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王院 |
释义 | 天王院 天王院地理位置 锦屏山麓古为驿道,山上樵木相率休息于山林。路上商旅往来不绝,居然成聚,烟火万家,荔荫十里,上通郡省,下接泉漳,鱼盐辐辏之区,官司过往之地。 仁王古刹院宇,是后汉高祖乾佑元年(948年),由普惠、契泽倡建的。释僧众多,香火鼎盛,闻名枫江。宋末益王同帝 南迁时曾驻跸于此,遂改为“天王院”沿用至今。 南唐鄂国公,晋江王留从效,由永春定居仙邑慈孝里赤湖留宅村(今枫亭东宅留宅自然村)游览天王院,舍田、捐资重建院堂。有山门、广场、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僧舍,规模之大,颇为壮观。雕塑佛像、十八罗汉金身,香火旺盛一时。 明宣德三年(1428年),院堂遭火厄,化为灰烬。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明正德四年(1439年),由薛瑞献等人,募缘重建,在广上建造四座石塔,其中一座较大的石塔曰“天王塔”。有五层(含塔刹),高一丈八尺,是“枫亭八塔”之一。 明成化十年(1474年),由陈亨、陈德通及比丘文庆等,再次募资扩建大雄宝殿和整修其他院堂。自山门进入,高耸的院堂,气势磅礴,殿楼嵯峨、飞檐重阁、雕梁画栋,鎏金烫彩,金碧辉煌,气派非凡。时贡生郑策赋游观赏天王院,流连忘返,留下赞美诗篇云:“古刹南山下,曾经幼帝过,天王名未改,佛子意如何。沧海半腰月,浮生转 波,须知清净理,永世不消磨。”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年),时任潮州通判的薛益返乡祭祖,游览此院,捐巨资,舍田地,在天王院之东侧,建造关帝庙,奉祀关公,成为神佛杂处之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薛章献舍良田三亩四分,作为供奉释迦牟尼佛事场所。清咸丰十年(1860年),又在天王院西侧建盖“三贤祠”,奉祀蔡襄、陆秀夫、林兰友,春秋致祭。 自明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飘摇,院宇兴废重叠,释僧无庇身之所。由员生薛黄扳花、陈永坤、陈居仁、开斌等人,于是年仲冬重新修葺,耗用二千两白金,使院堂重现风采,古色古香,典雅别致庄重。竖立重修《天王院石碑》镌刻该院建造伊始与历次重修建的过程。 1945年秋,抗日胜利,天王院迁址于陈庐园(今枫亭中心小学后面)重建,规模比原来小。1963年又遭厄运,夷为平地。1974年始,又复建院宇和楼房,重塑佛像,供尼众诵经念佛。如今,诸多善男信女,焚香膜拜,游人络绎不绝,再显当年风貌。 背景资料 天王院,原名仁王院,在枫亭锦屏山南麓,上下共有九座,系后汉乾祐元年由普惠契泽倡建。赵昺南渡时驻跸于此,因而改为“天王院”。天王院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失火烧毁,后由薛瑞献、陈享等人募捐重建。 明万历未,天王院东建关帝庙,西设三教祠,前有石塔、山门。现在东边的关帝庙尚在,三教祠已翻建为宿舍,石塔不知去向,山门已辟为操场。今保留下来的天王院是原来的第二座,院宇为土木结构,地基砖石古色古香,院宇宽敞大方,古朴庄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