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菊头蝠 |
释义 | § 基本信息 大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luctus)为菊头蝠科菊头蝠属的动物。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西、广西、贵州、安徽、四川、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多生活于岩洞以及树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大菊头蝠 § 物种特征 为国内体型最大的一种菊头蝠。体长75-85mm,前臂长660-730mm。马蹄叶发达,覆盖鼻吻部,两侧不具小附叶。鼻孔内外缘突起,并衍生成杯状的鼻间叶,鞍状叶基部向两侧扩展成翼状,使鞍状叶呈三叶形。连接突先端低而圆,始于鞍状后面甚下方,顶叶狭长,呈舌状。体毛细长柔软而卷曲,毛色棕褐或烟灰褐色,毛尖隐约有灰白色,形同霜。 分布 亚洲西部及东南部。国内见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贵州,广西,台湾,海南和广东。 台湾的大蹄鼻蝠Rhinolophus formosae 被认为是本种的一个亚种,仅分布在台湾。 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岩洞中,常与其他种菊头蝠和蹄蝠共处一洞,但总是单只独挂在洞顶壁上,而且大多数离洞口不太远的较亮处。在江西遂川捕获的1只,其悬挂处仅距地面不足3m高。据在浙江杭州千人洞1980-1986年观察记录,若不受惊扰,很少迁洞。在海南五指山的标本来自原始林缘的茅草坡上空,当时它们正在两三只结群飞翔觅食,不时在树枝上倒吊者停歇。在安徽1月采到的雄体阴囊较大,睾丸5×3.5mm。食虫。 § 亚种 大菊头蝠台湾亚种(学名:Rhinolophus luctus formosae),Sanborn于1939年命名。分布于台湾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大菊头蝠福建亚种(学名:Rhinolophus luctus lanosus),Andersen于190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西、广西、安徽、福建、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挂墩。 大菊头蝠海南亚种(学名:Rhinolophus luctus spurcus),G. Allen于1928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那大。 § 种群现状 各地的数量均很少。种群非常小,占有面积有限,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致危因素 一些山洞被开发为旅游点。农民为了收集蝙蝠粪和吃蝙蝠肉,在洞内烟熏或网捕,致使它们不是离洞而去就是被捕杀。此外,杀虫剂的应用也影响到它们的生存。 现有保护措施 如同许多蝙蝠一样,本种目前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建议 应考虑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并保护已知的栖息地,禁止任意在岩洞区采石料、开发岩洞作他用,对其周围施喷杀虫剂也应加节制。鉴于其分布的特点,在有本种分布的主要地区,地方法规应予特别考虑保护措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