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州曾氏大宗祠 |
释义 | § 简介 广州曾氏大宗祠 祠堂概况 广州曾氏大宗祠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龙岗村,又名追远堂。据族谱记载,龙岗村曾姓为曾子后裔,追远堂之名出于曾子语“追远民德归厚”。该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建。坐西向东,5进深,占地966平方米,灰塑瓦脊,碌筒瓦面,素胎勾头、滴水、锅耳风水山墙。宗祠占地约15亩,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祠前广场约4000平方米,后院约3000 平方米。宗祠座西向东。 民族特色 这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明代古式建筑,既有岭南建筑风格又保留北方建筑的特点。2002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被评为广州白云区首届白云十景之一“古祠春晖”,是目前广州市现存较好的明代风格建筑。 § 建筑特点 宗祠占地约15亩,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祠前广场约4000平方米,后院约3000 平方米。宗祠座西向东。 建筑布局 宗祠的建筑布局是一大三小四座祠堂,连绵成群,采用三路四进建筑群式。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是祭祀元养公,左路是元养六子惠祖公祠(即六房)和元养孙应阳公祠,右路是副宗祠。每路建筑从正门至后堂,地台高度逐步升高,共四进构成。左、中、右路建筑之间用2米宽的巷道相隔。宗祠是四进四合院落式建筑,即门厅、牌方、中堂、享堂、后堂组成,从门厅到后堂均有天井相连,空气流通,采光良好。宗祠第一进是门厅。门厅上方石雕的“曾氏大宗祠”牌匾是曾氏76代孙、举人曾繁荫的题字,民国时期重修时刻制,墀头有砖雕。 内部细节 宗祠内小巷 门厅红砂岩门忱,石雕狮子、草龙,左边是降龙罗汉,右边是伏虎罗汉。门厅上方的木制横梁,选用色泽深沉的坚实木料,雕刻着中国古代的戏曲人物。正梁顶、正门檐廊等全部都是原木雕刻成人物形象,花、乌、鱼、虫等各种图案,构思考究,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雕刻精品。门厅还配画清秀的山水画,龙身乃明代风格,且剥蚀较深。精雕的门忱,朱漆剥落却威严依旧的巨门,使人肃然起敬。门厅不是每天开放的,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才开放给族人祭祀祖先,或是先祖诞辰及商量重大事情,才开门厅大门。平时族人进入宗祠,要从旁门经过巷道从横门进入。进入门厅,天井内建有巨大花岗石牌坊,坊额题刻“奉议大夫”,证明曾氏先祖曾是参政大臣,上方刻有“恩荣”二字,为皇帝封赠给大臣的官诰。牌坊后面题刻“唯一流芳”四字,牌坊中门为大夫门,左边为礼门,右边为义路,历朝官员入内都要从左边礼门入内,无人敢从正门进入中堂,可见宗祠的权威性。整个牌坊是用花岗石砌成,顶上盖有青江石及砖雕和灰塑,巍峨壮观,古朴庄严。 各进面特色 内部走廊 第一进面阔进深各3间,瓦脊上灰塑双龙,龙身向脊端、龙头回望宝珠。“曾氏大宗祠”石额为民国重修时刻制。墀头有砖雕。红砂岩门枕石雕狮子、草龙,龙身乃明代风格。后梁驼峰刻如意纹,线条简朴;明间墙壁,全部墙脚石、八角后檐柱等均为红砂岩所制,可见其年代较为久远。 第二进是花岗石4柱3间楼牌坊,有砖雕卷叶形斗拱,坊额题刻“奉议大夫”,上方有“恩荣”2字,牌坊后面题刻“唯一流芳”4字。房檐木雕 第三进面阔3间13.9米、进深3间隔10.2米,金柱连系仿精雕龙凤。 第四进面阔3间,深2间,前面有天井及两廊。 § 历史发展 部分建筑旧貌 曾氏大宗祠,人们又称“追远堂”,追远二字出自宗圣曾子《论语》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追远,意思是虔诚地祭祀追念祖先。宗祠建于明代初期,距今己有6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重建。宗祠是专门为了纪念曾子第五十九代孙曾元养而建的。据族谱记载,龙岗村曾姓为曾子后裔,追远堂之名出于曾子语“追远民德归厚”。该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建。 § 现状 现在的曾氏大宗祠 新中国成立以后,宗祠曾用作龙冈村小学校校舍和幼儿园,有部分曾用作过村的公粮粮食仓库。 现在是村的老人活动中心,每年元霄节举办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参加的千人敬老聚会活动。现在龙村岡委会和村民,正在争取上级政府投资和积极捐资,逐步维修、改进内部和外部环境,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充分发挥其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逐步建成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环境优美的旅游景点。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