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
释义 | § 简介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古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古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博物馆现有两个展馆,其展示面积近12000平方米,分为第一展馆(综合馆,陈列金、铜、玉、石、陶等类文物)和第二展馆(青铜专馆)。两大展馆陈列规模宏大,布局考究,内容与展线节奏动静结合,波澜起伏,以其融知识性、故事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炉的诠释方式,有力的揭示了三星堆文物的深刻内涵,集中反映了三星堆文明的辉煌灿烂,给人以身临其境、故国神游的感觉。 三星堆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3公顷,绿化面积达80%以上,馆区内环境优美、布局动静得宜,曲径敞道,垂柳依依、古蜀奇葩、湖光岛影无处不体现了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飘逸自然、浑然天成的川西园林特色。博物馆主体建筑外形追求与地貌、史迹及文物造型艺术相结合的神韵,融原始意味和现代气息为一体。一展馆建筑为半弧形斜坡生态式建筑,张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二展馆建筑为三部一体的变形螺旋式建筑,其整体具有“堆列三星”与“人类历史演进历程”的双重象征,馆外还有气势灰宏的仿古祭祀台和供现代文体活动的大型表演场与展馆建筑遥相呼应,表达了三星堆文化苍古雄浑、博大精深的历史意蕴。 自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馆(现二展馆)建成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了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容基、李瑞环等前来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张爱萍将军曾题词“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文物已多次出国巡展,从1993年起,先后在瑞士、德国、英国、丹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震撼。 三星堆博物馆以其文物、建筑、陈列、园林之突出特色,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胜地,四川省对外重点推出的五大旅游景区之一,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世界首家通过“绿色环球21”旅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标准及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博物馆。 § 发掘历程 发掘现场 三星堆遗址座落于广汉市南兴镇真武村。1929年春,当地村民燕道诚(1853-1943)同他儿子燕青保在沟底淘水车尾部时,突然发现了一堆玉石器。其中有“古代圭、璧、琮、玉圈、石珠”各若干。后来燕家淘沟挖宝的事,在当地逐渐传开了。这种传言引起了在广汉的英国传教士董宜笃的兴趣,他又联系了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一起对三星堆进行的调查。 1931年英国神父董宜笃四处奔走,使1929年出土的玉石器大部分归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1934年3月葛维汉、林名均等在真武村燕家院子附近清理玉石器坑,并在燕家院子东、西两侧开探沟试掘。1951年四川省博物馆王家佑、江甸潮等调查三星堆、月亮湾,首次发现大片古遗址。1963年四川省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历史系联合发掘三星堆遗址。由著名考古学家、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汉骥主持。 1980~1981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广汉县联合首次发掘三星堆遗址,揭露出大面积的房屋基址。1984年3月~1984年12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广汉县联合,第三次发掘三星堆遗址,在西泉坎发掘出龙山时代至西周早玉璋玉璋 期的文化堆积,基本确定了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上、下限。 1984年12月~1985年10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广汉县联合,第四次发掘三星堆遗址,发现三星堆土埂为人工夯筑,调查发现东城墙和西城墙,首次提出三星堆遗址是蜀国都城的看法。 1986年3月~1986年5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与广汉县联合,第五次发掘三星堆遗址,发掘面积1200平方公尺,发现大量灰坑和房屋遗迹,并将三星堆遗址的代上限推至距今5,000年前。 1986年7月18日当地砖厂在第二发掘区取土时发现祭祀坑,挖出玉石器。第六次发掘三星堆遗址。7月18日~8月14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汉县联合发掘祭祀坑,编号为一号祭祀坑。出土铜、金、玉、琥珀、石、陶等器物共420件,象牙13根。距一号祭祀坑东南约30公尺处发现二号祭祀坑。1986年8月~9月发掘清理二号祭祀坑,出土铜、金、玉、石等珍贵文物1302件(包括残件和残片中可识别出的个体),象牙67根,海贝约4600枚。1988年10月~1989年1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七次发掘三星堆遗址,对三星堆土埂进行试掘,确定土埂为内城墙的南墙。 § 综合馆 综合馆 以三星堆遗址全景挂屏为主体展品,以神坛底部一对造型奇特的神兽为原型制作主体雕塑,辅之以大型壁画“长江文明之源”,提纲挈领、开宗明义,揭示三星堆文明的深邃与厚重,表征其作为长江上游文明杰出代表的典型意义。 第一单元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的沧桑史:勾勒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商末周初的古蜀历史大轮廓。全方位展示三星堆古蜀王都的宏大规模,揭示三星堆遗址作为西南地区文明社会初期繁荣昌盛的古城、古国的性质,彰明其在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的重要地位。 第二单元物华天府——三星堆的农业与商贸:介绍古蜀国的农业与商业概貌。众多酒器及各类家养动物造型器物等说明当时的农业已有相当水平,家畜饲养业也具一定规模。海贝、铜贝以及漆器、玉石饰件、两坑出土青铜人像的服装、冠饰等反映当时商贸之盛况。 第三单元化土成器——三星堆陶器:反映古蜀国制陶工艺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独具特色的各类器型及成熟高超的制陶工艺。轮制法制作的各类陶质品,反映了古蜀制陶术的巨大进步,小巧精致、颇具神韵的人物与动植物造型陶艺小品体现了先民的生活情趣与审美风尚。 第四单元以玉通神——三星堆玉石器:本单元展示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玉石器,凸显其文物价值与艺术价 值。反映三星堆玉石器从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工艺流程,揭示玉器在古蜀宗教礼仪上的内涵和功用及其所富涵的精神价值。 第五单元烈火熔金——三星堆冶炼:本单元展示三星堆的部分青铜礼器,以反映三星堆古蜀国的冶金工艺。三星堆青铜器工艺繁复,造型精美,达到了当时范铸工艺的最高水平。三星堆金器以锤拓、模压、粘贴为主要技法,同样体现出中国青铜时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第六单元通天神树——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本单元旨在揭示神树在古蜀原始宗教文化中“宇宙树”的象征意义,以反映古蜀人天人合一、人神互通的原始宗教观念,以及日神崇拜及三界、天下之中的时空观。以三星堆文物中最具神韵的重器神树,为综合馆陈列高唱一曲压轴戏。 § 青铜器馆 青铜面具 以青铜人首鸟身像为主体标志性雕塑,辅以大型铜质浮雕背屏,旨在揭示陈列之内容主题——“人与神”,表征古蜀先民的精神追求,寄意人类海阔天空的前景与美好未来。 一展厅铜铸幻面寄载魂灵——奇秘面具: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时代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本厅为青铜面具专厅,重点展示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和特大型面具,一大批人面具与兽面具则如众星拱月,列队布阵,围聚主体展品,带有面具意味的一批奇形怪状的眼形器亦安置此间,由此塑造本厅恢弘的气势与神秘的氛围。 二展厅赫赫诸神森森群巫——神巫群像:在基本不具备偶像崇拜传统的中国上古时代,三星堆出土的一大批青铜人物造像可谓绝世精品,它们既是神灵的象征,又是人间统治集团的代表。本厅以两侧林立之高大立屏展柜烘托中心展柜之形式,构成具有“神道”纵深意味的多层次递进空间,旨在使青铜偶像群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此厅之“群像”与前厅之“面具”亦可形成彼此呼应,交相映照之势。 三展厅皇天后土人神共舞——祭祀大典:“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上古社会最重大的事件,颇足以说明先民们的意识形态。本厅依据三星堆文物重器“神坛”和众多人物造像之原型,借助古蜀时代成都羊子山祭台的考古实例,构筑古礼演绎祭祀大典模拟场景:高大的祭台、巍峨的神坛、拜祭的人群、天幕的火光,这一切,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在表达“天人合一”这种人类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由此揭示古蜀先民浓郁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宇宙情怀。 四展厅矗立凡间沟通天地——群巫之长:青铜大立人是三星堆文物中又一件举世瞩目的重器,其身份当是精神领袖兼世俗领袖。为大立人设置专厅,意在彰显其无比尊严与无比珍贵。此厅作为大立人陪衬的是另一件重器“兽面冠人像”,其造型特别是手势与大立人如出一辙,颇可相互参照。在此厅中,还聚集了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型中的多件全身人物造像,其与“面具”和“人头像”各据一方,三足鼎立,由此构成一楼展览之文物特色。 五展厅千载蜀魂——奇绝的宗庙神器:本厅位于二楼,荟萃了三星堆文物中颇具神秘意味的10件(组)典型器物。这些神器造型奇特,制作精良,内涵丰厚,多为当时宗庙中的常设重器,用于朝拜天地、礼敬百神、通灵镇邪等,因宗庙重器非常人所能得见,故谓之“秘宝”。透过这些光怪陆离、奇妙诡谲的青铜造型,人们可窥见古蜀先民精神世界之一斑,领略古代造型艺术的无穷魅力。 六展厅心路历程——三星堆考古录:本厅位于三楼,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讲述“三星堆发现故事”,主要以“老照片”图说方式简要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三星堆发现与发掘的心路历程。二是集中介绍一些有关三星堆的“千古之谜”,使陈列留下有余不尽之悬念;对观众而言,亦有“猜谜”之意。三是特设数字博物馆与小型放映厅,使展览体现出现代感及高科技含量。此部空间具有一定的参与互动及娱乐休闲性。 § 特别展览 特别展馆展出的文物 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物展 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特展厅),展示面积400平方米。目前国内以“南方丝绸之路”为展示线索的最大规模专题展览。荟萃川、滇青铜文物凡318件(套),种类包括:神像、面具、宗教用器(如铜杖等)、兵器、乐器及装饰杂器等,其中如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与纵目面具、凉山盐源蛇蛙铜案、云南五牛盖贮贝器等皆为珍品。 通过科普话语艺术化相结合的陈展形式,全面反映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风采,促进学界整合多学科从多层面多角度加深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向群众普及与之相关的正确历史知识。弘扬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为观众提供集中欣赏川滇文物精华之良机,使之得到造型艺术之美的愉悦和文物知识,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李学勤教授于今年4月在三星堆博物馆举办的“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时指出:南方丝绸之路的地位应该和西北丝绸之路相当。中国古代几条丝绸之路中,最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就是南方丝绸之路,而在南方丝绸之路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关键地位的,一定就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物展”的学术意义和科普价值不言而喻。 陈列内容设计以《丝绸之路走向示意图》、《三星堆地理位置及南方丝绸之路走向示意图》、《中国西南地区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拉开序幕,明其时空关系与文化分布格局;正展由《三星辉映丝路长——三星堆青铜文物》、《岷江孕灵铸蜀魂——成都及岷江上游地区的青铜文物》、《万曲灵关变通途—灵关道上的青铜文物》、《百城烟水渡梁津——五尺道上的青铜文物》、《殊方异俗倡别调——永昌道上的青铜文物》、《民族走廊呈异彩——南丝路上的现代少数民族》六个单元构成。(展厅外设数组仿干栏建筑的展示栏,以喷绘形式展示南丝路山川风物)。 § 珍贵文物 绝世珍品:青铜纵目面具 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绝世珍品: 奇特诡异 凸目之神 三星堆共出土各类青铜人面具和兽面三十多件,这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它的耳、眼采用嵌铸法铸造。方颐,倒八字形刀眉,眼球呈圆筒状向前伸出约16厘米。鹰钩鼻,鼻翼呈旋涡状,阔口,口缝深长,舌尖外露,下颌略向前伸。大兽耳向两侧展开达138厘米。在额正中及耳前上下各有一錾凿形成的方孔。眉、眼描黑色,口缝涂有朱砂。这种大胆夸张、人兽杂揉的艺术手法,在青铜时代的中国,堪称一绝,独放异彩。 玉石开片 雕琢精湛 (一)玉璋A(图片中为白色)通长54.2厘米,器身呈黑色,出土前经火烧后部分呈鸡骨白。图案上下两幅对称,每绝世珍品:射鱼纹杖 幅以云雷纹分割为上下两段,每段人与山又以平行线分隔。山上有云气纹和⊙形符号,此玉璋图案展示了古蜀人用璋的祭祀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古蜀文化内涵。 (二)玉璋B(图片中为黑色)器形薄长,前端呈叉形刃,宽6.8厘米,厚0.7厘米,通长68厘米,上端切割琢磨呈禾芽叉形锋刃,柄部两侧有精工切割的阑齿,凸棱上镂空有内向勾卷的云雷纹形齿饰,通体打磨十分光洁,制作工艺精美绝伦,是中国商代玉石器中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其用途可能是蜀人祭祀山神的礼器。 青铜立人像 出土于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连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铸造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庞大的青铜巨人,迄今为止,在国内出土的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铜像双臂平抬胸前,神态威严,衣着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头戴花状回纹高冠,身着内衣的后摆呈燕尾状,外衣满饰龙纹、目纹,赤足带镯立于龙头支撑的方台(神坛)上。其铸造之精湛为中国青铜冶铸史和美术史之罕见,填补了中国青铜文化的空白。 通天神树绝世珍品:青铜立人像 举世无双通高3.96米,含底座、树身、龙三部分。底座圈上三个拱形足如同树根,又似神山。主干上三层树枝,均弯曲下垂,树枝尖端有花朵果实,其上均有立鸟,全树共九只鸟。主干侧有一身似绳索的残龙,头上有长短犄角、圆眼、张口露齿,昂首触地,身上五指龙爪似人手,羽翼似刀,尾部朝天,似从天而降。这株铸造于3000年前的青铜神树,结构合理,多段合,比例适当,对称中又有变化,铸造工艺真可谓神工鬼斧,巧夺天工,亘古未有,举世无双。 射鱼纹杖 寓意深邃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尚见金皮内残留的炭化木渣。金杖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金杖上端有46cm长的平雕纹饰图案,上下两组,每组内容为鱼、鸟、人物等。黄金属贵重金属,古代只有王宫贵族才能享用,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古代蜀国象征神权、王权的权杖。中国夏商周三代王朝用“九鼎”标志权利,充分说明古蜀王朝具有与中原文化有联系而又有不同文化的来源和内涵。 三星堆铜面像系列珍品文物 三星堆共出土青铜人面具20余件,绝大部分出自二号坑。一次性出土如此多的青铜人面具,这在中国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除此之外,三星堆青铜重器上附铸的跪坐人像(如铜神树等)及部分铜人头像面部本身也铸戴有面具。 世界许多民族认为,面具是神灵、精灵寄居之所。中国人认为,面具有“存亡者魂气”的作用,巫祝戴上面具,就可以招引祖先亡灵及上神的降临。巫祝便和祖先亡灵沟通,向亡灵祈祷或代表亡灵说话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星堆青铜面具绝世珍品:通天神树 用于吁请神灵降临、祭祀祈祷的对象,是神灵降临的寄居之处。青铜面具经常性地陈设在宗庙中。便于迎接随时降临的神灵,而神灵寄居之后,面具就代表神灵了。 三星堆铜人像系列珍品文物 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内出土得全身青铜人物雕像有20尊左右,表现形式为圆雕、半圆雕两种,以前者居多。体量可分为大型、中型、中小型及小型四种,最大者通高约260厘米,最小者仅高2厘米左右。人像体态分立式与跪式两类。立式人像的动态基本一致,跪式人像则分正跪、侧跪等几种跪姿。 就器物本身的功能用途而言,大体上,大型与中型独立雕像是安置在古蜀宗庙、供人膜拜祈祷用的。在先民的眼中,他们也是镇邪除恶、护佑善良的神灵,是大型祭祀活动中的通神之器。独立的中小型人像及铸饰在如神树、神坛等青铜重器上的主祭者、祭祀祈祷者与武士等人像则具有古蜀宗教祭祀礼仪的图解意义。 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的蜀文化和巴文化,分布地区有别,但却彼此相邻,其文化面貌尽管有差别,却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就是说,早期蜀文化和巴文化虽然各有自身特征,如果和同时期其他考古学文化作比较,其共同性就很突出,可以把二者划在一个大文化圈(区)内。蜀文化和巴文化是这个大文化圈(区)内的两个小文化。三星堆遗址早在1929年就被发现,1934年又进行过发掘,但在考古学中开始出现巴蜀文化之名,却要迟至抗日战争时期。那时,转移到大后方的一些学者,忽然见到许多出自四川的战国前后的巴蜀铜器,有很强的自身特色,就提出了“巴蜀文化”的命题。但当时有关巴蜀遗存的正式发掘,仅前述1934年的一次小规模工作,所以对巴蜀文化的认识,主要是从流散品中所见某些铜器(尤其是铜兵器)上得到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长江三峡水库建设,在长江的西陵峡地区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发现了一系列早期巴人的遗存,接着又在成都平原发掘了三星堆、十二桥等早期蜀文化的遗存,终于使大家把相当于三代之时的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确认下来。 § 地理位置 广汉三星堆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位置:位于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广汉城西鸭子河畔,距成都约30公里,行程约30分钟。 交通:从成都出发经由成绵高速公路(国道108线),沿途经过德乐大件路到广汉。距离约30公里。可在成都各大汽车站乘车,非常方便。 景区所在地区气候特点: 广汉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干湿明显,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累年平均气温16.3度,平灼降水量890.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229.2小时,平均无霜期281天。[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