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释义

§ 设立背景

奖项名称: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创办时间: 1985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为纪念孙冶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经济学家薛暮桥、于光远、许涤新发起于1983年6月19日成立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1985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开始设立并评选。

孙冶方,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经济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职。

§ 设立意义

1983年2月22日,孙冶方(1908年生)去世。10天后的3月4日,六百余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孙冶方纪念会。薛暮桥说:“我同冶方有50多年的深厚友谊,……(他的)刚强精神,在别人身上是很难看得到的。”钱俊瑞回忆1931年与冶方相识:“呵!一位坚强的火热而又温存的青年革命家,只23岁,站在我的面前”,“我再也不用眼泪,而要用我的心血和脑汁来纪念我这位非常敬爱的、在人世间共同战斗52年的老战友了!”3月7日,报载《我国设立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的消息。

设立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本身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亮点,而这个亮点是由三个光源聚集而成:孙冶方、“无锡帮”和刚起步的经济研究。

孙冶方的独特在于,有着不能被挑战的老革命资格,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担任过政府和学界领导,最早有改革意识,坐牢7年,活到了改革大幕徐徐拉开、锣鼓敲响之时。这样有思想、有反骨、有资历、有资格的经济学家,在共产党的历史上,空前绝后。有人有其一二,没有其三四。1923年参加革命的孙冶方,19岁就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课上当翻译,后被王明打成“江浙同乡会”反党集团;1960年代,被康生、陈伯达定为“中国最大的修正主义者”。出狱后的第一句话是:“我一不改志,二不改行,三不改变观点。”孙冶方素来以革命者的斗志做经济研究,原以为扫清了障碍可以大踏步前进,却不幸被肝癌击中。这是1979年。在病中,他还是高强度工作,得到了很多荣誉。1983年1-3月,《光明日报》以“孙冶方颂”为总标题,发表了二十几篇文章。孙冶方感到不安,致信报社并中宣部:“对我的经济理论观点进行适当的宣传和讨论,我是赞成的。但不要对我个人进行过多的宣传。这绝非谦虚之词,实为一片肺腑之言。”

有一件事令他欣慰。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人在 《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讲到:“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在重病中仍然十分关心社会主义建设,并就翻两番必须主要依靠技术改造的问题,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发表于11月19日《人民日报》。他指出,‘基数大,速度就低’不是社会生产发展的规律,而主要是忽视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结果;只要不再 ‘冻结技术’、‘复制古董’,有重点有步骤地把几十万个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做好了,生产发展的速度就一定会快起来。他建议,应该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缩短折旧年限。国务院认为,这些论点是正确的。今后,应该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逐步提高折旧率。国务院已责成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财政部共同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以便使企业逐步拥有更多的财力来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领导人到医院看望孙冶方时对他说,“我到北京工作以后,虽然没有见到你,可你的观点我一直很注意很重视……中央开会讨论五年计划时,陈云同志特别提到你的观点,耀邦同志也很重视你的文章。”孙冶方则对该领导人说:“希望中央重视统计工作。统计工作一定要独立,才能可靠”。

孙冶方是无锡人。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很多出自无锡一带,像薛暮桥 (1906-2005)、钱俊瑞 (1908-2005)、骆耕谟(1908-2008)、千家驹(1909-2002)、狄超白(1910-1976)、姜君辰(1904-1986)、王寅生(1902-1956)、张锡昌(1902-1980)、秦柳方(1906-2007)等等,而领路人是陈翰笙(1897-2004)。他们在193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调查,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始集体。和他们一起工作的还有浙江人徐雪寒等。从无锡走到上海、走到苏区,走到解放区,走进1949,参与构造共产党中国经济体制架构,又是最早的觉悟者,力主改革。由此可见,无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真是非同寻常!

徐雪寒、薛暮桥等人起意,以孙冶方的名义设立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基金来源是孙冶方遗作稿费,以及在朋友之间和向有关机构募集。徐雪寒对基金成立出力最多,1982年底,他跟孙冶方谈了这个打算。孙冶方的养女李昭说:“孙冶方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情上过心,惟有这一次。那天,我值夜班,去的时候,他挺高兴的,说跟我说个事儿。他一向不赞成宣扬自己,但是没有反对以他的名义。我想,一是感谢老朋友,二是觉得有意义”。薛暮桥一再说:我们经济学界,就成立这么一个奖励基金委员会吧,以后其他人不要再以个人名字搞了,我自己绝不用自己名字搞基金会。张卓元记得和刘国光一起去看薛老,曾经提过将来是否搞一个薛暮桥、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薛老肯定地说:“不要”。

当年为基金筹款的清单上有这样几笔:马宾:2983.67元;徐雪寒:2008.32元。有整有零的钱数,是他们把自己补发的工资全部交了出来。薛暮桥捐了两次,一次和夫人罗琼,一次和苏星等人,共4000元。荣毅仁:5万元。据说,对于荣毅仁的捐款,基金会里有人提出异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基金,不能收资本家的钱。”于是,大家郑重讨论,压倒性的意见是,除了薛家(孙冶方本姓薛)和荣家有历史渊源,荣毅仁也是一位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实,人们有所不知,荣毅仁是红色资本家,直到去世才公布他于1985年入党。还有两份捐款来自刘瑞龙、江彤夫妇,他们并非经济学界中人,是早年孙冶方在苏北根据地的战友。一共筹得近20万元,存入工商银行三里河储蓄所。徐雪寒争取到了年息9%的最高利率。

与其说设立基金是朋友们纪念孙冶方、完成他在经济研究上的宿愿,不如说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和理想——推动中国经济科学进步。中国经济学家需要被肯定、被支持,尤其是青年学子。1983年6月13日,报纸上公布了《设立孙治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缘起》,说明基金永久性地存入国家银行,以存款利息作为奖励金发给获奖者。每两年评奖一次。还公布了55位发起人:薄一波、姚依林、谷牧、张劲夫,(以下按姓氏笔划)于光远、马洪、马宾、千家驹、王学文、石西民、冯和法、刘国光、刘瑞龙、汤季宏、许涤新、孙怀仁、孙尚清、孙晓?、李人俊、李强、巫宝三、宋平、宋涛、吴大琨、吴觉农、汪道涵、陈先、陈岱孙、陈洪进、陈虞孙、陈翰笙、张卓元、张稼夫、何建章、罗琼、胡绳、荣毅仁、姜君辰、姜椿芳、骆耕漠、钦本立、秦柳方、钱昌照、钱俊瑞、徐雪寒、梅益、黄逸峰、蒋一苇、褚葆一、蔡北华、薛暮桥。

首次评选把时间放宽,自1978年底至1984年6月底的论著。评委会主任薛暮桥,副主任刘国光,秘书长张卓元。先请大学院校提出候选作品,经过初选小组提出入选作品供评委会评审。虽说工作量浩大,可是各个小组做得一丝不苟,评委们则在一个招待所住下,集中半个月审读。评出4本著作(每本奖金2000-3000元)和47篇论文(每篇奖金400元)。获选论文整体,构成了一种冲击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声势。其中,时间最早的是周叔莲(1929年生)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载 《光明日报》1977年5月30日);最年轻的作者是王小鲁(1951年生),他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是科学的吗?》最初发表在社科院《未定稿》上。吴敬琏一看到就对王小鲁说:“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帅!”这一次,就是吴敬琏做的推荐。还有一个年轻人集体,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重新组合”的历史性要求及其在联产承包制中的实现》获奖。有一篇在当时产生影响,回头看,也是具有开创地位的论文是刘国光和赵人伟在1978年末写的《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胡耀邦总书记在《未定稿》上读到后有一个批示:“这是一篇研究新问题的文章,也是一篇标兵文章,在更多理论工作者还没有下大决心,作最大努力转到这条轨道上的时候,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这种理论研究风气”。按理,这篇文章够格入选,但因为刘国光是评委会副主任,按规定不能获评。于是,相关主题选择了赵人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一文。

1985年5月,在首届孙冶方奖颁奖会上,张卓元说:“孙冶方基金属于大胆突破敢于创新的人”,“评选力图体现孙冶方的治学态度。第一不尚空谈;第二强调突破;第三勇于坚持真理。有的论文尽管较早提出新观点,但迫于政治形势改变观点者不予考虑。”这样的原则确有冶方风范。

1986年度第二届孙冶方奖授予5本著作(每本奖金2000-4000元)和12篇论文(每篇奖金600或1000元)。此时,青年经济学家锋头正健,蔡重直的《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查综合报告》、华生、何家成等人的《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 《论国民经济结构变革——新成长阶段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榜上有名。1988年度第三届获奖著作共四部,奖金5000元,其中一本奖励8000元,是由八个课题组所作的《中国改革大思路》。另有7篇获奖论文,每篇奖金1000元。

在上世纪80年代,“孙冶方奖”是惟一的。它的权威性,也仰仗背对背、靠机构和个人推荐的评奖程序和评委的严谨认真。在泥沙俱下、评奖泛滥的当下,什么是“孙冶方奖”的精神气质?什么是孙冶方朋友们的初衷?中国的经济科学如何借助一套奖励机制得以真正、有效地推进?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无疑,中国需要客观、公正、权威、可持续的经济学奖。人们期待这样的奖能像诺贝尔经济学奖那样,激发和召唤经济学家的想象力、创造力、热情、智慧和能量。  [1]

§ 历届获奖者

1984

授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著作奖(4本)

1、罗季荣:《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

2、梁文森、田江海:《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

3、尹世杰(主编)、王美涵、罗镇齐、何同甫、郑必清、谢丽卿、杨体仁、胡在知、袁培树、凌宏城、陈汀柯、彭明朗、陈锡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4、孙尚清(主编)、张卓元(副主编)、蔡中杰(副主编)、陈吉元(副主编)、张曙光、薛永应、刘厚成、张泽厚、陈玉光、陈胜昌、汪海波、戴园晨、霍俊超、冒天启、恽希良、任惟忠:《论经济结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

论文奖(47篇)

1、周叔莲:《科学、技术、生产力》,《光明日报》,1977年5月30日。

2、苏绍智、冯兰瑞:《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人民日报》,1977年8月9日。

3、蒋学模:《再谈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4、张朝尊、项启源、黄振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商品生产》,《经济研究》,1979年第4期。

5、何建章:《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6、邝日安、晓亮:《试论价值规律同企业独立自主权的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7、谢佑权、胡培兆:《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有计划地利用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专辑》,《经济研究》编辑部,1979年6月编。

8、晓鲁:《“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是科学的吗?》,《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

9、袁文祺、戴伦彰、王林生:《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0、蒋一苇:《企业本位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1、苏星:《怎样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红旗》,1980年第2期。

12、杨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13、王贵宸、魏道南:《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14、乌家培:《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2月出版。

15、陈敏之:《住房还是商品》,《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第3期。

16、杨坚白、李学曾:《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17、廖季立:《从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谈体制改革》,《人民日报》,1980年8月26日。

18、吴象:《阳关道与独木桥—试谈包产到户的由来、利弊、性质和前景》,《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

19、王梦奎:《企业领导制度中的一个问题—对于一长制的考察》,《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

20、李成瑞:《财政、信贷平衡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1年第3期。

21、顾宗枨、孙广林:《试论我国工业企业的级差收益及其调节》,《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81年第4期。

22、万欣:《应当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吉林人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

23、林文益、贾履让:《关于供求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24、恭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25、肖灼基:《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5期。

26、赵人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27、董辅礽:《经济利益、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大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理论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

28、滕维藻、郑伟民:《资本国际化与现代国际垄断组织》,《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29、马家驹:《〈资本论〉的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30、吴敬琏:《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基本结构的若干理论问题》,《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

31、方民生:《论劳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2年第5期。

32、刘景林:《论基础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33、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教学小组:《劳动价值论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大思想武器》,《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1期。

34、张寄涛:《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性质及其再现形式》,《〈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35、高峰:《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36、孙尚清、吴敬琏、张卓元、林青松、冒天启、霍俊超:《试论孙冶方的社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37、宋则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合理高速经济结构》,《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经济增刊)。

38、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重新组合”的历史性要求及其在联产承包制中的实现》,《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5期。

39、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40、曾启贤:《孙冶方经济理论体系试评—突破理论困境的贡献和新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

41、何炼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2、余广华:《国民收入生产结构的若干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3、杨圣明:《消费基金的性质、形成、动态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4、王向明:《人口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5、林凌:《关于中心城市改革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1984年第1期。

46、张曙光:《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47、黄达:《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控制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1986年

著作奖(5本)

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周叔莲(主编)、裴叔平(主编)、洪惠如、杨沐、徐传珍、于丽文、黄觉非、王玉书、陈慧琴、陈栋生、黄江南、陈树勋、丁敬平、孙克亮、钱家骏、黄载尧:《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

雍文远(主编)、李鸿江(副主编)、袁恩桢(副主编)、王志平、王国诚、朱懋庸、杨建文、罗宗、周建明、张继光、钱世明、龚金国、曹麟章、童源轼:《社会必要产品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陈琦伟:《国际竞争论》,学林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

林子力:《论联产承包责任制—兼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论文奖(12篇)(以文章发表先后顺序排列)

1、蔡重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探讨》,《经济研究》,1984年第10期。

2、赵人伟:《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若干变化趋势》,《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

3、复旦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研究小组:《目前我国消费基金膨胀的原因及对策》,《中青年经济论坛》,1985年4月创刊号。

4、吴敬琏:《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经济研究》,1985年第5期。

5、薛敬孝:《耐用消费品副类和再生产周期理论》,《南开学报》,1985年第5期。

6、林凌:《城市经济商品化与城市开放》,《财贸经济》,1985年第9期。

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查综合报告》,《经济研究》,1985年第11期。

8、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五”经验研究组:《对“六五”时期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9、华生、何家成、张学军、罗小朋、边勇壮:《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经济研究》,1986年第3期。

10、卫兴化、洪银兴、魏杰:《企业活力与企业行为约束机制》,《学术月刊》,1986年第4期。

11、徐节文:《我国的工资改革》,《中国经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

12、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论国民经济结构变革——新成长阶段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经济研究》,1986年第5期。

1988年

著作奖(4本)

1、熊映梧(主编)、王恺、张艺、吴国华、孟庆琳:《生产力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

2、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6月出版。

3、潘振民、罗首切:《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6月出版。

4、中国科学院课题组、北京大学课题组、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吴敬琏课题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国家计委课题组、上海课题组:《中国改革大思路》,沈阳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论文奖(7篇)

1、丁声俊:《关于我国粮食发展战略问题》,《河南粮食经济》,1985年第11期。

2、李成瑞:《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财贸经济》,1986年第11期。

3、经君健:《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4、丁鹄:《向慢性通货膨胀论者进一言》,《金融研究》1987年第7期。(评审小组推荐)

5、李京文、郑友敬等:《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问题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6、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

7、季崇威、杨沐:《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执行外向发展战略》,《人民日报》,1988年7月18日。

1990年

著作奖(4部)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李扬:《财政补贴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6月出版。胡代光、魏埙、宋承先、刘诗白主编:《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论文奖(8篇)

1,蔡江南、符钢战、沈晗耀、林绥:《企业劳动力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对上海企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上海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

2,樊纲:《灰市场理论》,《经济研究》,1988年第8期。

3,吴敬琏:《通货膨胀的诊断和治理》,《管理世界》,1989年第4期。

4,贝多广:《论社会资金流动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9年第7期。

5,陈吉元、邓英淘、姚钢、徐笑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路》,《经济研究》,1989年第10期。

6,程秀生:《中国传统的积累模式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管理世界》,1989年第6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形势分析小组:《以改革促稳定 在稳定中发展》,《经济研究》,1990年第7期。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八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组:《“八五”经济发展:方针、途径与政策》,《经济研究》,1990年第7期。

1992年

著作(4部)

李拉亚 : 《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991年11月出版 。

杨坚白等:《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与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4月出版。

吴敬琏:《通向市场经济之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8月出版。

1994年

著作奖(6部)

许涤新(主编)、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1990年9月、1993年8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汪士信、石奇、方卓芬、方行、简锐、胡铁文、徐雪筠、陈正炎、王水、徐新吾、黄如桐、姜铎(蒋立),唐传泗、贵畹兰、汝仁、刘佛丁、丁长清、吴太昌、朱秀琴、郭太炎)

王慧炯(主编)、陈小洪(副主编):《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胡汝银、林栋梁、郑易生、张景曾、仝月婷、莫天全、吕朴、夏小林、王卫、杨良、常清、廖英敏、卢文荣、陈海淳、鲁志强、胡欣欣)

王洛林、翁君奕、张小金、李文溥、陈其林、黄建忠、庄宗明、郭俊胜、朱崇实:《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鹭江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马建堂(主笔):《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陈小洪、吴仁洪、金尔林、王丽杰、房汉廷、姚广海、丁宏祥)

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12月出版。

刘方棫(主编)、杨圣明(主编)、张少龙(副主编):《90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陈炳才、于小东、刘伟、张平、贾履让、王刚、刘春旭)

论文奖(14篇)

1、郑洪庆:《超越放权 强化产权——对部分国有企业“虚脱症”的思考》,《经济日报》,1990年6月29日。

2、张问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概述》,《经济研究》,1991年第6期。

3、中国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课题组(李扬执笔):《我国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4、刘世锦:《经济体制组织选择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5、唐宗焜:《国有企业利润转移和企业再生产能力》,《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

6、江小涓:《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

7、吴晓灵、谢平:《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经济导刊》,1993年第4期。

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李克平执笔):《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财政新体制》,《改革》,1993年第6期。

9、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周小川执笔):《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改革》,1993年第6期。

10、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11、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12、国家计委经研中心基础产业资金筹集课题组(郭树华、孙国华、许江萍执笔):《我国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资金筹措》,《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13、郑玉歆:《正确认识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总体趋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14、辜胜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改革》,1994年第4期。

1996年

著作奖(5部)

严瑞珍、王沅:《中国贫困山区发展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袁志刚:《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2月出版。

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11月出版。

刘伟(主笔):《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蔡志洲、杨去龙)

论文奖(11篇)

1、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2、赵小雷:《对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经济学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3期。

3、李光远:《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旗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札记》,《求是》,1994年第9期。

4、中国社科院经济学科片“1991~2010年经济发展思路”课题组(李京文等执笔):《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与政策选择》,《管理世界》,1994年第4、5期。

5、“中国社会保障的体制选择与经济分析”课题组(周小川、王林执笔):《社会保障:经济分析与体制建议》,《改革》,1994年第5、6期。

6、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7、张春霖:《从融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改革》,1995年第3期。

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李剑阁执笔):《继续推进流通市场化和市场制度化》,《改革》,1995年第5、6期。

9、李扬:《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10、黄季焜:《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分析和对策——也谈中国是否会使世界饥饿》,《改革》,1996年第2、3期。

11、许小年:《信息、企业监控和流动性——关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几个理论问题》,《改革》,1996年第4期。

1998年

著作奖(3 部)

1.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杨承训:《市场经济理论典鉴——列宁商品经济理论系统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

论文奖(12篇)

1. 朱善利:《论经济总量均衡的条件》,载《效率、公平与深化改革开放─ ─ 《中国经济论坛》1992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

2.赵 汇:《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

3.杨瑞龙:《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研究”课题组(郑海航、江小涓、张承耀负责):《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原因剖析》,《管理世界》,1997年 第1 期。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杨圣明、温桂芳、边勇壮执笔):《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设想》,《财贸经济》,1997年第12期、1998年第1期 。

6.唐宗焜、韩朝华:《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分析》,《改革》,1997年第2、3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金碚、胥和平、谢晓霞执笔):《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 《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

8.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9.银温泉、臧跃茹:《目前企业集团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经济参考报》,1998年1月6日。

10. 张军扩、吕薇、熊贤良(执笔):《国有经济的职能错位与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方向》,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11.江小涓:《市场化进程中的低效率竞争实践—以棉纺织行业为例》,《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12.叶 坦:《“中国经济学”寻根》,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2000年

著作奖(1 部)

汪敬虞 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论文奖(10篇)

1. 宋晓梧、张小建、陈宇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本书总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

2. 阎滔:《论从抑制通胀到扩大内需转型期的宏观调控政策》, 《改革》,1998年第6期。

3.胡鞍钢:《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序),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3. 韩 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更与国民经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第九章,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

5.宋文兵:《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6. 许宪春: 《世界银行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7.陈清泰等主编: 《国企改革攻坚15题》,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8.林毅夫:《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9. 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 》,《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10.杨惠馨:《以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为例的结论和政策含义》,《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第八章,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2002年

著作奖(3部)

1、李维安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

2、臧旭恒等:《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联合出版。

3、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 ,2001年12月出版。

论文奖(8篇)

1、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节选自《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2、范从来:《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3、王燕等:《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 《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4、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5、杨瑞龙(主编):《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 ——节选自《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这一部分主要观点和内容见《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7期)

6、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郭克莎执笔):《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7、贾 康、 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 2002年第2期。

8、张晓山等:《对中国农民中介组织的理论研究》——节选自《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第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04年

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名单

著作奖3部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3.纪宝成(主编):《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论文奖10篇

1.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设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张晓朴:《入世后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选择(上、下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2年第4、5期

3.余永定:《通过加总推出的总供给曲线》《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4.张新、蒋殿春:《中国经济的增长——GDP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1期,2002年10月

5.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6.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7.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8.刘小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9.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研究:从定性到定量》《比较》第八辑,中信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1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参考报》2003年12月24日

2006年

著作奖(3部)

1.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2.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地主制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3.左大培:《内生稳态增长模型的生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论文奖(10篇)

1.林汉川、夏敏仁、何杰、管鸿禧:《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云南问卷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3.胡必亮:《村庄信任与标会》,《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4.荆林波:《质疑外包服务降低成本及引起失业的假说——以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为例》,《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5.李扬、殷剑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6.赵志君、金森俊树:《一个中国私营部门发展模型》,《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7.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8.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9.平新乔、郝朝艳、毛亮、李化松、张璐、胡向婷:《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关系》,选自《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一书(张燕生、刘旭、平新乔主编)第二章,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10.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改革》,2006年第5期。[2]

2008年

著作奖(2部,每部奖金3万元)

1.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共5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3月、2005年8月、2006年7月、2008年5月出版

2.何炼成:《价值学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出版

论文奖(7篇,每篇奖金2万元)

1.沈坤荣、付文林:《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2.白重恩、谢长泰、钱颖一:《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比较》第二十八辑,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3.李周主编:《中国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中国扶贫绩效及其因素分析》,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4.LawrenceJ.Lau(刘遵义)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总报告——对17个省(市、区)2749个村庄的调查》,《改革》2007年第6期

6.裴小革:《论财富》(节选自杨圣明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第二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7.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