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建善寺
释义

建善寺

建善寺历史

建善寺位于福建省霞浦县城东郊华峰山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创建,初名“建福斋”,原建于旧温麻县治之安东乡安民里大葛洪岭之北(今沙江镇古县村南)。唐设置长溪县后,至景云二年(711)年随县城迁徙至邑地今所,改称为“建善寺”。贞元元年(785),一代高僧、禅宗之沩仰宗创始人——灵祐禅师(霞浦南乡人)依建善寺法恒律师祝发出家。会昌五年(845),唐武宗 李炎废佛时被废,至大中四年(850)僧大干和尚上奏复之,宣宗李忱御赐“大中建善”为额。宋建隆四年(963),威武军节度使驿巡官儒林郎吴慎辞撰写有碑铭,今尚存于寺内。乾兴元年(1022)始为禅刹。元丰元年(1078)进士陈襄重建,元祐二年(1087)县令马康侯移县文庙于寺内,至大观间(1107—1110),县令叶安节新建儒学复迁文庙于南郊菱湖。明嘉靖已未年(1563),倭寇侵州城,县令徐甫宰恐寺为倭营及其蹂躏,不得已而令军民举火焚之,至隆庆元年(1567)重建。清康熙十年(1671)总兵吴万福、知州黄鼎扩建,乾隆二十八年(1743)十月僧云庵等重建,曾系明、清两代福宁僧正司署、僧纲司署办公之所。

建筑方位

建善寺坐北朝南,背枕华峰山,金山重其上,华峰支脉拱抱左右,龙首虎尾岗连其左,金字山、凤凰池接其右,与寨岗山遥遥相望。寺院主体建筑布局沿华峰主脉,横贯南北中轴线上仿宋代传统建筑艺术,为六扇三进一庑砖木结构之重檐悬山顶式院落,建筑面积达1668.4平方米,各组殿宇依凭山势,层层而上,古朴宏伟,严谨壮观。入山门顺坡而上,迎面有堵仿古城堡式围墙,墙上书有耀眼夺目的“松声竹色,月影溪光”八大字,概括寺宇风光。西侧有棵古榕,枝繁叶茂,交柯成荫,榕下立有原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先生书镌“古刹逢春”石匾;寺门上有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亲笔书额“建善寺”;哈尔滨大学女教授、考古学家游寿为寺门内书联“月灿榕林围一谷,波摇松岛应诸天”佳句;外联则保留原住持僧碧松于民国二十六年书撰之“狮窟震玄风教普禅灯传沩水,鹫峰承法脉山开齐代地辟南天”简述寺史,字迹犹新。

建善寺前进为天王殿,殿后有参天挺拔的百年银杏、木棉树,高达数丈,枝叶繁茂,富有生机,曾有诗曰:“银杏参天是谁栽,胜似菩提不染埃,慧果停生今又发,听钟听鼓拜如来”。中进系大雄宝殿,殿左配建有灵祐禅师殿和鼓楼;殿右建有空海大师殿和钟楼,后有吴万福祠,原知州黄鼎为祠题有醒目端庄之“威镇山海”四字。殿内佛像齐全,殿组相配,中祀释迦牟尼佛,两侧组塑十八罗汉诸佛。后进为知客厅,厅左为斋堂,厅右为寮房,厅前有“放生池”,池壁上书有清乾隆间郡守李拔题刻“春满南天”之石匾。建善寺内尚藏有“狮山防海碑”、“文斌阁碑”、“萨镇冰浚河诗碑”及宋代石雕复盘莲式四只柱础等文物,为古刹增添了不少情趣,被称为“闽东古刹”,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