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导赤散 |
释义 | §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异名 导赤汤(《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 组成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 各等分(各10g) § 用法 上药同为末。每服三钱(10克),用水一盏150毫升,入竹叶(3g)同煎至五分80毫升,食后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 病机 心经蕴热,热扰心神;或心热下移于小肠,耗伤津液。 § 配伍特点 清热、养阴、利水,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养阴不恋邪。 § 辩证要点 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 § 临证加减 心火亢盛,加黄连;阴虚较甚,加麦冬。 § 功效 清心凉血养阴,利水通淋。 § 主治 心经热盛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不畅,尿时刺痛,舌红脉数。 § 现代运用 本方主要用于口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小儿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属心经与膀胱、小肠有热者。 § 现代研究 1. 理论研究 杜氏[1]认为,导赤散主治证之“心热”应属实热证,本方应以木通为君药。理由是:第一,本方的方名为导赤散,导有“引”“泻”之意;第二,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目内证”及“肝有风甚”等条文中,以明言本方主治心经实热证;第三,张三雷氏的《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一书中导赤散后注有“一本不用甘草用黄芩”之记载。即可加苦寒泻火之黄芩,心经实热由此可知;第四,参考现代医学期刊杂志,不少医家和中医临床工作者,多以本方治疗实热证。故杜氏在临床上应用导赤散治疗心经实热证,木通用量大于生地,疗效颇佳。马氏[2]认为,此方原为治疗“水虚火不实”之“小儿心热”而设;后来至明·《奇效良方》以其治“心热移于小肠”所致小便赤涩淋痛等;直至近代其临床运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其治疗小儿心热夜啼、复发性口疮、淋病等。在临床中,需抓住本方使用之精髓,才能屡用屡验。 2. 临床应用 诸家以导赤散为基本方加减或联合其它疗法治疗口腔科、五官科、泌尿科、内科、皮肤科及其他疾病均收到很好的疗效。 3. 药理及实验研究 任氏[32]以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的结果认为,导赤散配伍构思精巧。生地黄对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血浆皮质酮受抑制的现象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可对机体环苷酸系统反应性调节;木通有利尿及对尿酸与电解质排泄增加的作用,并有解热与镇痛效果;生甘草内含有甘草酸与甘草次酸,具有抗炎与保钠排钾的作用;淡竹叶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李氏等[33]探讨含关木通的复方导赤散与单味关木通对动物肾毒性的差异。通过以导赤散与关木通水煎,每日以不同剂量灌胃7天为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肾功能及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是:关木通各剂量组均有导致大鼠急性肾功能减退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的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复方导赤散使用关木通较单味应用关木通肾毒性低,且随配伍剂量合理的调配而肾毒性显著降低。故导赤散有降低关木通肾毒性的作用,导赤散中关木通常规用量无毒。 § 方论选录 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兼能养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热,通淋止痛。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与益阴并重,所以利水而不伤阴。 吴谦等:“心与小肠为表里也。然所见口糜舌疮,小便黄赤,茎中作痛,热淋不利等证,皆心热移于小肠之证,故不用黄连直泻其心,而用生地滋肾凉心,木通通利小肠,佐以甘草梢,取易泻最下之热,茎中之痛可除,心经之热可导也。此则水虚火不实者宜之,以利水而不伤阴,泄火而不伐胃也。若心经实热,须加黄连、竹叶,甚者更加大黄,亦釜底抽薪之法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 歌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