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王镇 |
释义 | § 概况 大王镇地处东营市南部,与潍坊、淄博两市相邻。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辖97个行政村,9万人口。大王镇曾诞生有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保存有第一版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近几年,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单位、中国花木之乡、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山东十大名镇等4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2005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20亿元,生产总值55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6元。大王镇大王镇工业企业发展迅猛。全镇重点企业集团_山东大王集团是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省银桥工程重点企业、全国企业500强,下辖华泰、科达2家上市股份公司,拥有华泰、华星等年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5家,超10亿元的企业6家,并已建成5处热电项目和金宇、永泰等4处全钢子午胎生产线,规划建设了华泰、华星等六大园区,总体项目41个,投资236亿元,形成了造纸印刷、轿车配件、化工电子、轮胎橡塑、建筑建材等多行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大王镇农业调整成效显著。全镇重点培植蔬菜、花卉、林木、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山东凯银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引进国外农业生态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省高新技术企业,其“凯银”牌绿色食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大王镇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园,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科技园。全镇已建成奶牛养殖示范小区43个,建成4万平方米工厂化花卉温室车间,种植优质无公害蔬菜2.3万亩,速生林2.6万亩。在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代表山东参会的凯银集团获得了“二金”、“二银”、“二铜”的好成绩。我镇农产品黄河口鳖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国际名牌产品称号。大王镇大王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全镇完成各类城镇建设投资46.5亿元,开发居住楼56.5万平方米,商住楼38.6万平方米,镇区公共绿地75万平方米,镇区人口近5万人,建有晨光、金宇、新世界等9处现代化城镇小区,镇区建成五条商贸街,开通了东营市首家镇级公交车,实现了水、电、交、暖、教、医、讯全面配套,城镇功能日趋完善。 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2006年,全镇计划社会总产值超300亿元,GDP达到85亿元;2007年,社会总产值超500亿元,GDP达到120亿元,跨入“全国百强镇”行列,利用2-3年的时间,全镇经济总量再翻一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 § 简介 人口8.9万,面积122平方公里。大王镇这里诞生了山东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珍藏了我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这里哺育了邓天乙、李耘生、张太恒等大批仁人志士,被誉为“红色基地”、“将军之乡”……但这里却不靠山,不临海,没有任何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因此,当位于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南部,素有“东营市一枝花”、“齐鲁明珠”美誉的广饶县大王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在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全力进军山东第一镇时,“大王模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王镇这方土地拥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王人发扬紧跟党走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坚定“建设文明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在改革开放的激流中一路领先。2007年,当“大王人民齐奋进,争创山东第一镇”的口号在全镇广泛唱响的时候,这里已率先步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大王镇大力实施“强工、扶农、建城、兴商、富民”的方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320亿元,生产总值75亿元,工业总产值280亿元,固定资产总投资53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7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工业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现代化进程渐入佳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荣获全国最适宜人居新城名镇、全国综合发展水平千强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山东十大名镇等荣誉称号,创造了“三化三集中”的新农村建设“大王模式”,被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列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研究课题。从无任何自然优势到创造发展优势,为新农村建设破题,这在许多专家学者眼里是一个“大王现象”。让我们再次把目光会聚这片神奇的土地——“红色大王”,看“红色大王”是如何领跑和谐新农村,全力进军山东第一镇的。 § 经济 工业国际化大王镇 在华泰集团20万吨/年SC纸项目建设工地上,厂房主体建设已经完成,工人们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这个项目是华泰集团与世界造纸巨头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合资建设的,总投资20多亿元,将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近年来,大王镇大力实施工业国际化战略,着力做大做强工业旗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走出去,瞄准国际市场,引进世界尖端技术设备,抢先占领制高点,在大王镇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共识。 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大投入促进优势产业向集群化发展。120万吨/年新闻纸、1000万套/年半钢子午胎、1500万套/年高性能制动片等30多个一次性投资超1亿美元的高精尖项目陆续建设投产,建成了华泰、凯银等6大经济园区,形成造纸印刷、汽车配件、化工热电、轮胎橡塑、建筑建材等5大支柱产业,涌现出2300多家各类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超50亿元的2家,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拥有3家全国500强企业和2家上市公司。培植了“华泰”、“凯银”等一批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华泰、信义、金岭、华星、金宇、永泰、金泰、恒丰、红星等企业成为在全省、全国同行业的领跑者。大王镇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环保型新闻纸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子午胎生产聚集地,全国最大的摩擦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山东省重点石油及盐化工基地。 加大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成立了工业科学院,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4家,各类研发机构13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家,各大企业都成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信义集团建立的全国一流的摩擦材料科研测试中心、华泰集团引领着行业技术执行标准的造纸研发中心、以金泰公司为代表的橡胶轮胎产业研发中心,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通过深化产学研结合,大王镇与国内外120多家高等科研院所、技术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目前,大王镇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课题30多项,拥有专利20多项,被列为全国高新技术园区、全省星火科技示范乡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密集区、山东省专利镇。积极实施亿元企业梯队提升工程,稳妥地推进镇办企业规范改制,理顺产权关系,企业迸发新活力。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美国TRW公司、杜邦公司等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来自美、德、意、芬等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专家长住大王,成了“大王居民”。大王镇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东方花卉出口韩国,凯银牌牛羊肉倍受东欧、约旦、阿联酋等国家的青睐。全镇40多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新闻纸、刹车片、子午胎等30多个系列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产品实现了工农全面开花,企业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 文化 大王精神凝聚合力 大王镇一年四季,大王镇的文化活动好戏连台:春节期间,村村组织文艺宣传队,进行锣鼓、秧歌、民间文艺汇演,同时宣传了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叫响了新一年工作的口号。“全民齐奋进,争创百亿镇”、“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大王”、“大王人民齐奋进,争创山东第一镇”这些阶段性的口号和奋斗目标伴随着一个个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走进千家万户,传遍全镇上下,统一了干群思想,凝聚着民心,鼓舞着斗志。自1990年开始将每年三月份定为“爱祖国爱家乡”活动月,吹响新一年工作的进军号,引导全镇人民把热爱祖国的高度热情变成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始于1993年的消夏文艺晚会,每年一届,自6月份至10月,带动全镇50%的村办起了消夏晚会;1985年以来每年举办的金秋花节主旨在于“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已从最初的菊花展览发展成为集花展、书画展、鸟展、经贸洽谈、文艺汇演为一体的综合交流盛会,成为展示全镇三个文明建设成就,扩大对外开放,推介大王形象的名片。十佳文明公民、十佳岗位标兵评选等树立了一大批模范典型…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起到了文化聚魂的作用。在发展中,大王镇高度重视文化的凝聚力和道德的约束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工业、农业、小城镇三篇文章一起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开辟载体,做到精神文明具体化,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王文化品牌”,长年开展,从不间断。打造形成了以“双爱”月、消夏文艺晚会、金秋花节为主体,以重大节日庆典为主线,以“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十大文化载体。 大王镇坚持开展文明诚信教育,着力打造“文明信用镇”这块金字招牌。全方位加强公德教育,以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带动群众文化,以评选“好孝子、好媳妇、好家庭”为内容的尊老敬老三百评选活动促进了家庭美德建设,带动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了全民的文明素养,文明做人、诚信做事成为大王人干事创业的普遍风格,“奋进、创新、顽强、诚信”的“大王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大王镇建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保存了全国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大王镇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的优势,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张太恒纪念馆两个“红色教育基地”,持续不断地对党员干部群众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每月6日,隆重举行机关升旗仪式,坚定理想信念。以“红色文化”为基调,大王镇的企业铸就了以“双爱”为共同内涵的企业精神……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红色文化为动力,以大王精神为内涵,以企业文化为主体的大王文化建设体系,“大王精神”成为凝聚全镇发展合力的灵魂旗帜,“建设文明报效祖国”成为大王人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 § 发展 大王镇统筹发展力促多赢 大王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力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重统筹发展,力求多赢。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工农互动、农企“双赢”。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构建起了龙头企业与基地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格局,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每年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20万元。大力培植了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凯银集团,带动形成了蔬菜、林木、畜牧、花卉四大主导产业,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配套建设了5000亩优质高效蔬菜大棚标准化良种示范区……建成了黄河三角洲最大花卉交易市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国家盆花研发推广中心。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王镇坚持发展与环保同行,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的同时,以高科技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向污染源重拳出击,几年来取缔“土小”污染企业90多家。同时大力实施以路域绿化、农田林网开发、村庄绿化等为重点的绿化美化工程,植树80万株,美化绿化村庄81个,林木存活率达到99%,林木覆盖率达到30%,“居在林中,人在绿中”成为大王镇这一生态型园林化小城镇的真实写照。统筹村镇发展。大王镇坚持村镇一体化战略,加大工业对农业反哺力度,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镇建设支持和带动农村发展,投资3000多万元倾注“三农”,实现了村镇“共赢”——全镇42个村通过市县小康文明村验收;镇财政向“三农”倾斜,实施农村道路改造和集中供水工程,90%的村实现了柏油路、互联网、集中供水“三通”;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建成了全省首家190安全生产信息指挥中心,形成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并进的全程教育体系。 § 建设 大王镇新农村步入城市化 大王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城乡一体为目标,以规划为龙头,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三集中”战略,大力推进城镇现代化进程。先后实施了文化广场建设、城镇道路亮化美化、幸福公寓改扩建、阳河综合治理、兴广铁路、泰山路北延疏通、黄河路东延等一批精品工程,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品位不断提升。2006年,全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0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28090元。 “一轴三心,两水飘带,六区共建,城林相伴”总体规划的逐步实施,使大王镇拉开了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大幕。随着生态化建设步伐加快,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的现代化小城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广饶县县委常委、大王镇党委书记燕振诚最后告诉记者,2007年,大王镇计划完成社会总产值440亿元,GDP100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力争利用两三年时间,经济总量再翻一番,综合实力稳居全省乡镇第一位,再造一个新大王,早日成为山东第一镇,攀升全国百强镇。 § 历史 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简介大王镇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坐落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于2005年6月30日落成开馆,是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馆。该馆是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东营市党员教育基地。纪念馆总投资230万元,占地1300平方米。设支部旧址一处、支部简史陈列展一处。旧址内按当时生活环境条件进行了复原,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为掩护地下革命工作而特制的掩饰门、地道等设施再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及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简史陈列展馆系仿古建筑,顶部为仿古飞檐,外设走廊。展厅内分图画文字展、文物展两部分,形象介绍了刘子久、刘良才等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及刘集党支部的革命启蒙作用。刘集党支部建立于1925年春,刘良才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8月,在刘集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广饶特支,由刘良才任书记,同时兼任刘集党支部的书记。这一时期,刘集党支部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农民群众开展了“觅汉增资”、“短工增资”活动和“吃坡”、“砸木行”斗争。在抗日战争中,刘集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刘集村被誉为四边地区的“小莫斯科”。在解放战争中,刘集党支部党员带头参军、参战,带领农民群众踊跃支前,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刘集支部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使用和保存了我国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这本《共产党宣言》是由陈望道先生首译、1920年8月出版的,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由农村党组织传播、使用和保存的珍贵文献,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纪念馆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不断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截至目前,已接待2万余人到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2006年11月24日,国家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亲临纪念馆视察指导。 § 传说 大王镇古代,李家桥村住有一对李氏夫妇,勤劳善良。这年,生下一男孩,浑身黝黑,粗壮有力,屁股上长着一条尾巴。李父见是个怪物,就将其抱到坡里仍掉了。李母不忍,又将其抱了回来一直抚养着。一日,李父下地归来,见妻子晕倒在房内,怀中趴着竟是一条黑蛇。黑蛇一边吸奶,一边将尾巴摆来摆去。李父心知是儿子所变,异常气愤,扬起手中的铁锨将其尾巴铲了下来。只听“轰隆”一声雷响,黑蛇踪影全无,地上只留下一滩鲜血和蠕动着的一截尾巴。村民们知其不是凡人,不敢再呼其名字,尊称为“没尾巴老李”。没尾巴老李走后,一连几年没有音讯。李母想儿心切,饭吃不下,觉睡不着,面容憔悴,骨瘦如柴,以致染病而逝。就在出殡这天,突然天降暴雨,空中电闪雷鸣,从雨中爬来了一条无尾巴大黑蛇趴在灵前泪流不止。人们知是没尾巴老李到了,烧纸的烧纸,劝慰的劝慰。没尾巴老李现为人形后,人们便聚拢过来询问其走后的情况。没尾巴老李说:“我一怒走后,便到一深山修炼去了。本想成龙后再接母亲去享福,没想到母亲竟然早逝。”说完,放声大哭,声如雷鸣。李母下葬后,只见一团黑风绕墓穴旋转起来。不一会儿一座坟墓拔地而起。随后,这团黑风升入天空,飘然而去。没尾巴老李修炼成龙后,腾云驾雾向东北而去。忽见地上一条大江,江内波浪汹涌,几只渡船摇摇晃晃翻入江底。便降下地来,现为人形,向人们打听“何物居此江中”。人们告诉他,江内一条白龙,无恶不作,见有渡船渔舟就兴风作浪将船打翻,吃掉落水之人。夏秋季节,就让江水泛滥,淹毁良田。百姓们对此龙恨之入骨却又奈何不得。没尾巴老李听后气得浑身发抖,决心要为百姓除掉这一祸害。这日,没尾巴老李钻入江底,向白龙发起攻击。一连战了三天三夜,没尾巴老李气力不支,只好躲入海中休息养伤。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居住在江两岸的山东籍老乡做了个同样的梦。梦中一黑脸青年向他们说:“我也是山东人氏,有事求助于老乡们。七天后,我要与恶龙决一死战,请你们备好馍馍和石灰,到时见江中翻黑浪,您们就将馍馍投入江中;若翻白浪,你们就投入石灰。”说完,深施一礼,踪影全无。天亮后,人们便行动起来,砍柴的砍柴,烧石灰的烧石灰,蒸馍的蒸馍。第七天上,两岸的石灰和馍馍堆积如山,人们也纷纷跑到岸上观战。正午时分,忽听江中吼声如雷,江面上浪花飞溅,水柱冲天。一黑一白两条巨龙绞缠在一起上下翻滚,奋力厮斗。苦战了一天一夜,黑龙饥饿难忍,体力不支,便用力一吹,江面上冒出股股黑浪。岸上的人们立刻将馍馍抛入江中。黑龙吃饱后,体力大增,越战越勇。白龙连饿带累,张口呼呼大喘,江面上翻起阵阵白浪。人们立即七手八脚将石灰投入江中。白龙吞进石灰后,直烧得腹中疼痛难忍,双目难睁,渐渐招架不住,最后被黑龙咬死,尸体顺流漂入大海。黑龙占据了这条江后,遇有落水之人,就将其救上岸来;田中干旱,黑龙就吸起江水喷洒到田里。为了纪念黑龙为民除害兴利的功绩,人们给这条大江取名为“黑龙江”。为感谢老乡们的相助之情,只要有山东人乘船渡江,不管江外风有多大,黑龙总使江内风平浪静。时间一长,在当地形成了一种风俗,为保平安,船家开船前总要问一声“有无山东人”。即使无山东人,旅客中也要有人应一声“有”。否则,船家不敢开船。 § 知名企业 大王镇广饶县大王镇永恒木胶板厂 本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中﹑高档建筑模板,制作优质建筑模板的一条龙生产企业。公司资金雄厚,规模庞大﹑其中厂房面积数千平方米,拥有先进的模版生产设备和生产流水线,积累了多年的模版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年销售量在30万平方米以上。公司以“保证质量﹑服务用户”为宗旨。坚持“科学管理,诚信经营”的企业理念。公司已经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1][2][3][4][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