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守培法师 |
释义 | § 简介 释守培,俗家姓陈,出家後法名印光,字守培,别号敏道。他是江苏省泰县人,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甲申岁出生。 § 人生阅历 守培父名陈学贵,母亲韩氏,在农村中耕作维生,生活十分艰苦。守培出生未久,父母相继去世,他依赖兄嫂生活。因家贫无力入塾读书,就帮兄牧牛割草。十岁那年,到邻村姑母家中吊丧,见僧侣做佛事,经声梵呗,心有爱好,僧侣中有三乘和尚者,对守培友善,守培因求三乘和尚带他出家。三乘徵得其兄同意,带他到小庵中为之剃度,并送他入私塾读书,同时也在庵中读佛经、习唱诵。 守培十三岁时,三乘和尚往焦山参学,他一人在庵中独守门户,前後数年。光绪二十九年,三乘和尚於参学中回庵,带守培到焦山,从普净和尚受具戒。圆戒後仍回泰县小庵中守门户。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守培二十一岁,复往焦山,听通智法师讲《阿弥陀经疏钞》 。听讲数日,不解经中义理,郁郁而归,深感不解佛法,愧为出家人,因在庵中发愤阅经。光绪末年,到镇江金山寺,从青权禅师参禅,历时三载。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年二十八岁,到镇江超岸寺,协助圆觉老和尚弘传戒法,受到圆觉老和尚的赏识,为之传法受记,成为圆觉的法子。继之行脚参访,朝礼五台、峨眉诸山,参访耆宿。又行脚到长安,在卧龙寺挂单。是年中秋节前,武昌起义,西安风声亦紧,他偕同道侣二人,入终南山西河滩茅篷潜。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他自终南山行脚到四川成都,朝礼宝光、文殊各大寺院,再登峨眉,直登山顶。然後由重庆乘轮顺江而下,返抵镇江,回到超岸寺,出任监院。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他请普照法师到超岸寺讲《盂兰盆经》。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请霞山法师讲《金刚经》。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传戒,戒期後圆觉老和尚退居,他继任超岸寺住持。 此後数年,守师朝礼普陀山及宁波阿育王寺,礼佛舍利塔,听兴慈法师讲《弥陀疏钞》。此次再听《疏钞》,对经中要义,均能理解,了然於心,与十年前初听时迥然不同。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他在超岸寺传戒,戒期圆满後退居,闭关自修。并於此时开始撰述《金刚经研究》,表诸法实相,正空宗名称。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守培法师应镇江定福寺之请,讲《金刚经》及如来应化事迹。这时,国内政局南北对峙,再革命风潮弥漫全国,而佛教则益发没落衰微。守师考虑如何振兴佛教,提高僧侣素质,培育弘法人才。於是在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间,在超岸寺创办玉山佛学社,招收青年学僧,延聘名师,讲授佛学及儒家四书、诸子之学。这是民国肇建之後,镇江最早创办的僧侣教育机构,造就了不少人才,直到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日寇侵华,始因战争影响而停办。 一九三八年(民国十七年),守师应苏州西园戒幢寺之请,讲《维摩诘经》。一九三○年(民国十九年),讲《大乘起信论妙心疏》。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著《佛教本来面目》,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著《唯识论新旧两译不同之意见》。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在超岸寺再讲《金刚经》,作《唯识三十论释》。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在镇江太平寺讲《阿弥陀经》,并作《瑜伽真宗义品略解》。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参加宝华山「仁王护国般若讲经法会」。是年七月日寇侵华,我国对日宣战,冬十二月,镇江沦陷,超岸寺的佛学社停办,寺众星散。守培不忍放弃千年祖庭,独居寺中留守。 翌年,他的剃度师三乘和尚在泰县示寂,他返回故里,为师治丧,守灵三年,以报三乘对他的培育之恩。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他守制期满,葬师灵骨,建塔完毕,又返回超岸寺。此後他往来於镇江、上海之间,常在上海玉佛寺、居士林及庄严寺等处宣讲经论,法筵极盛。当时,社会上把印光、兴慈、守培合称为三大师,可见其道誉之隆。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是他六十寿诞之年,他的弟子震华法师,任上海玉佛寺住持,为他出了一分祝寿特刊,对他赞仰备至。在宣统末年,为争取设立僧学堂而大闹金山寺的仁山法师,曾为守培写〈祝寿诗〉五古一首∶ 钦哉守培翁,僧中之大雄,金山力参学,超岸随弘宗。 开办佛学院,学者从如风,诸方闻教化,德重望亦隆。 著书而立说,理精辞且丰,发人所未发,决不苟雷同。 末世为指南,长夜作洪钟,我佩其卓识,人惮其辞锋。 愿师永住世,警 而振聋,不由斯英俊,谁称象与龙? 今秋年六十,俚句祝我公,福寿绵绵永,等佛无有终。 此後十馀年,他多在上海弘化。其间历经日寇投降、国府退迁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他讲经撰述如旧。一九五五年舍报往生,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三。他遗留的著作,有《大乘起信论妙心疏》、《楞严经妙心疏》、《唯识三十论释》、《唯识论新旧两译不同之意见》、《瑜伽真宗义品略解》、《不与万法为侣之禅宗论》。此外,还有一篇颇具争议性的论文∶〈新八识规矩颂〉。 原来守培幼年以家境贫困,父母早逝,出家前未曾读书。依三乘和尚出家後,和尚慈悲,送他入私塾读了几年书,学问并没扎实的根柢。他出家後习唱诵,住禅堂,未读过佛学院,亦未闭关阅藏或潜修,故文字般若的修养亦不够深厚。所以他初听《弥陀疏钞》,竟至不解义理。但由於他天赋绝高,加以刻苦力学,勤於自修,使他在佛法义理的解悟上有相当的成就。如对《金刚》、《维摩》、《楞严》、《起信》等大乘经论,他「无师自通」;而对法相、唯识之学,尤有深入的研究,更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这种见解,在当时也颇有争议。 守师的佛学思想,源於《楞严经》与《起信论》,以「真常唯心」一系的理论为主。他反对法相学,尤其是反对护法一系的唯识学,以此在当时颇有学者不以为然。要探讨他对於护法一系法相学的批评,先要看他对空有二宗的见解。空宗创於龙树,有宗始於世亲,本为世所公认,而守培独持异议,他说∶「龙树若立空宗,则违般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旨。无著若立有宗,则违唯识『识外无法』之旨,是故余言∶『龙树不立空宗,无著不立有宗。』」 那麽,这空、有二宗始於何时,由谁而创立呢?守培说∶「大乘空、有二宗,始於护法、清辩二论师。而二师之争端,又始於护法。...二宗之争点,在相有相无,有无皆是法相。」他又说∶「佛教之宗旨,不以有为宗,亦不以空为宗,无所宗,是为佛家之宗。」所以,他对空有的评判是∶「空宗胜於有宗。何以故?偏空是小乘法,偏有是凡夫法。...佛法,非特不可执有,亦复不可执空。」 守培不特破斥法相,且亦非议唯识。他认为中土的唯识学∶「旧译无非处,新议无是处。是故余言,印度大乘佛法,至护法时,满面玄黄,真相完全不见。非过言也。」故他主张用菩提流支及真谛的旧译《唯识》,以代替护法、玄奘、窥基一系的新译《唯识》。他排斥玄奘、窥基一系的唯识正统,认为新译劣於旧译,他并著〈新八识规矩颂〉,以破新译。於此,我们来看看〈新八识规矩颂〉的内容∶ 〈新八识规矩颂〉 初生八识∶ 无明薰真妄心起,妄真和合赖耶成,自性原来无心境,心境从此两头生。 相应心所五遍行,无我无覆性天真,现量心缘似性境,现行种子分疏亲。 二生七识∶ 七识原是八见分,比量境上我空云,常为法界有情种,生界不能无此君。 有覆性心缘带质,四惑八大各分开,分别缘生自然性,三界六道自往来。 三生五识∶ 我为境薰复起识,分别五尘识之功,因缘所生尘无性,是识缘在独影中。 最初见境五遍行,了解尘相别境五,不定烦恼善染心,共成五十一心所。 四生六识∶ 思量过去与未来,非量境上独徘徊,念念不舍五尘影,六道生因从此栽。 从识初起名心所,著境之时名见分,善恶无记皆相应,生生死死展转薰。 初转六识∶ 变相观空始转识,三界空时识已终,二乘极果成无漏,妙观察智起清风。 二转五识∶ 外五内心相应转,了得法空尘亦空,成办出世无漏业,是为成所作之功。 三转七识∶ 二乘回心法执空,人法双亡七转终,大乘极果性平等,众生诸佛体皆同。 四转八识∶ 八识譬喻海常住,六七犹如波浪生,转将波浪还静水,大圆镜智自然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