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儿丹毒
释义

§ 病理概述

溶血性链球菌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急性炎症。病菌主要由皮肤或者粘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以由血行感染。本病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的患儿。

小儿丹毒一般发病较急,在发病初起多数患儿有一些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有时会出现高热惊厥。继之在患部出现红肿,周围境界比较清楚,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化验检查白细胞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也会增高。小儿丹毒一般多发生于面部、腹部和小腿部位。

§ 病理特点

小儿丹毒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其特点是:患处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每多复发,下肢复发性丹毒可形成象皮腿。应与发、接触性皮炎相鉴别。风热毒蕴证,治宜散风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胎火蕴毒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 引起原因

小儿丹毒--发病部位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粘膜的细微破损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弥漫性炎症。很少扩展至真皮下,但蔓延很快,一般不化脓,也很少出现皮肤及组织坏死。病菌的毒素会引起发烧,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外伤和足癣是丹毒发病的重要诱因,皮肤表面各种创伤均是病菌侵入的缺口。丹毒是否发病以及症状的轻重与患者的易感性及免疫力高低有很大关系。任何可使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如长期营养不良、糖尿病、尿毒症等均可成为丹毒的发病原因。

中医则认为,丹毒多因血热内蕴,外染毒邪,或体表皮肤破伤,毒邪乘袭,外窜肌肤,内走营血而成。

丹毒好发于下肢及头面部,炎症呈片状红疹,色鲜红似玫瑰,界限清楚,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除去压力时红色很快恢复,红肿向四周蔓延,有时可发生水疱,往往边缘高出正常皮肤,病人可伴有高烧39℃~40℃,头痛,畏寒,大便干燥等全身症状。丹毒可反复发作,后期可造成象皮肿,全身治疗用大剂量青霉素G或磺胺,局部治疗用50%硫酸镁或4%硼酸溶液湿敷,中药外敷或外洗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抬高患肢,卧床休息。

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 临床表现

小儿丹毒--临床表现丹毒是由B—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如足癣、刺伤等侵入,引起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好发于下肢和面部。炎症蔓延迅速,一般不化脓、无组织坏死。下肢丹毒易复发,反复发作后可导致淋巴性水肿,甚则形成象皮肿。丹毒一名,是因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其色如丹涂脂染而得。发于头面称抱头火丹,发于躯干内称内发丹毒,发于腿部称腿游风,新生儿丹毒称赤游丹。

1、起病急,突然出现寒战、头痛、疲乏,关节酸痛。继之发热,体温为39—40℃。常有恶心,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婴儿可发生惊厥.出诊后这些症状可继续存在.

2、好发于颜面,小腿,前臂等处,婴儿好发于腹部。

3、患外出现小片玫瑰色红疹,边界清楚,表面稍肿胀,局部温度升高伴有压痛。指按压时红色稍褪,抬指立即恢复原色。红疹迅速向四周蔓延,同时中央区红色变浅、脱屑,转成棕黄色。局部灼痛、压痛。

4、皮肤损坏,典型损害为鲜红,触痛,灼热和边界清楚的硬性水肿性红斑,红肿处可出现水疱。大疱,胧疱或坏疽,也可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作“复发性丹毒”多次复发者,淋巴管受阻,日久可形成象皮肿,多见于小腿。

5、急性期可伴有轻重不等的全身中毒症状及附近淋巴结肿大。

§ 物理鉴别

小儿丹毒--鉴别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一、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二、接触性皮炎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 辨证论治

小儿丹毒--内治法一、内治法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湿通络。

(三)胎火蕴毒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辨证分析:胎火蕴毒,与气血搏结,故见局部皮肤红肿灼热;火毒入于心包,心神受扰,故可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热侵扰脾胃,故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二、外治法

用金黄散或玉器散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或用新鲜野菊花叶、鲜地丁全草、鲜蒲公英等捣烂外敷。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砭镰法下肢复发性丹毒,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抱头火丹和赤游丹禁用。

§ 预防调摄

小儿丹毒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

2.有皮肤粘膜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

3.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4、抗生素治疗:给予大量青霉素G或磺胺类药物,至症状消退后继续用药1周,可防止复发。

5、用50%硫酸镁湿热敷,必要时给予镇痛剂。

6、如有足癣或皮肤损伤,应同时治疗,防止再次感染。

7、外擦三黄洗剂或用3%浓度的洁尔阴洗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定时更换敷料,并保持相当湿度,连续治疗7天.

8、初起红肿甚者,外敷金黄,四黄膏或玉露膏,或用金黄散,玉露散与蜂蜜调敷。

9、肿胀日久不退者,可用金黄散或冲和散调敷.

10、患者所用0e械、敷料等物,要严格消毒管理,以防传染。

11、多食蔬菜水果,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刺激食品。

12、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 针灸治疗

小儿丹毒--示意图

1、体针

(一)取穴

主穴:地机、血海、三阴交、丰隆、太冲、阿是穴、四缝。

配穴:下肢:阳陵泉、商丘、足三里、蠡沟;头面:翳风、头维、四白、合谷。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下同)。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经穴针刺得气后,以徐疾补泻法之泻法(进针快、退针慢,先深后浅)提插捻转1~2分钟,刺激宜强,留针20~30分钟,每10分钟运针1次。阿是穴,以三棱针或皮肤针重叩出血,可加拔罐。亦可在阿是穴作电针围刺(操作同“疖”节之电针法)。四缝穴以粗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出粘液,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针刺法治疗64例,痊愈58例,显效4例,无效2例。

2、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先于局部作常规消毒,持小号三棱针在皮肤发红的范围内先上后下,快速散刺,使之出血如珠,再据皮损大小取适当型号之玻璃罐(注意罐口应预先消毒),用闪火法吸拔,留罐1分钟左右,取罐后擦净患处血迹。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0例,其痊愈率为100%[5]。针灸示意图3、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委中。

配穴:分2组。1、环跳、阳陵泉、三阴交;2、足三里、阴陵泉。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先于患部周围皮下寻得呈现紫暗色怒张之小血管(如小血管怒张不显,可选周围显现静脉),消毒后,用圆利针(如无此针具,可用28号半寸针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摇大针孔,缓慢出针,待黑血自行溢出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每次可刺4~5针。委中穴取患侧,寻找怒张之络脉,刺血3~4滴。配穴二组,任选一组,用28号毫针直刺1~1.5寸,得气后施提插结合捻转之泻法,不留针。开始每日1次,2次以后改隔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一般治3~6次,如治2~3次效果不明显者,应考虑用其他方法。

4、粗针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阳。

(二)治法

选用牙科用直径为1.0mm的不锈钢合金钢丝加工成长125mm(针体100mm,针柄25mm)的粗针,让患者端面坐,双手半握拳,屈肘交叉放在两臂上,肩下垂,头部屈曲下低,使背部皮肤拉紧,充分暴露椎体棘突。取准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将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压低贴紧皮肤,针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线缓缓向下刺时,针的方向和脊柱中线平行,切忌向侧歪斜,一般留针2~8小时,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 相关词条

《千金要方》呕吐红疹芒硝针灸

链球菌淋巴结白细胞四黄膏红斑

§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蕃英。针刺出血治疗丹毒。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二):111958上海。

2、赵明荣。放血疗法治疗丹毒。天津医药1976;(5):246。

3、朱阿林。电针治疗软组织炎的疗效观察。中华外科杂志1960;8(2):190。

4、奚永江,等。针刺治疗丹毒急性发作20例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1982;(6):5。

5、朱全军。刺血加拔罐治疗丹毒。上海针灸杂志1990;9(3):封3。

6、于江川,等。直刺放血治疗丹毒50例。中国针灸1988;8(6):25。

7、http://www.chinesemedicines.net/show.aspx?id=49371&cid=490

8、http://baike.39.net/1000/084/20/360818.html

9、http://bbs.h863.com/thread-450307-1-1.html

10、http://www.xywy.com/jb/wke/pwk/ss/sszl/20070625/83749.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