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巢鼠 |
释义 | § 形态特征 整体一只人工繁殖的公巢鼠在麦穗上耍杂技 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黄色调,腹毛及四肢内侧和尾的腹面均纯白色;而采自黄山和祁门的标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显沙黄色,臀部略呈棕黄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浅灰色,毛尖灰白色。 外形 属小型鼠类,体型比小家鼠更小,耳壳短而圆,向前拉仅达眼与耳距离之半,耳壳内具三角形耳瓣,能将耳孔关闭。尾细长,多数接近体长或长于体长。 毛色 巢鼠的毛色变化较大,常随着环境、气温、湿度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色。我们采自繁昌县的一只标本,背毛呈深黄色,臀部毛色更为鲜艳,呈棕红色,且具光泽。 四肢及尾背面均呈棕黄色调,腹毛及四肢内侧和尾的腹面均纯白色;而采自黄山和祁门的标本,背部毛色均呈棕褐色,毛尖略显沙黄色,臀部略呈棕黄色,四肢背面略呈淡棕色,尾背面棕褐色。腹面毛色灰白色,毛基浅灰色,毛尖灰白色。 头骨 头骨狭小,脑颅较隆起,颧弓细弱,颧弓比小家鼠窄,鼻骨比小家鼠短小,鼻骨后缘达不到前颌骨后缘连线,无眶上嵴和颞嵴,顶骨和顶间骨的联合缝在中部平直,丽侧成两钝角而小家鼠顶骨和顶间骨的缝不平直而成一锐角。 牙齿 门齿后方无缺刻,上颌笫一臼齿具3横嵴,第一横嵴上有3个齿突,中齿突最大,外齿突最小,内齿突仲向下方。第二横嵴与第一横嵴棚似,第3横嵴3个齿突较发达,但齿突问距离较小,因而齿突高度显得较短。第二上臼齿与第一上臼齿相似。第三上臼齿较小,第三横列齿突不明显。[1] § 科学分类 巢鼠 巢鼠是鼠科最小的一个种类,中国已知有三个亚种: 属四川亚种M.m.pygmaeus Milne-Edwards,1874,其主要特征为尾较长,尾长约为体长的125 %。 东北亚种M.m.ussuricus Barrett—Hamileon,1899。 台湾亚种M.m.takasagoensis Takuda,1940,分布于台湾。 § 分布范围 巢鼠产于欧亚大陆北部。巢鼠属欧亚大陆寒湿型种类。多栖息于森林边缘的灌木林、草原带及.农田附近的草甸及灌木丛中。喜栖息于水塘、河谷周围的灌丛杂草中。在秋收季节大量迁到田间盗食庄稼。 本种广布于欧亚大陆,国内见于南北各地,如东北三省、河北、陕西、甘肃、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标本采集于繁昌县、东至县、祁门县及黄山芙蓉居和大别山山地的霍山青枫岭。 § 生活习性 食性 巢鼠 杂食性。喜食玉米、谷子、大豆、稻谷,也吃浆果、茶籽等。在作物成熟前以吃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其后则啃食粮食。盗食小麦时先将麦穗咬断,吃掉一部分,其余拖入巢内。曾有报道可捕捉蝗虫、蜻蜓,巢内亦曾发现昆虫残片。巢内贮存物有草根、芹菜等多种植物。饲养条件下也吃肉皮和糖水。 活动范围 通常夜间活动,有时昼夜均活动。白天常见幼鼠在巢内,而母鼠出洞。体小灵活,性喜攀登,常利用尾巴协助四肢在作物穗上或枝条间攀缘觅食。偶尔也可在浅水中游泳。 栖息地 巢鼠在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南的山区、平原均有分布。巢鼠有时筑巢于芦苇上, 常栖居于麦田中,作窝于麦秸之上。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以及东至县的湖滩草地中均有捕捉到的记录,另外,繁昌县江滩苇地也有捕获。 巢穴 巢鼠的巢 筑于草丛中,材料因地而异。巢球状,是叶片造成,每个巢由20~30片叶子精巧搭筑。营巢时用牙齿将叶片撕成许多细条,顺从叶子的趋势卷曲;巢壁分为3层,外层粗糙,中层较细,内层细软。有的用草茎架在一起,内衬细软草叶。巢距地面约40cm,通常只有1个出口。从洞口的开闭,可判断是否有鼠。有鼠则出口封闭。繁殖期鼠巢扩大。巢的数量分布不均匀,一般每平方米为1~6个,数量高时,达8、9个。 冬季巢鼠在草垛造窝或地下挖洞。。草垛中的巢呈盘状,体积小,巢壁厚,中间有凹陷。如被破坏即在窝下用草重建圆团状的地面巢。有洞口3~5个,洞道简单或复杂。复杂的洞穴有仓库,可储0.5~1.5kg贮粮。春、夏季节巢鼠会将其废弃,另筑新巢。[2][3] 繁殖 每年3~10月为繁殖期,妊娠期为18~20天。每年可产1~4胎,每胎产5~8仔。幼鼠出生后8~9天睁眼,15天即可独立行动。种群数量高峰与农作物的成熟期基本一致。 § 危害 在数量高峰年对农作物和蔬菜危害严重。 可传播野兔热、土拉伦菌病、丹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及鼠疫等疾病。 § 治理策略 巢鼠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