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清宫
释义

§ 概述

河南鹿邑太清宫这里介绍的太清宫有河南鹿邑太清宫、辽宁沈阳太清宫、青岛崂山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为老子的诞生地。辽宁沈阳太清宫道教著名宫观,在辽宁省沈阳市河区西顺城街北口。

青岛崂山太清宫在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

§ 河南鹿邑太清宫

太清宫概况

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历史沿革

河南鹿邑太清宫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宋真宗年间重建,又拨国库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重修时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会真桥记”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修后,真宗皇帝亲率满朝文武来太清宫朝拜。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碑,通高八米,宽二米,二龙幡伏于碑首,神龟支撑碑下,为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三御碑”,且书法秀美,石质坚细,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宫所存之琳琅珍品。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元代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为始祖,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后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其规模相当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天宝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相传,当时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间隔有一河,曰清静河,河上有桥,桥曰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相商事宜,则以云牌传示,不允私自来往,其规矩之严犹如皇宫。前宫午门耸立,御道直坦,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将太极殿环抱其中。唐王室将太清宫奉为家庙,所以其建筑风格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其气势宏伟壮观,建造精致华丽,金碧辉煌。

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1]

§ 辽宁沈阳太清宫

概况

辽宁沈阳太清宫原名三教堂。清代康熙二年(1663)镇守辽东等处将军乌库理为关东道士郭守真创建,据《奉天府承德县祠祀志》载,时“有三殿三楹、经楼三楹、后殿三楹、配殿八楹、耳房四楹、前殿三楹、大门一楹、左右边门各一楹。”为道教全真子孙庙;康熙八年(1669)御赐《道藏》一部,藏于阁内;康熙四十七年(1708)遭火淹没,建筑倾圯,雍正九年(1731)起重建,乾隆三十二年(1768)道士马阳震修葺并增建外院房舍和大殿东西两廊及四周围墙,规模始备,遂改称太清宫,辟为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咸丰、光绪年间,复有修缮。

此宫坐北面南,山门开于东侧,主要建筑有山门、灵官殿、关帝殿、老君殿、玉皇阁、三官殿、吕祖楼、郭祖殿、丘祖殿、善功祠、郭祖塔等;原有殿堂楼阁及道舍等房室一百余间,面积五千二百余平方米,是东北著名的道教全真十方丛林。

景观特征

开坛传戒是太清宫的一大特征,据《太清宫丛林历史法略》载,自清代道光三年(1823)由孙抱一方丈开始于宫传戒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受戒弟子多达2000余人。现为中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和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辽宁省道教协会与沈阳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历史沿革

辽宁沈阳太清宫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至1665年(清康熙四年)建成,原名“三教堂”。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改称“太清宫”。

历史上是东北道教活动中心,第一丛林(道家语)。太清宫占地面积5246平方米,建筑面积2794平方米,现已恢复、开放1900平方米,包括:老君殿(老子)、三宫殿、吕祖殿(吕洞宾)、玉皇殿、邱祖殿(邱处机)、郭祖殿(郭守真、太清宫开山祖师)等。整个建筑古色古香,壮观肃穆。太清宫道教活动较多,育经祝寿,卜卦,举行祭祀或举办道貌岸然场等.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布局

辽宁沈阳太清宫全院坐北朝南,南宽北窄呈梯形,共有四进院落,占地面约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在建筑上,既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又颇具道家特色,采取了四合院对称轴式的建筑格局。前院有灵宫殿(原为山门),1988年修复后为两层硬山前后廊式,面阔三间,东西有配殿。院内东侧为十方堂,现十方堂北次间辟为门洞,其东为山门。西侧为云水堂。正北为关帝殿,歇山式,青瓦顶,正脊素立面,两端有鸱吻,垂脊有跑兽,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台基石造,须弥座式,前后踏垛三级。殿内木雕暖阁中塑关羽象,左有关平,右有周仓。

二进院内,东侧有客堂、省心室,西侧有执事室、经堂。北面的老君殿是该庙主要建筑之一,硬山前廊式,青瓦顶,正脊立面中间塑双龙戏珠,两端有鸱吻,垂脊有兽,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枋上作苏式彩画。殿内有垂花式木阁,中塑老子坐像。三进院内,东侧有斋堂、吕祖楼。楼为两层硬山前廊式,青瓦顶,三间,内供吕洞宾像。西侧有善功祠、丘祖楼。建造形式与东侧相同。丘祖楼内供丘处机像。北面正中为玉皇阁,阁为硬山前后廊式,青瓦顶。正脊两端有鸱吻,垂脊有兽。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枋作和玺彩画。上层内顶装天花,画龙凤,暖阁内塑玉皇坐像,下层为接待室。

四进院落内原有郭祖塔、碑楼,北面中间为法堂。碑楼内置《郭真人碑记》一方。法堂前两侧横墙内嵌置《太清宫特建世系承志碑》、《玉皇阁碑记》石碑各一方。这些碑刻记载了太清宫创建历史及前后诸监院接替始末,这一组建筑和石碑今已无存。

太清宫是清代道教建筑,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沈阳市和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先后干1962年11月、1963年9月公布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院归道教协会管理使用,现已成为道教活动和人们休憩、游览的胜地。

§ 青岛崂山太清宫

概况

青岛崂山太清宫在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葺,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这在国内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因此,又可以说,太清景区是崂山景区中展现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区。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词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共有房屋150多间。

布局

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为布局工整的三进殿院,大门朝东。在我国北方,绝大多数的庙堂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因为坐北面南象征着权威。崂山是道家仙境,不讲究权势,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三官殿的主殿属单檐硬山式砖石结构殿堂,顶面覆以黑色板瓦和筒瓦,匾额为木雕篆书体长方形,是标准的宋代建筑。从宋代至今,三官殿经历过无数次修缮,却总是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虽不是富丽堂皇,却不乏古朴庄严,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景观集萃

青岛崂山太清宫三官殿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领袖尧、舜、禹。相传尧时敬天爱民,上有天相,以风调雨顺而被后人尊为天官;舜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故被尊为地官,后人常说的“尧天舜日”。可说是一种追忆;大禹继承父志,因势利导,治理了空前的洪水灾害,故被尊为水官。从这里可以看到道家在汉代以前供奉的神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

在三官殿的正殿两侧,分别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在道教中雷神和雷公不是一回事,这里的雷神主要是惩罚恶人和对做坏事者采取相应惩处措施的神,是正义之神。真武就是玄武,是四方神之一。传说天尊出巡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簇拥在天尊周围,以壮天威。另外这里地处中国北方,从方位管辖的角度来看,也属于玄武神的范围,在四方神中单独供奉玄武神也有这个原因。从宋代开始,皇帝在尊神的同时,又避讳他们先君或自身的名字,后把玄武的“玄”字改为“真”字,就是现在的“真武大帝”。真武属水,水德柔顺,滋润万物,与雷神相对,一位象征着至刚,一位象征着至柔,正应了道家哲学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辨证思想。这种哲学思想不仅是道士修身处世的基本思想,而且也是练武功,修内功的主旨,对养生、内外功修炼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官殿院内外分布有大量的古树名木,其中以大门外不远处的一棵圆柏为最古。这株圆柏,高18米,胸围3米多,树龄以有2100多年,传为三官殿创始人张廉夫初建此庙时所植。至今仍生机盎然。在三进院大门两侧,各有一棵银杏,高25米以上,胸径都有数围,树龄1000余年,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重修太清宫时所植。

三官殿二进院和三进院内,有数株山茶,树龄多在400年以上,其中以三进院内三官殿大堂两侧的山茶(耐冬)最为有名。东侧的一株山茶,高近7米,胸围近1.8米,树龄已有600余年,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渡海从附近的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每当北国飘雪季节,这株山茶千花怒放,整个树上象是落了厚厚的红色的雪。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经在崂山住过,看到这种美景,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香玉》。文章中穿红衣的花神名为“绛雪”,“绛”是红色,意为红色的雪,实际上是寓意这棵山茶为神工所成。三官殿外西侧的一株山茶是山茶中的名品棗重瓣白雪塔,树龄也有400余年。

青岛崂山太清宫翰林院在三官殿东侧,有一处两进的堂院,是太清宫的东西客堂。因为是晚清翰林尹琳基出资修建的,所以人们称它“翰林院”。翰林院基本上保留着清代寺庙园林风格与江南邸宅园林风格相融的特点,既有山寺建筑的凝重,又有江南邸宅的华贵。从本世纪30年代起,这里就改作专门接待来宾的客堂。

逢仙桥出了三官殿西门向北,不几步就进入古树荫翳的宫殿游路,路边有一株黄杨,属南方植物,高8米多,胸径82厘米,已有800余年的树龄。再前行几步,有一株糙叶树,高近19米,胸径1.2米,南北向冠幅为33米,东西向冠幅为25.5米,树荫遮盖4亩的面积,是崂山所有树种树冠最大的。此树又叫“龙头榆”,传说是崂山道士李哲玄建三皇庙时所亲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仍枝叶繁茂,生机勃勃。龙头榆旁边有一大石,上刻“逢仙桥”三字,旁边还有记载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招见并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传说当年刘若拙在一个雪后的除夕清晨,就在这个地方看到一位老人,真人起初并不在意,老人与他交谈几句后走了,真人忽然想到没有问老人从哪里来,只好寻他留在雪地中的脚印,但再也找不到第三个脚印。至此,刘真人方才醒悟到自己遇到神仙了,事后在此刻石以证此事。

坤道院:转过逢仙桥,走过的第一座院落是太清宫道长及道士的住所,这里在“文革”以前是“坤道院”,就是女道士修行和居住的地方。

三清殿:越过坤道院的大门,就是太清宫的第二大主殿棗三清殿。三清殿是一座长方形院落,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主殿属砖石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正殿供奉三清神像,东偏殿供道教全真派最初的创立始祖东华帝君,西偏殿供奉西王母。

青岛崂山太清宫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为一级洞天,各有天尊主持。在我国古代道学思想中,认为小乘修炼是做人的根本,一个庞大的人类社会,需要有一种能够制约人行为的规范,以此来区别美丑善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几千年来约束人们行为最有力的规范就是道德,因此,道家把涵养道德作为最高级的修身境界。道家认为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才有资格去接触中、高级的修炼内容。道德高尚的人经过刻苦修行,启动灵感之后方能获得宝贵的修真秘诀,并沿着正确的修身道路可以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所以这就是在三清殿的正殿供奉的三清真神正是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的原意和秘密所在。

在正殿的两侧,依照方位,东西两厢分别设有偏殿。东偏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东华帝君是天上阳神的主管。西偏殿中供奉的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传说她是天上阴神(女神)的主管。

关岳祠:出三清殿向西数步,就是关岳祠,里面供奉的是中国古代的两位武将,一位是三国时的名将关羽,一位是宋代名将岳飞。在我国民间,历来把他们两人作为“忠义”的代表。在中华民族道德范畴中,把“忠”作为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履行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把“义”作为一个人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道教把《道德经》作为神圣的经典,崇尚“忠义”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供奉关岳也是顺理成章的。这座祠堂又有人称“忠义祠”。神水泉从关岳祠出来,沿石阶而下,有一石砌的水泉,名为“神水泉”。这个泉的水质纯清甘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泉虽不大,但大旱不涸,大雨不溢。千百年来,宫中道士有时多至数百,烧饭煮茶,涤衣灌田,未见有缺。

太清宫三皇殿:从神水泉拾级而上走进大门朝东的另一座院落,这就是始建于唐代的三皇殿。唐代以前,太清宫只有三官、三清两座主殿。据史料记载,唐904年,李哲玄从罗浮山来到崂山太清宫,见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及佳,但见宫区布局不合理,遂集资兴建这座殿堂,供奉三皇,名为三皇殿。李哲玄精于园林设计,对太清宫的甬道和附属建筑布局进行了调整和修建,使之附和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而且根据九宫八卦的方位将三皇殿建于“开门”位置。因为在道教的九宫八卦方位中,只有“休门、生门、开门”这三门为吉门。这期间,植树、修路、建庭院、载花圃,使太清宫的园林布局形成正规的寺庙园林风格,从而奠定了崂山道教庙宇园林建筑的基础。

三皇殿是一个长方形院落,并排列有两座殿堂,主殿是三皇殿,副殿是救苦殿。三皇殿中供奉的是“天皇”、“地皇”、“人皇”三位神仙。他们分别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氏族领袖棗伏羲、神农、轩辕。

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易经》中记载有伏羲“仰视于天,俯察于地”,“通阴阳而兼三才”始作八卦,就是今天流传在世界各地的“先天八卦”。在这个历史时期,制订并修改了华夏历法,所以被后人尊为“天皇”,其意纪念他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地皇”是神农氏,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他生有一个水晶肚子,为了让人类能有足够赖以生存的食物,他尝遍百草。如果某种植物有毒,他吃了后就要睡半天,而且看到肚子发黑,就告诉人们不要吃;如果吃了某种植物后肚子仍然是红的,则可以采集种子,种植繁殖。实际上,在人类生存极为困难的远古时期,要把人类接触到的植物是否可食全搞清楚是极不容易的事,为了人类能生存到今天,这些宝贵经验的积累可能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总结,一定也有无数先辈为此献出生命。把这不朽的历史功绩归到一个具体人物上,让后人作为神来纪念是无可非议的,因此,“地皇”也理所当然应受到尊敬。

“人皇”是纪念炎黄部落首领轩辕氏,因为他统一了黄河中上游各分散的部落,建立了一个民族的雏形,实行了对人群的管理,被尊为“人皇”也是不容非议的。

在三皇殿两侧,同时供奉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类拔萃的10位民间医生棗扁鹊、张仲景、华佗、皇莆谧、孙思邈、王惟一、钱一、李时珍、叶天士、王清任的神位,意在纪念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医学,治病救人,广施普济的功绩。

在三皇殿门外两侧的石墙上,各镶嵌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着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崂山道士、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龙门派开山始祖丘处机,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的圣旨全文。

三皇殿内有一株古柏,高22米,胸围近4米,树龄2100年,与三官殿大门外的古柏同是西汉张廉夫初创太清宫时所植。在这株古柏树干北侧距地面1.5米处生长着一株藤本植物棗凌霄,这株凌霄的根全部长在树干中,与之相呼应。在此古柏的南侧距地面约10米的树干上又生有一株木本植物棗盐肤木(五倍子)。凌霄的树龄已超过100年,盐肤木的树龄也快100年了。近百年来,三树一体同生,在植物界实属罕见,形成独特景观,被称为“汉柏凌霄”。

青岛崂山太清宫救苦殿:与三皇殿相邻的副殿,供奉救苦天尊,称为救苦殿。传说这位救苦天尊专门济世救苦,拯救世人脱离苦海,帮助世人解脱困境。这实际上仍是道教思想的一个侧面反映。在救苦殿外,有一株大山茶,树高10米,胸围1.3米,树荫所及70余平方米,是目前崂山景区内长势最好的一株山茶。此山茶北侧有一株侧柏,高17米,胸围近2米,树龄500余年。

耿真人祠:在三皇殿的西厢,还有一处“耿真人祠”,供奉的是明代太清宫道士耿义兰,这是外地道教殿中没有的。在明朝万历年间,崂山太清宫曾发生过一次僧道争地的纠纷,作为太清宫道士的耿义兰,敢于斗争,上诉朝廷,历时16年,终于胜诉。太清宫通过这场官司,反因祸得福,获准重修。万历皇帝并赐太清宫《道臧》和《续道臧》各一部,计5485卷。耿道士亦被敕封为“护教真人”,崂山太清宫一时成为全国最有名望的道观。由于耿真人维护崂山道教有功,道士为之立祠。

交通:每天6:30-17:00从轮渡、火车站(栈桥)乘304路,或从李村乘106路(7:15--16:20)到垭口下车即到。垭口就是崂山,下车即是太清索道和太清宫。

门票:15元;太清索道上行50元,下行40元。[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