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庙宇
释义

miàoyǔ

庙宇:供奉神灵的地方,也叫寺庙。

庙宇--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庙宇

§ 庙宇结构

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台基在中国建筑上,非常重要。所谓台基,包括整个的空间:自平地至台地以及栏杆和台阶。有时台地有两层或三层,以使建筑在台地上的主要建筑物,其形其式昭昭在目。北平的天坛,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台地和栏杆三分环绕向上展开。台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强化建筑主体独特的品性,通常借以台基和平台的高度表现建筑物的高贵和地位。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一排排的柱子与正梁及楣梁连结起来,支撑着遮蔽的屋顶,木架之上排铺瓦片,而后砌砖隔墙填在柱间,构建中国建筑的理念。

§ 庙宇称呼

从广义上来说,庙宇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庙宇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宇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庙宇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 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 庙宇——乡土瑰宝系列

编辑推荐

“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历时十五年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庙宇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本书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的庙宇的特点、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陈志华教授在“中国的泛神崇拜与庙宇”中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和性质有精彩的论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乡土瑰宝”系列中的一册,“乡土瑰宝”系列在众多建筑文化的读物中十分别致。她从建筑的具象入手,图文并茂地叙述着建筑艺术。这本《庙宇》为读者了解宗教和宗教建筑知识,呈上生动的形象,特殊的大十六开本,在众多书籍的形体中也是独具一格。

“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历时十五年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

本书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的庙宇的特点、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陈志华教授在“中国的泛神崇拜与庙宇”中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和性质有精彩的论述。

目录

丛书总序/壹

前言/壹

中国的泛神崇拜与庙宇/壹庙宇

一、有求必应的民间神灵/贰

二、世俗化的自然崇拜/肆

三、来自人问的神灵/捌

四、神的居所/贰拾捌

五、庙宇的形制/肆拾

六、庙宇的建造/肆拾捌

七、庙宇的公共功能/伍拾

中国乡土建筑中的庙宇/伍拾柒

一、山西/伍拾捌

二、河北/玖拾捌

三、浙江/壹塞一陆

四、四川/壹捌肆

五、江西/壹玖贰

六、福建/壹玖陆

七、广东/贰零陆

附录:图片目录/贰壹叁

书摘插图

手工和手工行业也有各自的神灵。炉匠和窑匠拜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会用八卦炉炼丹,是炉火之神。木匠和庙宇许多手工业匠拜鲁班,鲁班就是公输般,是春秋末期鲁国的能工巧匠, 《吕氏春秋·慎大览》说:“公输般,天下之巧人也。”屠夫拜张飞,因为《三国演义》里说他曾在河北省涿州卖酒屠猪。染匠拜梅葛仙翁,这两位神灵出身农家,传说中说他们是染料的发现者,也叫染布缸神。江西一带从事内河运输的拜萧公,他本来是南宋咸淳年间江西临江府人,刚正自持,死后被乡人奉为神,元代立庙塑像,明代永乐年间被封为“水府灵通广济显应英佑侯”。浙江省兰江上游的船工拜周尚公。周尚公是个孝子,急急搭船去探望患病的母亲,中途被告知母亲故去,乃站立船头,“出圣”而死,感动了船工,被尊为神,永享香火。四川省的船工则拜“镇江王爷”。梨园和娼妓也都有行业神,梨园拜“老郎神”,就是唐玄宗,他精通音律,曾在宫中梨园里亲自调教过戏班子。演戏的艺人需要有一副好嗓子,所以还祭祀亮嗓之神清音童子。娼妓神之一竟是春秋初期的大政治家管仲,只因为《国策·东周策》里记载他在齐桓公宫中所办的“市”里可能有官妓;之二更奇怪,叫“五大仙”,是刺猬、乌龟、黄鼠狼、老鼠和蛇,说它们都有灵性,至于是什么样的灵性,则讳莫如深了。此外,行医的拜华佗和孙思邈,病人也拜他们。看风水的拜“杨仙”,就是江西形势派堪舆术的创始人杨筠松。命相家拜的是鬼谷子。饼师的神竟是贵为天子的汉宣帝,传说他曾卖过饼。

日常生活场所也有神,南方各省在堂屋里香案下供福德正神,就是土地公婆。进门有门神,上灶有灶神,打水有庙宇井神。如厕有厕神,就是刘邦的妃子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于溷厕中的,或者叫坑三姑,又叫三霄娘娘,即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曾助商纣而拒周武王,因为所用的法宝“混元金斗”原来是净桶,所以后来姜太公大封诸神时候封她们为厕神。连上床都有神,是一对公婆,清·顾禄《清嘉录》载:“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甚至有一定的祭祀日期,大多在上元后一天,即正月十六日,有的在除夕,接回灶神之后。在北方各省,住宅有宅神,宅神竟是狐仙,有时现形为美女,有时变为白发老翁。传说狐仙就是黄鼠狼。

呵护人们日常生活的神更多了。农耕时代的日常生活虽然平静,但毕竟是人们最熟悉的,最经常的,直接关系人生幸福的,所以各地的人们都热衷于造出神来,以期提高生活质量。成人之后要婚嫁,有月下老人来牵线。结婚之后要生育,帮忙的神灵可就多了,有送子观音、送子娘娘这样的专职神灵,有天官、福神这样的兼职神灵,还有数不尽的地方性神灵。连汉代因通西域而功业显赫的张骞都参与这个助人生育的神谱之中,因为张骞从西域带回来了石榴,石榴是多子的,而且粒粒璀璨,所以被人们奉为送子的神。张骞的庙叫张仙庙。李景汉河北定县调查发现专司生殖的奶奶庙有四十五座。

§ 名言警句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 和尚与庙宇

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问题。庙宇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产不修。”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旧庙换了新颜。

“都因我礼佛虔心,所以菩萨显灵。”甲和尚说。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庙务周全。”乙和尚说。

“都因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

三人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各奔东西的那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庙的荒废,既非和尚不虔,也非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 求人不如求己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拜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庙宇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你是观音吗?”

“是的”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庙宇对联

上联:东土耶,西土耶,古木灵根不二;

下联:风动也,旄动也,清池碧水湛然。

上联: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庙宇

下联: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末来,究这身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上联:莫道是空门,要进来须踏着实地;?

下联:紧防有叉路,走错了便堕入深坑。(此又舍字面而说理,提撕警觉,足代晨钟暮鼓。)

上联:吾道非耶,岂复出山为小草;

下联:此生休矣,乃知阅世尽沧桑。

上联:能渡众生,岂独潭龙知听讲;

下联:愿闻一喝,长教海水不扬波。

上联: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

下联:我肚皮这般磁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

成都宝光寺名联:

上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下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禅机盎然,佛的宗旨就是一颗平淡心,得失何计?不了了之。)

成都武侯祠名联:(清:赵藩)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用兵之计,攻心为上!)

§ 庙宇楹联撷萃

中国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在民间普遍存在,宫庙寺院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在各地的寺庙中,镌有大量的楹联,其中不乏名人和书法家的题撰或手笔,具有相当高的楹联艺术和书法水平,不仅可资研究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道文化景观,引起楹联爱好者的兴趣以及众多游客的注目。

神州大地山川秀丽,风光旖旎,许多庙宇择建于名山胜地,而且祭祀的都是千古流传的历史人物,成为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每座庙宇都有其历史渊源、传说和典故,一些宫庙联便以其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入题,虽只寥寥数字,但却内涵丰富,耐人品读,有的成为千古名联。诸如:

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孔庙)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词)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诸葛武侯庙)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岳坟)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孟姜女庙)

民间信仰源自民众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历史上的“忠”“义”之士以及各地被称颂的历史人物,受到民众的尊崇而成为偶像,并且被加以神化,造庙祭祀。这些祭祀历史上忠义之士的庙宇,其楹联一般以历史人物的重要事件和影响为内容,或颂扬其功德,或赞叹其襟怀,品读联语,人物形象赫然在目:

九伐威名襄夏政;千秋正统懔春王。(关帝庙)千秋冤狱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岳武穆庙)汉室赖三人,留得住百年社稷;桃园专一义,解不开万世肝肠。(刘关张三义祠)春秋匪懈,祀典重新,汉千古,宋千古;宇宙长存,神功并著,义一生,忠一生。(关岳庙)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义士;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义士词)

对历史上的“忠义之士”,联语一般都是颂其功而避其过,而河南一座关帝庙有副楹联,对关羽的评价却是一分为二,既颂其功又责其过,功过评判分明,读来甚是有趣。联曰:

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侯公不忝;

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

在封建社会,民众缺乏科学知识,他们在生活上遇到变故和挫折,往往归诸于命运,为了寻找精神寄托,缓解心理压力,便求神拜佛,祈求神明庇佑。千百年来,财神爷、土地公、观音妈、灶君等,便成为民间最普遍尊崇和膜拜的神像。作为那个时代的宫庙楹联,也就必然要体现“神”的至尊至圣和福泽万民的神旨,这在许多宫庙联中可见一斑:通四海之财源,普占吉庆;赐万民以福泽,永获盈丰。(财神庙)水木成功崇五祀;火土济美惠群黎。(灶君庙)比户可封,伏神威而保万姓;聚炉相望,藉福泽以惠四方。(土地庙)观空有色西江月;听世无声南海潮。(观音殿)

作为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庙堂寺院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就其教义而言,都是劝善的,因而反映在庙堂楹联上,一般都劝导慈悲、忍让、和善,对世人有一定劝戒作用。其中还不乏针砭邪恶、嫉恶扬善的警示,至今读来仍有警醒作用。下列宫庙联就很能引人深思:

我门中缔结福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

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佛殿)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那知头上有青天。(城隍庙)

任凭你无法无天,到此孽镜悬时,还有胆否?

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城隍庙)

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泉州关帝庙)

庙宇楹联,除了镌刻于山门、殿门、立柱、亭阁外,其他的如经堂、禅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处,亦随处可见,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从庙宇楹联中,不但可以研究宗教文化,还可探究历史,鉴赏楹联和书法艺术,从中追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当然,宫庙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楹联中也有不少纯属宣扬封建迷信和厌世消极情绪,有悖于今天精神文明,必须加以批判并予摒弃,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鉴别。□万钧

§ 庙宇

作者:余秋雨

自幼能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当然不懂其义,完全是从乡间老妪们的口中听熟的。

柴门之内,她们虔诚端坐,执佛珠一串,朗声念完《心经》一遍,即用手指拨过佛珠一颗。长长一串佛珠,全都拨完了,才拿起一枚桃木小梗,蘸一蘸朱砂,在黄纸关牒上点上一点。黄纸关牒上印着佛像,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圈,要用朱砂点遍这些小圈,真不知需多少时日。夏日午间,蝉声如潮,老太太们念佛的声音渐渐含糊,脑袋耷拉下来,猛然惊醒,深觉罪过,于是重新抖擞,再发朗声。冬日雪朝,四野坚冰,佛珠在冻僵的手指间抖动,衣履又是单薄,只得吐出大声佛号,呵出口中热气,暖暖手指。

年轻的媳妇正在隔壁纺纱、做饭。婆婆是过来人,从纺车的呜呜声中可以辨出纺纱的进度,从灶火的呼呼声中可推知用柴的费俭。念佛声突然中断,一声咳嗽,以作儆示,媳妇立即领悟,于是,念佛声重又平和。媳妇偶尔走过门边,看一眼婆婆。只等儿子长大成家,有了媳妇,自己也就离了纺车、灶台,拿起佛珠。

不知几个月后,庙中有一节典,四村妇人,皆背黄袋,衣衫干净,向庙中赶去。庙中沸沸扬扬,佛号如雷,香烟如雾。庄严佛像下,缁衣和尚手敲木鱼,巍然端然。这儿是人的山,人的海,一人之于众人,如雨入湖,如枝在林,全然失却了自身。左顾右盼,便生信赖,便知皈依。两膝发软,跪向那布包的蒲团。

邻家有一帮会中人,一日缺钱,闯入我家,抱我而走,充作人质,以便逼索。家人哀求追赶,无济于事。村间一二叔伯大声呼叫,只换得他大步逃奔。他抱我躲进了庙会的人群,挤挤挨挨,东张西望。

他从未进过庙宇,从未见过如此拥挤的人群。他的步子不得不放慢,渐渐端详起四周的奇景。佛号浩荡而悠扬,调节着他的鼻息,众人低眉垂目,懈弛了他的对抗。他怀抱我的手势开始变得舒适,宛若一个携婴朝拜的信士。当他挤出庙门,就像成了另一个人,笑咧咧的,走进我家,把我轻轻放回摇篮,扬长而去。我的嘴里,衔着一支土制棒糖。

他再也没有回来。听人说,就在几天之后,他在路上,被先前的仇人砸死。

我家近处的庙宇很小,只有两个和尚,一胖一瘦,还有一个年老的庙祝。瘦和尚是住持,严峻冷漠;胖和尚是云游僧人,落脚于此,脸面颇为活络。

两个和尚坐在一起念经,由瘦和尚敲木鱼,的的笃笃,呜呜唉唉。孩子们去了,围着他们嘻闹,瘦和尚把眉头紧蹙,胖和尚则瞟眼过来,牵牵嘴角,算是给孩子们打了招呼。孩子们追逐到殿前院子里了,胖和尚就会缓缓起身,穿过院子走向茅房,回来时在青石水斗里净净手,用宽袖擦干,在孩子们面前蹲下身来,摸摸他们的头发和脸蛋,然后把手伸进深深的口袋,取出几枚供果,塞在那些小手里。耽搁时间一长,瘦和尚的木鱼声就会变响,胖和尚随即起身,走回经座。

他们不念经的时候,孩子们敢到胖和尚的禅房里去。胖和尚满脸笑容,躬身相迎,问孩子们的名字,然后拿起毛笔,握住软软的小手掌,把各人的名字一一写上。他的字写得极好,比学校的女老师写的好多了。不忍心洗掉,照着它,一遍遍临摹。第二天写字课,老师看见黑糊糊的手掌,笑了:“怎么把手都涂脏了?”还没说完,竟一步上前,紧紧握住,急问:“谁写的,这么好?”她知道,这些村庄,几乎没有识字的人。说是和尚,老师像被烫着了一般,连忙放手,转身走开。

放了学,少不了告诉胖和尚,老师称赞了他的字。胖和尚[口堂]声一笑,说:“我们住持写得才好!”随即领孩子到后院,指了指菜园南端的一堵粉墙。那里,满墙都是乌亮活灵的字,比字帖上的还好。深深嗬了一声,小步走去,依偎着粉墙仰望。难怪瘦和尚一脸端庄。

一天,两个和尚仍在念经,孩子们唱起了老师新教的一首歌,像与和尚比赛。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和尚们念完一段经,站起身来。走向孩子们的,不是胖和尚而是瘦和尚。孩子们惊恐地要逃开,瘦和尚说:“等一等,你们刚才唱的是什么?”孩子们嗫嚅地复述了一遍,瘦和尚说:“来,到我的禅房里来。”

瘦和尚的禅房在楼上,孩子们从来没有上去过,心跳得厉害。这个禅房太整洁了,油亮的藏经箱成排壁立,地板油漆过,一尘不染。瘦和尚走到桌边举笔展纸,说:“你们再念一遍。”孩子们边念,他边写,写完自个儿咿唔一阵,点头说:“写得好。是你们老师写的?”他打开桌上的锡罐,取出一把供果,分给孩子们。比胖和尚平日分的,多得多了。

第二天当然又去转告老师,说和尚称赞她的歌写得好。老师立即脸红,说:“我怎么写得出来?那是李叔同写的。”几天之后,瘦和尚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下三个字:李叔同。

学校离小庙不远,只隔着一条大路,但和尚和老师从来没有见过面。终于有一天,老师正在小小的操场上与孩子们玩,突然停住,眼睛直盯盯地看着墙外。那里是一个倾倒学校垃圾的瓦砾堆,瘦和尚正在弯腰拣着废纸。拣了一大堆,用长长的衣服兜着,走到庙门边,抖进墙上一个洞口,点火焚烧。洞口上有四个暗暗的字迹:敬惜字纸。

孩子们疑惑地仰脸看老师,老师也在发呆。

又有一次,轮到和尚们发呆了。两个和尚在路边看到一头羊被石头一绊,差点跌进水池。他们惜生护生,立即牵起羊颈上的绳子,栓在路旁一棵小树上。当时,大路旁已种下两排小树,直伸远方。两位和尚笑眯眯地正待走开,从校门里急急地奔出我们的老师,胸脯起伏着,气喘吁吁地解开栓在树上的绳子,对孩子们说:“羊要把小树挣断的,快把羊送还给主人!”平下气息后她又说:“等你们毕业,这树就遮成了林荫道。那时正是大热天,你们阴阴凉凉地走到县城去考中学。”

两位和尚在几步之外,呆呆站着。他们万没想到,学校老师竟是如此一位丽人。不敢正视,直耳听着,眼睛只盯着孩子们看。他们惜生护生,好像并不包括植物,而老师起伏的胸脯中,却藏着一个绿色的天地。

夜间,整个乡村一片漆黑,只有小庙禅房的灯和老师宿舍的灯还亮着,遥遥相对。禅房里点的是蜡烛头,老师点的是玻璃罩煤油灯。村里老人说,他们都在“做课”。

孩子们每夜都抓蟋蟀,连乱坟岗子也不怕。这里已是村边,村外是无边无际的荒原。于是,两道灯光,宛如黑海渔火。

吾乡东去6里许,有一座辉煌大庙,名曰金仙寺。寺门面对宽阔的白洋湖。寺庙前半部在平地上,后半部则沿山而上,路人只见其黄墙耸天,延绵无际,不知其大几何。进得寺门,立即自觉矮小,连跨过一条门坎也得使劲搬腿。谁也走不完它的殿阁和曲廊,数不尽它的佛像与石阶。曾扒窗偷看过它的一个厨房,其锅之大,几若圆池。老人说,兴盛之时,此寺和尚上千,一睹此锅,大体可信。记得此寺一个院落,有洒金木雕的全本西游记连环故事,刻工之精,无与伦比。乡间儿童,隔些时日便蹑脚进去,低声指认,悄声争辩,读完了一部浪漫巨著。也读完了一门雕刻美学。

金仙寺东侧,便是小镇鸣鹤场。走完狭长的街道,再走完一道长堤,又有一座小庙,土名石湫头。该地石湫处处,故而得名。石湫头小庙只是通向一座比金仙寺更为宏大的庙宇的起点。由它向南,翻过五座山头,即见远近闻名的五磊寺。

在乡人心中,金仙寺和五磊寺,无异于神秘天国。那里也该有住持或首领吧,他们会是何等样的超迈人物?如此浩大的排场,开支来自何处?这些问题,连小庙里的两位胖瘦和尚也完全不知。一天又一天,只听山那边传来的晨钟暮鼓,堂皇而又沉着。

大概是从30年代起始罢,两寺渐渐有了新的动向。山薯出土季节,常见田埂阡陌间,有两寺和尚挑担来往。他们把山薯送给有过施舍的人家,说是答谢,实则提醒,请施主赶紧再结善缘。看着汗渍涔涔的和尚,看着沾满黄泥的山薯,乡人们终于知道,两寺的财脉已经枯竭。黄泥山薯确是佳品,浓甜嫩脆,比平地红薯好得远了。

年长之后翻阅史料,看到一段记载惊了一跳。我离开座位,伫立南窗遥望家乡。岂能想到,和尚们挑着山薯走出庙门,五磊寺里住着的,竟然正是--写歌词的李叔同!

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娇妻幼子,弃之不见,琴弦俱断,彩色尽倾,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我们唱着他的歌,与和尚比赛,而他自己却成了和尚。

他在挣脱,他在躲避。他已耗散多时,突然间不耐烦嚣。他不再苦恼于艺术与功利的重重抵牾,纵身一跃,去冥求性灵的完好。

松涛阵阵,山雨淋淋,这里已没有一个现代的颤音。法师自杭州出家,历十余年,由净土而皈南山律宗,在五磊寺受菩萨戒,发愿弘扬律宗,创建道场。

五磊寺住持栖莲,金仙寺住持亦幻积极响应。一所“南山律学院”正酝酿建起。法师只提倡议,不管实务。两寺住持,只得到上海募钱。上海名士得知法师倡议,慨然解囊,两寺住持随即办置化缘簿,请法师写序。

法师一见簿册,突然大怒,严责两寺住持“藉名敛财”。但无财何从建院?法师也是进退维谷。重去招惹早已诀别了的世界,是他所忌讳。于是律学院停办,法师不久也云游别处,留下尴尬的庙宇两座。

或许可说,法师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国的尴尬;法师发怒,是佛教在新时代的尴尬。我由此想到小庙与学校间相对的灯光。两道灯光间,法师的袈裟如云如雾,飘荡隐约。

金仙寺旁,土木工程正忙。和尚们念经完毕,或挑山薯回来,成群结队傻傻地观看。

那是一位叫吴锦堂的华侨在重建家乡。吴氏不知何许人也,据传,乃近乡一普通农孩,长大流落上海,被雇于一家日本餐厅,如此这般,到了日本,竟日渐发达,成高官巨贾。然后倾其资产,投于桑梓。金仙寺面临的白洋湖,由他筑岸建堤,光洁坚致,气势恢宏。沿湖民房,悉数重造,皆若层层别墅。由东到西,长几里许,竟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更为甚者,还在北面东山头,耗巨资兴建一所学校,曰锦堂师范。占地之大,建房之多,令乡间财神咋舌。不久他便去世,金仙寺西侧,筑豪华墓道,成一名胜,供人凭吊。

墓体为白石,正如湖岸为白石,长堤为白石,荡荡展开,白得晃眼。圈圈白光围住了金仙寺,金仙寺依旧黄墙高耸,藤葛缠绕,暮鸦回翔。

和尚们洗涤打水,也享用着平臻臻的洋灰河埠。葛麻芒鞋,踏在上面,总觉得过于挺滑,不大自在。不知弘一法师可曾在这条长堤上漫步,估量他不会喜欢。他逃避着现代,而现代却莽莽撞撞,闯到了庙门跟前。

天长日久,无人修葺,吴锦堂的种种建筑,也渐渐污损,与四周萧索的村落悄悄扯平。唯有你到浙江的所所中学,遇到几名老教师,一问之下,常答曰出身锦堂师范。我在京沪两地,遇到一些浙籍知名学者,叙完同乡之谊,总能发现,竟也是锦堂师范的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曾有几名日本兵,为吴锦堂墓站岗。乡民疑惑了,不再对他感恩戴德。他的坟墓,一度成了晒谷场。

数月前在报上读得一条新闻:全国青少年珠算比赛,前面一批名次竟然全部属于浙江一座小镇。记者用惶惑不解的笔调写道,神童荟萃一处,实是奇迹。这座小镇,便是金仙寺旁侧的鸣鹤场,吴锦堂修建世外桃源的所在。

我是理解的,自豪地一笑。耳边响起哗哗的珠算声,如白洋湖的夜潮。

听说两大寺庙又在重新修复,款项甚巨。工棚里,应有锦堂师范的毕业生,指挥着算盘的交响乐。

§ 庙宇建築

傳統廟宇建築最底部為臺基,是一座廟的基座,通常以磚石為材料,表現四平八穩的氣勢;但為了看來不會過於庙宇呆板,臺基的邊緣都會砌出一些花樣來裝飾。甚至,一些較大型的廟宇,臺基上還置有欄杆,欄杆上雕刻有各式的花樣,如蓮花、繡球,更增加臺基的美觀。

一般臺基上的柱子底下有柱珠,是一根柱子的基礎,具有防潮溼及保護柱子的作用。柱珠雕刻的表現力也很寬廣,匠師從蓮花瓣、金瓜瓣到圓鼓形等等形狀,均加以發揮應用。

而柱珠之上多用石雕龍柱,龍柱最常見者為圓形。一般說來都是龍尾在上、龍頭在下,龍身則盤繞圓柱一圈。要注意的是,龍頭原本在下,但匠師們會讓其昂起頭來,用爪子抓珠,張牙舞爪狀可以一壯觀瞻,而龍身體翻騰躍舞,更有歡迎訪客之意。

門口兩側有石獅或抱鼓石,可以鞏固門框。石獅置於門口時,左雄右雌,雄獅特徵是微微張開的嘴裡含著一顆活庙宇動的珠子,腳踩著是繡球,雌獅特徵則多為緊閉雙唇,前足逗弄小獅兒。這對石獅與廟前龍柱一樣

有歡迎來客之意,並兼具守護大門之用。可見匠師的雙手是多麼神奇,才能把獅龍表現的如此人性化!圖片7-3石雕龍柱:臺灣寺廟的前殿或正殿都放置一對龍柱,讓龍在柱子盤繞並顯露出張牙舞爪狀。圖片7-4石獅:臺灣寺廟的門前通常會放置石獅一對,除有闢邪的效用外,看看它們搖頭擺尾的模樣,煞是可愛。仔細看一看,你能分辨出它的性別嗎?臺基之上除了少數的石柱外,多為木柱,這個部份是傳統廟宇建築的骨架,直接承受屋頂的重量,非常的複雜。先民應用中國古建築構造上的「斗栱」,將屋頂的重量逐層平均地傳到柱子上,才讓整間廟宇安安穩穩的站立著。更精巧的方法,是利用數百個斗栱組合而的「藻井」,完全不同一庙宇根鐵釘,且將廟宇的氣氛營造的莊嚴、華麗,頗具韻律之美,令人讚嘆。

至於,屋頂則是臺灣傳統廟宇建築的焦點,雖說屋頂的形式變化頗多,但自古以來,起翹的屋頂即是權位的象徵,所以常見的還是屋脊雨端脊尾起翹的「燕尾」。

對於臺灣傳統廟宇的構造有了最基本的認識之後,我們要把焦點集中於「昭應宮」。這座位於宜蘭市中山路上的媽祖廟,是縣內的三級古蹟,在臺灣傳統廟宇建築中也享有盛名,身為宜蘭人怎能錯過欣賞此一藝術殿堂的機會呢?

§ 周公解梦庙宇

(庙宇)梦见自己进了庙宇或坐在庙宇里,这是成功或成亲的吉兆。

§ 参考资料

1.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04358(书)

2.http://edu.sina.com.cn/exam/2007-03-24/021575808.html

3.http://tieba.baidu.com/f?kz=93336607

4.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3-09/16/content_993285.htm

5.http://media.ilc.edu.tw/art/AS/AS_LESSON07-1.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