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尧 |
释义 | § 简介 尧yáo ①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又称唐尧。 ②姓,参尧姓条。尧会意。从垚,从兀。“垚”是土高,兀高耸突出,所以“尧”表示高。本义:高 尧,高也。―― 《说文》 曰若稽古帝尧。―― 《书·尧典》 。马注:“翼善传圣曰尧。” 尧亦美谥也。―― 《论衡·须颂》 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 《白虎通·号》 尧者,高也,饶也。―― 《风俗通·皇霸》 中国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号。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初封陶,后徙唐,又称“伊唐氏”。 长此戴尧天。――杜审言 《蓬莱三殿传宴》 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皆应运而生者。―― 《红楼梦》 又如:尧(草名,相传当初生于尧的厨房,能自己摇动生风,防止食物变质);尧天(比喻太平盛世);尧封(疆域。传说尧舜时划定我国疆土为十二州,故称) § 帝尧出世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伊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帝尧传说上古帝喾的第三个妻子名叫庆都,她是伊耆侯的闺女。庆都成婚以后仍留住娘家,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老两口带着庆都,坐上小船游览观光。于三河之上,正午时分,忽然刮起一阵狂风,迎面天上卷来一朵红云,在小船上形成扶摇直上的龙卷风,仿佛这旋风里有一条赤龙在飞舞。老两口惊恐万状,可看女儿庆都却若无其事的样儿,还冲着那条赤龙笑呢。傍晚时,风住云散,赤龙也不见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刮起大风,卷来红云又出现了那条赤龙,不过形体小了些,长约一丈左右。因为它并未肆虐加害于人,老两口也就不怎么害怕了。 晚上,老两口睡了,可庆都却睡不着。她闭着双眼还不由得抿上嘴发笑。朦胧中阴风四合,赤龙扑上她身,她迷糊了。醒来时身上还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张沾满涎水沫的画儿,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满,八采眉,长头发,上书:亦受天佑。她将这图画藏了起来,从此以后,庆都就怀孕了。她住在丹陵,过了十四个月,生下一个儿子。庆都拿出赤龙留下的图文一看,儿子生得和图上画的人一模一样。帝喾闻报庆都为他生了儿子,本该高兴,岂料他的母亲恰在这个儿子降生的时候去世了。帝喾是个孝子,为母亲的去世哭得成了泪人儿,哪里还会有高兴的心情呢。他为母亲一连服孝三年,也顾不下庆都和儿子的事。庆都带着儿子住在娘家,直把儿子抚养到十岁,才让他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帝尧。所以帝尧小时先随外祖父家的姓为伊祁(耆)氏,后又称陶唐氏。 § 制定历法 传说在尧的时代,首次制定了历法,这样,劳动人民就能够依时按节从事生产活动,不致耽误农时。汉民族是农业垦殖历史悠久的民族,对农时十分重视,故《尚书·尧典》对此有详细记载。 《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时”,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参考鸟星的位置来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井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 二分、二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由此可知,古人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 帝尧访贤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 战国时庄周曾说: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内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参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怅然若失,好像丢了天下。这四位有道名士为方回、善卷、披衣、许由。善卷重义轻利,不贪富贵,是有名的贤人;尧自觉德行达智不如善卷,认识到对于贤德的人,不能自骄自傲,必须谦恭好礼,以平民对待长者、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去拜访他,让善卷居主位,尧站在下边,面向北施礼求教。尧曾想以天下让善卷,他回答说:“我生于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种秋收,有劳有逸,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满意足,我要天下干什么!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善卷因此离开北方,到南方今江苏宜兴县的一溶洞中隐居,如今善卷洞的说明词中还指明他是从今天的山西这个地方去的。尧庄周曾说:“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日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写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于蒲谷山,尧亲往拜访,拜之为老师。今蒲县太林乡有蒲伊村,传为蒲衣隐居之处,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尧与蒲伊谈论大道的地方,后称讲道台。还有帝尧休息过的地方,后称税驾坡。蒲伊,人称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国后称蒲子国,后来这里称蒲子县,今称蒲县。清人留诗中有“蒲谷贤人怀宝去,平阳圣帝策辇来”的诗句,即指帝尧访蒲衣子的故事。 《庄子》中记述,尧问许由:“啮缺可以做天子吗?我想让王倪邀请他。”许由说:“不好啊!那对天下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啮缺的为人,聪明机智,反应敏捷,天分过人,而你要因他这些人事上的长处让他接受实行天然之治的使命,那就错了。他明于禁止过失,却不知过失产生的原因。让他做天子吗?他就要崇尚智慧而抛弃天然;他就要以己意为标准去分别事物,就要像火烧火燎一样地去求知;就要埋头于事物之中,处处干涉事物,就要忙忙碌碌应接四方,想方设法满足事物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计去改变万物,弄得它们不能安宁。怎么能够让他做天子呢?虽然他的行为可以为一般人所效法,但他仅能做个诸侯国的君主,而不可以做天子。治理,是产生动乱的由头,是臣子的灾难,是君主的祸害。”许由对他的老师是了解得很透彻的,经过许由的劝阻,尧也就自然说这回事了。 帝尧访贤,古籍中记载最多的首推访许由的故事。许由一字巢父,为当时的名士。他崇尚自然无为,不贪求名利富贵,坚持自食其力,生活简朴,无求于世。他得知帝尧要来访他,便躲走了。恰巧啮缺碰到他,问他要到哪里去?他说:“为逃避帝尧”。啮缺又问:“为什么呢?”许由说:“尧这个人啊,轰轰烈烈实行仁义,我怕他要被天下人耻笑,后世会有人吃人的事发生。老百姓吗,不难笼络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和你亲近;给他们利益,他们就会为你所招徕;表扬他们,他们就会勤奋。作他们厌恶的事,他们就要逃散。爱护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于仁义,那真诚实行仁义的事,借仁义取利的多。这样仁义的行为,不仅不能真正实行,而且还会成为虚伪的工具。这种想用一个人的决断来使天下获利的事,不过是一刀切罢了。尧只知道贤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贤人的害天下。只有那不重用贤人的人,才知道这个道理。”过了一段时间,帝尧去拜访许由,朝拜许由于沛泽之中。尧对许由说:“太阳出来了,火把还不熄灭,在光照宇宙的太阳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余的吗?大雨下过了,还去浇园,不是徒劳吗?作为天子,我很惭愧,占着帝位很不适宜,请允许我将天下嘱托于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许由对帝尧说:“你治理天下,已经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还要让我代替你去作一个现成的天子,我为了名吗?名,是实的从属物,我对那个虚名不感兴趣。鹪鹩即使在深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上一枝就够了;鼹鼠就是跑到黄河里去喝水,也不过喝满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于我没有什么用处。厨子就是? 不做供品,祭祀也不会去代替烹调的。”许由于是到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田而食,非常快活,终身不贪求帝位。传说,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以为耻辱不堪入耳,到河里去洗耳朵,后有洗耳河之名。有人牵牛去河里饮水,碰见许由洗耳,问明原因之后,便说:“你洗了耳朵把这里的水弄脏了,我不想让我的牛喝这污水。”就牵着牛到河的上游去饮水。 帝尧曾去拜访一个名叫子州支父的人,请教过后觉得此人可以托天下,要以天下让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答道:“将天下让给我倒可以,只是不巧,我现在正患有幽忧之病,正准备好好治一治,不能够接受。”帝尧也不好勉强,但十分敬重其为人。 § 帝尧治涝河 平阳北有一条涝河,它发源于浮山东北的牛首山下,古代这里多黑风,刮得山黑水黑,故牛首山又称为乌岭或黑山,涝水也称为黑水了。黑水和城西河水马台河汇合以后,到郭行一带峡谷水流湍急,洪水季节,河水猛涨,横溢两岸,常常造成灾害。传说黑水上有个黑风女妖作怪,兴风作浪,涝水狂涨,淹没附近的良田村庄。女妖走时(干旱季节),如发地震,地动山摇,涝河干涸,滴水不留。帝尧为了解除百姓疾苦,带领一班人马前往治水消除妖灾。 唐尧雕像尧一行来到郭行,女妖已走,遍地干旱,人困马乏,连一滴水也找不到。大家正愁着缺水的事,尧的坐骑一匹大白马,仰首长嘶,用蹄子在一块方形的岩石上,哒、哒、哒,连刨三下,石头上火星四溅,崩出一个马蹄形石坑,那马又低下头,鼻子冒气低鸣了三声,立即一股子清水从石缝中冒出来,哗、哗、哗,一阵儿便成了一个清水泉,大家一见,喜出望外,争相品尝这甘甜的清凉水。这就是马刨泉(尧陵一景)的来历,至今泉边石头上的马蹄印仍依稀可见。帝尧一行解了焦渴正往前走,忽然黑风刮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雨倾盆,河谷口一带山崩,堵住了水路。郭行口往上,洪水汪洋,眼看村子被淹。尧立即组织当地百姓和他的随从护卫人员一起,在谷口挖土刨石,扒开一个口子,放蓄积的洪水流走,为郭行一带的百姓免除一场大水灾。洪水泄去以后,河水奔流,两岸往来不便,尧决定在河道上架起一座石桥,并要求三日内建成。大家只得昼夜不停地干,白天干活还好办,可是夜晚黑咕隆冬实在困难,这件事被鹿仙女知道了。当天夜晚,大家干活正愁着看不见时,忽然天空飘来一朵红云,红光闪闪,照得河上大桥一带明晃晃的一片。有人往上看时,看见鹿仙女站在云端向大家挥手致意,原来是鹿仙女撒开自己的霞帔放出光彩,为修桥出力助战。此后人们在石桥东边的山头上发现一块鹿石,那石头和鹿的形状十分相似,大家想起当时鹿仙女就是站在那里观看建桥的,大伙奋战三天三夜,第四天凌晨,石桥巍然屹立在黑水河上。尧王和大伙一起欢呼胜利。突然间,风起云涌,下起瓢泼大雨,顿时洪水奔腾,大浪翻滚,猛冲新桥,女妖在空中露出狰狞的面孔嘲笑。尧无奈之际,将金丹灵珠吐出来赶走女妖,将灵珠安放在桥上镇住石桥。从此,不管有多大的洪水,也淹不了冲不垮这座石桥,尧却由于吐出灵珠,大伤元气,病倒在床。 黑风女妖未除,帝尧放心不下。在郭行村边,涝河旁边有个山丘,人称姻堆里。姻堆下部,有一山洞,一直通到霍山脚下,黑风妖便钻在这个山洞里。原来这个洞清风徐徐,沁人心脾,百姓劳动过后,多来这个洞口歇凉,浑身清爽,人称清风洞。自从这个洞钻进黑风妖以后,时而兴风作浪,毁坏村庄田园;时而化为牛头马面,口吐黑风,伤害人畜;时而化为妖女,深吸一口气,将人吸进肚里。弄得附近的人,日夜不宁,四散逃离,田园荒芜,阻断交通。民谣说:“清风洞变成黑风洞,黑风洞里宿妖精;倒吸一口气,人畜不见影。凉爽地变成吃人坑,弄得路断行人,民不聊生。”帝尧闻报,带病与大家商议降妖除害。尧母见儿子积劳成疾,十分心痛,便自告奋勇愿降妖除害,为儿分忧。这天是六月初十日,尧母手执桃符,面对太阳注目凝神,深吸三口气,转向洞口,用神咒封住洞口,又在洞口日夜守候了三个月。说也奇怪,黑风妖再也没敢出来作怪。后来从霍山一带传来消息,说有一股黑风从霍山脚下洞口中冲出去,化为乌有。从此,黑风洞又恢复清风洞的名称,逃走的人们,又陆续回到家园。人们托帝尧母子的洪福,过上安宁日子,帝尧老母告别百姓要回平阳,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都来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老人家留下住些日子,大家也想尽一点报答心意。尧母决定留住些天,与百姓同享欢乐。百姓们高兴地尊称尧母为尧姑,将姻堆里改名为姑德里,修建一座“尧姑庙”,每年六月初十日,方圆各村百姓献牲歌舞,永世纪念尧母恩德,帝尧也骑马按期来观看歌舞,离庙五里以外就下马步行,后人便称这个村为下马庄,拴过马的石头称拴马桩。尧还到东山一带(今浮山县)巡视,步行到尧姑庙五里以外才上马,后人称这个上马垫脚的石块为上马台,村称马台村。 § 传说典故 帝尧牧马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传说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至今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 《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帝尧与鹿仙女尧鹿仙女生得肌肤若冰雪,体态娇艳,俨然绰约处子。她心地善良,好济困扶危,为民除害。仙洞沟附近黑龙潭中,潜伏一条黑龙,经常兴风作浪,惊扰行人,还溯河而上到鹿沟一带伤害鹿群。鹿仙女顾念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决心制服黑龙。一天她来到黑龙潭边,向黑龙挑战,黑龙从潭中奋身腾跃而起,张牙舞爪,直奔仙女。鹿仙女伸手向黑龙一指,黑龙一下子瘫软地陷在河滩上,向鹿仙女求饶,表示愿终身为仙女效劳。鹿仙女饶它不死,将它关押在黑龙洞里,变为自己驾乘的坐骑。从此,黑龙对仙洞沟一带生灵的危害始得解除。 帝尧受命于危难之时,先是“十日并出”,禾稼焦枯,继而洪水泛滥,淹没田园,各地部落方国,割据称雄,独霸一方。帝尧依靠后羿等部落方国领袖的支持,削平群雄,重新统一中原,率领群众与水旱灾害作斗争,万民称颂。一天,他到仙洞牧马坡巡视,同牧民谈论畜牧之道。牧民们顺便也讲述了鹿仙女为民除害的故事。正说之间,忽见一位仙女凌空飘然向仙洞而去,众牧民惊喜地指给帝尧说,那就是被称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帝尧回尧都以后,鹿仙女的形象一直浮现于他的脑海里,萦绕在他的心头。夜里梦见鹿仙女飘飘然从天而降,凝目含笑,向他走来,与他并肩携手,互诉衷情,驾云凌空同游。帝尧微服到姑射山访察,走到仙洞,远远看见林边草坪上有一个青年女子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忽儿腾空,忽儿遁地,穿石如人虚,履空如平地,身边有一只小鹿陪伴着她。帝尧心想,她一定是鹿仙女了,于是健步上前,向她打躬施礼。不意她竟未答话,抽身躲到一棵松树后边,面含娇羞地装作用木梳梳头。待尧将走近时,她将木梳往这株树上一扎,又转到另一株树后边嘻笑着。帝尧也嘻笑着追赶,不觉来到一个僻静处,猛然从山谷窜出一条巨蟒,口吐红信,目光瞵瞵,昂首向尧扑来,帝尧后退不及,被地上的草丛绊倒。在这危急时刻,鹿仙女见状,折身一个箭步跳到帝尧身前护挡住他,倾手一指,只见那巨蟒浑身颤抖,瘫痪在地,按照指令,回身向山谷退去。这蟒是由黑虎仙幻化而成;意欲加害帝尧。帝尧惊恐之余,一再拱手感激鹿仙女救命之恩。二人相随回仙洞途中,互相倾诉衷情,情投意合。当晚帝尧留住仙洞。第二天鹿仙女领着帝尧游山观景,鹿仙女指着闪闪发光的大镜石说:“我常常对着它照面整容”。走到涧沟下的石台边,鹿仙女说她“常坐在这台上梳理头髻,大家传为我的梳妆台。”她向对面岸上的层层石阶一指,说她经常从那里拾阶而上,人称仙梯。她说她经常骑黑龙去后沟的龙须瀑沐浴戏水,喜欢这神奇的大自然,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但从见到你以后,我打内心里敬佩你匡扶天下的大志,甘愿扶助你光大帝业”。帝尧听后,十分欣慰,表示愿作比翼鸟和鸣齐飞。二人遂订立婚约,择定吉期成婚。帝尧与鹿仙女双方结鸾俦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耀眼,照得南仙洞如同白昼一般。后来人们便称这新婚之夜为“洞房花烛夜。” 帝尧婚后,忙于治理国事,鹿仙女也经常关照牧马场的事。第二年鹿仙女生了一个男孩,尧很高兴,为他起名为“朱”。鹿仙女抚育儿子,渐渐成长。听说一只巨蟒在牧马滩吞食牧民,她想一定又是那黑虎仙在兴妖作怪。于是决心降服那只恶蟒。她从牧马滩追赶那蟒,跟踪来到梳妆台下,那蟒正要回身,鹿仙女纵身一跃,用剑直刺人那蟒的喉咙,巨蟒被刺身亡。黑虎脱身而去,后来那里留下了巨蟒窟。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设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只得向天帝告发,天帝派天兵天将捉拿黑虎仙,将黑虎仙压在乎阳东南的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天帝同时又罚鹿仙女与帝尧割断尘缘,鹿仙女无奈,将幼年的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帝尧派人四处查找,不见踪影,亲上姑射山去找,没明没夜地呼唤,也不见回音。帝尧另娶散宜氏女为妻,生了七男二女。朱儿后封于丹地(浮山),故称丹朱邑。后来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帝尧造围棋 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帝尧很忧虑,散宜氏所生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十几岁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朋嚣讼斗狠,经常招惹祸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让人推着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荡来荡去,高兴地连饭也顾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亲的话也不听了。散宜氏对帝尧说:“尧啊,你只顾忙于处理百姓大事,儿子丹朱越来越不像话了,你也不管管,以后怎么能替你干大事呀!”帝尧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归善,必先稳其性,娱其心,教他学会几样本领才行。便对散宜氏说:“你让人把丹朱找回来,再让他带上弓箭到平山顶上去等我。” 时丹朱正在汾河滩和一群人戏水, 尧忽见父亲的几个卫士,不容分说,强拉扯着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里,对他说:“你父帝和母亲叫你来山上打猎,你可得给父母装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领我又没学会,咋打猎呢?丹朱看山上荆棘满坡,望天空白云朵朵,哪有什么兔子、飞鸟呢?这明明是父亲母亲难为自己!“哼,打猎我就是不学,看父母能把我怎么样!”卫士们好说歹劝,丹朱就是坐着动也不动。一伙人正吵嚷着,帝尧从山下被诗人搀扶着上来了,衣服也被挂破了。看到父帝气喘吁吁的样子,丹朱心里不免有些心软,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个喏:“父帝这把年纪要爬这么高的山,让儿上山打猎,不知从何说起?”帝尧擦了把汗,坐到一块石上,问:“不肖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岁了,还不走正道,猎也不会打,等着将来饿死吗?你看山下这么广阔的土地,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点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吗?”丹朱眨了眨眼晴,说:“兔子跑得快,鸟儿飞得高,这山上无兔子,天上无飞鸟,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听你的话,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儿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帝尧一听丹朱说出如此不思上进、无心治业的话,叹了一口气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学会了,用处也大着哩。”丹朱听父帝不叫他打猎,改学下石子棋,心里稍有转意,“下石子棋还不容易吗?坐下一会儿就学会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亲立即教他。帝尧说:“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东西,你只要肯学就行。”说着拾起箭来,蹲下身,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让卫士们捡来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给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讲解给丹朱。丹朱此时倒也听得进去,显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帝尧教子下棋还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在卫士们的催促下,父子们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脸,回到平阳都城。 此后一段时日,丹朱学棋很专心,也不到外边游逛,散宜氏心里踏实些。帝尧对散宜氏说:“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军队、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转意,明白了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却听信先前那帮人的坏话,觉得下棋太束缚人,一点自由也没有,还得费脑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终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诡计夺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异常,大病一场而逝。帝尧十分伤心,把丹朱迁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还把帝位禅让给经过他三年严格考察认为有德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学帝尧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今龙祠乡晋掌村西山便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武功的传说 在诸子书中,还有关于帝尧武功的传说,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方见得尧之所以为古昔圣王。 《吕氏春秋·召类篇》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曾讨伐过南方的帮族,并亲自出征作战。《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派后羿将那些野兽杀死,并射落九日。据说人们对尧为民除害的举措十分感激,所以拥戴他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话,不过其中称颂尧“兴利除害,伐乱禁暴”的意思,确实是推崇帝尧安邦治国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 禅位于舜 尧的传说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因此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孝感动天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紊乱。 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 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尧退居避位,28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其为深挚。 § 尧和儒家、墨家的关系 在先秦时期,以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最有势力,号称“显学”,两家都以尧舜为号召。从那时起,尧就成为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对尧的赞美,随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后来儒家即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标帜;到唐代韩愈以至于宋明理学,大倡“道统”之说,尧遂成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个封建时代,从未有人怀疑过尧在历史上的存在和他的业绩。 § 历史评论 《尧典》记载,尧登位时,正值年富力强,十六岁由唐侯升为天子,在位七十年,禅位后八年而终,尧的年龄在百岁上下。尧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帝王世纪云,“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在今定州。后徒晋阳。”郑氏诗云:太原晋阳,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则尧都之,在今临汾明矣。 临汾即古之平阳,这里传说:帝尧的家乡在城南伊村,村之南门外,现有石碑,文曰“茅茨土阶”。尧之陵墓在城东,三山环包,二水交汇。尧陵前立有石碑,文曰“古帝尧陵”。古帝尧庙在城南,庙宇宏伟,历史久远,有碑文曰:“……”华府康衢在其北,茅茨土阶在其南,其东郭里,神林尧陵之所在也,其西则藐姑射之山,神人所居也……”。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尧品质与才智 尧的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后,局面大变:举荐本族德才兼备的贤者,首先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处,因而“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 政治民主与失误 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势浩大,奔腾呼啸,淹没山丘,冲向高冈,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对此非常关切,征询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问谁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荐了鲧。尧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还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坚持要让鲧试一试,说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职务。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9年,毫无功绩。这是关于尧的传说中,政治上的一次失误,类似的不足之处还有若干,总之尧的时代也不是尽善尽美,故又有舜继起的一番励精图治。由此也可知道,多数人的意见可能导致灾难。然而,人们依然崇拜尧,尽管尊重多数人意见的结果不一定好,但是尊重多数人意见的做法受到人们认同。 尧陵尧庙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以后历代有“尧都平阳”之说。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市, 《诗经》中所说的唐国即在山西境内。今临汾尚存始建于晋代的尧庙,以及唐代修筑的尧陵。 尧庙 尧庙在山西临汾市南4公里。相传陶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县) ,有功于民,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始建于晋,历经重修,现存为 清代遗物。规模雄伟,布局疏朗,前有山门,碑列两侧,内有五凤 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尧王与四大臣宰被喻为五凤。 “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因此得名。尧井传为尧王所掘, 为记其菌,上筑井亭一座。广运殿面宽九间,进深六间, 重檐歇山顶, 高达27米,形制宏伟壮丽,殿周有廊环峙,柱础雕刻精, 殿内金柱肥硕,直通上层檐下,雄健的础石上雕云龙盘绕,蜿蜒自如。 龛内塑有尧王像及侍者。庙内存有碑十余通, 载陶尧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庙东北40公里筑有尧陵, 庙南3公里存有“茅茨土阶”石刻。 尧庙 尧陵 尧陵 尧陵在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临汾古称平阳,因尧在此建都,故称尧都,城南有尧庙,城东筑尧陵,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 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己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 相 映成画。祠内碑碣十余通,记尧王功绩与陵宇沿革。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2006年05月25日,尧陵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