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宜沙战役 |
释义 | § 战役简介 宜沙战役 宜沙战役,是国共内战中,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作战期间与国军宋希濂部发生的一场战役。1949年7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向远安、当阳地区前进。14日向宜昌守军发起进攻,16日占领。15日进攻沙市。19日宋希濂部撤至湘、鄂西山区,四野停止追击。结果四野缴获各种炮80余门,轻重机枪5200余支,掷弹筒84具,枪榴筒50余具、汽车23辆。 [1] § 战役过程 1949年 (民国三十八年)7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在湖北省宜昌、沙市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 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占领武汉后,据守鄂西地区的国民党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漳部第14、第20兵团共6个军及保安团队约10万余人,布防于秭归至郝穴长江两岸及其以南地区,置重点于宜昌、沙市,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江南进。 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令第13兵团3个军、第14兵团之第39军及中南军区之湖北军区部队一部共25万人,发起宜沙战役。6日,解放军对宜昌、沙市之宋希潦部发起攻击。9日,第47军第141师与国民党军第2军第9师在观音寺地区遭遇,歼其一部,第38军第114师进占荆门。10日,第47军第140师在南漳坝与国民党军第124军第223师一部发生战斗,第114师在两河口强渡漳河,并歼守军第2军第164、第169师各一部。 宋希濂发觉解放军的企图后,即令全线后撤。第13兵团迅速发起追击。11日,第140师在罗家坡击溃守军第60师及保安第2旅。12日,第139师在土门垭追歼守军第2军第91、第164师及保安第4旅各一部,第141师在双莲寺附近截歼由当阳西撤之第9师一个团大部,第114师占领鸦鹊岭。此时,宋希濂各部主力先后撤至宜昌、江陵、沙市等地及沿江一线。 解放军以第49军包围沙市、江陵,以第47军及独立第1、第2师及第38军一部包围宜昌,并以第38军一部在古老背渡江迂回宜昌南岸之磨鸡山,堵击可能由宜昌渡江南撤之国民党军。14日下午第49军完成对沙市、江陵的包围,15日晨攻占沙市,午间续克江陵,歼守军第64师一部,俘其1700余人,其余守军渡江南撤。第47军于14日黄昏对宜昌发起攻击。 宜昌守军第124、第2军及保安第4旅等部,于14、15两日,利用夜间先后渡江向三斗坪方向撤退;江南第15军、第79军等部亦向西逃跑。第47军于16日3时进入宜昌,17时先头部队渡江追击逃军,17日在三岔口、响铃口地区歼第2军后尾500余人。第38军一部于16日在古老背、沈家店、王家渡等地渡过长江,17日占领白洋、宜都、林江等地,18日占领长阳。鉴于宋希濂部已退逃湘鄂西部山区,解放军遂停止追击,结束战役。 § 战役点评 此战,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正规军4个团,地方军两个旅零两个团计15340人,其中俘敌11400人,毙伤2980,投诚960。我军虽发起追击,打开了南进湘西大门,切断了宋希濂部与白崇禧部的直接联系,但因敌军经接触立即收缩,加之山多路窄,道路泥泞,人民解放军军装备笨重,部队行动迟缓,以致未能抓住敌之主力,仅歼其后尾一部,但未能实现歼灭宋部主力的预期目的。 此战是是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后第一次作战,之所以未达到预期的歼敌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白崇禧集团力避与我决战的行动特点认识不足,因此采取了通常情况下的诱歼敌军和近距离迂回包围的部署,使敌得以迅速逃脱。其次是部队初到南方,不熟悉水网稻田地和山地作战特点,而且不习惯南方气候水土,没有配发蚊帐、雨具,病员增多(一般连队发病率占25%,严重者达70%以上),严重的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