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媒介素养 |
释义 | § 概念 媒介素养概念来自于英文“medialiteracy”。 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媒介素养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是对人们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 § 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这二者本来都拥有良好的出发点。然而,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掌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媒介素养以弥补人们在媒介知识与媒介技能上的不足,就成了当务之急。 现代社会中,传媒的形态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人们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地来自传媒,通过媒介来发布信息或表达意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方便,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然而,媒介在带给我们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在我们与客观世界之间竖起了一个巨大的“滤镜”,并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所以,只有对媒介及其内容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判断,才能使自己的主观认识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客观世界。只有对传媒有必要的了解,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都有赖于关于传媒知识的普及。因此,这种能力或素质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媒介的认知即有关媒介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 发展历程 媒介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比较长期而且是在不特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世界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先行者,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从星星之火到形成燎原之势的坎坎坷坷,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第一次浪潮”、“第二个春天”和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中学就广泛开设了电影教育课程,在“荧屏教育”的大旗下,兴起了第一波媒介素养教育的浪潮。1966年,由加拿大荧屏教育协会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会议在多伦多的约克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参加了这次会议。但是,后来由于国家财政预算的削减以及“回归基础”理念的影响,这次浪潮在70年代初的时候便偃旗息鼓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媒体素养教育又重新在中小学兴起。各省纷纷建立起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并编写系统的教材投入使用,学者和教师开始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思考,提出了加拿大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国家也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所以说,这是实践与理论齐头并进的一个时期。 进入21世纪以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早的省,如安大略省,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并且在课堂实践中贯彻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这样后起之秀就有了可借鉴的范例,加拿大全国各省和地区都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而且,与以往的摸着石头过河不同,现在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注重省际间、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拿大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与探索使其成为当今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领跑者。 § 内容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 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也只有在媒介化社会里,人们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独立的、坦然的面对各种媒介和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现在正有教育学者积极倡导着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课程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