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寄明
释义 寄明寄明,原名吴亚贞,中国著名女作曲家,钢琴演奏家。1917年出生于苏州 淮安,1997年1月1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早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钢琴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1939年赴延安,是延安的第一个钢琴演奏家。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鲁艺、东北鲁艺教员,牡丹江鲁艺文工团副团长。解放后,一直从事电影音乐的创作,由她作曲的电影《英雄小八路》主题歌《少年先锋队队歌》以及《给解放军叔叔洗衣裳》、《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少儿歌曲,几十年来一直为千百万少年儿童所传唱。

寄明 - 人物生平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寄明,生于1917年,卒于1997年,女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原名吴亚贞。江苏淮安人。自幼学习多种乐器,曾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琵琶和钢琴。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歌咏活动。

1939年9月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是当时第一位女钢琴家,并在延安鲁艺任职。

1941年入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从事音乐研究。

1945年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教员。

1947年任牡丹江鲁迅文工团演出科长、副团长,先后创作《歌唱刘胡兰》、《庄稼人小唱》、《干活好》等一批歌曲和小歌剧。

1948年任东北音乐工作团研究员和儿童音乐班主任。建国后,历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副校长等职。

1953年在中央电影局音乐处任职。

1955年,调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先后为《平凡的事业》、《李时珍》、《凤凰之歌》、《春满人间》、《英雄小八路》、《金沙江畔》、《燕归来》等二十余部影片作曲。

寄明 - 个人成就

寄明歌曲选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歌咏活动,1939年赴延安鲁艺任职,是当时第一位女钢琴家。解放后长期从事电影作曲。为《小八路》、《凤凰之歌》、《李时珍》、《平凡的事业》等近30部电影作曲,其中《凤凰之歌》、《给解放军叔叔洗衣裳》等影片插曲广为流传。曾经为《李时珍》、《鲁班的故事》、《金沙江畔》、《英雄小八路》、《燕归来》等20多部影片作曲。

1978年为《英雄小八路》创作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获1954~1979年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并由共青团中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1980年获少年儿童音乐作品一等奖。

1980年《我爱我们的班级》获上海《儿童歌声》杂志“小百灵”优秀歌曲奖;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获全国1976~1981年少年儿童歌曲优秀奖。

寄明还创作了《浪花亲我小脚丫》、《花要飘香人要美》等一批儿童歌曲。《凤凰之歌》插曲《山中的凤凰为何不飞翔》也广为传唱。

寄明 - 创作故事

寄明创作《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寄明不仅能演奏多种乐器,能写小歌剧和电影音乐,还经常为少年儿童写歌曲。有一次,寄明从一位教师嘴里听到,有些少年儿童缺少理想,要是有首歌,能激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那该有多好啊。这以后,寄明一有空就酝酿写一首歌唱祖国、歌唱理想的歌曲。由于一时找不到较好的歌词,所以,一直没能写成。

1981年春天,寄明正忙于为一部电影片谱写乐曲。一天,邮递员送来一封信,寄明拆开一看,原来是一位作者寄来的一首歌词——《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啊,多美的题目,她马上朗读起来:“我们欢乐的笑脸,比那春天的花朵还要鲜艳;我们清脆的歌声,比那百灵鸟还要婉啭……。”这不正是自己一直盼望谱曲的歌词吗?她读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一个动人的旋律随口飞了出来,创作出《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全国各省市的电台都播放着这首少年歌曲。全国千百万少年儿童都唱起了这支美丽的歌曲。这首歌还被编在《少先队活动歌曲选》里。

八十年代初,文化部、团中央向全国征歌,寄明参加了评奖,当时这首歌差点儿落选,主要是录音问题,寄明带了一个上海的录音,一听觉得这首歌录的不太好,就觉得这个歌不太好。再有就是感谢中央电台少儿部的负责人凹丽容,她说:"我这里还有一个录音,你们再听听。"她一放这个录音,一下子就震了,太好了,所以这个录音的好坏对一个作品实在是太重要了。然后就评上了一等奖中的最好的,这以后就大力推荐,文化部就把它作为必唱歌曲,好几年连续推。当时已经是评上大奖了,寄明还是很认真,还戴着她那个高度的近视镜还在改。她有一句话,我们对孩子要负责任,虽然作品获奖了,但不是说对作品就终止创作了。

寄明 - 夫妻情深

寄明和丈夫瞿维在延安八十年代中期,寄明突然患上了早期老年痴呆症,瞿维心中的难过是可以想见的。他四处奔走,百般求医。寄明在一次上街时,走到淮海中路忽地迷失了方向,终于昏倒在路旁。幸被一位熟人发现,送她回到家中。但从此她的病便日益沉重,未能好转。1986年9月寄明已经什么都不明白了。只见她哭了一阵又笑一阵,而瞿维却在一旁不住地对她说话,可怜的寄明痴痴地望着与她相伴一生的丈夫,什么也没听懂。

每天一早,瞿维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妻子床边,捧着她的脸拍拍她的双颊,亲亲她,他轻轻抱起她,放在一张为她特制的椅子上,为她洗脸,用柔软的小毛巾为她擦洗口腔,由老阿姨捧住寄明的头使她稍稍后仰,瞿维便往她口中喂牛奶或酸奶,有时喂蒸鸡蛋。中午和晚上,瞿维亲自把鱼和肉、蔬菜、水果咬碎,分别装进小小的杯里,放进冰箱,餐前拿出蒸热,再给妻子喂食。丈夫就是用这样的办法维持着亲爱的妻子的生命。后来有了榨汁机,不必再这样辛苦了,但瞿维仍然尽力亲身去做这一切。年复一年,失去自理能力的寄明只能生活在床上。为了防止寄明长期卧床生褥疮,瞿维特意设计了一种特别的床,在棉垫下加了一层气垫,又在下面放了一条电热毯,既有弹性,又保暖。有朋友去看望他们时,瞿维常摸着寄明的身体说:“她的面部肌肉还有感觉,吞咽、消化功能完好。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我不怨天,不尤人,能为寄明服务,延长她的生命,我的心理也就得到平衡。”

寄明的丈夫中国著名作曲家瞿维,原来名叫瞿世雄,江苏常州人,曾就读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师范系,50年代曾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达4年之久。解放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专职作曲,曾任上海交响乐团常任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等。瞿维是歌剧《白毛女》的作者之一。

明医难遇而寄明已病入膏肓。一年以后(1987年),这位锦心绣口的才女竟成为一个毫无感知的植物人,只剩下一副心脏还在跳动,她的事业,她所热爱的音乐,她的爱人,她和瞿维心心相印的一生,她都不再明白了。

十年来,瞿维从未对寄明的病有过烦言,甚至没有感到妻子痊愈无望,更不要说另抱琵琶。相反,只要寄明还有一口气,或偶然出现一点小动作,他就快乐得像孩子那么开心。寄明是不幸的,得了这样的不治之症;寄明又是幸福的,她有一位始终爱她,和她相伴终生的丈夫。

寄明 - 人物评价

寄明同志这一生作了很多很好听得歌,是一个对孩子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的好同志。她的《中国少先队队歌》是中国共和国少年的英雄形象的、可以作为里程碑式的这样一个音乐作品,它鼓舞了几代人,而且今后还将继续鼓舞中国的少年儿童去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寄明同志写这首歌对共和国的儿童音乐创作是有巨大的贡献。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又创作了《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据评论家说,这个作品又是寄明同志一个里程碑式的当代少年之歌。

寄明同志对每一个音符都要精雕细刻的去推敲。她这个精神以后一直影响许多著名作曲家的创作,如谷建芬。她的名字是在延安的时候改的,意思就是寄希望于明天。她的名字贯穿她的人生,这里面包含着她的信仰、理想和追求,她为孩子、为共和国的明天去创作。她的一生很多都浸透在音符里了,听她的一些音乐,包括过去的一些电影,都觉得能感受到寄明同志生命的活力。虽然寄明同志已经去世了,但是相信在未来的时间空间中,她的音乐作品是永生的,是不朽的,还将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去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她也会在含笑听这些歌回响在祖国大地上的。

寄明 - 参考资料

[1] 新浪网 http://ent.sina.com.cn/y/2007-10-31/ba1771655.s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