身边的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问题。他发现有一位学生只顾学习而不过问家里的事情,引起了家庭矛盾,他就在指导这位学生业务的同时,也指导他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有位同志的爱人突然得了脑血管病,张德骏不仅抽空前去探望、安慰,又让自己的爱人到医院慰问和照顾,使该同志深受感动。

张德骏为中国的农机科研、教育事业工作了50多年,退休后,仍然时刻关心着学校的学科建设。1997年,他去美国探亲,时值学校进行体制改革,学科调整。他得知后,从美国写来了一封长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注了老一辈的热切期望。当教师到他家拜访,他都会谈起学校的事情,一些教师曾说:“张老师虽退休在家,但对学校的事情知道的比我们还多”。是的,张德骏确实做到了‘壮心不已’,‘志在千里’,以永远进取的精神不断努力,生命不息贡献不已。

§ 主要论著

书籍

1 张德骏。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意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4 (2):76~81

2 张德骏。农业系统工程国内外发展水平及今后在我国开展的意见。农业工程学报,1985(2):14~26

3 Zhang De jun,et al。An Approach to 3-D Nonlinear FE Smulative Method for Investigation of Soil-tool Dynamic Syste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Dynamics,Aubum,Alabama,June 1985:412~427

4 张德骏。农业系统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5 Zhang De jun。Recen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ystem Emgineer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Systems Engineering。Changchun,China,AUGUST,1987:7~11

6 张德骏等。拖拉机与犁耕机组的动态性能预测评价及优化。农业机械学报,1988(2):1~10

7 张德骏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奶牛场生产效益分析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1994(1):7~15

8 张德骏等。中国农村种植业生产经济系统的灰色关联辨识与分析。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5(2):106~10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