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娃娃大哥
释义

§ 概念

天津方言里的“娃娃”跟西北方言里的“娃娃”不同。西北的“娃娃”指小孩儿,生动形象,经久耐用。天津的“娃娃”不是寻常意义的小孩儿。天津的娃娃是一块“泥巴”。关于这块泥巴的由来我们必须从头说起。

§ 来源

宋朝末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的女子林默,“生而神异,有殊相,能知人祸福,拯人急难”,她只活了二十七岁即升天成为海神。浙闽粤诸省的沿海渔民奉她为“天妃”,港澳台地区则供她为“妈祖”。元代南粮北运一度改走海路,来自中国南方的船队千里迢迢驶进大沽口,进入“海津镇”。那时的天津已是大码头,由此转运漕粮前往元大都,就是关汉卿居住的那座城市。古代海运风险很大,人们便乞求神灵保佑。几经风险的水手们纷纷传说,夜航突遇狂风巨浪,海天一方随即升起一盏盏红灯,这是妈祖前来救难了。因此,船家们便在天津海河两岸建立庙宇,以谢神恩。建于一三一六年的坐落在大直沽的天妃宫被称为“东庙”,多年之后为八国联军战火所毁。建于一三二六年的坐落在小直沽的天妃宫被称为“西庙”,幸免于难保存下来,也就是今日古文化街上的“娘娘宫”。后来,康熙皇帝敕封林默为“天后”。历史上的“天津皇会”俗称“天后回娘家”,可谓盛况空前。

事情总是要起变化的。原本保佑船夫渔民航海安全的妈祖,落户三岔河口之后受到天津民众的顶礼膜拜,同时增加豆浆哥哥和王三奶奶一系列本埠神灵,天后宫内涵扩而大之,有了“送子娘娘”的神灵。于是,前往天后宫上香跪拜祈祷一帆风顺的赤脚船老大,逐渐演化为发心许愿乞求生儿育女的花袄小媳妇。这正是天津本埠文化与外来神灵的融合。天后宫这座庙宇的主题,也似乎得到悄然演化,更加贴近了天津市民百姓的心理要求。

既然天后宫里供奉了“送子娘娘”,“娃娃”便应运而生,并且形成天津卫独有的“拴娃娃”习俗。这种世俗的求子方式十分有趣。娘娘宫大殿的供案上摆着一堆泥娃娃。前来求子的小媳妇跪拜祈祷,并且掏钱捐了香火。此时道士闭目击磬,以示祝福。小媳妇趁机伸手拿个泥娃娃,揣进怀里转身便去,然后掏出一根红绒绳儿将泥娃娃拴住,以防走失。

翌年喜得贵子,拴来的泥娃娃便是“大哥”,新生婴儿则排行第二,是弟弟。从此往后随着弟弟的成长,年年都要将“娃娃大哥”送到天后宫附近的娃娃铺去“洗”。所谓“洗娃娃”就是花钱从娃娃铺里换个新的“娃娃大哥”回来。天长日久年年洗,娃娃大哥长大成人,身穿长袍马褂,蓄起胡须变成大伯子,逢年过节全家供奉。久而久之娃娃大哥甚至被“洗”成老太爷———享受着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一直到弟弟终老,娃娃大哥才被家人厚葬升天。那年头天津卫四世同堂的家庭里不乏百岁高龄的“娃娃大哥”。

由于家里供奉着“娃娃大哥”,当时天津大街上两位素不相识的男子拱手行礼,必然互称“二爷”。因为大爷乃是蹲在家里供案上的“娃娃大哥”。天津卫的爷们儿若与外埠老客儿矫情起来,也总爱挑起大拇哥自称“天津卫娃娃”,这并不是将自己比喻为一块儿泥巴,只是炫耀城里人的身份而已。

如今,天后娘娘的香火依然旺盛,只是大殿供案上没了“娃娃大哥”。无论娃娃大哥何时回家,他那憨态可掬的形象已经深深留在了天津人的记忆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