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德寺 |
释义 | 广德寺原名云居寺。位于襄阳县城西约13公里处。四周呈方形,面积约30000平方米,有一条宽约10米的小溪环绕。殿宇林立,古树参天,苔藓匝地,异常幽静。主塔四周有四座六角形五层密橹式砖塔,并设有佛龛。塔的上下内外共嵌有石雕坐佛45尊,故称多宝佛塔。古塔旁有银杏一株,4人合抱,高约35米。明嘉靖帝曾效汉武帝封松柏故事,赐以“大将军”封号;以后,清乾隆帝又加封为“感应大将军”,树旁尚有碑刻似记其事。多宝佛塔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 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名“云居禅寺”,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隆中迁此,因宪宗御笔亲赐“广德禅林”,遂一直沿袭至今。寺内原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韦驮殿、观音殿、藏经楼、方丈房等建筑,现仅存天王殿、藏经楼、方丈房和多宝佛塔。天王殿为硬山顶,因人为破坏,已改原有风姿,内部完整,外部改成民用建筑。藏经楼为重檐硬山顶式,系清代重修。大雄宝殿重檐九脊,翼角恽飞。多宝佛塔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至弘治九年间,为砖石仿木结构,通高约17米,由塔座、塔峰两部分组成。塔座高7米,成八角形,上迭浅檐,下奠矮基,砖砌角柱,石雕龙首。各墙均设有壁龛,上供石雕跌坐莲台佛像一尊,各壁设有石雕券门4个,正门上方石匾横书“多宝佛塔”4字,下置3个“佛”字,严谨浑厚,苍劲有力。塔峰置5座小塔,居中者为喇嘛塔,高10米,下置须弥座,上置莲台,与覆钵式塔肚承接;上置相轮,顶置铁空盖。 § 历史 广德寺现存规模为明洪武元年重建并经清代多次扩建所成。庙寺规建于卧龙山山首。从山麓至山顶,依山建寺,中轴线上有殿宇七重,东西配殿独自成院,大小殿阁塔坊共有25座,多为明代建筑,但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有宋代建筑布局风格。寺内现存珍贵稀有文物有明代木质结构圣旨坊,唐代德宗贞元三年建幽骨塔,北宋善济塔(俗称舍利塔、肉身塔),及建于宋、明、清几代的石碑。 川中佛教庙宇广德寺,位于遂宁城西三里许的卧龙山,建于唐朝(公元618年前后 ),原名石佛寺,大历二年(767)更名为保唐寺,大历十三年(778),敕名“禅林寺”,德宗建中初年(780),敕名善济寺,昭宗天复三年(903),敕名“再兴禅林寺”,北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敕名“广利禅寺”,明武宗正德年间敕赐“广德寺”。自唐代宗永泰元年(765)高僧克幽禅师来遂主持开山阐教后,高僧倍出,香火兴盛,遐迩闻名。特别是因受唐、宋、明朝十一次敕封,声名大振,明代极盛,僧人千余,曾主领川、黔、滇三百余山,被尊为“西来第一禅林”,成为远近向往的川中名胜及闻名西南的佛教圣地,每年二月香会九月观音生日期间,香客、游人如云,年久不衰。 一千三百余年来,广德寺历尽沧桑,几度被毁,又数次重建,但它的香火并没有因此衰败。自1985年报经省政府批准为开放寺庙以来,经过近20年的维修、改建、扩建,寺容更是焕然一新,道场分外兴盛,国内外乃至东南亚各国的朝山进香者、览胜旅游者络绎不绝,年逾百万人次。 唐代著名高僧克幽禅师在此出家。民间相传,克幽禅师便是观音的化身。 广德寺历久不衰,屡受帝王器重,除了高僧克幽禅师的德行外,还与他的身世密切相关。克幽乃唐王朝宗室,是唐中宗的孙子、唐玄宗的侄子。也许正是因为克幽与李世民家族的血缘关系,以及民间相传克幽乃观音化身的原因,唐、宋、明几代帝王才赐予了它格外的恩宠,它的皇家禅林气象在国内首屈一指。 自1985年遂宁市政府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开放寺庙以来,经十多年的维修、改建、扩建,寺容焕然一新,道场分外兴隆,朝山进香者、览胜旅游者络绎不绝,年逾百万人次。 1991年,市政府拨专款180万元,维修了广德寺藏经楼、方丈院、知客楼、天王殿及山门,修复了大雄宝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1997年1月,广德寺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开放。襄樊的广大佛教界人士和信众十分感谢,纷纷表示: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要遵纪守法、爱国爱教,提倡人间佛教,壮严国土、利乐有情,为提高襄樊的知名度,为襄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多做贡献。 § 景点 广德寺以“大雄宝殿”为轴心,呈三列纵向分布,从山麓至山顶,共有殿宇九重,亭榭二十六处。大小殿舍二十余幢,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有宋代建筑布局风格。该寺的开山祖师克幽禅师,系唐中宗李哲的孙子,他在唐代历史上是有名的保唐派创始人,深受皇室的器重,该寺也因此先后受到唐、宋、明11个皇帝的敕封。前山门的牌匾上,是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的手笔“西来第一禅林”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由于是历代封建王朝敕封的皇家禅林,广德寺的“五宝”多与皇家有关。推开厚重的寺门,广德寺第一宝———明代圣旨坊映入眼帘,镀金的“圣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历代僧侣在寺内11次拜迎皇帝圣旨的地方。由于广德寺的开山祖师克幽,是皇室嫡亲,历朝历代的钦差到该寺宣读圣旨时,都亲自进入寺庙内,因此该寺的圣旨坊建在寺内。圣旨坊建在寺院的哼哈殿后,天王殿前,唐、宋原坊均毁,现存为明代木坊。坊高8米,长12米,宽2.5米。四根大圆柱支撑,两侧作五踩斗拱。中作七踩斗拱。 这也与国内其他寺庙将圣旨坊建在寺外有极大的区别。现为全省保存最好的一座明代木牌坊。 从圣旨坊上行至大雄宝殿往西拐,一座彩色七级浮屠进入视线,这就是广德寺第二宝———开山祖师克幽的肉身塔济善塔,俗称肉身塔,是唐代高僧克幽瘗骨之所。塔初建于唐贞元三年(787),毁于会昌中,重建于天复年间。改建于宋哲宗元佑年间。据碑记载:塔高十三层,通高22米,各层均绘有古典图案,古朴大方,绘制精细;塔身用陶罐造成。顶部有克幽之塔四字,至今仍巍然屹立,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塔。 往西行数步,进入观音殿,在观音三姐妹佛像后面,有一块保存非常完好的宋碑,又名九龙碑,双龙戏珠下面是唐、宋9个皇帝敕封广德寺的记载。这是第三宝,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九龙碑。 再往上走,进入玉佛殿后,就能看到该寺第四宝———镇山之宝“缅甸玉佛”了。它是该寺一代高僧清福大和尚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独步万里,西去缅甸、印度诸国取经求法时请回来的。 玉佛殿后的藏经阁内,不仅藏有万卷佛门经书,同时还藏有两颗价值连城的皇帝御赐玉印。一颗是宋真宗钦敕广德寺的观音珠宝印,上有“御敕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字样(当时该寺名为广利寺),从这颗玉印也可以看出,宋代的皇帝对遂宁观音的认可。这颗玉印钦赐于公元1011年,据今有近1000年历史了。另一颗则是明神武宗敕赐的广德禅寺玉印。这两颗玉印就是该寺第五宝。 多宝佛塔 明广德寺之多宝佛塔距隆中一箭之遥,它离山不远,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南望,是巍巍青山,北眺,是滔滔江水。此寺以刹深殿高而著称于世,更以颇具特色的多宝佛塔而闻名遐迩。多宝佛塔又名“五星塔”,久负盛名,雄伟壮观,其建筑风格全国独一。整个佛塔上下内外共嵌石雕盘坐佛45。塔弯内有古银杏树一株,高30余米,可4人合抱,古树奇塔交相辉映,蔚为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宝佛塔通高17米,分上下两部分。下为七米高的塔座,上为十米高的群塔。为八方形四券门,上造浅檐,下奠矮基,角贴圆柱,石雕龙首;每方设一佛龛,龛内供一石雕趺坐莲台佛像,四门皆有通南道入内,俗称“八方四门”。正门南向,上额石匾阴刻“多宝佛塔”。檐下横列斗大“佛”字3个。塔内砌八角形亭式塔心柱,也有壁龛坐佛。北面通南一侧,有石阶梯可登座顶。塔身五座小塔和覆盖楼梯口亭组。座顶主塔喇叭塔,高约10米,八方须弥座,刻仰复莲瓣四层,上承复钵式塔肚;再承须弥座,四面饰嵌佛石龛,座上置相轮,顶为铜铸莲花宝顶。主塔四方,各立一小塔,塔身作稍矮,为六角攒尖顶,顶上叠密檐三层,塔身也有嵌佛石龛。东侧阶梯。覆盖的方亭为四角攒尖形,佛塔内外共有佛像48尊。塔座为八方形,上迭浅檐,下奠矮基,砖砌角柱。东南西北四面石砌劵门,正门上方书“多宝佛塔”四字。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载:我国多佛塔只有七座,而造型美观的只有北京的一座和襄樊的一座,而五塔立于一个塔座,又唯襄樊的多宝佛塔所独具,可见其珍贵。 § 图片欣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