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
释义 | 时代:唐代至宋代 发掘地点:安徽淮北市濉溪县柳孜村 发掘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阚绪杭 § 简介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瓷器 1998年,淮北市濉溪县南部的宿永公路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当公路修至铁佛镇柳孜集村(现属百善镇)时,有一段路需要从热闹的集市穿过。当地农民在拆除房屋时发现屋基下有摆放整齐的一块块条石,这些条石对于搬迁的农民用于新房的建造无疑是件好事。于是一块又一块的条石被挖出来,但取了一层又一层,总是取之不尽,这让村民们感到不可思议,一时传言四起。 淮北市濉溪县文物管理所得知此事后,迅速向省文物局做了汇报。省文物局立即责成省考古所对柳孜石砌体进行调查,1999年5月4日,由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柳孜集,由此揭开了震惊国内外考古界的柳孜大运河码头遗址的神秘面纱。 据清光绪《宿州志》载,明代之前柳孜是个大镇,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仍存刻有“柳江口码头”的石碑。大诗人白居易游运河,留有“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等名句。而一提“隋堤”,当地老百姓都知道是这条大运河,即史书上说的“通济渠”。不过由于缺乏物证。这条只留有堤坝残痕的河道是否是隋炀帝首开的通济渠一直没能定论。 联合考古队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把发掘区定在古运河故道的南侧,在柳孜遗址的东西两边各选一个点进行发掘。一号发掘点很快便发现石构建筑遗址。揭示面积900平方米,在隋唐大运河故道南侧发现8艘唐代沉船和宋代石建筑码头一座。1999年重点发掘了3艘沉船,1号沉船为木板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船底板和尾部保存较好,尾舵完整。尾舱横梁上有3个格档,放入舵柄可改变航向。2号船为一整棵大木雕凿而成的独木舟,3号船仅存半个帮板和与其相连的一段底板,在运河内发现如此多沉船尚属首次。石块建筑码头位于运河南侧,顺河道而建,为长方形立体建筑,其东西两侧均用夯土护堤,是一座货运码头。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柳孜集是隋、唐、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此次发掘证明了柳孜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之地。发掘获得的大量唐宋以来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尤为珍贵,器物保存完好,造型各异,其中颇多精品。特别是在淮北大运河发现辽代的瓷器,对研究当时宋元交通有一定的意义。 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 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常务副局长郑欣淼指出:“这次发掘所获是我国大运河考古最重大、最有成果的发现,其意义在于:一是确认了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流经路线;二是进一步证明了隋唐大运河是古今中外的奇迹之一,它和长城一样,无愧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征;三是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瓷器出口外运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该遗址的发现为一千年来古运河之谜揭开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方向,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并为研究中国运河考古找到突破点,因而在1999年名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大运河故道(当地人称为“隋堤”)在淮北市濉溪县境内长40.8公里,流向自西北向东南,自河南省永城市,穿过淮北市濉溪县中部的铁佛镇、百善镇、四铺乡三个乡镇,流向安徽省宿州市。 § 相关图片 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沉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