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延福寺
释义

延福寺位于武义县桃溪镇陶村东的福平山旁,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僧宗一创建,原延福寺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1190年一1194年)赐名延福。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观音堂和两廊。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多次修茸大殿,并增建天王殿和两廊厢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观音堂,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和观音堂。两侧厢楼,殿间有长生池、观间堂,后有石涧井。大殿重建于元延枯四年(1317年),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殿平面方形,面宽和进深均11.8米,5开间,重檐歇山顶,下檐为明代天顺年间(1457年一1464年)修耷时所增建。柱子除外檐檐柱外,其余为梭柱。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质;一为质形柱础,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袱,上施蜀柱,蜀柱为瓜柱形,下端刻作鹰嘴状,为国内现存古建筑较早的实例。大殿进深为人架椽(若加重檐部分为十架椽)。平梁上无诛儒柱,梁中部置护斗,但无叉手。阑额下施由额,不用普柏坊,为江南元代的普遍建筑方法。平梁梁底与金柱柱头之间,加弓形月梁,起牵作用,此种做法下开江南弓形月梁之先声。

§ 概况

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现存的建筑以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延福寺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殿后有石涧井。山门和观音堂前有石狮拱门。大殿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最为久远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柱为棱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礩;一为礩形柱矗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鹰嘴。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法开江南弓形梁之先声。四周墙壁绘山水壁画和行草书作品,多为明代佳作。山门、天王殿和观音堂为清代建筑,装饰富丽堂皇。东厢房为明代建筑。殿内文物有宋宝祐二年(1254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书写的《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年)陶孟端书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景点描述

延福寺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王府街繁华地带,古朴、典雅,俗称“王爷庙”,藏语名为“格吉林”。该寺延福寺阿拉善三大寺院系统和八大寺之一,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在“十六罗汉堂”的基础上加以扩建。时年清政府正式将定远营赠送给阿拉善王霍如来之子阿宝,作为“王府”之用,故此称作为“王府庙”,也称之为“王爷庙”。历任阿拉善亲王都对该寺的建设发展付出了努力。坐落在武义县桃溪镇福平山,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和两侧厢房。殿间有长生池,殿后有石涧井。山门和观音堂前有石狮拱门,两侧古柏参天,苍老遒劲,均为宋元时期所留古木。

大殿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柱为棱形,侧脚有防震功能。柱础,一为雕饰宝相花的覆盆柱础,上加石礩;一为礩形柱矗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鹰嘴,为国内现存古建筑较早的实例。平梁与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起搭牵作用,此法开江南弓形梁之先声。四周墙壁绘山水壁画和行草书作品,多为明代佳作。山门、天王殿和观音堂为清代建筑,装饰富丽堂皇。东厢房为明代建筑。延福寺蜘蛛不结网,鸟雀不筑巢,一尘不染,为世之奇观。殿内文物有宋宝祐二年(1254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后殿前有元代石狮一对,殿内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刘演书写的《重修延福寺记》石碑、明天顺七年(1463年)陶孟端书写的《延福寺重修记》石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义县桃溪镇陶村东的福平山旁,创建于后晋天福年间,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延福寺年间赐名延福。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和观音堂。两侧厢楼,殿间有长生池、观间堂,后有石涧井。大殿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反映了元代木结构拱斗建筑的特色,兼具宋代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大殿内有宋代铸造的铁钟,观音堂前存元代石狮一对。

§ 重建

嘉庆十年(1805年),阿拉善亲王玛哈巴拉为纪念上尊亲王的功德,大造声势,加强该寺的各项法务制度,还兴建了阿格巴殿、观音殿、达里克庙等经殿,维修扩建金刚殿、药王殿。民国十一年(1922年),应甘珠尔巴格西活佛的建议,建筑了二十五间大的东阔尔经殿,并邀请广宗寺(南寺)精通阔尔论理的丹巴老爷喇嘛为该经殿的住持喇嘛。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阿拉善亲王达理札雅下令,由旗札萨克出资800块银元,翻修大雄宝殿,亲王元福晋金允诚女士也为表达虔诚之心,个人出资,把大雄宝殿内,装修一新;为了迎接班禅大师,专程邀请能工巧匠,制做了八狮宝座。此时旗札萨克众臣也受感动纷纷出资,装修延福寺各经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阿拉善亲王达理札雅又下令,修建了专奉阿拉善佛和阿拉善土地爷的双层经殿。

经过几百年的建设过程,到民国二十六年时,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众僧云集的寺庙。如大雄宝殿已延福寺扩建成为180间,藏尼德殿25间,药王殿25间,三时殿15间,观音殿13间,藏经殿12间,功德殿12间,阿拉善殿12间,轮经庙2间,金刚庙2间,雅尔尼殿12间,鼓、钟楼等大小13座经殿共326间,和各经殿庙仓等合计共1061间之多。该寺活佛称为甘珠尔巴格西活佛。第一代活佛为吉布增罗布生图布登旺舒格,第二代甲木英黑都布却吉甲木苏,第三代活佛为吉布增罗布生嘎拉森达尔吉,上述三位活佛为藏区散川(音译)地玛札关布寺高僧。第三代活佛在阿拉善地区贡献显著,从而得到了阿拉善亲王玛哈巴拉的大力支持,道光八年(1828年)亲王玛哈巴拉迎请至延福寺,嘉庆年间封他为“莫日根坎布”,经文著作有《诺日布都莎拉》。第四代活佛阿旺却吉甲木苏,出生地为现青海塔尔寺附近,同治十二年(1873年)被确认,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3岁时圆寂。第五代活伸缩为阿旺图布登尼玛,1946年出生于阿拉善巴润别立巴格,经塔尔寺安吉斯活佛确认。1949年后,在党的宗教政策的照耀下,开始接受文化教育,现任盟政协副主席,自治区佛教协会,阿盟佛教协会副会长,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

§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巴彦浩特镇王府街延福寺

延福寺坐落在巴彦浩特镇王府街北侧,是阿拉善地区最早建成的寺庙建筑。1733年第二代王爷阿宝先期修建大经延福寺堂,以后(1739年、1833年、1931年)不断扩建,陆续完成周围的建筑。1760年,乾隆为该寺赐名,并亲书“延福寺”匾额。延福寺与王府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创建与历次扩建、修葺,均属历代王爷所为。故该庙俗称“王爷庙”,也可以说是王府的家庙。

延福寺整个建筑布局整齐、结构玲珑、工艺精巧、形式多样,建有大经堂、菩萨殿、四大天王殿、转经楼、如来殿、阿拉善神殿、药师殿、密宗殿、钟楼、鼓楼等大小殿楼十多座,共282间,占地面积6700多平方米。其中以藏汉结合式的大经堂为典范,可谓是多民族建筑文化的杰作。1919年前后为鼎盛时期,喇嘛达500人。1949年尚有喇嘛200多人。寺内至今保存着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所铸铜香炉一座,高2.2米、直径0.85米。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铸大钟一个,其钟声洪亮悦耳,每击一下整个巴彦浩特余音缭绕。

§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渡亭乡延福寺

广东汕头澄海区莲下镇渡亭乡韩江下游堤边的延福寺,相传源于宋朝般若庵,自清乾隆壬申十七年(1752)至丁延福寺丑二十二年(1757)重建易名告竣,“文革”中被改为小学,1986年复寺,至1999年三月十六日重建落成开光,1988年被批准登记开放。前挹韩江涟漪,后依莲峰耸翠,风景秀丽。

据今寺中幸存,“乾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1757)五月十二日,龙田蔡成庵敬撰”《重建延福寺碑记》所载云“嘉莲禅师购地于渡亭洲,建延福寺。”“古时般若庵,供奉诸佛,由香火因迁变荡废,基址无存。”才购地重建易名。……务求鹿苑重新,屹今丁丑(1757),凡六历寒暑而告成,两座三间,旁有从屋。该寺在民国、解放后尚存,至“文革”十年动乱时,才被改为小学。1986年,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居土们管理。从1993年起,不断修葺。自1997年初开始,在澄海、汕头共3千多位善信乐捐下,鸠工重建,艰苦备尝,至1999年三月十六日落成开光。

寺临江依峰,左环沧海莱芜,泊岛鼎峙,环境优美。寺朝韩江流水,坐东北向西南,总建筑面积1055平方米,分为二进一厢,大门前建一天公亭。天王殿。内置弥勒佛,及廿四诸天塑像。两侧附房为僧舍。屋顶嵌双龙夺宝。与后面大殿之间,有一天井,两旁各建观音阁、地藏阁。大雄宝殿。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奉敬三如来佛,两旁十八罗汉。屋顶嵌一大法轮,两旁各嵌龙头花卉。寺之右侧因是学校而无建筑,左侧置厢房,设客厅、斋堂、三圣殿暨祖堂(临济法脉)。

§ 福建泉州九日山延福寺

延福寺,曾名建造寺,位于南安市丰州九日山下。清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转引《名胜志》云,泉州西门延福寺外九日山延福寺“晋太康年间(太康九年,288)建,去山二里许。唐大历三年(768),移建今所,寺额欧阳詹所书。大中五年(851)赐名建造寺”。这是文献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宋乾德间(963—968),陈洪进增建,复旧名延福寺,“支院故有五十余区”,僧侣亦不在少数。宋曾会《修寺碑铭》载:“宋开宝(968)建三门,……端拱中(988)作亭于前。殿之前,众作经幢、石塔、东南钟楼者。寺之西北有星宿堂,寺之东有浴室。西堂五百罗汉,东峰亭、西峰亭。亭之右,古松二株。北峰之南有白云井,井之左有檀越林。”蔡襄《游九日山题奉先院壁》“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杂幽香。登临谁识迟留意,门外尘动去路长。

宋元丰年间(1078—1085),将54院落、50余支院合为一大禅林,规模十分宏大。寺两侧建有通远王庙,二、三、四贤祠,水陆堂、墨妙堂、御书阁等,形成一独特的建筑群。从宋代遗下的数根立式石柱看,其宽广度不亚于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是欢送、宴请蕃商的地点。元代仅添建明堂于大殿后。明、清时期大大中落。至清代陈庆镛重修时,其规模已缩成一小寺庙。后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革”中被毁,80年代重建。相传延福寺最初建寺时,曾得到永春乐山一位白胡子老人的帮助,通过溪流发运来大批木料,满足建寺之需。寺院建成后,就在寺延福寺院东边建了一座小庙奉祀他,尊他为“白须公”,庙名“神运殿”。随着泉州地区海上交通的发展,这位与水运有关的乐山老人,就成了第一代水神,受到船家的敬奉和地方政府直至朝廷的关注,从一介布衣摇身变成“通远王”。并于将唐咸通中(860—873),将“神运殿”升格为“灵乐祠”祀之。宋元丰年间(1078—1085),开始在通远王神祠举行由地方官员主持的航海祈风典礼。此后,泉州地方官员于每年夏、冬两次祈风于九日山通远王祠,又是“桂酒椒浆,为舟预请”,礼毕,又是“饮福”。道教俗神通元王神的声誉,远远超过延福寺的佛教,以致九日山摩崖尽是祀通远王神的祈风石刻。

宋绍兴元年(1131),慧邃禅师以佛戒改造世俗化道教的祀神仪式,美其名曰“是佛与神交致其道,人与物两蒙其利”。进士李邴作《延福寺水陆堂记》里,对慧邃禅师以佛戒改造通远王神祠的杀牲祭祀行为,表示了高度的赞赏。说“师以佛戒信于神,其有不信于人乎;神以佛戒惠于物,其有不惠于人乎?是佛与神交致其道、人与物两蒙其利”。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在《祭大仙祈雨祝文》云,“夫以佛道之尊,仙道之大,固万灵之所命”,把仙、佛放到同等地位一起祷祝,这是宋代泉州儒、道、释合一的事例。

从晋代到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第三次设置武荣州,州治由丰州城迁址今泉州市区时,丰州是当时闽南的政延福寺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海上丝绸之路遣舶祈风祭典之地。建于西郊风景秀丽的九日山下的延福寺,自然吸引了大批高僧名士。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又名真谛)挂锡翻译佛经。先后主持的高僧还有唐无等禅师、宋无可禅师。晚唐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宋代名宦蔡襄、苏绅,理学大家朱熹等都曾过游留下不少胜迹和满山诗文题名摩崖石刻。

§ 参考资料

搜狐旅游:http://travel.sohu.com/zhejiang/jinhua/06/06010.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