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阳M区 |
释义 | § 简介 1851年,英国人爱德华·萨宾,根据加拿大多伦多地磁台1843年至1848年的地磁记录发现,在这期间磁暴发生的次数逐年增加,而太阳黑子数也会逐年增加,二者有相同的趋势。他因此指出,地磁的变化跟太阳黑子的变化一样,具有11年左右的周期性。1858年,A·布朗又发现磁暴经过27天后就重新出现一次,后来蒙德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规律性。27天正是太阳自转一周经过的时间。 英国科学家查普曼提出一种设想:从太阳上发出的带电微粒流,冲到地球附近时,在高空形成一个附加的电流环,从而扰乱了地磁声产生磁暴。按照这个设想,太阳上应当有一个区域在不断地发射粒子流,因为太阳在自转,这个区域也应该跟着太阳一起旋转。天文学家们从60多年前就开始在太阳表面上寻找这个不断喷射粒子流的区域。这个“神秘”的区域,与磁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们称这个区域为“M”区。M是“神秘”(Mystery)与“磁暴”(Magneticstorm)两个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直到1964年拍到了太阳的X光照片之后,科学家们才找到答案,神秘的M区就是冕洞 § 其他相关领域 文化 科技 人文 烹饪 钓鱼 休闲 娱乐 计算机 网络 军事 国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