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康熙
释义

§ 个人档案

康熙大帝

年号:康熙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生辰: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属相:马

父亲: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帝)

母亲:佟佳氏,后尊为孝康章皇后

排行:顺治帝第三子

初婚:12岁

原配:赫舍里氏

配偶:皇后4人、皇贵妃3人、贵妃1人、妃11人、嫔9人、贵人13人、庶妃4人、常在9人、答应9人等等

子女:35子,20女

即位时间:顺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1661年2月17日)

即位年龄:8岁

在位年数:61年

卒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享年:69岁

死亡地:北京畅春园

庙号: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陵寝:景陵

继位人: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帝)

朝代:清

都城所在地:北京

§ 个人才能

爱新觉罗·玄烨

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康熙善学。宣城梅觳成、泰州陈厚耀入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

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曾一天之内射兔318只。”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 个人品质

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8岁丧父,10岁又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又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帝重视史籍,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雕印文化典籍之风。他还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留下1147首诗词。

康熙皇帝对医学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他说自己“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可见他体格强健、长于弓马。他也得过几场大病,使他很早留心医药学。康熙40岁那年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教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很灵验,病好了。他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病。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提倡种痘以防天花。关外的游牧族群,特别怕患上天花。顺治因患天花而死,康熙也出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原因之一是蒙古贵族可以不入京朝觐,减少出天花的机会。他破除因循,推广种痘,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这就使千万人因种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剧。

康熙帝命耶稣会士巴多明将西洋《人体解剖学》书籍翻译成满文、汉文。他曾命将一只冬眠的熊进行解剖,并亲自参加。康熙又喜爱、研习自然科学。他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一个动因,是曾经因为不懂自然科学而在处理政事时遇到困难。钦天监杨光先状告汤若望,朝廷会议展开了一场关于天算历法的大争论。

康熙皇帝是一位学习型的皇帝,不仅如此,他还很重视虚心接纳。自明朝后期始,西方耶稣会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一面传教,一面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在康熙朝有一批外籍教师,如比利时人南怀仁、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国人张诚和白晋等,其中以汤若望和南怀仁最为著名。

康熙皇帝不仅是一位明君,更是一位严父。康熙帝的子女,在清帝中算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有学者统计,康熙的皇孙共97人。康熙对子孙的教育特别认真,也特别严格。康熙也像平民百姓一样,严格教子,望子成龙。康熙对子孙的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言传、身教,让子孙参加祭祀、打猎、巡幸、出征等,上学是康熙教育子孙的基本方式。

清朝皇子的教育,《养吉斋丛录》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学习的时间,“寅刻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迟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休假日,“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一年之中,休假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两个半天。相比之下,今日学生的假日可谓多矣。康熙确定了皇子皇孙的教育制度。康熙教育子孙,是他为君之道中的重要内容。康熙的继承者雍正、乾隆都很杰出。

§ 政治特色

康熙处理军国大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勤”,另一个是“慎”。 康熙的书法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实为君之大本,怠荒实亡国之病源”。清朝的皇帝,从天命汗到光绪帝都是勤政的。从康熙开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门听政,就是在皇宫乾清门前,由皇帝亲自主持御前朝廷会议。因为最初康熙听政主要在乾清门,所以称作御门听政。后来听政的地点经常变化,有时在中南海瀛台勤政殿、畅春园澹(dàn)宁居、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等。参加会议的主要有六部九卿(礼吏户兵刑工六部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员。会议有记录,就是起居注。康熙从14岁亲政以来,每天御门听政,一年四季,无论冬夏,没有例外。听政的时间,一般在早上八点左右,所以又称“早朝”。康熙的御门听政,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他说:“一岁之中,昧爽视朝,无有虚日。亲断万机,披览奏章。”即使在康熙十八年发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门听政。康熙从亲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几乎是没有一天不听政的。

康熙理政不仅“勤”,而且“慎”。康熙一生谨慎,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反复调查,慎重决策。

康熙对臣民强调要实行“仁爱”。康熙屡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又蠲(juān)免钱粮达545次之多,计银15亿两。他赈灾,设义仓,关心民众疾苦。他宣布: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雍正实行“摊丁入地”,中国长期以来的人丁银被免除。其正面影响是减轻了人身依附,其负面影响是刺激人口增长。乾隆时人口到3亿,道光时则突破4亿。

§ 集中帝权

鳌拜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虽然建立,但国家正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其后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帝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康熙帝为强化皇权,上演了一场智擒鳌拜的历史大戏。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剪除鳌拜。

1667年6月,索尼病逝。十二岁的康熙决心废除四大臣辅政体制,实行亲政。7月,实行亲政大典。不过,康熙虽然亲政,但原有辅政体制却未能发生变化。为了使康熙能够及早亲政,并迫使遏必隆和鳌拜也交出权力,苏克萨哈在康熙亲政第六天上书请求退隐。在康熙尚未做出反应之际,鳌拜罗织了24条罪状陷害苏克萨哈,并强迫康熙将其处死。清除了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决断;对于康熙帝的有些诏令,他也敢公开抗旨。这些使康熙意识到该是剪除鳌拜的时候了。康熙考虑到鳌拜亲信党羽遍布朝野,所以决定设计将其铲除。

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方面选择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

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 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对于其党羽也给予了不同的处罚。同时恢复了苏克萨哈的职位。这种措施稳定了满清的朝局。康熙剪除鳌拜后,废除了辅政体制,收回了朱批大权。自此才真正开始了亲政。

§ 崇尚儒学

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80页)。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件专制达到了顶峰。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治国方略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文字狱

文字狱是因著文作字而获罪的政策。要使你因此而获罪,很容易,找出你的章表诗文,然后寻章摘句,旁牵侧引,罗织罪名,这样你就死得成了。文字狱由来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明洪武年间,清康雍乾年间文字狱间极为盛行。而清康雍乾三朝对这案件捕风捉影之荒唐,牵强附会之怪异,株连之广泛,处理之残酷,无以复加。清朝统治者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常把文字狱当作手中的紧箍咒,用来威胁迫害怀念明朝、对清朝有反感情绪的汉族知识分子。在清朝170多个文字狱案例中,实际上只有极少诗文勉强说得上有思念明朝、不满清朝的情绪,而大多数与此根本挂不上钩。清朝首例文字狱发生在1645年。这年河南乡试,一份中举试卷误将“皇叔父”(指多尔衮)书为“王叔父”,被指为大不敬,主考官欧阳蒸、吕云藻革职,交刑部论罪。在康熙皇帝统治期间,清王朝在思想上的专制是也十分严酷的,表现之一就是大兴文字狱。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发生的文字狱案共有11起,比较典型的,有下面几起[1]:

《明史》案

《明史》案发生在顺治十八年,决谳于康熙二年。

明朝天启宰相朱国桢退休后曾著《明史》一书。业已衰落的朱家将稿以千金卖给湖州富户庄廷鑨。该书讲了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尊南明弘光、隆武、永历正朔,有指斥清朝词句。庄廷鑨是个瞎子,效法“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将该书作了一些增补,当作是自己写的书。修订完后便于顺治十二年病死了。其父庄允城将书易名《明史辑略》,请崇祯十三年进士,在南明弘光政权中担任过礼部尚书的李令皙作序,又邀江南18位名士列为参订。庄廷鑨的岳父朱佑明是大富豪,顺治十七年以庄廷鑨之名将该书印行于世。好些人都想利用书中违碍之处向庄允城敲竹杠。庄允城都用钱财堵了他们的口。康熙二年(1663),归安县(在今浙江吴兴县)吴之荣,罢了知县,想借告发立功,以图东山再起,将此事报告杭州将军松魁。松魁与巡抚朱昌祚讨论了这事后,朱昌祚以书面形式报告督学胡尚衡。庄廷鑨知道后,通过贿赂免于起诉。之后,庄廷鑨将指斥清朝的话稍加修改重刊。吴之荣看到他第一次告密失败,但未死心,便买了初刊到京师直接告到司法部门。吴之荣向来怨恨南浔(吴兴县东)富人朱佑明,他乘机嫁祸于朱,他说庄书中所称“旧史朱氏”指的就是朱佑明。刑部于康熙元年派人到湖州调查,认为此书有8大罪。主要罪名是扬明朝,毁本朝。庄允城、朱佑明被逮至京城。

当时正是鳌拜等四大臣当政,利用此书大做文章,下令严审,给那些怀念明朝的人一点颜色看看。庄廷鑨被掘墓戮尸,其弟庄廷铖(24岁)与李令皙杀头。李令皙四个儿子也处以死刑,朱佑明有五个儿子,都被杀。参校该书的茅元锡(刚任命为朝邑县令)与吴之镛、吴之铭两兄弟与江楚诸名士列于书中者吴炎等人都被处死,查伊璜、范文白、陆丽京虽受牵连,但因为合词检举,加上广东提督吴六奇的救援,才没判罪。松魁因为事先没有禀报,带上脚镣手铐解赴京师。同时解赴京师的还有其幕客程维藩。松魁以其有免刑特权仅仅免了官,而程维藩被杀了头。湖江太守谭西闵到任才半个月,案发后,他与推官李焕都以隐匿罪处以绞刑。刻书、印书、订书、送板的与买书的也都斩首。浒墅关(吴县西北)货物专卖主事李希白听说阊门(吴县西北门)书坊有此书,派人去买。李希白和他派的人以及书商都被杀头。李希白所派之人因在书商邻居朱家等了一会,朱某已70多岁,与其妻遣送边远地区。此案处死的共70多人,受株连的221余人。罪犯妻子都遣送边远地区给人家做老婆。

吴之荣得到庄家与朱家家产各一半,起用为右佥都御史,后来死于寒热。《私史记事》云:康熙四年七月,“吴之荣归自闽中,行至半山,狂风骤起,雷电交加,之荣随成疟疾,寒热夹攻,两日而死,人皆称为天雷击死之。”

《南山集》案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发生在康熙时的一个大案。

此案须先从方孝标说起。方孝标,桐城(今安徽)人。本名玄成,因避康熙(名玄烨)讳,以字行。顺治时,中进士,官至内弘文院伺读学士。顺治十四年(1657),族人方猷主持江南考试,与他有勾结作弊行为,结果均被免官戍边,流放到宁古塔,后遇赦。方孝标到云南,当了吴三桂的翰林承旨。吴三桂反清失败,方孝标先迎降,得免死罪。他写有《钝斋文集》、《滇黔纪闻》二书。《滇黔纪闻》中有关于南明抗清事实,用南明诸帝纪年。

戴名世,桐城人,字有田,号褐夫,别号忧庵,康熙进士,任编修。他立志修明史,认为南明永历朝不能称伪朝,对《滇黔纪闻》十分重视。听了学生余堪口述南明永历朝一个叫犁支的所言,感到该书符合事实,于是在他所写的有关明史文章中采用该书材料不少。戴名世在《与弟子倪声》一信中论及修史之例,认为“本朝当以康熙壬寅(按:即1662年)为定鼎之始,世祖虽入关十八年,时三藩未平,明祀未绝,若循蜀汉之例,则顺治不得为正统。”戴名世学生尤云鹤从方孝标的集子中选出部分材料,以《南山集偶抄》之名刊行。同时刊行的还有《孑遗录》,记述桐城地区地主、豪绅抵抗农民军之事,署名宋潜虚,因为戴姓出于宋后,所以讳戴为宋。此书由尤云锷、方正玉捐款印行。他们俩再加上汪灏、朱书、刘岩、余生、王源都作了序。印刷版藏于方苞家。

1711年武进人都谏赵申乔(字慎旗)向刑部告发了此事。九卿会审,《南山集》定案。《南山集》案,实际上就是《南山集偶抄》案。此书只不过是为南明争正统,揭露南明隐事而已,但刑部大做文章,株连竟达数百人。戴名世寸磔,方孝标已死戮尸。他们的祖父、父亲、子孙、兄弟、以及叔伯父、兄弟之子,凡16岁以上都被杀头,母、女、妻妾、姊妹、儿子妻妾、15岁以下子孙、叔伯父、兄弟之子给功臣为奴。朱书、王源这时已死,免于判罪,汪灏、方苞以诽谤朝廷判斩立决。方正玉、尤云鹗发往宁古塔。方孝标儿子方登峰、方云旅,孙子方世樵一并斩首。方家中即使还在居丧守孝的人都处死,尚书韩菼、伺郎赵士麟、御史刘灏、淮扬道王英谟、庶吉士汪汾等32人另议降职。康熙闻奏改刑。戴名世斩立决,方孝标之子免死,与其家人流放黑龙江。汪灏、方苞免死,入旗为奴。尤云锷、方正玉免死罪,其家迁徙边远地区。韩菼以下这些平日与戴名世只因议论文章而被牵连的人,都免于治罪。

朱方旦案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有朱方旦之狱。朱方旦,汉阳人,自称二眉道人,秘密刻书。书中有言:古号为圣贤者,安知中道?中道在我山根之上,两眉之间。山根和两眉本是指大脑之功能,非为异说。但是康熙认为是“诡立邪说,煽惑愚民”。

王锡侯案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印行的《康熙字典》,是奉旨编纂的,而且以康熙年号命名,足见政府之重视。可是有个书生叫王锡侯的,批评《康熙字典》,说它收字太多,难以贯穿。他自己编刻了一部《宇贯》,意是说,这本书可以用字义把零散的字贯穿起来,正好弥补了《康熙字典》不足。此案主犯的发落不说,还连累了两江总督,因查办不力受到降级的处分,江西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是副省长)受株连被革职治罪。其实,王锡侯写《字贯》是想贡献自己一得之见,想不到竟落得这样的下场。

§ 政治完善

康熙帝写字像

在政治上,康熙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他表示“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清圣祖实录》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清圣祖实录》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另一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惩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密奏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这种统治方式为被雍正、乾隆二帝继承和发展,并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帝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着手完善满清官僚政治制度。有两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从此内阁作为满清法定中央政府、作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征,其地位稳定下来并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开始纂修《大清会典》。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大清会典》于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从此,清朝官僚政治的运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实现了政治运作的规范化。

§ 经济发展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满清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这些农民成为自耕农。这一政策将直隶、山东、山西、湖广、陕西、甘肃等地废藩田改为民地,自耕农大量出现。其四,改革赋役制度。1646年(顺治三年),清廷以明万历时旧籍为准,着手编纂《赋役全书》,到1657年(顺治十四年)完成。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删除全书上的田赋尾数,重新编成《简明赋役全书》。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的私征滥派和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在催征办法上也不断改变,如从发给花户“由单”到“串票”(二、三、四联等串票),再到“滚单”等。

此外,康熙还重视兴修水利,大力修治黄河,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胁,保证了百姓的耕种。

§ 收复疆域

爱新觉罗·玄烨圣旨

初步形成了剿抚并用的方针,即“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清圣祖实录》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遏制了沙俄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武力平定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使台湾回归;康熙还亲征新疆准噶尔,击败噶尔丹,使蒙古土尔扈特臣服清朝。

收复台湾

在三藩刚刚平定不久,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发生内乱。起因是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立。1681年,郑经死后,其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克塽继承延平王位。郑克塽年幼,成为冯锡范的傀儡。康熙在此情况下,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1681年七月,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1683年,施琅率领战舰三百,精锐水师二万,进攻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清军占领了澎湖。不久,郑克塽派人前来乞降,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

§ 平定三藩

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满清以很大威胁。而且所耗军费巨大。  康熙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煽诱鼓动。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叛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陷落,一时局面相当严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变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叛乱消息传到北京后,年轻的康熙帝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在康熙运筹帷幄的指挥下,康熙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八旗兵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康熙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复。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云贵悉平。

§ 平定叛乱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从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强盛起来。特别到噶尔丹为汗时期,势力更加强大。他不仅统治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领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为了实现割据一方的野心,噶尔丹与正在对外扩张的沙俄勾结起来,于1688年春,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进攻。在清政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

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率二万多骑兵,向内蒙古大举进攻。康熙帝曾先后于1690年,1696年和1697年三次亲征,耗费粮饷无数才打败了叛军。最后,噶尔丹染病死去。

噶尔丹叛乱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府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 遏制俄国

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了中国黑龙江地区。沙皇多次遣使来华,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因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府拒绝。此外,由于清初国内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了有力的军事行动。

俄国因内外问题一时无力在东方大规模用兵,遂希望议和,被康熙接受。1689年,中俄订立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和近现代欧美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根据条约,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直达于海的外兴安岭为中俄边界,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土地的归属另行议定。这样,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被确认为中国的领土。此后,俄国多次派遣使节和商队来到北京,清政府还在北京建立了俄罗斯馆供俄人居住。

§ 文化民族

文化昌盛,礼教复兴

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在康熙倡导之下,编成了收字四万七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会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韵府》,一百二十卷的《历代题画诗类》,九百卷的《全唐诗》,还策划了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

对内安抚,民族团结

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康熙帝以抚慰为主,加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对满清的向心力。比如土尔扈特蒙古虽然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但仍心向中央政府,多次派人奉表入贡。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册封达赖政策外,还派兵于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的准噶尔叛军。此后,清政府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

§ 养生之道

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玄烨活到69岁,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长寿,然而在中国300多位帝王中,能活到69岁者却寥若晨星。他寿命长与其含性养身,饮食、起居咸成规度,洁衣净宝,注意生活细节不无关系。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养生有可吸取的东西。

老年康熙帝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康熙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他说,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惟“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饭菜清淡,精而细,益于身健。康熙曰:“多食素,原味少而精”,”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他引孔子言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用现在的话说: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鱼肉腐败变坏的、食物时间长变质的、食物气味变臭的、不当时令的、调味品不当的不吃。席上的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主食。吃水果,他也讲究。康熙曰:“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熟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此养身之要也。”可见,康熙对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颇为讲究。简单地说,就是吃得好,吃得卫生,吃得适量;生活有规律,才延年益寿。

二、衣着洁净,室内温馨。

爱干净,讲卫生,成习惯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就是说,不论在家里或出门在外,都应该干净整洁。他说:“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沌气所染。”如果平常注意卫生,清秀爽快之气便附着于身,否则自身的清明之气也会逐渐被沌气所取代。康熙作为一国之君王,要什么,有什么,但他的衣服有穿多年的,却没有污点。康熙曰:“朕之衣服有穿多年的,并无纤毫之玷”,“此朕天秉之洁净也。”“然亦不可太过成癖”。他说:“常见有人过于好洁,其所居之室,家下人著履者,皆不许入。衣服少有玷污,即弃而不用;亲属所馈饮食,俱不肯偿。”不讲卫生不对,洁癖也是不对的。“过犹”与“不及”都应当防止。

三、饮酒有度,药补慎用。

康熙不反对饮酒,而反对沉湎于酒中及不节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康熙能饮酒而不多饮,只是“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饮小杯一杯。”他厌恶贪杯之辈。康熙曰:“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酒“实非有益于人之物。”康熙曰:“世之好饮者,乐酒无厌,心恒狂乱,遂至形骸颠倒,理法丧失。”“然沈酣湎溺,至不时不节则不可。”适饮酒,益身健,饮酒莫得酣。

康熙的养生之道,重于食补,不轻率用药补。认为过分禁食,靠药补身体很少能滋补气血使身体强健的。康熙曰:“苟于饮食禁之太过,惟任诸凡补药,鲜能滋补气血而令之充足也。”他说:“药惟与病相投,则有毒之药亦能救人,若不当,即人参亦受害。

四、清虚栖心,神静心和。

“寡虑”、“寡嗜欲”、“寡言”,是康熙养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虑营营。”就是说,不要使你的思虑焦忧不安。康熙以“寡思虑”养神,以“寡嗜欲”养性,以“寡言语”养气,方可以“养生”。因为,形体是感放生命的器具,而心是形体的主宰,精神则是心聚会的东西。康熙曰:“心静则心和”,“心和而形全”。能“恬淡安静养神”,则“精神安于内心”。“清虚栖心”,则“形不诱于外”。也就是说,精神安定,内心清虚,则形体不被外物所牵累。康熙引孟子之言曰:人要善性必“持其志,无暴其气”则“疾莫之撄”。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意气。如果自己的意气不暴乱滥发,意气自然平和,如能坚守意志,心志就不会为外物所摇动,而自然安定。如果杂念不起,心就能清察明审,感情和顺,疾病就不会侵害,自然身健长寿。

在《庭训格言》中,康熙再三曰:“惟宽坦从容,以自颐养而已。”就是说,人要把心放得宽宽的,心气平和而不焦燥,以此来颐养天年。

§ 政绩介绍

康熙功绩,可表万世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

此外,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垦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像抛荒严重的两淮地区,至康熙中期已“无尺寸之荒芜”。因遭三藩叛乱而更加残破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开垦无遗。相应的是粮食价格从顺治时期的斗米二钱(银) 在康熙年间降到了0.5到0.6钱(银) 。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内乱,将台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 康熙朝年表大事记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辛丑)

少年康熙

正月 初二日,顺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初七日,逝于养心殿。遗诏中对十八年的朝政进行检讨,共有十四项 罪责。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颁行遗诏于全国。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年号:康熙。

二月 移顺治帝梓宫于景山寿皇殿。裁撤十三衙门。诛杀内监吴良辅。设立武备院,专门制作收藏宫中所用军械及陈设器物。诏令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隶内务府。

三月 为顺治帝上尊谥“章皇帝”,庙号“世祖”。

四月 以一等阿达哈哈番侍卫傅达理随葬顺治帝,予祭葬,谥忠烈。 郑成功收复台湾。江南苏、松、常、镇四府发生奏销案。

六月 罢内阁,复内三院。

十一月 康熙帝亲祀于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庙。

十二月 平西王吴三桂率大军入缅,缅甸人执明永历帝朱由榔以献。宗人府进《玉牒》。

是年 为防内地民众与郑成功抗清势力联系,实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并尽烧船只,片板不准下海,此即“迁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 郑成功接受荷兰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 以滇南平,告庙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为孝陵。

四月 加上太祖、太宗尊谥。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父子于昆明。郑成功逝。

五月 夏至,康熙帝亲祭地于方泽。

八月 宗人府、礼部遵谕议王、贝勒、贝子等有愿抚养女者,奏准抚养,随养父母升降。

十月 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仁宪皇太后,母后为慈和皇太后。

十一月 吴之荣告发庄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 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逝。

三月 庄廷鑨《明史》案发生。

五月 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六月 葬世祖章皇帝于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与之合葬。

十一月 改造福陵、昭陵地宫成,奉安太祖、太宗宝宫。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少年康熙帝

四月 鳌拜奏内大臣费扬古之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费扬古怨,被籍家弃市。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康熙四年(1665年 己巳)

二月 御史董文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复旧。

三月 修缮历代帝王庙。辅政大臣议钦天监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罪。

七月 以太皇太后懿旨,聘辅臣索尼孙女、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行纳采礼。

九月 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十月 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围。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 辅臣鳌拜与苏克萨哈因换地相争,自此鳌拜专权。

三月 辅臣索尼请皇帝亲政,留中未发。

十一月 辅臣鳌拜以改拨圈地,诬告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连等罪,逮捕下狱。而辅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望浅,俱不能抗拒鳌拜。

十二月 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 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四月 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 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上疏,陈述当朝满汉矛盾尖锐、制度废弛。

七月 康熙帝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宫听政。命武职官一体引见。鳌拜杀苏克萨哈及其子。赐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

九月 命修《世祖实录》。康亲王杰书议苏克萨哈罪。

十一月 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

正月 建孝陵神功圣德碑。加鳌拜、遏必隆太师。

九月 康熙帝将巡边,侍读学士熊赐履、给事中赵之符疏谏。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陈。

十二月 治历法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康熙狩猎图

正月 修乾清宫,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后懿旨:“皇帝现居清宁宫,即保和殿也。以殿为宫,于心不安。可将乾清宫、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处。”

二月 行南怀仁推算历法。巡视近畿。

三月 结束清初的历法之争,授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

四月 幸太学,释奠孔子,讲《周易》、《尚书》。给事中刘如汉请举行经筵,嘉纳之。

五月 诏逮捕鳌拜交廷鞫。是日,在鳌拜入见时,侍卫以扑击之戏抓捕之。自此,设善扑营,以近臣领之。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族。康熙帝诏令以其屡立战功,免死拘禁,

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夺遏必隆太师、一等公。诏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给还。

六月 诏宗人有罪,不忍开除宗籍,自顺治十八年以来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详察以闻。

七月 诏复被鳌拜诬罪的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原官,并予谥。

十月 卢沟桥成,上为文勒石。

十一月 太和殿、乾清宫成,上御太和殿受贺,入居乾清宫。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 祈谷于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卫内廷。

五月 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谥,升祔太庙。

七月 奉祀孝康章皇后于奉先殿。

八月 诏都察院纠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肃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后、皇太后首谒孝陵。

十月 颁《圣谕》十六条。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谕礼部举行经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 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 命编纂《孝经衍义》。

三月 告诫年幼诸王读书习骑射,勿恃贵纵恣。设置日讲官。

四月 命续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诏宗人闲散及幼孤者,量予养赡,著为令。始行日讲。

九月 以寰宇统一,告成于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启銮。谒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宁宫,赐百官宴。遣官祭诸王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壬子) 中年康熙

二月 康熙帝至先农坛首次行耕耤礼。朝日于东郊。

五月 《世祖实录》编纂完成。

十一月 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宫。

十二月 裕亲王福全、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博翁果诺、温郡王孟峨疏辞议政,允之。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疏辞议政,不许。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癸丑)

正月 幸南苑,大阅八旗将士。此后或行大阅于卢沟桥,或玉泉山,或多伦诺尔;地无一定,时间亦不以三年为限。

二月 上御经筵,命讲官日值。赐八旗官学翻译《大学衍义》。

三月 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不许,令其撤藩还驻辽东。

六月 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

七月 命重修《太宗实录》。吴三桂、耿精忠佯请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 试汉科道官于保和殿,不称职者罢。遣官分至云南、广东、福建,进行撤藩。谕礼部:祭祀大典,必仪文详备,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礼斟酌议定。

九月 谕总管太监考察各宫太监勤惰情况。

十一月 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

十二月 吴三桂反对撤藩叛乱,讯传京师。执其子额驸吴应熊下狱。诏削吴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师民杨起隆伪称朱三太子以图起事,事发,杨起隆逃逸,其党被诛。此为“朱三太子案”。罢汉官参与祭堂子之礼。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甲寅)

正月 封世祖第七子隆禧为纯亲王。

二月 广西将军孙延龄叛。太皇太后颁内库银犒赏平三藩前线将士。钦天监新造仪象成。

三月 耿精忠叛,执总督范承谟,并邀台湾郑经助攻。

五月 皇后赫舍氏因难产逝于坤宁宫。康熙帝为此辍朝五日,亲送大行皇后梓宫于北沙河巩华城殡宫。

六月 定以内务府大臣领三旗包衣护军营负责宫门守卫及扈从、执灯、引导等事。

十二月 康熙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王大臣以京师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谏乃止。提督王辅臣在陕西策应三藩叛乱,杀经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 乙卯) 康熙出巡图

四月 以上谕确立经筵的形式为侍臣进讲,然后皇帝复讲,互相讨论以达到对经义有所阐发。

闰五月 幸玉泉山观禾。

九月 康熙帝首谒明陵,致奠长陵,遣官分祭诸陵。

十一月 复设詹事府官。

十二月 立皇子胤礽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颁诏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丙辰)

正月 以建储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因军需浩繁,民力唯艰,暂停仁孝皇后陵寝建造之工。

十月 康熙帝命讲官进讲《通鉴》。耿精忠势穷而降,三藩叛域浙、闽、陕渐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丁巳)

二月 幸南苑行围。大阅于南苑,命内大臣、大学士、学士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 改顺治年间十三衙门的相关机构分别为内务府的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慎刑司、庆丰司、上驷院,并于其下设立敬事房。诏令内务府三旗每旗编为五佐领,设骁旗、护军参领,由骁旗参领兼管旗务。命翰林长于辞赋书法者,以所业进呈。任命靳辅为河督,整治河务。

七月 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学士等赐坐,论经史,间及前代朋党之弊端,谕严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朴氏为奉圣夫人,顶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级。

八月 册立内大臣遏必隆之女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佟佳氏为贵妃,赫舍里氏为僖嫔,李氏为安嫔,章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内务府总管大臣向二十家内管佐领传谕:宫内一应 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进宫,公事毕即应出外,不许久停闲坐,将外间事向内传说,并窃听宫内事往外传说。

九月 上发京师,谒孝陵,巡近边。

十月 始设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 封长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戊午) 康熙读书图

正月 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人,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大学士李霨等举荐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齐集请旨。

二月 制《四书讲疏义序》。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后。

三月 吴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

七月 召翰林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入值南书房。吴三桂于衡州称帝。

八月 西洋国王阿丰肃使臣入贡。御经筵,以《御制诗集》赐陈廷敬等。吴三桂死。颁行《康熙永年历》。

十月 皇四子胤禛生,母为乌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己未)

正月 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三月 御试博学鸿词于体仁阁,授彭孙遹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七月 视纯亲王隆禧疾。京师地震诏发内帑十万赈恤。

八月 以地震祷于天坛。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庚申)

四月 以学士张英等供奉内廷,日备顾问,下部优恤,高士奇、杜讷均授翰林官。命南书房翰林每日晚讲《通鉴》。宗人府进《玉牒》。设武英殿造办处。谕:凡放匠之处,妃、嫔 、贵人等不许行走,待晚间放匠后方许行走。

十月 册封胤禛之母乌雅氏为德嫔。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辛酉)

正月 增置讲官。

二月 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师。

三月 葬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于东陵昌瑞山陵。

七月 因平定三藩,赐宴于瀛台,员外郎以上皆与,赐采币。

十一月 定远平寇大将军等率军入云南,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十二月 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门受贺,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晋贵妃佟佳氏为皇贵妃,册封孝诏仁皇后之妹钮祜禄氏为贵妃,晋惠嫔那拉氏为惠妃,宜嫔郭络罗氏为 宜妃,荣嫔为荣妃。颁发恩诏,赏赐宗室、外藩,予封赠,广解额,举隐逸,旌节孝,恤孤独,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诏见直隶巡抚于成龙,称其为“清官第一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壬戌) 康熙读书图

正月 上元节,赐群臣宴,观灯,用柏梁体赋诗。上为制《升平嘉宴诗序》,刊石于翰林院。

二月 以平滇遣官告祭岳渎、古帝陵、先师阙里。康熙帝斋戒于景山,为太皇太后祝寿。东巡谒陵,以皇太子胤礽随从。

三月 康熙帝谒福陵、昭陵,驻跸盛京。谒永陵。由山道前往乌拉行围。望祭长白山。

七月 清廷以郑氏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台。

九月 诏每日御门听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 诏重修《太祖实录》,纂修《三朝圣训》、《平定三逆方略》。

十二月 遣郎谈、彭春侦察雅克萨情形,还奏后康熙帝决定暂不进攻,派宁古塔将军与之对垒。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癸亥)

二月 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 设汉军火器营。

六月 至古北口外行围,木兰围猎自此始。

八月 命经筵大典,大学士以下侍班。

九月 限额鲁特入贡人数。

十月 设黑龙江将军,驻黑龙江城(今爱辉南)。

十一月 以收复台湾,告祭孝陵。

十二月 《易经日讲》成,康熙帝制序文颁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正月 命整肃朝会礼仪。首次纂修《大清会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 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四月 谕讲官,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十月 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 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讲《日经》,诣孔林酹酒,书“万世师表”,留曲柄黄盖。是年,用施琅议,于台湾设府、县等,隶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乙丑)

正月 谕内务府总管大臣:将皇城外三宫女子养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内幽静处。谕享太庙时赞礼郎读祝文对御名可不避。试翰詹官于保和殿,康熙帝亲定甲乙,其不称职者改官。

二月 谕满洲家奴及太监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净身者,不宜内用。

三月 康熙帝撰孔子庙碑文成,亲书立碑。

四月 设景山官学,以训练内务府三旗闲散子弟。

五月 修《政治典制》。于文华殿东建传心殿,举行经筵前遣官于此祭先师孔子。彭春等攻雅克萨城(今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俄军势穷约降,退居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丙寅)

正月 俄重据雅克萨。

二月 重修《太祖实录》完成。文华殿修建完成。康熙帝告祭孔子于传心殿。皇十三子胤祥生,母为长佳氏。

三月 命修《一统志》。

七月 吏部奏定侍读、庶子以下各官学问不及者,以同知、运判外转。清军围攻雅克萨。

九月 俄沙皇彼得一世来书请和,下令撤围。

十二月 谕:“纠仪御史纠察必以严,设朕躬不敬,亦当举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丁卯)

二月 命八旗都统、副都统更番入值紫禁城。

三月 康熙帝御太和门视朝,谕大学士等详议政务阙失,有所见闻,应入陈无隐。

四月 谕纂修《明史》诸臣,修史应参照实录,《明史》修成后,应将实录并存于世,以便后世有所考证。

五月 召陈廷敬、汤斌各试以文章。谕曰:“朕与熊赐履讲经论史,有疑必问。继而张英、陈廷敬以次进讲,大有裨益。”制周公、孔子、孟子庙碑文,御书勒石。

十一月 太皇太后病,康熙帝诣慈宁宫侍疾。

十二月 以太皇太后病,康熙帝亲制祝文,步行祈祷于天坛。太皇太后逝。康熙帝割辫服衰,居慈宁宫庐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戊辰)

二月 定宗室袭封年例。御史郭琇参奏明珠、余国柱等结党,明珠、余国柱免职,明珠之党遭罢免。

四月 康熙帝躬送太皇太后灵柩奉安暂安奉殿。其后起陵,称昭陵。

九月 喀尔喀部为准噶尔部噶尔丹攻破,迁徙近边。

十月 上大行太皇太后尊谥为孝庄文皇后,升祔太庙,颁诏中外。

十二月 建福陵、昭陵圣德神功碑,御制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己巳)

正月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二月 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制颂刊石,书额曰“地平天成”。

三月 康熙帝至南京谒明孝陵。命八旗科举先试骑射。

四月 康熙帝制《孔子赞序》及颜、鲁、思、孟四赞,颁于学宫。

五月 颁行《孝经衍义》

七月 初九日册立贵妃佟氏为皇后。次日皇后崩,谥孝懿。派索额图与俄国使臣会谈于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十月 葬孝懿皇后于遵化东陵。

十一月 孝懿皇后祔奉先殿。

十二月 上朝皇太后于慈宁新宫。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庚午)

二月 谒遵化孝陵。

三月 诏修三朝国史。

四月 《大清会典》修成。改文书馆为御书处,以拓刻、临摹皇帝诗文法帖手迹等。

七月 噶尔丹入犯乌珠穆沁发动叛乱,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胤禔为副将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远大将军,出喜峰口征讨。康熙帝亲征,驻博洛和屯,因疾回銮。

八月 清军与噶尔丹激战乌兰布通,获胜。噶尔丹遣喇嘛济隆来请和,福全未即进师。康熙帝切责之。

十一月 裕亲王福全等至京听勘。

十二月 康熙帝谒陵,行孝庄文皇后三年致祭礼。

康熙三十年(1691年 辛未)

三月 翻译《通鉴纲目》成,康熙帝制序文。

四月 以喀尔喀内附,康熙帝躬莅边外抚绥。举行多伦会盟。

五月 传谕喀尔喀,与内蒙古四十九旗一体编设各处扎萨克,管辖稽查,各自遵守。

十一月 诏禁止党同伐异之恶习。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壬申)

九月 大阅于玉泉山,改玉泉山澄心园为静明园。

十月 停直省进鲜茶及赉送表笺。

十二月 召科尔沁亲王沙津入京,面授机宜,使诱噶尔丹。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癸酉)

二月 因太监月钱领到随即花掉,以至衣衫褴褛,谕令照八旗之例,借给官银。策旺阿拉布坦遣使入贡,报告使臣马迪被害及噶尔丹密事。

九月 修盛京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甲戌)

二月 大学士请间三四日一御门听政。康熙帝曰:“昨谕六十以上大臣间日奏事,乃优礼老臣耳。若朕躬岂敢暇逸,其每日听政如常。”因康熙帝优礼老臣,谕六十以上大臣隔日奏事,故而大学士请问皇帝可否三、四日举行一次御门听政,康熙帝不允。

三月 礼部尚书沙穆哈以议皇太子祀奉先殿仪注不敬免。

五月 命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日轮四员入值南书房。诏修《渊鉴类函》。巡畿甸,阅视河堤。

闰五月 康熙帝试翰林出身官于丰泽园。

七月 康熙帝求文学之臣。大学士举荐徐元学、王鸿绪、高士奇及韩菼、唐孙华以对。康熙帝以曰:“韩菼非谪降之人,当以原官召补。徐元学、王鸿绪、高士奇可起用修书。并召徐秉义来。”

十一月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逝。设虎枪营,分隶上三旗。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乙亥)

二月 太和殿修缮完成。

五月 上巡畿甸,阅新堤及海口运道,建海神庙。

六月 册封皇太子允礽妃石氏。

十一月 大阅于南苑,定大阅鸣角击鼓声金之制。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丙子)

正月 下诏亲征噶尔丹。于西苑蕉园设内监官学,以敕授太监读书。

二月 康熙帝亲统六师启行,征噶尔丹。命皇太子留守,凡部院章奏听皇太子处理。妃赫舍里氏逝,追赠平妃。

五月 侦知噶尔丹所在,康熙帝率前锋先发,诸军张两翼而进。前哨中书阿必达探报噶尔丹闻知皇上亲率大军而来,惊惧逃遁。康熙帝率轻骑追击。上书皇太后,备陈军况,并约期回京。康熙帝追至拖纳阿林而还,命内大臣马思喀追之。康熙帝班师。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斩首三千,阵斩其妻阿奴。噶尔丹以数骑逃遁。

七月 以平定朔漠勒石于太学。

十月 大将军费扬古献俘至。

十一月 噶尔丹遣使乞降,其使格垒沽英至,盖微探康熙帝的旨意。康熙帝告之说:“俟尔七十日,过此即进兵。”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正月 上谕:“朕观《明史》,一代并无女后预政,以臣凌君之事。我朝事例,因之者多。朕不似前人辄讥亡国也。现修《明史》,其以此谕增入敕书。”

二月 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于宁夏,命皇太子留守京师。遣官祭黄河之神。

三月 康熙帝驻跸宁夏,察恤昭莫多、翁金阵亡兵士。祭贺兰山。上阅兵。命侍卫以御用食物均赐战士。

四月 康熙帝回銮。费扬古疏报闰三月十三日噶尔丹仰药死。康熙帝率百官行拜天礼。敕诸路班师。

七月 以朔漠平定,遣官告祭郊庙、陵寝、先师。

十月 始令宗室及满洲诸生应乡试、会试。

十一月 和硕恪靖公主下嫁喀尔喀郡王敦布多尔济。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戊寅)

正月 康熙帝巡幸五台山。命皇长子允禔、大学士伊桑阿祭金太祖、世宗陵。

三月 封皇长子允禔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为贝勒。

五月 裁上林苑。

七月 命吏部月选同、通、州、县官引见。霸州新河成,赐名永定河,建河神庙。奉皇太后东巡,取道塞外。

八月 巡幸塞外,奉皇太后临幸喀拉沁端敬公主府邸,赐金币及其额驸噶尔臧。皇太后望祭父母于发库山。赐端敏公主及其额驸达尔汉亲王班第金币。

九月 康熙帝次克尔苏,临科尔沁亲王孝庄文皇后之父满珠习礼墓前酹酒行礼。

十月 康熙帝行围于辉发。驻跸兴京,谒永陵,遣官赐奠武功郡王礼敦墓。谒福陵、昭陵,临奠武勋王扬古利、直义公费英东、弘毅公额宜都墓。

十二月 谕宗人府:“闲散宗室,才力干济,精于骑射,及贫无生计者,各察实以闻。”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己卯)

正月 发布南巡诏旨:一切供给,由京备办,勿扰民间。

二月 第三次南巡启銮。

三月 康熙帝阅黄河堤。驻杭州,阅兵较射。

四月 车驾驻江宁,阅兵。

五月 车驾次仲家闸,书“圣门之哲”额,悬先贤子路祠。

闰七月 妃张佳氏逝,谥为敏妃。诚郡王胤祉为其所生,不及百日剃发,降为贝勒。

十月 视永定河工程,命直郡王胤禔率领八旗兵丁协助修永定河堤。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庚辰)

正月 阅视永定河工程。

二月 亲自指示修永定河方略。命费扬古、伊桑阿考试宗室子弟骑射。

六月 建海神庙。停宗室科举。

十月 皇太后六旬万寿节,康熙帝制《万寿无疆赋》,亲书围屏进献。巡阅永定河。

十一月 命卓异官如行取例引见。

康熙四十年(1701年 辛巳)

正月 以河伯效灵,封为金龙四大王。

五月 御史张瑗请毁前明内监魏忠贤墓,从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壬午)

正月 诏修国子监。

六月 康熙帝制《训饬士子文》,颁发直省,勒石学宫。

九月 第四次南巡。

十月 行至德州,皇太子病,中途回銮。

十一月 命修禹陵。

是年 限制外官随带家口人数。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癸未)

正月 大学士诸臣祝贺康熙帝五旬万寿,进“万寿无疆”屏风,却之,仅收其写册。南巡,阅视黄河。

三月 万寿节,朝皇太后宫,免廷臣朝贺,颁恩诏、蠲额赋、察孝义、恤贫穷、举遗逸,颁赐亲王、郡王以下文武百官有差。赐内廷修书举人汪灏、何焯、蒋廷锡进士,一体殿试。

五月 裕亲王福全有疾,康熙帝连日视之。内大臣索额图挑唆皇太子,被宣布为“天下第一罪人”,拘禁于宗人府。

六月 巡幸塞外。

十月 西巡山陕诸省,命皇三子胤祉勘察三门砥柱。

十一月 次洪桐,遣官祭女娲陵。遣官祭西岳。驻西安,阅驻防官兵较射。

十二月 次磁州,御书“贤哲遗休”额悬先贤子贡墓。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甲申)

二月 封淮神为长源佑顺大淮之神,御书“灵渎安澜”额悬之。

四月 命侍卫拉锡察视黄河河源。

六月 赐四品典仪凌柱女钮祜禄氏于皇四子胤禛于藩邸。于武英殿开局修《佩文韵府》

十月 颁内制铜斗铜升于户部,命以铁制颁行。

十一月 告诫修《明史》史臣核公论,明是非,以成信史。

十二月 以御制诗集赐廷臣。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乙酉)

正月 《古文渊鉴》成,颁赐廷臣,及于学宫。

二月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阅河。严禁太监与各宫女子认亲戚、叔伯、姐妹,违者置于重典。

三月 驻跸苏州,命选江南、浙江举、贡、生、监善书者入京修书。江宁织造曹寅校刊《全唐诗》成。赐大学士马齐等《皇舆表》。

十月 重修华阴西岳庙成,上制碑文。

十一月 国子监落成,御书“彝伦堂”额。

是年 康熙帝与罗马教廷发生冲突,倾向禁教。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丙戌)

老年康熙帝

五月 巡幸塞外。建避暑山庄于热河,为每年秋狝驻跸行宫。

六月 诏修《功臣传》。

七月 上驻跸热河。

十月 行武殿试。

十一月 达赖喇嘛圆寂,其下第巴隐匿,又立假达赖,拉藏汗杀第巴而献伪达赖。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丁亥)

正月 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六月 巡幸塞外。皇三子胤祉迎康熙帝于自己邸园,侍宴,嗣是岁以为常。南书房翰林陈邦彦辑唐宋元明题画诸诗成,康

帝亲为阅定成《历代题画诗类》一部。

七月 驻跸热河。巡幸诸蒙古部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戊子)

正月 重修南岳庙成,御制碑文。

四月 捕获明崇祯帝后裔,年已七旬的朱三及其子,斩于市。重修北镇庙成,御制碑文。

六月 驻跸热河。《清文鉴》成,上制序文。

七月 《平定朔漠方略》成,上制序文。

九月 召集廷臣于行宫,宣示皇太子胤礽罪状,命拘执之,送京幽禁。还京。废皇太子胤礽,颁示天下。

十月 议政大臣会议,议皇八子胤禩谋求储位罪,削其贝勒爵。

十一月 皇三子胤祉告皇长子胤禔咒魇皇太子,削其直郡王爵,幽之。副都御史劳之辨奏保废太子,夺职杖之。召廷臣议建储之事,阿灵阿、鄂伦岱、王鸿绪及诸大臣以皇八子胤禩请,康熙帝不允。释废太子胤礽。王大臣请复立胤礽为太子。复胤禩贝勒。

十二月 设局校刊《平定朔漠方略》,自是每次大战后均修方略。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己丑)

正月 召集廷臣,审问谁为首倡立胤禩者,群臣惶恐。乃问张廷玉,对曰“闻之马齐”,次日,列马齐罪状,宥死拘禁。后察其有诬,释放马齐。

三月 复立胤礽为太子,昭告宗庙,颁诏天下。

四月 移禁胤禔于公所,遣官率兵监守。

十月 册封皇三子胤祉诚亲王,皇四子胤禛雍亲王,皇五子胤祺恒亲王,皇七子胤祐淳郡王,皇十子胤(示我)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为

勒。于京西畅春园之北建圆明园,赐予皇四子胤禛居住。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庚寅)

正月 皇太后七旬万寿,谕礼部:“玛克式舞,乃满洲筵宴大礼,典至隆重。今岁皇太后七旬大庆,朕亦五十有七,欲亲舞称觞。”命刊刻《渊鉴类函》四十四部。命修《满汉合壁清文鉴》。

二月 巡幸五台山。

三月 命编纂《字典》,即后来所称的《康熙字典》。

十月 下诏,自康熙五十年开始,普免天下钱粮,三年而遍。直隶、奉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九省地丁钱粮,察明全免。

康熙五十年(1711年 辛卯)

正月 视察通州河堤。

二月 阅筐儿港,命建挑水坝,次河西务,康熙帝登岸行两里许,亲置仪器,定方向,鼎椿木,以纪丈量之处。

三月 尚书耿额等数名大臣以“为太子结党会饮”罪受罚。

七月 秋狝木兰。

八月 皇四子胤禛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出生,母为四品典仪凌柱女钮祜禄氏;第五子弘昼生,母为管领耿德之女格格耿氏。

十月 命张鹏翮置狱扬州,处置江南科场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壬辰)

正月 命内外大臣具折陈事。奏折自此始。

二月 命卓异武官照文官引见。诏曰:“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嗣后滋生户口,毋庸更出丁钱,即以本年丁数为定额,著为令。”此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

四月 诏明年六旬万寿,二月特行乡试,八月会试。

九月 皇太子胤礽复以罪废,禁锢于咸安宫。

十一月 以复废太子告庙,宣示天下。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癸巳)

二月 大臣赵申乔疏言太子国本,应行册立。上以建储大事,未可轻定,宣谕廷臣,以原疏还之予以否决。

三月 六旬万寿节,举行千叟宴,此为千叟宴之创始。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为庶妃赫图氏。

七月 诏宗人削属籍者,子孙分别系红带、紫带,载名《玉牒》。

是年 诏修《律吕》诸书,于畅春园蒙养斋立馆,求海内畅晓乐律者。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甲午)

正月 命修坛庙殿廷乐器。

二月 前尚书王鸿绪进《明史列传》二百八十卷,命付史馆。

十月 命大学士、南书房翰林考定乐章。

十一月 诚亲王胤祉等以御制《律吕正义》进呈,得旨:“律吕、历法、算法三书共为一部,名《律历渊源》。”冬至,祀天于圜丘,奏新乐。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乙未)

正月 诏贝勒胤禩、延寿溺职,停食俸。

十月 谕大学士:“朕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答奏折,期于不泄漏也。”

十一月 废太子胤礽以矾水作书,嘱大臣普奇举己为大将军,事发,普奇获罪。

是年 停给皇八子胤禩爵俸。于京畿小汤山建汤山行宫。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丙申)

十一月 准噶尔部策旺阿拉布坦祸乱西藏。

是年 校刊《康熙字典》,康熙帝自为序。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丁酉)

正月 修《周易折中》成,颁行学宫。

五月 九卿议王贝勒差人出外,查无勘合,即行参究。

七月 策旺阿拉布坦遣将侵扰西藏,杀拉藏汗,囚其所立达赖。

十一月 皇太后不豫,上省疾慈宁宫。发布诏书,回顾一生,阐述为君之难;并言自今春开始有头晕之症,形渐消瘦;特召诸子诸卿详议立储大事。

十二月 皇太后逝。康熙帝亦病七十余日,脚面浮肿。

是年 禁赴南洋贸易,赴东洋者照旧。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戊戌)

二月 翰林院检讨朱天保上疏请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帝于行宫训斥之,以其知而违旨上奏,实乃不忠不孝之人,命诛之。

三月 上大行皇后谥号为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顺天翊圣章皇后。裁起居注官。

四月 葬孝惠章皇后于孝东陵。

七月 修《省方盛典》。

十月 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进军青海。命翰林、科道官入值。命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分理正黄、正白、正蓝满蒙汉三旗事务。

十二月 孝惠章皇后升祔太庙,位于孝康章皇后之左,颁诏天下。晋和嫔为和妃,册封庶妃王氏为密嫔,陈氏为勤嫔,封世祖悼妃之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宣妃,册封戴佳氏为成妃,哈琉哈氏为定嫔。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己亥)

正月 诏立功之臣退闲,世职准子弟承袭,若无承袭之人,给俸终其身。

二月 学士蒋廷锡表进《皇舆全览图》,颁赐廷臣。

四月 命抚远大将军胤禵驻师西宁。

十月 命蒙养斋举人王阑生修《正音韵图》。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庚子)

二月 册封新胡毕勒罕为六世达赖喇嘛,结束了五世达赖喇嘛之后的西藏宗教领袖不定的局面。

十月 诏抚远大将军胤禵会议明年师期。皇三子胤祉之子弘晟被封为世子,皇五子胤祺之子弘升为世子,班俸均视贝子。定外藩朝觐年例。

康熙六十年(1721年 辛丑)

老年康熙帝朝服图

正月 康熙帝以御极六十年,遣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祹、世子弘晟祭永陵、福陵、昭陵。

三月 大学士王掞先密疏复储,后御史陶彝等十三人疏请建储,康熙帝不许,王掞、陶彝等被治罪,遣往军前效力。

四月 诏厘定历代帝王庙崇祀祀典。

九月 上制平定西藏碑文。

十月 召抚远大将军胤禵来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壬寅)

正月 举行千叟宴,康熙帝赋诗,诸臣属和,题曰《千叟宴诗》。

三月 至皇四子胤禛邸园饮酒赏花,命将其子弘历养育宫中。

十月 命雍亲王胤禛等视察仓储。

十正月 康熙帝不豫,还驻畅春园。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病逝。即夕移入大内发丧。遗诏皇四子胤禛继位,是谓雍正帝。遗诏真伪,引发继位之谜。以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召抚远大将军胤禵回京奔丧。诚亲王允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十二月 封允禩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允祥为怡亲王,允祹为履郡王,已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为理郡王,以隆科多为吏部尚书。宜太妃称病坐四人软榻见雍正帝而受训斥。始授太监官级,定五品总管一人,五品太监三人,六品太监二人。更定历代帝王庙祀典,诏《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尚为竣事,宜速举渊通之士编辑成书。

§ 个人评价

清圣祖玄烨

史学家史景迁批评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继位的纠葛有点进退失据;二是康熙虽喜爱西学,任用耶稣会士,并允传教,但对西方并不信任,因而有礼仪之争以及导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轻徭薄赋自豪,以此彰显盛世,但其永不加赋的政策按耕地面积缴固定税金,与人口无关,于是人口虽增,亦不加赋,为康熙的继承者造成财政困难。

另外,梁启超、邵力子等人认为,康熙在位时对西方科技很感兴趣并且还掌握了很多,但他却严禁自己之外的人学习,因为他担心先进的西方科技一旦传开,将会极大的动摇以骑射起家的满清的统治[3],据传教士张诚(J. F. Gerbillon)的日记,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而此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衰落。梁启超说,康熙的科学是用来打击他人的一个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历史小说家高阳则说康熙有两大缺点,一是在传位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二是“好名”,而且好与臣下争名。

这位君主,要想成为一切人的品德上的楷范,还有待于更好地信仰基督教,别无他法,可惜,他有耽溺享乐的倾向。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鞑靼旅行记》

这位皇帝认为他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又是卓越的数学家,但是,尽管总的说来他对科学以及其它知识怀有兴趣,他对音乐一无所知,也几乎不懂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马国贤(Matteo Ripa)《马国贤神父回忆录》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 立储缘由

第一,满洲历史教训。康熙帝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努尔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由此引起争夺大位的事件,几乎兵戎相见,使政权濒于分裂的危险。

第二,皇权旗权矛盾。皇权是指皇帝的权力,旗权是指八旗贵族的权力,二者有统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继承,旗权占主导地位。顺治朝由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顺治帝24岁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从兄弟为继承人。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最后由顺治帝与孝庄太后、诸王、大臣等商量,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蓝旗)、鳌拜(镶蓝旗)辅政,皇权与旗权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为的是强化皇权,削弱旗权。

第三,学习汉族经验。康熙帝学习并接受汉族儒家经典,研究中国历朝统治经验,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他开始接受历代皇位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明朝皇位嫡长制(正妻长子)继承皇位的历史传统。

第四,平定叛乱所需。当时发生“三藩”之乱,伪托“朱三太子”蛊惑人心,以之为号召,煽动起叛乱,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杀掉吴三桂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做人质的额驸吴应熊,以丧其志,绝其望;同时,自己也立皇太子,以为身后预作准备,并有壮大声势、稳定人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第五,特殊原因。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出身显赫,她的爷爷索尼是辅政大臣、一等公,她的父亲噶布喇是康熙朝的领侍卫内大臣,她的叔叔索额图则官至大学士。赫舍里氏12岁嫁给玄烨,两人恩爱,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时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康熙帝与这位早逝的皇后感情很深。举个例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五日,赫舍里氏去世后第三天,梓宫迁于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几乎每天都去举哀;后来他亲自将梓宫送往昌平巩华城,从六月到十二月,他去巩华城34次,第二年又去了24次,第三年去了15次。有学者统计,从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80次。这四年里,每逢腊月二十九,他都去巩华城陪伴亡灵。母因子死,子以母贵。康熙帝对这位嫡长子格外关爱,决定改变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皇位继承制度,而实行皇位嫡长继承制,预立胤礽为储君。

§ 立储经验教训

作为一代圣主的康熙帝为什么处理不好储位继承的问题?

第一,没有处理好皇帝与储君的矛盾。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第二,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的矛盾。明朝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欲望。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人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第三,皇位继承制度死结。清朝的皇位继承,无论是汉族嫡长继承制,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没有跳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家天下的窠臼。只有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历史才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清代立储制,为康熙帝所创,虽思之久远,却事与愿违。这不是康煕帝无能,而是皇位继承制结下的苦果。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都不能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说明大清皇朝已经走进“家天下”的死胡同。以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君主制,才是历史之趋势、世界之潮流、时代之必然、民众之所望。

§ 后妃与子女

后妃

圣祖孝诚仁皇后(1653-1674)-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53年11月26日-1674年6月16日),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咯布拉之女,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生于顺治十年十月初七日。康熙四年册封为皇后,时年13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祜(早殇);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六子(即废太子允礽)后因难产去世,享年22岁。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1653年-1678年3月18日),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生于顺治十年。初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亲侄女,康熙的表姐妹。生年不详。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升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殇)。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生于顺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封为德嫔。次年生皇六子胤祚;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殇;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温宪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殇;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帝驾崩后,德妃被尊为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薨,享年64岁。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1699年8月20日),满洲镶黄旗人,参领海宽之女。生年不详。侍奉康熙帝时为庶妃,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辰时生皇十三子怡贤亲王胤祥;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丑时生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三十年辛未正月六日寅时生皇十五女和硕敦洛公主。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追谥敏妃,葬景陵妃园寝内。清世宗即位,追尊皇考敬敏皇贵妃,连升两级,祔葬清东陵之景陵。

·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1683年12月3日-1768年4月30日),三品协领祜满之女。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比康熙帝小三十二岁。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年方十七岁的瓜尔佳氏,册为和嫔;四十年,生皇十八女,殇;五十七年十二月,晋为和妃。雍正二年六月晋尊为皇考贵妃。乾隆元年十一月晋尊为皇祖温惠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三月十四日,卒于宁寿宫,年八十六,是康熙诸妃中最长寿的。谥曰惇怡皇贵妃,葬景陵双妃园寝内。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1668——1743),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之妹,既是康熙帝的表妹,又是妻妹。生于康熙七年戊申八月。康熙三十九年册为贵妃。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乾隆八年癸亥四月初一薨,享年七十六岁。谥为悫惠皇贵妃。葬景陵双妃园寝内。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1694年12月19日),满洲镶黄旗人,太师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生年不详。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册为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十子胤礻我;二十四年生皇十一女,殇;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薨,谥曰温僖贵妃。葬景陵妃园寝。

·顺懿密妃,王氏(?——1744),苏州籍人氏,知县王国正之女,母黄氏(1640——1709)。康熙二十余年入侍宫中,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庄亲王允禄;四十年生皇十八子胤祄(八岁夭折)。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密嫔,雍正二年六月尊为皇考密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为皇祖顺懿太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享年70多岁。次年同日奉安景陵妃园寝。

·纯裕勤妃,陈氏(?——1754),满洲镶黄旗人,二等侍卫陈希闵之女。康熙三十六年生皇十七子果毅亲王允礼,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勤嫔。雍正四年二月尊为皇考勤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为皇祖纯裕勤太妃。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乾隆下旨寇摘缨纬,祭酒行礼;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惠妃,纳喇氏(?——1733年10月2日),郎中索尔和之女,初为庶妃。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殇;十一年生皇长子胤禔;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惠嫔;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九月奉安于景陵妃园寝。

·宜妃,郭络罗氏(?——1733),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初为贵人,康熙十六年八月册为宜嫔;十八年生皇五子恒亲王胤祺;二十年十二月为宜妃;二十二年生皇九子胤禟;二十四年生皇十一子胤禌。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葬景陵妃园寝。

·荣妃,马佳氏(?-1727年3月28日),员外郎盖山之女。康熙六年生皇长子承瑞;十年生皇子赛音察浑;十二年生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十三年生皇子长华;十四年生皇子长生;十六年二月生皇三子多罗诚隐郡王允祉;十六年八月被封为荣嫔;二十年十二月与宜嫔、德嫔同时晋为妃。雍正五年丁未闰三月初六日薨,十二月初四日奉安于景陵妃园寝。荣妃是康熙帝第一个皇子的生母,她共生有五子一女,而其中只有皇子胤祉,皇女固伦荣宪公主长大成人。

·定妃(1661年-1757年5月24日),万琉哈氏,满洲正黄旗人,郎中拖尔弼之女。生于顺治十八年辛亥正月,比康熙帝小七岁。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二子履懿亲王允祹;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定嫔。雍正二年六月尊为皇考定妃,奉养于履亲王允祹的王府。乾隆朝每逢岁时节日必迎入宫,赋诗献寿,亦称为宫中盛事。但再未进尊封。定妃九十大寿时,乾隆帝亲至府第祝贺。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四月初七日薨,终年九十七岁,为清朝后宫中最长寿的嫔妃,堪称有清一代后妃之冠。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奉安于景陵妃园寝。

·慧妃,博尔锦吉特氏(?——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诚仁皇后的妹妹,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时待年宫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玑(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当月追封为平妃。

·良妃,卫氏(?——1711),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她和瓜尔佳氏(惇怡皇贵妃)一同册封为嫔。后又晋封为良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薨。五十七年二月十七日奉安于景陵妃园寝。

·宣妃,博尔锦吉特氏(?——1736),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和塔之女,顺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成妃,戴佳氏(?——1740),满洲镶黄旗人,司库卓奇之女,初进宫为嫔。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淳度亲王胤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

·庶妃,钮祜禄氏,满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殇。卒年不详。

·庶妃,张氏,汉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长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殇。卒年不详。

·庶妃,王氏,汉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殇。卒年不详。

·庶妃,刘氏,汉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殇。卒年不详。

·通嫔,纳喇氏(?——1744),监生常保素之女。初为贵人;康熙十四年生皇子万黼,殇;十八年,生皇子允禶,殇;二十年,生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雍正二年六月,世宗晋尊为皇考通嫔。乾隆九年甲子六月二十三日卒,十年十月十六日奉安。

·襄嫔,高氏(?——1746),高廷秀之女。初为庶妃,四十年,生皇二十子简静贝勒允祎,康熙四十一年,生皇十九子允禝。四十二年,生皇十九女。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晋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晋尊为皇祖襄嫔。十一年丙寅六月二十八日卒,七月十六日奉安。

·谨嫔,色赫图氏(?——1739),员外郎多尔济之女。初为庶妃,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二子恭勤贝勒允祜。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晋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晋尊为皇祖谨嫔。四年己未三月十六日卒,同年九月二十六日奉安。

·静嫔,石氏(?——1758),石怀玉女。初为庶妃,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三子镇国公允祁。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晋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晋尊为皇祖静嫔。二十三年戊寅六月初六日卒,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熙嫔,陈氏(?——1737),陈玉卿之女。初为庶妃,康熙五十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靖郡王允禧。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晋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晋尊为皇祖熙嫔。明年丁巳正月初二日卒,同年四月十二日奉安。

·穆嫔,陈氏(?——1727前),陈歧山之女。初为庶妃,康熙五十五年,生皇二十四子諴亲王允秘。六十一年十二月,世宗晋尊为皇考白贵人。雍正五年十一月庚午卒,十二月初四日奉安。乾隆元年十二月,高宗追尊为皇祖穆嫔。

·僖嫔,赫舍里氏(?——1702),赉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僖嫔,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

·端嫔,董氏,员外郎董达齐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端嫔。卒年不详,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安嫔,李氏,汉军正蓝旗人,总兵官刚阿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

·敬嫔,王佳氏,护军参领华善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册为敬嫔。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

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十八年生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卒年不详。

布贵人,兆佳氏(?——1717),参领塞克塞赫之女。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薨。

贵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生生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卒年不详。

贵人,纳喇氏,那丹珠女。

贵人纳喇氏,骁骑校昭格女。

贵人,陈氏,陈秀之女。

贵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

新贵人,康熙五十五年二月初五日卒。

马贵人,康熙五十五年前卒。

尹贵人

勒贵人

文贵人

蓝贵人

常贵人

尹常在

色常在

路常在

寿常在

常常在

瑞常在

贵常在

徐常在,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卒。

石常在

灵答应

春答应

晓答应,乾隆三十二年葬妃园寝。

庆答应

秀答应

治答应

妙答应

牛答应

双答应胤礽(1674-1724,康熙第二子,理密亲王)

皇子

爱新觉罗·承瑞(长子,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

爱新觉罗·承祜(次子,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

爱新觉罗·承庆(三子,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四子,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康熙十三年正月)

爱新觉罗·长华(六子,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康熙十三年四月初六)

爱新觉罗·长生(八子,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康熙十六年三月)

爱新觉罗·万黼(九子,康熙十四年十月初八-康熙十八年正月)

爱新觉罗·胤禶(十二子,康熙十八年二月二十-康熙十九年二月)

爱新觉罗·胤礻禹(十九子,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康熙二十三年六月)

爱新觉罗·胤禨(二十四子,康熙三十年正月二十六-康熙三十年三月)

爱新觉罗·胤禐(三十三子,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康熙五十二年二月)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允禔(五子,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康熙三十七年封直郡王,四十七年革,雍正十二年卒,按贝子例葬。母惠妃;

皇次子,爱新觉罗·允礽(七子,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废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康熙十四年立为皇太子,四十六年废,四十八年复立,五十一年复废,雍正二年薨,追封理亲王,谥号密。母孝诚仁皇后; 清-胤祉(1677-1732,康熙第三子,诚隐郡王)

皇三子,爱新觉罗·允祉(十子,康熙十六年二月十九-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一),诚隐郡王。康熙三十七年封诚郡王,三十八年降贝勒,四十八年晋诚亲王,雍正二年降郡王,八年复封亲王,后革,十年薨,按郡王例葬。母荣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十一子,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即雍正皇帝。母孝恭仁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允祺(十三子,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四-雍正十年闰五月),恒温亲王。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封恒亲王,雍正十年薨,谥号温。母宜妃;

皇六子,爱新觉罗·允祚(十四子,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五-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幼殇。母孝恭仁皇后;

皇七子,爱新觉罗·允祐(十五子,康熙十九年七月二十五-雍正八年四月初二),淳度亲王。康熙三十九年封贝勒,四十八年封淳郡王,雍正元年晋亲王,八年薨,谥号度。母成妃;

皇八子,爱新觉罗·允禩(十六子,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雍正四年九月初八),原封廉亲王,后废。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六十一年晋廉亲王,雍正四年以罪革。母良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允禟(十七子,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封为贝子。康熙四十八年封贝子,雍正三年以罪革。母宜妃;

皇十子,爱新觉罗·允礻我(十八子,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一-乾隆六年九月初九),辅国公。康熙四十八年封敦郡王,雍正二年以罪革。乾隆二年封辅国公品级,六年卒,按贝子例葬。母温僖贵妃;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允禌(二十子,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初七-康熙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五),幼殇。母宜妃;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允祹(二十一子,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四-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履懿亲王。康熙四十八年封贝子,六十一年晋嘉郡王,雍正元年降贝子,二年降镇国公,八年封履郡王,十三年晋履亲王,乾隆二十八年薨,无嗣,以乾隆第四子永珹为继。母定妃; 清-胤祥(和硕怡贤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二十二子,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怡贤亲王。康熙六十一年封怡亲王,雍正八年薨,谥号贤。母敬敏皇贵妃;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允禵(二十三子,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雍正帝即位后,下令其“禎”字改为“禵”),恂勤郡王。康熙四十八年封贝子,雍正元年晋郡王,三年降贝子,四年革,乾隆二年封辅国公,十二年晋贝勒,十三年封恂郡王,二十年薨,谥号勤。母孝恭仁皇后;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允禑(二十五子,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雍正九年二月初一),愉恪郡王。雍正四年封贝勒,八年晋愉郡王,九年薨,谥号恪。母顺懿密妃;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允禄(二十六子,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八-乾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庄恪亲王。嗣庄亲王博果铎后(即原承泽亲王硕塞后),雍正元年袭庄亲王.乾隆三十二年薨,谥号恪。母顺懿密妃;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二十七子,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初二-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果毅亲王。雍正元年封果郡王,六年晋果亲王,乾隆三年薨,无嗣,以雍正第六子弘瞻为嗣,谥号毅。母纯裕勤妃;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允祄(二十八子,康熙四十年八月初八-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幼殇。母顺懿密妃;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允禝(二十九子,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初五-康熙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三),幼殇。母襄嫔;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允祎(三十子,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五-乾隆二十年正月初九),简靖贝勒。雍正四年封贝子,八年晋贝勒,十二年降辅国公,十三年复封贝勒,二十年卒,谥号简靖。母襄嫔;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允禧(三十一子,康熙五十年正月十一-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慎靖郡王。雍正八年封贝子,即刻晋贝勒,十三年晋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薨,无嗣,以乾隆第六子永瑢为嗣,谥号靖。母熙嫔;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允祜(三十二子,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初三-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恭勤贝勒。雍正八年封贝子,十二年晋贝勒;乾隆八年卒,谥号恭勤。母谨嫔;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允祁(三十四子,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七),郡王品级诚贝勒。雍正八年封镇国公,十三年晋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贝子,四十二年降镇国公,四十五年晋贝子,四十七年晋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衔,五十年卒,谥号诚。母静嫔;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允祕(三十五子,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諴恪亲王。雍正十一年封諴亲王,乾隆三十八年薨,谥号恪。母穆嫔;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皇女

皇长女(康熙七年十一月初二-康熙十年十月,1668年-1671年),母庶妃张氏,与四女同母。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

皇二女(康熙十年三月初九-康熙十二年二月,1671年-1673年),母端嫔董氏。康熙十年三月初九日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雍正六年四月十二,1673年-1728年),母荣妃马佳氏,与长子承瑞、四子赛音察浑、七子长华、八子长生、十子胤祉同母。康熙十二年五月初六日生,康熙三十年(1691)元月受封为和硕荣宪公主,嫁给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待氏乌尔衮,时年十九岁。康熙四十八年(1709)公主受封为固伦荣宪公主。雍正六年(1728)四二十一日去世,时年五十六岁。·乌尔衮系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于鄂齐尔的次子,其母是清太宗皇太极之五女淑慧长公主。康熙四十三年(1704)乌尔衮袭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康熙十八年(1719)从征康熙,六十年(1721)车子军。

皇四女(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康熙十七年,1674年-1678年),母庶妃张氏,与长女同母。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康熙四十九年三月,1674年-1710年),母布贵人兆佳氏。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六日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受封为和硕端静公主。同年十月嫁给喀喇沁部蒙古杜凌王之次子噶尔臧。康熙四十九年(1710)三月卒,时年三十七岁。·噶尔臧,乌梁罕氏。康熙四十三年(1704)袭喀喇沁杜凌郡王。康熙五十年(1711),因罪削爵。康熙六十一年(1722)去世。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康熙十八年五月二十七-雍正十三年三月,1679年-1735年),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与十一子胤禛、十四子胤祚、二十三子胤禵、九女、十二女同母。康熙十八年(1679)五月二十七日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时年十九岁,受封为和硕公主,嫁给博尔济吉持氏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康熙四十五年(1706)受封为和硕恪靖公主。雍正二年(1724)晋封为固伦恪靖公主。雍正十三年(1735)卒,时年五十七岁。母贵人郭络罗氏。·敦多市多尔济系多罗郡王噶勒丹多尔济之长子。康熙三十一年(1692)袭札萨克多罗郡王。康熙三十九年(1700)晋袭和硕亲王袭土谢图汗。四十一年(1702)降郡王。雍正元年(1723)复封亲王。乾隆八年(1743)去世。

皇七女(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康熙二十一年八月,1682年6月-8月),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与十一子胤禛、十四子胤祚、二十三子胤禵、九女、十二女同母。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

皇八女(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康熙二十二年闰六月,1683年6月-闰6月),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二-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初一,1683-1702),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与十一子胤禛、十四子胤祚、二十三子胤禵、九女、十二女同母。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八岁时受封为和硕温宪公主,嫁给佟氏舜安颜。康熙四十一年(1702)七月卒,时年二十岁。雍正元年(1723)三月追赠为固伦温宪公主。·舜安颜是佟国维之孙。康熙四十八年因党附胤禩,削其额驸,禁锢于家,后释免。雍正二年(1624)总督三凌班务,授领侍卫内大臣。是年去世。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六-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二十四,1685-1710),母通嫔纳喇氏。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十六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十二岁时受封为和硕纯悫公主。是年嫁与蒙古博尔济吉持氏喀尔喀台吉策凌。康熙四十九年(17l0)卒,时年二十六岁。雍正十年(1732)因策凌军功追赠为固伦纯悫公主。死后葬于京师郊外,后与策凌合葬。公主与策凌所生子成衮札布初被封为世子,策凌去世后袭爵为札萨克亲王兼盟长。·策凌是元太祖成古思汗二十世孙。康熙三十-年(1692),其祖父丹律携他自居地塔米尔投归清朝.玄烨十分高兴,授其为轻骑都尉留居京师入内廷学习。康熙四十五年与公主成婚,授和硕额驸,并赐贝子品级。奉命回驻塔米尔旧地.击败准噶尔兵入侵。康熙五十九年(1720)从傅尔丹多次击败准噶尔兵,授札萨克。雍正元年(1723)特诏封为多罗郡王。雍正二年(1724)驻守阿尔泰。雍正五年(1727)偕内大臣四格等赴楚库河与俄罗斯使节瓦萨立石定界签订“布连斯奇条约”。雍正九年(1731)大败准噶尔军获鄂登楚勒大捷,晋封为和硕亲王。赐银万两,又授其为喀尔喀大札萨克。雍正十年(1732)又获光显寺大捷,赐号超勇亲土,晋封固伦额驸。雍正十一年(1733)为定边左副将军进驻科布多。乾隆元年(1736)驻兵乌里苏雅苏台。乾隆六年(1741)清廷从土谢图汗部分出二十旗赐予他,统称赛音诺额部。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入祀京师贤良祠。

皇十一女(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康熙二十五年五月,1685年—1686年),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与十八子允礻我同母。康熙二十四年(1685)九月二十七日生,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月即殇。

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康熙三十六年三月,1686年—1697年),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与十一子胤禛、十四子胤祚、二十三子胤禵、九女、十二女同母。康熙二十五年(1686)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卒,时年十二岁。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1687-1709),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与二十二子胤祥、十五女同母。康熙二十六年(1687) 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二十岁时受封为和硕温恪公主。是年嫁与博尔济吉持氏蒙古翁牛特部杜凌郡王仓津。康熙四十八年(1709)六月公主去世,时年二十三岁。·仓津是蒙古翁牛持部札萨克多罗杜凌郡王毕里哀达赍次子,初名班第,赐名仓津。康熙三十二年(1693)袭封郡王。雍正五年(1727)以擅请准噶尔使入藏熬茶夺沦罪削职。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初七-乾隆元年,1689-1736),母贵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八岁时受封为和硕悫靖公主。是年嫁与散秩大臣一等男孙承运。乾隆元年(1736)卒,时年四十八岁。·孙承运系振武将军甘肃提督孙思克之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袭父遗爵,封为一等男,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年正月初六-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三,1691-1709),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与二十二子胤祥、十三女同母。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六日生,受封为和硕敦恪公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八岁时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台吉多尔济。康熙四十八年(1709)卒,时年十九岁。·多尔济于康熙五十八年(17l9)因罪革额驸,仍给台吉品级。康熙五十九年(1720)去世。

皇十六女(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康熙四十六年,1695年—1707年),母庶妃王氏。康熙三十四年(1695)十月二十一日生。康熙四十六年(1707)殇,时年十三岁。

皇十七女(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康熙三十九年,1698年—1700年),母庶妃刘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二月十二日生;三十九年(1700)十一月殇,时年三岁。

皇十八女(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1701年),母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康熙四十年(1701)十月十八日生,不久即殇。

皇十九女(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康熙四十四年二月,1703年—1705年),母襄嫔高氏,与二十九子胤禝,三十子胤禕同母。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1705)二月殇,时年三岁。

皇二十女(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1708年),母庶妃钮祜禄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月初九生,十二月即殇。

养女

固伦纯禧公主(康熙十年十一月二十八-乾隆六年十二月初七,1671-1741),清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康熙十年(1671)十月二十八日生。抚养宫中。康熙二十九年(1690)二十岁时封为和硕纯禧公主。是年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台吉班第。班第系科尔沁郡王奇他持之从孙。累官内大臣、都统、右翼前锋统领。雍正四年(1726)卒。乾隆十八年(1753)追谥恭勤。康熙三十一年(1692)即公主嫁后的第三年,为其设护卫长史,视贝勒制。雍正元年(1723)二月晋封为固伦纯禧公主。班第卒后,公主居京师。乾隆六年(1741)十二月初七日去世,时年七十一岁。

§ 兄弟姊妹

皇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母为庶妃巴氏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裕宪亲王,母为宁悫妃董鄂氏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皇帝,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母为孝献端静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母为庶妃陈氏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母为庶妃唐氏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纯靖亲王,母为庶妃钮氏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母为庶妃穆克图氏

皇女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

和硕和顺公主,13岁时下嫁尚之隆,承泽亲王硕塞之二女,其母为纳喇氏

和硕柔嘉公主,12岁时下嫁耿聚忠,安郡王岳乐之第二女

固伦端敏公主,18岁时下嫁博尔济吉持氏班第,简亲王济度之第二女 [2]

§ 有关著述

介绍几本有关康熙的书籍。

1 、孟昭信的《康熙皇帝》

这本书出的比较早,近来还在重版,而且不止一个出版社出版过。它是一本对康熙的文治武功详细介绍的不可多得的书籍。关于康熙朝的大事如锄鳌拜、平三藩等都有很细致的记载,并且对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都照顾到,康熙在这些事件中的表现做法也描写的很到位,没有夸大也没有偏颇,是很客观的一本介绍康熙历史的好书。

2、 杨珍的《康熙皇帝一家人》

分为大陆版和台湾版,大陆版的是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台湾的是远流出版社出版的,比大陆的要厚,分上下两册,里面的基本东西都一样,只是台湾的增加图片和附录更详细一些。这本书又题目便可以知道,是对康熙的家人进行的详细的介绍。上到他的祖母,下止外戚,甚至是和皇家关系密切的苏麻拉姑,剖析了康熙和他的家人之间的种种关系,还有流露出的亲情爱情。大家比较关注的康熙的宠妃爱后,以及名声比较响的几个夺嫡的儿子们,都有精彩的描述。了解康熙的家人,此书是第一等的不可或缺。

3、 徐广源的《清东陵史话》

这本书有两个版本,有紫禁城出版社出的,还有新世界出版社出的,私下比较喜欢紫禁城出的封面。

想要了解康熙的身后吗?清东陵的景陵是你绕不过去的。本书对于清东陵中的没个皇帝陵、皇后陵和妃园寝都有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既有关于这些人物的基本介绍,还有他们死后的哀荣耻辱以及安葬位置,并对一些迷团类的问题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强烈推荐。

4、 陈捷先的《康熙写真》

题目看起来很时尚,文章也是耳目一新。看起来仿佛是一本随笔小品的东西,却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一个多侧面的新鲜的康熙,一个圣君和自然平凡的康熙,一个有着再普通不过的喜怒哀乐的康熙,深入浅出,大学者的历史漫步,清新有趣。另:大陆版是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颇耐探讨的一本好书。

5、 白晋(法) 《康熙皇帝》

这本书,其实是法国传教士白晋写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一份报告。

现在单行本看到的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很薄的小册子,深蓝色的封皮。

白晋作为传教士来中国,后来因为他的先进的科学知识而吸引可康熙并被信任,和康熙接触比较近距离,因此报告中关于康熙各方面的活动,都是他耳闻目睹的,比较可信,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思想上的差异,所以白晋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也并不完善。但这毕竟是一本非官方的、外国的史书资料,为尊者讳的毒并不深,所以还是很值得一读的。看看当时人眼中的康熙,增加点我们的幻想。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