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州管圆线虫病 |
释义 | 广州管圆线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一种,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由于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的线虫,即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或成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致病特征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鼠类的肺线虫,属后圆科,寄生于肺动脉。该病的罪魁祸首主要是福寿螺。人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其幼虫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脑膜脑炎。该寄生虫寄生在人的脑脊液中,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强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和东南亚地区。 这种病主要是生吃或半生吃陆地螺、淡水虾、蟾蜍及蛙等以及喝了经过幼虫污染的生水,经过口到达消化道进入人体,病变主要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目前发现的病例主要是吃过福寿螺的人群。感染非常轻的也可能只有一过性的皮肤感觉异常和轻度的头痛以及低热等,大约3-5天症状就会消失;严重者可引起较重的神经系统病变。吃过上述食物的人,如出现异常反应和不适,应在3-30天内尽快就诊。 南病北移 现在南方的螺类流入北方,故该病的分布区域也由此北扩,出现了“南病北移”现象。几年前,该所就收治了5例来自北方某市的管圆线虫病人,皆因在当地吃了不熟的螺肉。 新闻动态 截至06年8月17日,北京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例已诊断23例。这是该寄生虫病首次在北京被诊断发现。患者均曾在西城区北京蜀国演义酒楼和朝阳区劲松分店就餐,食用凉拌螺肉或麻辣福寿螺。 据北京市卫生局通报,23位患者分别收治在友谊医院、航空工业中心医院、北大医院和309医院。目前5位病重,3位已治愈出院,另外两位患者自愈;尚未出现死亡病例。 北京市卫生局通报称,首发病例为一名34岁男性干部。5月22日,该患者在北京蜀国演义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过凉拌螺肉。几日后感觉双肩疼痛,颈部僵硬,随后出现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6月10日,患者活动、翻身、走路时感到头痛加重,伴恶心,友谊医院临床诊断为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即广州管圆线虫病)。 北京市卫生局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开展广州管圆线虫病症状监测,主动搜索病例。加强发热门诊、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医师对有“三高”(高热、嗜酸细胞高、颅压高)、“三痛”(头痛、肌肉痛、皮肤刺痛)症状患者进行医学检查,及时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实行每日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医疗机构确诊的病例每日向本地CDC(疾病防控中心)报告,CDC接到报告后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开展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诊治、预防控制的科学研究,配合卫生部尽快研究制定国家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标准。北京友谊医院被指定为广州管圆线虫病定点医院。 与此同时,市卫生局还组织协调市、区卫生监督部门对市售福寿螺进行监督检查,要求发现广州管圆线虫阳性者,立即封存、销毁。餐馆加工食用福寿螺,必须经卫生检疫合格。 如果患者生吃了不熟的猪、牛、羊、鸡、鸭、兔、淡水鱼、虾、蟹等,出现异常症状,疑患寄生虫病时,每周一、二、三、五上午,周四下午,可到友谊医院热带病门诊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广州管圆线虫病 福寿螺这道菜已经贴上了“停售”的标签 截至8月20日,北京确诊50人吃福寿螺患病。最新调查显示酒楼螺肉加工不当。当前,卫生部门检查全市各类餐馆近两千家,没有发现正在经营生吃或半生吃的淡水螺类食品的餐馆。但北京友谊医院的患者还在增加中。 酒楼用淡水螺替换了原来的海螺,在加工工艺上存在问题,导致寄生虫没被完全杀死 截至8月21日,北京友谊医院,因生食福寿螺而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大部分患者,症状已经得到明显缓解,但还有20多名临床确诊患者正在等待住院。当天,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已达70例。 北京发现的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 首发病例为一名34岁男性干部,5月22日在北京蜀国演义酒楼与同事一起食用过凉拌螺肉。5月30日感觉双肩疼痛,颈部僵硬,自觉受凉未治疗,随后出现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触摸及接触凉水、凉风后加重。同一天进餐的同事也出现相同症状。6月10日头痛加重,活动、翻身、走路时加重,伴恶心,去中日友好医院就诊,后转入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研究所门诊。临床诊断为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临床医生于6月25日到该公司在北京的两家店调查,发现该酒楼销售的凉拌螺肉确为“福寿螺”。西城CDC从酒楼采集了福寿螺样品,送往北京友谊医院热带病医学研究所检测,结果在12只螺中有2只查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病原学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根据患者共同就餐史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临床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 疾病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病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但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是偶然宿主。如果人获得感染,该虫很少在人体肺部发育为成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幼虫,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 防治: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 用甲苯哒唑可杀死实验感染鼠体内大部分成虫。 预防本病主要为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不吃生菜、不喝生水;因幼虫可经皮肤侵入机体,故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 [编辑本段]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感染科 § 疾病描述 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偶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本虫最早由陈心陶(1933、1935)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命名为广州肺线虫。后由Matsumoto(1937)在台湾报道,到1946年才由Dougherty订正为本虫。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在太平洋地区某些岛屿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有散在或暴发流行,但直至1960年代初才明确此病与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有关。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Nomura和Lin于1944年在台湾省发现的,至1988年在台湾省报告疑为本病的患者共310例,得到病原学确认的35例。在中国大陆,首先由黄贤嶙等(1979)年于广州报道一疑似病例后,朱师晦和何竟智于1984年各报道1例在病人脑积液中查见了幼虫,继后,在广东、香港、浙江、天津、黑龙江、辽宁等地又报道了10个查到虫体的人体病例。在浙江温州市区发现一起依据感染史、临床表现、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确认的暴发性流行病例55个。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3000个病例报道。 成虫线状,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钝圆,头顶中央有一小圆口,缺口囊。雄虫长11~26mm,宽0.21~0.53mm,交合伞对称。雌虫长17~45mm,宽0.3~0.66mm,尾端呈斜锥形,子宫双管形,白色、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相见的螺旋纹,十分醒目,阴门开口于肛孔之前。成虫寄生于多种鼠类的肺动脉内。虫卵产出后进入肺毛细血管,第一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吞入消化道,随后与宿主粪便一起排出。当此幼虫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螺类及蛞蝓)体内后,在其组织内先后发育为第二及第三期幼虫。鼠类因吞食含有第三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及被幼虫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我国广东、海南、云南、浙江、台湾和香港等地发现的中间宿主有揭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方形环梭螺、福寿螺和蛞蝓。转愈宿主有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和蜗牛;国外报道还有鱼、虾、蟹等。终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为多见,此外还有白腹巨鼠、黄毛鼠和屋顶鼠等。 § 症状体征 幼虫在人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此病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炎症反应。最明显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低度或中度发热。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起初为间歇性,以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对45%病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部。据统计分析,在严重病例中,58%的病例发热伴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16%的患者有视觉损害;12%有眼部异常;5%存在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17%的可累及脑神经;眼外直肌瘫痪和面瘫分别为3%与4%;低于1%的患者发生无定位的四肢软弱。据温州同批感染的47例患者临床分析表明: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27天,平均潜伏期为10—25天;主要症状有头痛(91.5%),躯体疼痛44例(93.6%),有游走性疼痛33例(70.2%),皮肤触摸痛30例(63.8%),低中度发热25例(53.2%),高热2例(4.3%)。此外,还有鼻部、眼部或肺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报道。 § 疾病病因 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本虫幼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感染,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生水也可感染。动物实验提示,第三期幼虫可经皮肤主动进入宿主。由于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故在人体内虫体停留在第四期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 § 病理生理 幼虫在人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此病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炎症反应。最明显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低度或中度发热。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起初为间歇性,以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对45%病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部。据统计分析,在严重病例中,58%的病例发热伴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16%的患者有视觉损害;12%有眼部异常;5%存在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17%的可累及脑神经;眼外直肌瘫痪和面瘫分别为3%与4%;低于1%的患者发生无定位的四肢软弱。 § 诊断检查 诊断本病的依据:有吞食或接触含本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典型的症状特征;脑积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数超过10%;免疫学检查阳性或从脑积液中查出幼虫或发育期雌性成虫或雄性成虫,但一般对病原检出率不高。 [编辑本段]治疗方案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用甲苯咪唑可杀死实验感染鼠体内大部分成虫。 § 疾病预防 预防本病主要为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不吃生菜、不喝生水;因幼虫可经皮肤侵入机体,故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 § 安全提示 管圆线虫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在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天津、黑龙江、辽宁、湖南等地,呈散在分布。出现暴发流行的仅见于温州市区,1997年在一次聚餐中105人因半生食福寿螺而导致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中55人发病;同一地点,1998年从1名2岁女孩脑积液中检出43条广州管圆线虫第五期幼虫和个条发育期成虫。据调查,我国大陆褐云玛瑙螺对管圆线虫幼虫的自然感染率为29.7%和24.76%,福寿螺为65.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