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石围天坑 |
释义 | § 简介 大石围天坑 “天坑”,学名叫喀斯特漏斗,是一种因喀斯特溶洞塌陷而造成的罕见的地质奇观,形如一个巨大的漏斗,形成于远古时期的造山运动。 大石围天坑位于同乐镇刷把村,距县城23公里,属红水河南端的干热河谷地带,经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专家和岩溶洞穴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大石围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9.6万平方米为世界第—。大石围天坑垂直深度约为613米,居世界同类大型岩容漏斗第二,东西宽约为600米,南北宽约为420米,其容积约0.8亿立方米,也处于世界第二位,有世界“天坑博物馆”之美称。大石围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漏斗奇观,集独特奇绝的地下溶洞、地下原始森林、珍稀动物及地下暗河于一体的巨型天坑。 大石围天坑发育在县中部的岩溶区上,离乐业县县城约17公里。天坑环以四周都是竖立陡峭的岩壁,其西侧绝壁高度达569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绝壁之一。大石围天坑最大深度613米,容积约7475万立方米,坑底直通现代地下河。 天坑底部林中有洞,洞中有河,河流湍急,且有冷热交汇的两条庞大的地下暗河,地下暗河中的石笋挺拔从生,石帘晶莹透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大石围周边村屯又有独特奇绝的白洞、神木、苏家坑、邓家坨、甲蒙、燕子、盖帽、黄猄、风岩、大坨、穿洞等二十几个天坑,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坑群”,在“天坑群”的周边,还有冒气洞、马蜂洞、熊家东、西洞等50多个溶洞景点与之相配。 近年来,由中外专家们组成科考队,对乐业天坑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而大石围天坑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为大石围天坑地下的原始森林,地下洞厅,地下河流是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地方,因此它充满了传奇、神秘的色彩。[1] § 特别背景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的发现 一批又一批的科考队在天坑群的新发现轰动世界,而最早发现并发起对乐业天坑群进行考察的却是乐业县的一位普通农民。 2010年45岁的潘政昌原是广西乐业县同乐镇龙洋村南令屯的农民,1978年他听县里的老人说,古书记载乐业有天龙口(天坑)、地下有龙宫、地下海洋、地下森林等传说,开始对当地人称为“石围”的天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意识到天坑是一种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质奇观。 1980年,他与两位好友刘国根、杨秀祝一起成立了一个旅游开发研究会,自费考察乐业的天坑群。用8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乐业县境内的98座大山、300余个洞穴,考察了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大石围和一些中小天坑,拍摄了上千张图片,记下了近百万字的考察笔记。 然而见惯了天坑的乐业人并没有意识到天坑的价值,潘政昌的这些考察材料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97年,他将这些考察资料向国内外研究机构和投资商广为寄发,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1999年8月,第一批由中外探险家、岩溶地质专家组成的科考队来到乐业进行考察,终于向世界揭开了这座千百年来沉睡在大山里的天坑群的神奇面目。 § 大事记 大石围天坑 1973年,广西地质专家傅中平到乐业进行地质情况调查,曾对乐业大石围天坑进行初步调查。 1995年11月,《广西林业》杂志组织有关专家对乐业大石围天坑进行了考察,并把一些图片和数据资料刊登在杂志上。 1998年3月4日广西电视台和乐业县政府等单位组织的探险摄制组及科考专家才第一次进入大石围天坑及地下河内部,用时三天,取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1999年11月9日第二次进入大石围。次日在过天坑底部一条水不足没膝、宽不过5米的地下河时,随同武警少尉覃礼广被突发的山洪冲走。 2001年2月至4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美国洞穴基金会和英国牛津大学洞穴联合会组成的科考队对乐业天坑群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20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大石围”,一个响亮而陌生的名字也随着众多媒体的连续报道而名扬海内外,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 生态资源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底部海拔900-1000米。从天坑四周俯瞰天坑底部森林,由于各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底部森林形态也各异;一年四季变化,天坑底部森林外貌亦有不同的天然色彩。天坑底层植物终年生活在水雾弥漫、相对无风的环境中,相对湿度常保留在70%以上,林下阴生草本植物几乎全部发育为阴生肉质草本形态,如狭叶巢蕨、冷蕨、深绿短肠蕨、水衣、马蓝花、火焰花、冷水花、楼梯草、雾水葛等,这些肉质植物本身即是阴湿环境的产物,又是维持这种特殊水热条件的必要物种。天坑森林的中层,即灌木层,主要生长着以棕竹为优势种群的美丽植物。 大石围天坑森林中的棕竹,一般高度在5-6米,十分罕见。由于生长年代久远(100年以上),因此树干基部“竹节”分外明显,节间黄绿光净,酷似竹子。成片分布的天然野生棕竹在中国森林中并不常见。天坑森林的上层乔木,以香木莲为主。根据我们考察,这种珍稀树种能正常开花结果,也产种子,但发芽率低,幼苗成活更为稀见,因此除了在大石围底部发现成片生长外,其它环境中几乎难寻踪影,足见其珍稀程度。大石围天坑底部香木莲一般为成年大树,胸围2米左右,树高30米者不在少数。 大石围天坑四周绝壁上,分布着针阔常绿落叶混交林植物群落,包括短叶黄杉、福建柏、细叶云南松、鹅耳枥、苦丁茶、青冈、细叶青冈、酸枣等乔木树种和九里香、鼠剌、寒兰等灌木和草木植物。其中树形雄伟挺拔、极具观赏价值种类首推短叶黄杉。这种“喜”生于天坑绝壁的松科植物,当地居民普遍称之为“天枕”,它们大多分布于大石围天坑、雀巢天坑、白洞天坑绝壁顶部。鹅耳枥,是一种冬季落叶的著名硬材,在大石围南部凹口处,由于土层肥厚,排水良好,故长势极佳。福建柏,柏树类之珍品,因其树皮肉红、树叶扁平、浓绿,叶背面常生有鲜亮的绿白色气孔带,是观赏柏科植物的著名代表。大石周围植被中,尚有兰花、龙胆、远志等花果鲜艳的草本植物;八角莲,淫羊藿、鸡爪黄莲、狭叶重楼等药用植物,应是今后开发本地旅游商品的潜在资源。[2] § 形成原因 大石围天坑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蔡五田和黄保健介绍,天坑的形成必须有3个必要条件:碳酸盐岩、地下河和地壳震荡作用。 在层理结构的碳酸盐岩洞内,地下河水不断地溶蚀着岩层,形成越来越大的溶洞。而后,地壳突然发生地震或板块碰撞等剧烈震荡,地壳抬升,地下河下沉,岩层发生坍塌。坍塌后的物质被水流逐渐带走,而余下部分的岩层因剧烈震荡形成许多纵向裂隙,像切豆腐一样被切成纵向的块状结构,在水蚀的作用下,这些裂隙再次发生坍塌。如此几次坍塌后,地下溶洞终于露出地面,形成天坑。 第一、乐业地区是大面积的碳酸盐岩,符合“岩体必须是可溶的”这一天坑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二、乐业附近的地质构造是很少见的“S”形旋扭构造,而乐业天坑群正处在“S”形旋扭构造的中部,这种特殊的构造,使岩层产生了深度很大的张性裂隙; 第三、乐业充沛的降雨,是形成天坑的最活跃因素,雨水沿裂隙溶蚀岩体,形成地下水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下河,由于地下水长时间对岩层的不断侵蚀、搬运,逐渐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地壳运动时,整个岩层垂直塌陷; 第四、乐业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受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挤压抬升的造山运动的影响,地表不断往上升,而地下河系统不断向下侵蚀,才会使天坑越来越深。 § 神秘之处 大石围天坑 自从乐业大石围天坑显现在世人面前时,大石围天坑的神奇就象一个蒙着黑纱的美丽少女,令世人为之倾倒。大石围天坑的神奇,一方面是它的形成、地下河的探秘、地下溶洞的发现,另一方面就是好多无法解释的事情。 一神,数字吻合。大石围天坑底部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是9.6万平方米,峭壁上的中国地图面积为9600平方米,和中国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都形成了一种科学上无法解释的关系。这也许是数字的一种巧合,但从迷信的角度,好像是冥冥之中上天给的暗示,让人费思不得其解。 二神,神秘失踪。在1999年11月9日广西电视台及科考队第二次进入大石围天坑底部考察,1999年11月10日在过天坑底部一条水不足没膝、宽不过5米的地下河时,随同武警少尉覃礼广同志搀扶着电视台摄制组成员及专家一个个过河,就在人们都过了河时,就那么一片地方,就那么一片空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时42分,年仅25岁的武警少尉覃礼广同志刹那间不见了踪影。地面“飞猫”探险队闻讯后,马上组织人员下到坑底开展搜救工作,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搜救,还是不见覃礼广同志的踪影,最后不得不宣告搜救工作失败。(这支当地旅游局组织的探险队在进入地下河后,大石围周边突降暴雨,探险队未能得知情况,继续向前探索了5公里,在返回途中遭遇洪水,当地协助探险的武警少尉覃礼广一脚踩空落入河中失踪。 )一年以后,一对美国探险专家夫妇进入大石围天坑考察,意外地发现了一年前失踪的武警少尉覃礼广同志的遗骸,还有散落在旁边的警服、警徽等。这对探险夫妇把这些收集好,用东西包好后,带到洞口,系在一棵树上,作了标记,上了坑后才通知我们的人员。可能在坐的各位朋友会问我,这对美国夫妇为什么不把覃礼广的遗骸带上来,不好意思,我真的没办法回答你们,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们一点,有人亲眼看见,这对生活在非常发达的美国,思想高度解放的夫妇在进入大石围天坑前,在乐业县城买了鸡、鸭、鱼等物品,在坑口祭祀后才进入天坑的。说到这里,顺便告诉大家,也算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我们以前的团队在游览大石围天坑时,好多人不知出于什么想法,往大石围天坑中扔百元大钞。我不敢对此行为妄加评论,但单从环保的角度而言,这种行为绝对是不可取的,或者说适得其反。你想一想,连最平凡的人都喜欢洁净,更何况神灵呢?所以提醒大家,在进入大石围天坑旅游区内,严禁乱扔喝完的饮料瓶、果皮、面巾纸等垃圾! 三神,坑顶迎客松。在大石围天坑顶部观景台上方的山顶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青翠欲滴的迎客松,你可别小看了这棵松树,它在这个山顶上生长了多少年,没有人知道,更没有可考的历史。在大石围天坑开发初期,施工队明令告知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得破坏大石围里的树木。一个叫吴明的工人,可能是抱着为了留名千古的心理,在搭建大石围天坑观景台时,一个人爬上顶部,用一把小刀在迎客松上刻,刚刻了一刀,全身一麻,从顶部滚落到了观景台,幸好没滚落天坑。第二天,吴明的右手开始肿胀难忍,第三天,右手开始腐烂。在医院打了近一个月的滴水仍不见好转,后经人提醒,带上供品到迎客松树下祭祀。两天后,吴明的右手痊愈。一时间,吴明的故事传的沸沸扬扬,更增加了大石围天坑的神奇色彩。 四神,大石围天坑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不得带出。说的是2002年5月8日,大石围天坑接待了来自北京的一个科考团,共9人,全部是男性。在没进大石围天坑之前,导游人员已经把这一点讲清楚了。可能是大石围满山遍野的美丽樱花和极具观赏价值的奇石的诱惑,出来时多数人的口袋里都鼓鼓的,这时导游人员严励地告诉大家,把东西都放回去。好多人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听从了导游的劝诫,只有一位同志最后趁导游不注意,最后还是偷偷地把一块好看的石头带在身上。在车快出大石围的时候,不幸发生了车祸,其余8人都安然无恙,唯有这位姓梁的先生不幸身亡。 五神,大石围的天气。据当地人说,只要有人下坑或大的石头滚入坑底,哪怕是晴朗的天气,也会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好像一下子整座大山都摇晃起来。好多人都吓的两腿发颤、面色苍白,一些女游客吓的蹲在观景台上,两手死死抓住栏杆,一动也不敢动了。而一但骚动和响声停止了,马上就会云消雾散、雨住风停、艳阳高照。对于这神秘的天气速变现象,至今没有定论,只是猜测可能是因为这里特有的地理环境、气压、气流等缘故。 六神,大石围的附近还有一个莲花洞,洞中发现了大大小小的岩溶莲花盆200多个,还有为数众多的“穴珠”。莲花盆是一种石钟乳,因其形状酷似舒展于水面的睡莲而得名,专家考察认为,莲花盆是因岩石被水溶蚀后形成的;而穴珠是碳酸钙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附着在某一内核上形成的钟乳石珠,其成因与珍珠相似。莲花洞为什么发育了如此众多的莲花盆和穴珠?其发育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 (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菩萨的莲花宝座)。 § 主要景点 探险大石围天坑 天坑底部的原始森林 大石围底部有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约9.6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原始森林。地下原始森林树木粗壮、高耸,有好多酸枣树要三人合抱才行。天坑底部青苔遍布,灌木从生,发现有比世界上与恐龙时代同期生长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还古老的短肠蕨类植物,稀有绿色兰花,还有中国首次发现的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带刺方竹等。在科考中还发现许多稀有动物,象盲鱼、白色毛头鹰、透明虾、中华溪蟹、幽灵蜘蛛等,其中中华溪蟹、幽灵蜘蛛被确认为新物种。最神秘的是在大石围天坑底部发现有两条巨莽爬行过的痕迹,宽约40厘米,按此推算,这两条蟒蛇之大,可想而知了。 地下宫殿 自从乐业大石围天坑显现在世人面前时,大石围天坑的神奇就象一个蒙着黑纱的美丽少女,令世人为之顷倒。大石围天坑的神奇,一方面是它的形成、地下河的探秘、地下溶洞的发现,另一方面就是好多无法解释的事情。 洞外观光 站在高高的观光台上,眺望堪称世界岩容之首的喀斯特漏斗,其气势之宏伟,场面之壮观,不言而喻,而站在大石围西峰,眺望山峦起伏群峰连绵的远景,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之神奇。 观赏探险地下河 大石围底部深处有纵横交错的地下河流,有姿态万千,神态各异的洞穴钟乳石,也有鱼、蟹等丰富的地下水族,是世间难得一见的洞中美景。 大石围周边观光 大石围所在地白岩脚屯,路边花草芬芳,林木浓翠,绿树成荫,且山岭连绵,群峰争奇,富有诗意,令人流连,让人回味。 岩溶洞穴观光 溶洞群中那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玲珑剔透的各种类型的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件件都是巧夺天工的精美艺术品,每个洞都有不同的景观,让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之,来到这儿,你将领略到世界“天坑”溶洞博物馆和“国际洞穴探险基地”的雄浑和壮观,“国家地质遗址”和“世界自然遗产”的独特魅力。 § 开发与管理方面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以奇、美、险、神令世人折服,坑内几科是“生物的基因库”,现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解决海内外游客到了大石围天坑而不能下去的遗憾,百色有关政府部门正在极力想办法解决。 第一是想在大石围天坑安装升降电梯,但这种设想很快被否定,因为一是难度大,几乎不可能,613米的高度比美国的世贸大厦还高出许多;二是这种做法一但实施,会马上破坏天坑内部的环境及生态,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是在大石围天坑侧面有一洞,名曰:蚂蜂洞,斜插大石围天坑,只须打通40多米,就可通到离天坑底部地下原始森林约80米高度的地方,这样向上既可看到大石围天坑的险峻,向下又可清晰地看到地下原始森林的茂盛与神奇,这种想法目前正在实施; 第三是采用现代影像技术,在天坑底部、地下原始森林、地下洞、地下河及重要地段多角度、多方位安装摄像设备,将坑内画面同步传输地面,真实展现坑内的奇景、奇物等,因此项工程需要耗费巨资,预订到2005年可实施;第四是对想下大石围天坑的探险者实行定量接待,在经过探险基地的严格培训后,方可随同探险队进入天坑底部,另须缴纳1000美元/人的费用;第五是开放穿洞天坑或白洞天坑,满足旅游者的好奇需求。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蔚为壮观,而且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丰富多彩的地貌形态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而且为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对天坑的旅游开发来说,在某个区域选择一个独立点并把它开发成一个旅游中心或者发展成经济支柱产业是可以的,无需进行全盘商业外开发,如果过度地进行纯粹商业旅游开发,而忽视其科学内涵,区域持续发展和长期经济利益就不能得到保证。 对天坑景区进行适当的分区,是必要的。内部核心区域应包括地质特征本身和为方便游客进入而进行最小限度的开发项目;外部区域包含管理处、停车场等服务基础设施;最外围是基本上不受限制的扩展区域,包括旅游、饭店、纪念品商店等游客通常活动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界限要正式建立。 景区内的垃圾,包括洞中挖掘的土石都应该运离景区,而不应该堆积在天坑的某个洼地。在天坑景区内不要盲目引进新物种,这样会破坏原有生态模式。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潜在影响因素,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进去,最好作一个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估。[3] § 目前现状 大石围天坑 目前,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已开发的有大石围天坑、穿洞天坑、白洞天坑等,这些天坑的开发,难度之大、工程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这里要提起的是,百色市旅游局龙宗福局长、车桂林付局长、乐业县旅游局李春明局长等领导,经常身穿迷彩服,脚登“解放鞋”,亲临一线工地,加入到开发的队伍当中,和工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以工地为家,以奉献为荣,充分体现了新百色精神,展示了“人民公仆”的伟大形象。 对于乐业天坑群的形成时间,两位专家推测,它们大约形成于300万—4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从调查的情况看,乐业天坑群在形成过程中遭遇了剧烈的地壳抬升运动。乐业县位于云贵高原的第二级,即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地过渡的地带。根据我国地形的生成原因,蔡五田认为,这次抬升运动便是发生于新生代第四纪的著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距今约300万—400万年前,就是这次造山运动塑造了我国的地形,也生成了云贵高原。 由于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大石围底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桫椤,有人据此推测,大石围应形成于恐龙时代,即距今6500万年前。蔡五田认为,这个推测有许多可商榷之处,因为桫椤虽然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但其并不一定与恐龙同时毁灭,在广西其它地方也发现了桫椤便是一个明证。另外,乐业天坑群如果形成于恐龙时代,那么在几千万年的地壳变化中,这些天坑又是凭借什么作用保持原貌的呢? 仍有诸多谜团待解。天坑群景观中最奇绝的要数白洞天坑,它除与其它天坑一样具有地下原始森林与地下暗河外,还与相隔1.1公里外的天星冒气洞相通,形成了一种自然界最奇特的呼吸奇观,即一边洞口出气,另一边洞口吸气。从洞口冒出的白烟,在方圆几百米外都能看得清。冒气洞为什么会冒气而其它的天坑洞穴没有这种景象,专家仍无法解释。 天坑群的另一独特地貌是百朗大峡谷。现在已知百朗大峡谷与大石围底部的地下暗河相通,峡谷长4公里,谷两边为1000多米高的山峰石壁,紧夹一线蓝天,谷中分布着数十个形态不同的大洞穴,洞穴里有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和一些生物化石。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认为,洞中那些巨大的钟乳石是几万年乃至十几万年才形成的。不久,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龙滩水电站水库区将淹至峡谷口处,库区水位会否将这些宝贵的钟乳石洞淹没?由于百朗大峡谷与大石围相通,抬高的水位会不会倒灌进大石围?有关专家还在进一步研究。 此外,除了已发现的天坑,乐业县境内是否还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天坑?在这片神奇的崇山峻岭下面,是否还有正在继续坍塌的溶洞会在某一天突然崩陷,成为新的天坑?随着旧谜团的逐渐解开,一些新的谜团又摆在了专家的面前。[4] § 旅游指南 大石围天坑春光无限美 1、、休闲度假型 第一天:南宁出发,抵达百色用午餐后前往乐业县城。途中游览凌云茶山。住乐业县城。 第二天:乘车前往大石围景区,登西峰观赏大石围风光、走穿洞大石围感受地球心脏的跳动、游览罗妹莲花洞品味世界上最大的莲花盆群。住:乐业县城。 第三天:乘车前往布柳河,乘竹筏泛舟布柳河风光,观赏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仙人桥奇景。返回县城。住:同上 第四天:前往百色市区,午餐后返回南宁。 2、专业探险型 第一天:南宁出发,午餐于百色。下午抵达乐业县城。检查或领取技术装备,做适应性训练或培训。住:乐业县城。 第二天:前往大石围大本营。探险活动时间为:上午09:00开始至下午17:30以前结束。返回县城。住同上。 第三天:熊家峒探险。住县城。 第四天:返回南宁。 § 附近景点 大石围位于乐业县同乐镇刷把村的北边,属红水河南端的干热河谷地带,经国土资源部岩落地质专家和岩溶洞穴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大石围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深度约为613米,居世界同类大型岩容漏斗第二,长约为600米,宽约为420米,其容积的0.8亿立方米,也处于世界第二位,有世界“岩溶圣地”之美称。 乐业天坑群 清风楼 通灵瀑布 百色起义纪念馆 爱布瀑布群 吉星岩 蛮王城遗址 右江河 大石围峡谷 鹅泉 浩坤湖 弄良岑氏墓 紫壁山 没六鱼洞 世纪铜鼓楼 感驮岩 墨岩 田东横山寨 雪莲洞 中山公园 石钟山 平果旧城八景 背娄瑶族山寨 穿洞天坑 布柳河仙人桥景区 乐业大石围 弄福公路 绣球一条街 古龙山峡谷群景区 钳牙峡 十二道门 黄猄洞国家森林公园 罗妹莲花洞 岑王老山景区 岑氏土司古建筑群 田东十里莲塘 吞力黑衣壮山寨 宜州下枧河 大王岭原始森林自然保护 百色起义纪念碑 平果铝工业基地 乐业 那坡县 瓦氏夫人墓 碧澄湖 凌云石刻 凌云水源洞 福禄河瀑布群 纳灵洞奇观 云台山(寺) 宫保府建筑群 波贴湖 冷水瀑布 通灵大峡谷 工农红军第七军旧址 布柳河 § 相关新闻 “天坑”探险纪实:发现奇特动物脚印 “天坑”探险纪实:发现奇特动物脚印 在广西百色乐业县进行的探险世界最大的“天坑”活动中又有新进展,探险的科学家在溶洞中又发现了奇特的动物脚印。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报道,为加快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的科探险进度,科考队决定兵分两路展开考察。一路以洞穴探险专家为主,考察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大石围天坑底部,另一路由动植物学家带队,对天坑群附近纵横跤错的地下溶洞进行考察,大石围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处于发育期的天坑,这个天坑的山体表面松散不时有石块坠落到坑底,这加大了探险队下到天坑底部的危险性。 另外天坑犹如巨大的竖井,里面形成了许多上下三层的气旋,因此科考队下到坑底的难度很大,目前还没有人成功的下到过底部,但是天空下面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神秘的溶洞和悠长的暗河,这些都强烈着吸引着科考队员下去探险。此外,乐业天坑群周围还分布着众多的地下溶洞,为了搞清这里的地质古生物等资源,科考队也将展开全面考察。 专家指出,两路探险的危险性都很大,但是大石围的探险难度更大一些,队员们能否成功的下到天坑底部是这次考察的关键,尤其下降时队员既要身体悬空,又要警惕上空坠石,再往下又是密不见底的原始森林,估计最快也要半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天坑底部。 地下溶洞雄家洞位于大石围天坑的东南部,它的特点是一个洞穿过了三座山峰,全长6公里,与熊家洞相通的天坑被称为穿洞直围。熊家洞这一溶洞正在不断发育,很快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天坑,像大石围天坑一样。专家认为,这一溶洞的结构,为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天坑的早期发育提供了最为生动的依据,科考队深入到地下溶洞一公里时,所有的队员都感到很疲惫,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发现又使大家兴奋不已。 张春光(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教授)说:“我们发现三种无脊椎动物第一种属于昆虫类,蟋蟀这一类的另外两种是多足纲的,这些很可能是新的物种。” 在溶洞中随即又发现了奇特的动物脚印,经过专家的仔细辨认后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一种猫科动物的脚印,但是洞穴中几乎不可能为这么大型的动物提供足够的食物,因此这种动物为什么能够来到如此之深的洞穴,这还是个迷。另外在这次考察中专家还对洞中的水质和二氧化碳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洞中的水质和空气质量远远超过洞外的。[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