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释义

§ 简介

该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铜鼓400多面,居中国首位。图书资料5万余册。一级文物76件,其中最珍贵的有商代兽面纹铜卣和西汉铜凤灯,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该馆还藏有鲁迅在开馆前夕寄赠的他本人抄录的明末诗人、画家项圣谟《大树风号图》上的题画诗。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该馆基本陈列有两个。《广西历史文物陈列》,展出从广西原始社会5万年前的柳江人头骨化石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展示了各革命历史时期,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实物和资料。专题陈列有3个。《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展出广西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工艺品,织锦、刺绣、挑花、蜡染以及民族建筑、民族风情介绍等;《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历史陈列》,展出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前后的斗争史实;《古代铜鼓展览》,按铜鼓的分布、类型、族属、用途等,展出各类铜鼓50多面,其中有存世最大的云雷纹铜鼓。该馆还举办《广西考古新发现和古尸展览》、《李济深先生捐献文物展览》、《清代帝后生活文物展览》等临时展览。

该馆编辑出版有《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起义资料》、《洪秀全》、《广西出土文物》、《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铜鼓史话》、《铜鼓》、《百色起义》、《辛亥革命在广西图片集》等图书。

§ 馆长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吴伟峰先生198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现任广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目前主持广西博物馆全面工作,曾经主要负责广西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实施,负责广西民族博物馆陈列大纲编写和民族文物征集。主持建设了广西南丹白裤瑶族、广西靖西壮族、三江侗族等3个生态博物馆。在学术方面主要从事民族史、博物馆学、民族工艺方面的研究。吴伟峰把博物馆事业喻为朝阳产业,他说,博物馆不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于传承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青铜器展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青铜器展品中,蛇斗蛙纹尊、撇足鼎、靴形钺、柱形器富于浓郁的地方色彩。陈列于显著位置的一面铜鼓,揭开了广西铜鼓文化的序幕。桂北地区出土的一批铁器,证实战国时期广西已进入铁器时代初级阶段。秦代文物以文献、照片和模型,表现了灵渠这一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的历史和它的重大科学价值;汉代文物以汉墓出土的铜、铁、陶、漆、木、玉、滑石等器物为主,说明了这个时期汉越文化从并存发展到交流融合的过程。

广西合浦出土的汉代铜凤灯。颈部可以转动或拆开,用以调节灯光和冲洗体内烟尘,体内可容纳蜡炬烟尘,防止污染。展出的地方文物珍品有刻铭铜鼓、漆画铜盆、竹节铜筒、青铜马、铜凤灯、干栏铜仓、漆耳杯、竹笛、木牍、青瓷碗、玻璃杯等;“黄龙元年”(229) 铜镜,在国内三国铜镜中仅见于此;梧州晋墓出土的“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的铭文砖,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内地战乱、广西相对安定和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的历史事实。

§ 古代铜鼓陈列

“古代铜鼓陈列”展出了春秋至清代八大类型铜鼓的代表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图片和模型,系统地介绍了铜鼓的产生、分布、类型、作用和现代使用铜鼓的民族、铜鼓的纹饰图案等方面的知识。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广西北流县出土的一面云雷纹铜鼓,面径165 厘米,重达300 公斤,为迄今发现的最大铜鼓。

§ 广西民族民俗展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反映居住本区的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 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织锦”、“蜡染”、“刺绣”等内容,同时再现了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苗族“跳坡节”、侗族“过年节”、彝族“跳弓节”、仫佬族“走坡节”、京族“唱哈节”等丰富多趣的民俗风情。

§ 翔鹭纹铜鼓

翔鹭纹铜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面铜鼓距今约2200年,鼓身所刻图案纹式内容丰富、活泼生动,鼓底足部一侧卧刻篆文“百廿斤”,弥足珍贵,整器品相完好、铸造精良,在国内实属罕见,堪称国宝级文物。除此之外,还有如乘骑饰变形羽人纹铜鼓、人面纹羊角纽铜钟、刻花干栏式釉陶屋等一级品,这些文物从多角度反映了瓯骆地区文明的发展轨迹和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人们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本次展览共含文物精品141件,其中一级品文物数量约占1/3。展品大多遴选自广西境内东周至三国时期的典型墓葬,主要文物有:西瓯、骆越的传统重器——铜鼓;最能体现瓯骆文化自身发展特点的羊角钮铜钟、铜筒、越式鼎、靴形钺、双肩铲形钺、短剑等青铜器;极赋地域特色的钺、剑、矛、镞、斧、凿等兵器和生产工具;汉以来的井、灶、仓、楼等成套模型明器;以及与外界交流的玛瑙、琥珀、琉璃器等舶来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作为权力标志和象征的铜鼓,它不同于中原的鼎,是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的南方古代民族特有的综合艺术品。殴骆之地铜鼓铸造的精湛技艺及其从春秋战国传承至今仍然在使用的历程,表明了殴骆文化的根深蒂固和枝繁叶茂。

§ 民族文物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文物苑是室外陈列,是博物馆大楼的延伸和扩展。苑内建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风雨桥、鼓楼、寨门、戏台、民族手工作坊等,其间配以石林、水池和广西本土花木。民居内辅以农具、农家生活用具和民族工艺品原状陈列。广西博物馆在这些具有广西特色的建筑和幽静怡人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依托这些资源向游客展示了很多有关广西民俗文化的动态展演。比如靖西旧州传统手工绣球工艺、传统壮锦编织工艺、苗族蜡染工艺等民间传统工艺展示,还有黑衣壮多声部民歌、侗族大歌、山歌对唱、白裤瑶打铜鼓等民族歌舞表演。除了这些,游客观众还可以参与到壮族舞狮、壮族板鞋舞、侗族多耶舞、侗族打油茶、侗族拦路歌、竹竿舞等互动演出的节目。

今年博物馆还准备在文物苑内增设一些项目,比如划船唱山歌,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具有民族特色的酿酒、做豆腐、做豆浆的过程。游客若有兴致还可以到文物苑内的阿谋美食馆内品尝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喝一碗侗族油茶,切身体会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正可谓: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民族村寨,可望可及;民族文化,有声有色。吴馆长还将文物苑的特点浓缩成6个字,那就是“精美、精致、精华”。

§ 评价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民族民俗文物室内陈列的延伸和扩展,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此外,苑内竹楼上设有民族餐厅,为游客提供风味独特的 多种民族小吃和菜肴。

踏进民族文物苑,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壮乡瑶村苗寨,可望可及, 可游可居; 民族历史文化,有声有色,有香有味。

民族文物苑能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集中的了解广西的民族风情,领略到无限的民族风光和情趣,得到美的享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6: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