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奥古斯丁
释义

§ 生平

Aurelius Augustinus354年11月13日 ----- 430年8月28日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现今的阿尔及利亚)。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但财产不多,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信主受洗。奥氏的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很关心儿子的前程;为他在神面前痛哭流涕代祷,她对这在信仰上已死去的儿子深恶痛绝。神藉异梦指示,使她坚持信心的祷告。奥古斯丁有两种性情;一种是放肆于性欲中的性情;一种是专诚向上,追求真理的性情。也许父母双方的品性,都遗传到他一人身上。因此,奥氏的心灵深处成了善恶剧烈斗争的战场。稍长,奥氏便离开出生地,到附近地方上学,后来又负笈至迦太基,在那里专攻修辞学。在这时,他结识了一个女子,并与她同居至少有十四年之久,当时他只不过十七岁而已。在三七二年,私生子出生,极为奥氏所珍爱。

奥古斯丁虽放纵于情欲最早,但追求真理也觉悟最速。十九岁时,他读了西塞罗(Cicero)的著作后,已有心追求真理,以此为人生唯一价值。此后他开始研究圣经,“但圣经对于我好似没有价值,不足媲美于西色柔的庄严文笔。”于是他又向一种思想混合的二元主义,即为摩尼教者,追求心灵与理智的安慰。疼爱他的母亲得知他信奉异端,十分痛心,幸有一位善心的主教劝慰她说:“你用这么多眼泪代祷的儿子,不能灭亡。”奥古斯丁崇奉摩尼教共有九年,他一面治学,一面教书,他在迦太基因作了一篇戏剧诗而文名大振。信奉摩尼教日子久了,他开始怀疑这个教门理智上的效能。于是他去见摩尼教的首领,但因这首领在教理上难于自圆其说,这使奥氏在理智的追求上失望了。于三八三年他迁到罗马。翌年,被委任于当时西方帝国的都会――米兰,教授修辞学。

奥古斯丁在米兰的时候,奥古斯丁听见了安波罗修大有能力的宣道,但他只是仰慕安氏的口才而来,因他在这时正倾心于新派的怀疑哲学。这是他一生道德水准最低的时期,他的母亲为他定了一门亲事,因那女子年纪尚轻,一时未能完娶)。奥氏虽与从前之姘妇脱离关系,但不久又与另一个结上了非法之缘,行为较前更不正当。后来,他读到新柏拉图派的威克多林传记,看见他在老年时如何归向基督,心中大受感动。现在他才知道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也是一切真实之源。因为他听安波罗修的讲道多了,所以对教会的权威有了极深的印象。加上又听到埃及的修道士之高尚圣洁生活,乃自惭虽是个知识份子,反为情欲所劳役。在悲痛自责之余,他奔向花园中去,伏在树下痛哭。忽然仿佛听到儿童的声音说:“拿起来读吧!”他的面色大变,抑制着眼泪,拿起一本他所读过的书信;急忙翻开,视线即落在这段经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十三:13-14)自此以后,奥古斯丁心里有了平安,他感觉有从上帝而来的能力胜过罪恶,内心起了极大的变化。

奥古斯丁在教堂

奥氏的悔改是在三八六年夏日将尽之时,他离开了情妇,辞去教职,退居在一处山庄,与诸友人共研哲学,写成许多论文。次年复活节时,奥古斯丁与好友及儿子同在米兰受洗于安波罗修。莫尼加三十二年来不断的流泪祷告,果真得到神的垂听!可惜是在他们回乡的路途上,莫尼加死于热病。奥古斯丁叙述他母亲死状,是古代基督教文献中一座最高贵的纪念碑。他回家乡后,仍勤究学问。不久,他的儿子也死了。三九一年,他往希坡(Hippo)去受职为神父。四年之后,又继承主教一职,受职后不久,当地主教全权都归在他手中了。

在希坡,奥氏为非洲那一带地方创建了第一所修道院,作为训练教会领袖人才的场所。而其余生则致力于牧养教会、宣讲福音、救济贫弱等事业上。为了解决北非教会的各种争端,他更不辞劳苦,四出召开宗教会议。余暇就从事写作。奥氏的神学思想与他的生平一样极多采多姿,一方面维护圣经正典的确立,亦于基要信仰或教义的演绎及阐明上有极深的创见;而其思想影响西方罗马教会尤深。此外,他又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他以神为中心,启示为基本,而哲学则为神学的使女;他主张信仰使人看见真理,而理智使人多了解真理,但信仰乃至上,“如果要明白,就应当相信,因为除非你们相信,你们不能明白。”这位非洲拉丁教会的领袖后因热病,逝世于希坡,终年七十六岁。惟其影响,在历史上延绵不断。

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可以看到其母亲对他的影响,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与母亲的关系。书中奥古斯丁说他自己的个性中,有很多他母亲的影子,而且说话的方式也像她。她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受传统非洲基督教的教导和训练,过著纯朴的生活,紧守安息日。她深深相信,良好的教育能使她儿子成为一个更好的基督徒。在奥古斯丁的回忆中,他早期的生活与他母亲息息相关,他说:“她喜欢我与她在一起,就像其他母亲,但她比其他母亲更加的渴望。”奥古斯丁说不论他那一个小孩离开时,她都好像要承受一次分娩之痛。28岁那一年,要坐船到罗马时,他不敢面对他身后的母亲。他写道:“说到她对我的爱,我无话可说。我也能感受到,她再次承受分娩之痛,而且比她肉体生我时更痛苦。....”

§ 思想体系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上帝。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

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绝对美的上帝。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这些著作是由Victorinus翻成拉丁文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恶为善的亏缺而非某种正面的实有。这一点有助于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进而使他能看出基督教对于善恶来源的教义是合理的。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对他的归信基督是有帮助的。后来他听说Victorinus这位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者也归信基督了,当他得到这消息时,就很想要起而效尤。

奥古斯丁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

§ 美学思想

1)一切美来源于上帝:在奥古斯丁看来,对于人类而言,有事物的美、形体美与灵魂美,感性美与理智美,可感世界有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美。然而,所有这些美都来自上帝的创造。他说:“主,我感谢你。我们看见了天和地,即物质受造物的上下两部,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受造物……我们又见万流委输,海色的壮丽,大陆上圹壤的原野和长满花卉树木景物宜人的腴壤。”

2)美的形式特征是“整一”(unity):物体形式美的特征是客观的:产生的美感证实,美独立于我们而存在。我们只是观照它,没有创造它。美的形式在于各部分的和谐和悦目的色彩。“一切物体的美都是具有悦目色彩的各部分的和谐。”但是,和谐和悦目只是形式的一种表面的、外在的呈现。实质上,外在的和谐是反映或达到了一种“整一”。所以,从根本上说,整一是一切美的形式。

从这一观念出发,不难理解整一思想的另一含义:“一个人如果像一座雕像一样被安置在一座极其宏伟美丽的建筑的一角,他将难以察觉他仅仅作为其一部分的这一建筑的美。队列中的一名士兵同样无从知晓整个军队的部署。如果一首诗中的音节具有生命,能够听到对其自身朗读,它们绝不可能因措辞的节奏与美而欣喜。它们不能把诗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和欣赏,因为诗正是由这种相同的、易逝的、单个的音节所构造与完成的。”就是说,把握整一或整体只能在整体之外,不能身处其中。因此,人们只能对于身外的某些对象,能够把握到其整一和美。人们居于世界之中,只能是世界中的一部分,因此,人们永远不能把握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之美。只有上帝,才能把握世界整体的美。

3)数与美:和谐体现了整一,和谐与整一涉及到比例与尺寸:数的关系。从天使到人间、从精神到物质,有一个数的和谐形式逐级向下,形成一个和谐形式的阶梯。这一切形式根源于上帝。美和存在物的本质都寓于数中。数是等式的一种理想表述,美也是数的等式的表现。“理智进入视觉领域,巡视大地和天空,发现快感仅生于美;而美取决于形状;形状取决于比例;比例又取决于数。”

“看看天空、大地、海洋,以及充塞其间的空中的光照、地下爬行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所有这一切都有其形式,因为它们都有数的尺寸(dimensions)。去掉这些尺寸,它们将不能存在。它们来自何物?是创造了数的创造了它们?数是它们存在的条件。而给各类质料赋予形式的人类艺术家,在其工作中也运用着数。因此如果你想寻找驱动艺术家双手的力量的话,那将是数。”

理性发现一切艺术和知识都是由数决定的。现实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数的原则也是基督教思想中的一个根本理念。《圣经·智慧篇》:“主啊!您依尺寸、数与重量筹措万物”。

奥古斯丁

4)关于丑的思想:丑是必然存在的。现实中没有完美的整一,表明现实中没有完美的东西。丑并非某种实在的东西,而是事物的某种缺陷。与和谐、秩序、比例等这种整一的形式特征的美相反,丑存在于这些特征的缺乏中。只有相对的丑,没有绝对的丑。这种缺乏只是部分的,就像一个事物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整一一样,一个事物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整一性。作为整体的各部分,难以显出美感。所以在部分中,美与丑的界限并不分明。事物只是不同程度地具备整一性,因此,美与丑都共存于其中,二者缺一不可。丑之与美,犹如阴暗之于光明,它是美的一个对立因素。孤立地看丑,从整体上看反而烘托出整体的美。

5)艺术理论:创造美的艺术是人类的心灵的一种需求。他说:“人类以多么惊人的努力,用各种艺术、技艺,使服饰、鞋袜、容器以及一切种类的制品变成粲然可观,还创造绘画和各种雕塑,这些已经远远超出日常使用的需要和前景的内容……我们的心灵朝暮渴求的美的作品,是由心灵转换出来并高于心灵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美也是来自于上帝的启迪。“艺术家得心应手制成的尤物,无非来自那个超越我们灵魂,为我们的灵魂日夜盼望的至美。”

美的作品的创造还与数相关,这种数也是来自于一种永恒的数:“如果对人们写诗运用的节奏和韵律的艺术加以研究,你能不认为此中有他们据以构成其诗章的某些数吗?……因此你唯有相信,短暂的数是由某种永恒的数造成的。” 艺术模仿不是模仿事物的所有方面,而是发现和深化来自上帝的那些美的痕迹。所以,没有虚构,便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然而,尽管画家努力使其所画之人具有人的形貌,但它仍然是不真实的。“如果一幅画中的马不是假的马,它又如何成其为真正的画马的绘画呢?”在这里,事实上奥古斯丁区分了两种“实在”:艺术的真实永远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但是,它与生活的真实密切相关。艺术的奥秘正在于巧妙地处理这两种“实在”,让艺术的“真实”揭示生活的真实底蕴和意义。

奥古斯丁把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普洛丁等人的理论与基督教教义糅合在一起,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一种基督教的美学思想。他的美学是中世纪的权威思想之一,提出的“神性美”的概念在基督教世界中经久不衰。因此也可以说,古希腊的美学在中世纪并没有完全断裂,而是在一种新的融合中发展。关于美与丑的关系,奥古斯丁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他的这种分析方法与他对于艺术中的真与假的分析,充满一种辩证的意味和智慧。

§ 著作概述

奥古斯丁生平的著作超逾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讲章,他的学识跃然见于纸上。而当他每与一异端争辩时,他的神学奇才更是显露无遗,惹起神学界的注目。其实早在他受洗之时,他就立论攻击摩尼教;及后,又与当时盛行的几派异端邪说争辩,维护真道,力主教会合一,且帮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观念。其著作可归纳为五大类;神学、释经、伦理证道、哲学和自传。杰出者有《忏悔录》 、 《论三位一体》 、 《上帝之城》 、 《论自由意志》、 《论美与适合》 。前者乃奥氏的自传,他以亲身经验来见证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为和恩典,提出人可以与神亲切来往的概念,乃一切宗教经验著述之典范、世界之名著,传诵直至今代。

§ 参考资料

[1] 我爱基督教网 http://www.wajdj.c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8: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