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彭春
释义

§ 简介

张彭春

张彭春 ,中国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导演。字仲述,1892年生于天津。1908年毕业于南开学校。1910年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哲学,同时刻苦钻研戏剧理论和编导艺术。1916年回到天津,协助其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主持南开中学并任南开大学教授,同时兼任南开新剧团副团长。抗日战争期间,从事外交工作。后移居美国,1957年7月在美逝世。[1]

§ 简历

1892年生于天津。1904年入天津敬业中学(即天津南开中学前身),1908年毕业。同年,考入保定高等学堂。

1910年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哲学,同时刻苦钻研戏剧理论和编导艺术。

191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

1916年回到天津,协助其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主持南开中学并任南开大学教授,同时兼任南开新剧团副团长。

1916年至1918年任南开学校专门部主任兼代理校长。

1919年赴美攻读哲学,192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22年7月至同年12月间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赴欧考察各国教育制度。

1923年至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26年任南开中学主任、南开大学教授。

1929年赴美,1931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

抗日战争开始后,从事国民外交活动。

1938年代表天津出席第一届国民参政会。

1940年起,正式担任国民政府外交官。

1946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任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代表。

1947年7月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代表。

1948年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

1952年初退休。

1957年7月19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终年65岁。

§ 主持南开话剧

南开学校自1909年起即由张伯苓亲自主持和编导了新剧《用非所学》,这是中国北方最早的话剧活动。张彭春主持南开新剧团后,引入欧美话剧的演出体制,建立正规编导制度,一方面继续上演中国剧目,如1918年由他编导的《新村正》;另一方面陆续按原本或改编演出多种世界名剧,如《巡按》(果戈理)、《娜拉》、《国民公敌》(易卜生)、《争强》(高尔斯华绥)、《财狂》(莫里哀)等。这些剧目的演出以及排练方法,对中国话剧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张彭春还熟谙京剧,曾于1930年和1935年两次作为艺术指导参加梅兰芳剧团访美和访苏。

§ 求学生涯

1904年张彭春成为私立中学堂(南开学校前身)第一届学生,与梅贻琦同班。1910年张彭春考取清华第二届“庚款”留学生,同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71人赴美深造,191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及教育学硕士学位。他课余的兴趣是研究戏剧,最喜欢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他说,恰是由于易卜生,才使他这个学哲学的年轻人爱戏剧胜于爱哲学。1919年南开大学创立。为适应未来更高的教学要求,张彭春再次赴美深造,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

张彭春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陈省身先生有语:天津值得骄傲的,在戏剧的萌芽时代,产生了彭春先生和弘一大师李叔同。

§ “新月社”由来

张彭春全家与亲友,右一张彭春、右三张彭春夫人、右四次女张新月,左三长女张明珉,1956年于纽约

1923年9月,张彭春受清华学堂诚聘,携带妻女迁居北平,任清华教务长。11月,他的次女诞生。张彭春一向崇拜印度诗歌泰斗泰戈尔,热爱他的诗歌。因泰戈尔著有诗集《新月集》,所以张彭春为二女儿取名“新月”,英文名为“露丝”。其时,张彭春正同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源(西滢)等文友筹备组织文学社,社名尚未确定。张彭春便把“新月”二字推荐给朋友们,大家欣然接受,于是就产生了“新月社”。[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7: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