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省博物馆 |
释义 | § 简介 安徽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合并的基础上筹备,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安徽省博物馆 该馆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文物库房4156平方米。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 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册 (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通高80厘米,器形高大,盖顶作镂空的莲瓣形,颈部有对称的兽形双耳,四兽作足,造型生动,为春秋时期少见的艺术珍品;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约400千克,形体高大,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仅次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该馆珍藏的古代瓷器 有1963年宿松县北宋(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与注碗,注子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景德镇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也是宋瓷断代中的珍贵标准器物。铁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具有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馆藏清初铁画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芦蟹图》,是铁画中的代表作。 § 更名 2011年2月16日获悉,经省编办同意,安徽省博物馆将更名安徽博物院,展厅面积和展览数量都随之扩大。 据了解,更名后的安徽博物院,将包括正在建设的省博新馆区和现存老馆区,面积由原来的2.1万平方米扩大到6.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由原来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1.6万平方米,新增展览8个。更名后,安徽博物院还将以博物馆的功能为主,但新馆和老馆的分工却不同。 [1] § 博物馆珍藏 该馆陈列以地方历史为重点,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安徽省博物馆三个基本陈列。1981~1986年6月,该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120多个,每年观众15~22万人次。1984年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曾在日本东京展出。 该馆从事文物保护科研的人员,曾对青铜器防腐蚀进行研究,用局部电蚀法去除青铜器上的粉状锈,并结合使用苯骈三氮唑化学浸蚀剂保护青铜器,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科研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激光全息文物 无损检测”,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扬奖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 建馆历史 安徽省博物馆位于省会合肥市安庆路中段,占地面积约70亩,是安徽省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博事业,在合肥成立了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在芜湖成立了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 1953年4月23日,在合并上述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1954年8月,建筑面积达11580平方米的陈列大楼破土动工,1956年2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馆正式成立。陈毅为该馆题写馆名。 建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安徽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继1958年1月周恩来总理首先视察我馆之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陈云、陈毅、彭德怀、聂荣臻、彭真、乔石等领导同志先后来馆视察。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我馆时指示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这一指示不仅对我馆,也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而确立了安徽省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界独特的历史地位。1961年11月陈毅同志在视察我馆时亲笔题书的馆名,更使安徽省博物馆倍添光彩。 多年来,安徽省博物馆一直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1978年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古生物陈列室建成并对外开放,1985年新建4156平方米的文物库房投入使用;1993年1257平方米的新办公楼落成;1995年展线为1800平方米的大型系列专题陈列——《安徽古代文明陈列》正式向社会推出;2000年对原古生物陈列室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古生物陈列馆面积是原来的两倍多,并采用了现代化的陈列设施和技术手段。 安徽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她位居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和保护,安徽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23万件,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楚国货币、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元代金银器、新安书画、徽州雕刻和古籍善本、徽州契约文书等最为突出;在现代艺术品中,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4000余件作品珍藏于我馆,为国内外所瞩目。 新的世纪,新的发展,经过安徽省博物馆的积极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确立了安徽省博物馆建设的新蓝图,即保留、维修原馆,规划、筹建新馆。2006年5月,原馆陈列大楼维修竣工。推出了《徽州古建筑陈列》、《馆藏青铜器精品展》、《潘玉良作品展》、《安徽古生物陈列》、《元瓷之珍》五个基本陈列。其中《徽州古建筑陈列》荣获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位于政务新区文化博物园内的新馆已于2007年1月16日动工兴建。 从1956年至2006年,半个世纪栉风沐雨,五十载春华秋实,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安徽省博物馆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其中虽有曲折,但发展亦有目共睹。当前全国上下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关注下,安徽省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 馆藏文物 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大楼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文物库房4156平方米。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 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册 (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通高80厘米,器形高大,盖顶作镂空的莲瓣形,颈部有对称的兽形双耳,四兽作足,造型生动,为春秋时期少见的艺术珍品;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约400千克,形体高大,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仅次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该馆珍藏的古代瓷器有1963年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与注碗,注子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景德镇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也是宋瓷断代中的珍贵标准器物。铁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具有立体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馆藏清初铁画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芦蟹图》,是铁画中的代表作。 该馆陈列以地方历史为重点,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 3个基本陈列。1981~1986年6月,该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120多个,每年观众15~22万人次。1984年 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曾在日本东京展出。 该馆从事文物保护科研的人员,曾对青铜器防腐蚀进行研究,用局部电蚀法去除青铜器上的粉状锈,并结合使用苯骈三氮唑化学浸蚀剂保护青铜器,已取得较好的效果。科研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激光全息文物无损检测”,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扬奖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该馆编辑出版的书刊有《寿县蔡□墓出土遗物》、《安徽名人画选》、《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藏品选》、《安徽画家汇编》、《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览图录》、《明清徽州社会资料选编》、《歙事闲谈》(校订本)、《新四军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 馆藏文物有历代铜、陶、瓷、金、 银、玉器、货币、书画、民俗、砖雕石刻、文房四宝、革命文物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等,总计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册 (其中善本书8000余册),一级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历年来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莲瓣铜壶,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等。该馆珍藏的古代瓷器有1963年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与注碗,是景德镇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也是宋瓷断代中的珍贵标准器物。另外,馆藏清初铁画名家梁在邦的作品《芦蟹图》,是铁画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合肥市三孝口向北100米 § 专家队伍 石谷风(男 1919-- ),湖北黄梅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平艺专国画科,研究馆员,国画家,文物鉴定家。曾任北平古物陈列研究馆研究员,现任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安徽站副站长(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山水、花鸟、走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1987年在日本东京举办两次个人画展,1995年于安徽合肥举办个人画展。发表美术史论文160篇,出版《石谷风的动物画》、《石谷风画集》等画册及《徽州墨模雕刻艺术》、《谷风堂艺谈》等专著。 刘和惠(男 1929-- ),安徽合肥市人,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馆员,楚文化研究专家。曾任安徽省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全国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安徽省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以楚文化研究和徽州文化研究最为突出。治学主实,长于考证,微观研究与宏观考察并重。曾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楚文化的东渐》、《徽州土地关系》等。 闫玉敏(女 1932-- ),河北省冀县人,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一级美术师,著名雕塑工艺大师。曾参加建国十周年民族文化宫大厅浮雕、淮海战役纪念浮雕工程及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1973年为安徽马鞍山李白纪念馆塑李白像,由郭沫若审稿,沈从文、刘开渠定稿。1984年完成安徽省大泽乡陈胜、吴广纪念碑,后被选为纪念邮票题材。1994年创作出中国第一件大型烧陶艺术品-水月观音像。 董伯信(男 1938-- )山东平原县人,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筑装饰美术系,研究馆员,陈列艺术设计专家、书画家。现任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常委,安徽省博物馆学会副秘书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和研究,主张以人为中心,科学和艺术相结合。主持设计省内外大型陈列展览50余项,1979年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装修设计,1994年主持完成的《安徽古代文明陈列》被业内誉为"安徽模式",2000年设计策划并任艺术总监的《新四军在皖南》陈列荣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主要著作有《花草图案集》、《展示艺术设计》、《潘玉良美术作品选集》(合著)、《博物馆陈列艺术》(合著)等。 卢茂村(男 1937-- ),安徽庐江县人,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研究馆员,考古学家。安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历史学会、安徽考古学会理事,省政协第七届委员,曾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多次大型考古发掘,如福建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等,发表论文300余篇。[2] § 主要机构 馆长 副馆长 馆务委员会 行政部门:办公室 人事老干部科 § 博物馆丛书 该馆编辑出版的书刊有《寿县蔡□墓出土遗物》、《安徽名人画选》、安徽省博物馆《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藏品选》、《安徽画家汇编》、《安徽古代文房四宝展览图录》、《明清徽州社会资料选编》、《歙事闲谈》(校订本)、《新四军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 § 联系地址 1、地理位置: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268号。 安徽省博物馆地图 2、交通路线:乘2、234、300、901、903路公交车到博物馆站下。 乘13、112、114、123、126、132、136、162、166、168、232、801、706路公交车到城隍庙站下,向南至安庆路 再向西8米到博物馆; 乘1、3、9、13、17、110、112、115、116、122、124、126、132、133、162、701路公交车到三孝口站下,向北 100米到博物馆。 (注:因道路改造,以上部分线路可能临时调整。) 3、免费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6:00起停止入场);星期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闭馆; 4、预约/投诉电话:0551-282346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