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宫殿 |
释义 | § 简单介绍 宫殿 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王权的尊严。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秩序,与西方和伊斯兰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不同,中国建筑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的就是宫殿。 § 建筑特色 皇帝对宫殿建筑的要求自然是整体气魄要大,建筑要华丽,要尽量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权势和威严。为了达到这种要求,除了在建筑群的规划布局,空间的组合变化,建筑形象的塑造上下功夫以外,在建筑色彩上应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色彩学中,对比是指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所谓补色是指凡二种色光混合叠成为白光,二种颜色调和在一起成为灰黑色,这两种色光或者颜色即称为互补色,例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把两种冷暖色或者互补色放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使它们显得更加鲜明、活跃,效果更为醒目而突出,而且还因为人视觉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两种对比色得到中和与平衡。在紫禁城建筑上就是广泛地应用了这种对比的规律。在蓝天下用一色的黄琉璃瓦顶,用青绿色的彩画和大红的宫墙、柱子与门窗,用白色的石基座和深色的地面,形成了蓝与黄、绿与红、白与灰黑之间的强烈对比,造成了宫殿建筑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 人们观赏建筑,既要远看有总体效果,也要近观有细部处理。大片的对比颜色放在一起固然鲜明突出,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细致处理,效果也是有限的,紫禁城建筑的色彩处理在这方面十分注意,它既有大面积的经营,又有细部的推敲。 § 历史宫殿 从原始社会到西周,宫殿的萌芽经历了一个合首领居住、聚会、祭祀多功能为一体的混沌未分的阶段,发展为与祭祀功能分化,只用于君王后妃朝会与居住。在宫内,这两种功能又进一步分化,形成“前朝后寝”格局。宫殿常依托城市而存在,以中轴对称规整谨严的城市格局,突出宫殿在都城中的地位。 唐长安宫殿是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根据遗址作出的大明宫含元殿和麟德殿复原充分体现了当时宫殿艺术的成就。现存宫殿还有北京明清紫禁城(故宫)和沈阳故宫(明末清初)两座,以紫禁城最大也最完整。 宫在秦以前是中国居住建筑的通用名,从王侯到平民的居所都可称宫,秦汉以后,成为皇帝居所的专用名;殿原指大房屋,汉以后也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此后的宫殿一词习惯上指秦以前王侯的居所和秦以后皇帝的居所。在首都的主要宫殿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外有宫城,驻军防守。宫城内包括礼仪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称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此外,还有仓库和生活服务设施。宫殿常是国中最宏大、最豪华的建筑群,以建筑艺术手段烘托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势。 宫殿与都城的关系 春秋以前宫殿同都城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查。自春秋起,从遗址和实物看,大体分两个阶段。自春秋至唐代,宫城大多在都城中,宫城的一边或两边靠近城墙;有的则在都城外,附着一边城墙或一个城角;甚至有分建两城的。这方面的实例有临淄齐城、郑韩故城、邯郸赵城、西汉长安城、东汉和北魏洛阳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等的宫城或宫殿区。从北宋起,北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城、明中都、明清北京城、宫城处在都城之中,四面为城区所包围。 自春秋至汉代,都城内多不止一座宫殿,宫殿之间为居民区。自曹魏邺城起,宫殿集中于都城北部,同居民区隔开,宫前干道两侧布置衙署,形成都城的南北轴线。至唐长安城发展成宫城在全城中轴线上,后来宋汴梁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继承了这种格局。 § 宫殿形制 自商迄清,历代宫殿或有文献记载,或有遗址,或有实物留存,其形制和沿革关系大致可考。 殷商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一组廊庑环绕的院落式建筑,有人推测它是早商宫殿。在郑州商城内也发掘有几处较大的建筑遗址,有人认为是商代中期的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公认是商代后期的宫殿遗址。这些宫殿都是在夯土基中埋木柱,屋顶未用瓦,可见终商之世,宫殿仍未脱离“茅茨土阶”的状态。 西周和春秋战国宫殿 西周宫殿遗址迄未发现。据战国时《考工记》记述,周代宫殿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部有外朝、内朝、燕朝三朝(又称大朝、日朝、常朝)和皋门、应门、路门三门。外朝在宫城正门应门前,门外有阙。内朝在宫内应门、路门之间,路门内为寝,分王寝和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前面的庭即燕朝。《考工记》在西汉中期被发现,作为《周礼》中佚失的《冬官》,经东汉末郑玄注释,被正式列为儒家经典。故《考工记》所载宫室制度在汉代宫殿中并无反映,对汉以后各代的宫室却有极大影响。这些宫室大都要依照《考工记》,把宫室严格区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并有明确的中轴线。但《考工记》中所述的三门,经郑玄引用郑众的说法扩大为五门 ,故以后各代宫殿外朝部分都是“三朝五门”。 从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宫殿遗址得知,通常是在高七八米至十余米的阶梯形夯土台上逐层构筑木构架殿宇,形成建筑群,外有围墙和门。这种高台建筑既有利于防卫和观察周围动静,又可显示权力的威严。影响所及,秦汉大型宫殿也多是高台建筑。如山西侯马平望古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山东临淄齐城等,都有这种宫殿遗址。其中邯郸赵国宫殿遗址,有一条明显的南北轴线。陕西咸阳市东郊曾发掘出秦都咸阳的一座宫殿遗址,它位于渭水北岸高地上,即史书所说的“咸阳北阪”上。这一带宫殿遗址密集,沿临水高地向东延伸。已发掘的一处夯土台基残高约6米,面积为45米×60米,推测原是一座依夯土墩台而建的高台建筑,其中包括殿堂、过厅、回廊、居室、浴室、仓库等。室内还有火炕、壁炉和供保藏食物用的地窖,台面有较完善的排水设施。通过这些可了解战国后期宫殿的概貌。但它只是宫中一所次要宫殿,咸阳宫的总体布局还不清楚。 秦汉宫殿 秦统一全国后,建造了大批宫殿。据《史记》所载,共计关(指函谷关)内300处,关外400处。关中平原和咸阳周围主要的有:咸阳旧宫,渭水北阪上仿六国宫室的一连串殿宇,咸阳旧宫以南隔渭水在上林苑中建造的信宫(始皇二十七年亦曰咸阳宫,后称极庙,以象天极,是正朝所在,为各处宫殿的中心),骊山北麓为太后所居的甘泉宫,咸阳旧宫北面“北陵”上新建的北宫等 。这些宫殿和周围200里内270所宫观之间,有阁道或甬道相连。后来,又在渭水南另营宏伟的朝宫,别称阿房宫,作为主要朝会之所,但未完成而秦亡。 西汉初期利用秦朝残留的离宫——兴乐宫修筑成长乐宫,随后又在其西面建未央宫,作为正式宫殿,以长乐宫供太后居住。文帝、景帝时期增辟北宫供太子居住。武帝时,在城内北部兴建桂宫、明光宫,并在城西上林苑内营造建章宫。各宫占地大而建筑物布局稀疏,不像明清所建那样密集、严谨。每殿自成一区。汉代的前殿进行大朝会,以东西厢作为日常视事之所。王莽时改未央宫前殿为王路堂,比附《考工记》所载的路寝。建章宫是离宫,是宫与苑结合,兼有朝会、居住、游乐、观赏等多种功能的新宫殿类型。 东汉建都洛阳,先营南宫,后增建北宫,两宫分依都城南墙、北墙,中隔市区,用三条阁道相联,宫中各有前殿。汉末桓帝、灵帝时又增筑东、西宫。 魏晋南北朝宫殿 魏晋时宫殿集中于一区,与城市区分明确。曹魏邺城和孙吴建康城宫殿都集中于城北,宫前道路两侧布置官署。两晋、南北朝宫殿大体相沿,其前殿受汉代东西厢建筑的影响,以主殿太极殿为大朝会之用,两侧建东西堂,处理日常政务。从南朝建康起,各代宫城基本呈南北长的矩形,有中轴线,南面开三门,隋、唐、北宋、金、元的宫城均如此,至明代又改为南面一门。 隋唐宫殿 隋代营大兴城,于宫城前创建皇城,集中官署于内。宫内前朝一反汉至南北朝正殿与东西堂并列,即大朝与常朝横列的布置,追绍《周礼》古意,比附三朝五门南北纵列的布置方式,在中轴线上,于宫南正门内建太极、两仪两组宫殿。唐承隋制,仅改殿门的名称。唐长安大内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为外朝,元旦、冬至设宴会,颁布政令,大赦,外国使者来朝等,均在此举行。门内中轴线上建太极、两仪两组宫殿,前者为定期视事的日朝,后者为日常视事的常朝。五门依次是:承天门、嘉德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这种门殿纵列的制度为宋、明、清各朝所因袭,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宫殿布局的典型方式。 唐高宗时在长安城东北外侧御苑内建大明宫。前部中轴线上建三 组宫殿,以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日朝(又称“正衙”),紫宸殿为常朝(又称“内衙”)。内廷殿宇则自由布置,并和太液池、蓬莱山的风景区结合,这是汉、魏以来宫与苑结合的传统布局。隋、唐两代,离宫也很兴盛,重要的有麟游仁寿宫(唐改为九成宫)、终南山太和宫(唐改为翠微宫)、唐时的华清宫等。在赴离宫的沿途又建有大量行宫。 宋金元宫殿 北宋汴京宫殿是在原汴州府治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宫城面积仅及唐大明宫的1/10左右,官府衙署大部分在宫城外同居民住宅杂处,苑囿也散布城外。宫廷前朝部分仍有三朝。但受面积限制,不能如唐大明宫那样前后建三殿。其宫城正门为宣德门,门内为主殿大庆殿,供朝会大典使用,相当于大朝。其后稍偏西为紫宸殿,是日朝。大庆殿之西有文德殿,称“正衙”。其后有垂拱殿,是常朝。三朝不在一条轴线上。宫城正门宣德楼,下部砖石甃砌,开有五门,金钉朱漆,雕刻龙凤飞云,上列门楼,左右有朵楼和阙,都覆以琉璃瓦,可见北宋宫殿气局虽小,但绚丽华美超过唐代。为了弥补宫前场面局促的缺陷,宣德楼前向南开辟宽阔的大街,街两侧设御廊,街中以杈子(栅栏)和水渠将路面隔成三股道,中间为皇帝御道,两侧可通行人。渠旁植花木,形成宏丽的宫城前导部分,也是金、元、明、清宫前千步廊的滥觞。 金中都宫殿位于明北京城西南,因袭北宋规制,但中轴线上建筑分皇帝正位和皇后正位两大组,由于广泛使用青绿琉璃瓦和汉白玉石,建筑风采绚丽。元大都宫殿在都城南部,分3部分:大内宫城是朝廷所在,在全城中轴线上;宫城之西有太后所居的隆福宫和太子所居的兴圣宫;宫城以北是御苑。宫内继承金中都宫殿在中轴线上建大明殿、延春阁两组,为皇帝、皇后正位。其他殿宇也有不少特色,如在传统汉式殿宇内用毛皮或丝织品作壁障、地衣、不显露墙面、地面和木构架,保持了游牧民族毡包生活习尚;琉璃瓦当时已发展成黄、绿、青、白等多种色彩,又喜用红地金龙装饰;还有畏吾儿殿、棕毛殿和砖石结构建筑,显示了汉、藏、中亚等多民族建筑因素的影响。 明清宫殿 明代曾在三处建造皇宫:南京、中都临濠和北京。南京宫殿始建于元末(1366),宫城在旧城外东北侧钟山西趾的南麓下,填燕雀湖而建,地势有前高后低之弊。但北倚钟山,南临平野,形势显敞,且与旧城区分明确,互不干扰,也无官署与民居杂乱交混的弊病。皇城正门称洪武门,门内御道两侧为中央各部和五军都督府,御道北端有外五龙桥,过桥经承天门、端门,到达宫城正门午门。宫内中轴线上前后建两组宫殿,前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是外朝主殿;后为乾清、坤宁两宫,是内廷主殿左右有东西六宫。这种在中轴线上前后建两组宫殿的布置与金中都、元大都宫殿相同,但它又以外朝三殿比附三朝,以洪武门至奉天殿前的五座门比附五门。明代三朝与唐、宋时期每朝各为一所独立宫院不同,只是在一所宫院中前后相重建三座殿而已。明南京宫殿今只存午门和东西华门的基座。 明北京宫殿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清代时虽屡加改建、重建,但基本格局未变,迄今尚有许多殿宇属于明代遗构,是中国现存最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清入关前,于1636年在今沈阳市区建宫殿,规模较小,分3路建筑(见沈阳故宫)。入关后虽沿用明故宫,但清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苑囿即成为清帝主要居止场所。所以都设外朝、内廷,建有大量殿宇,规模虽不及大内宫阙,但也很可观。秦始皇、汉武帝所开创的离宫制度,在清代苑囿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 著名宫殿 故宫 故宫 故宫是明、清两朝最大的皇家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场所。现辟为国家级博物馆供中外游客参观游览。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白宫 白宫 美国总统官邸,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座白色的二层楼房。1792年始建,从1800年以后成为历届总统的官邸,190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首先使用“白宫”一词。后成为美国政府的代称。 凡尔赛宫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法国封建时的帝王的行宫,在巴黎市西南凡尔赛城。始建于十六世纪,后屡经扩建形成现存规模。包括宫前大花园、宫殿和放射形大道三部分。形体对称,轴形东西向。宫内装潢极其豪华,内壁悬挂壁毯、油画、雕刻,大厅内陈列著名雕刻家的 青铜或大理石雕像,享有艺术宫殿之盛誉。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现占地41公顷,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宗教事务;两翼刷白粉的是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 托普卡普皇宫 托普卡普皇宫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及马尔马拉海的交汇点上有一座辉煌的建筑,这就是从15世纪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中心——托普卡普皇宫,这迷宫般的豪华至极的地方,是当年苏丹们办公的地方。宫殿外侧是绿木葱郁的第一庭院,原本是宫廷餐室的第二庭院,现在成为帝国时代水晶制品、银器以及中国陶瓷器的藏馆。左侧是苏丹的后宫,当年这里发生了种种阴谋。在第三庭院有谒见室、图书馆、服装珠宝馆(可看到世界第二大的钻石)以及价值连城的中世纪的绘画书籍。宫殿的中央是圣遗物室。 贝勒伊宫 贝勒伊宫 伊斯坦布尔的著名宫殿,还有19世纪苏丹阿布都拉兹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沿岸,用白色大理石为原料建造的,一座充满着玉兰花、庭院如梦境般的宫殿——贝勒贝伊宫,过去是苏丹的夏日别墅和外国贵宾的招待所。耶勒德兹宫,以一系列楼阁与清真寺为一体,其中最宏伟雅至的“夏垒”是苏丹们生活、娱乐的地方,可谓奢侈至极,庭院里有来自全世界的奇花异木,其景色被称为博斯普鲁斯海峡最杰出的一角。游客还可观赏郭克苏宫、埃娜勒。卡瓦克夏阁、马斯拉克楼阁等。 莱尼姆宫莱尼姆宫 位于英国的牛津郡。宫殿四隅建有方形塔楼,中轴线上的门廊和大厅则高高隆起,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四角塔楼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豪放,中央古典式科林斯柱廊则严谨整饬,二者形成对比。宫殿高耸的角楼和楼顶上的小尖塔、门廊上方三角壁上的浮雕和屋顶栏杆上的雕像弥漫着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气息。 卢浮宫卢浮宫 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当时是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卢浮宫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其艺术藏品种类之丰富,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镇宫三宝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