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宫官 |
释义 | § 简介 古代宫官 宫官gōng guān ㄍㄨㄙ ㄍㄨㄢ 1、太子属官。犹言宫僚。《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高祖 ﹞又遣礼部尚书 李纲 、民部尚书 郑善果 俱为宫官,与参谋议。”《宋史·燕懿王德昭传》:“宫官 吴申 为御史,荐其学行,命试学士院,累詔不赴。” 明 陈耀文 《天中记·赞善》:“先谏官言 白居易 初授左赞善大夫,盗杀宰相 武元衡 , 居易 首上疏论其寃,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諫职,不当先諫官言事。” 2、宫中女官。《新唐书·高宗纪》:“﹝ 上元 二年八月﹞丁酉,詔妇人为宫官者岁一见其亲。” 3、宦官,太监。 唐 韩愈 《丰陵行》:“羣臣杂沓驰后先,宫官穰穰来不已。” 孙汝听 注:“宫官,宦侍也。” 唐 王涯 《宫词》之九:“永巷重门渐半开,宫官著锁隔门回。” 前蜀 韦庄 《洛阳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 制度解说 古代宫官 詹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秦置,掌皇后太子家,有丞,秩二千石。”其属官有: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掌知漏刻; 卫率,中庶子,《通典·职官十二》云:“古者天子有庶子之官,秦因之,置中庶子,庶子员。”据《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使秦,因中庶子蒙嘉而见始皇。”可见当时确实有这种官。《战国策·韩策二》载:“韩公叔与幾瑟争国,中庶子谓太子……”《新序·辨物篇》载:“赵太子暴疾而死,扁鹊造宫门,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又《史记·商君列传》载:“卫鞅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可见这种官不是秦国仅有。 太子舍人,《通典·职官十二》云:“秦官”;太子门大夫,《通典·职官十二》云:“秦置”; 洗马,本作先马,勾践曾为夫差先马。 太子洗马,太子出行则先驱;少庶子,秦官。六国也有设置,《韩非子·内储说》云:“晋平公觞客,少庶子进炙而发绕之。”同书还记载了宋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魏济阳君有少庶子,卜皮使少庶子佯爱其妾等事。太子仆,秦置,掌车马。 将行,秦置,皇后之卿。又有皇后卫尉、皇后少府、皇后少仆等。 后宫官实权大于前宫官古代宫官 唐初以三省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真宰相,后因太宗皇帝李世民未即位前曾任尚书令,臣不敢再居此官,乃悬令不任,以二把手尚书仆射代之,凡官至此者皆当然秉权执政为宰相。三种官皆位列三品,地位很高,仕宦至此,不衰亦老。为了吸取年轻力壮之人参加大政处理,于是就创了一个“同三品”名号,意思是同于三品,因而地位较低、年龄较轻、体力较强的人,一加同三品名号,即可当权执政,从而执政人员也就年轻化了一些。不过,同三品也须近于三品,方可上同,悬殊较大即难从同,所以列于年轻化虽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作用并不大,于是又创了一个“同平章事”名号,平的意思是平处政务,章的意思是公开宣布,同平章事的意思就是与侪辈共同平处政事而宣布于灭下。凡加同平章事者不问地位多低,即可秉权执政,年轻化也就更进了一步。武后在洛阳,崔浞年三十左右加平章执政,一日退朝,由相府归私第,立马闹市区天津桥上,赋诗曰:“春回上林苑(即洛阳禁苑),花满洛阳城”;另一文豪张说闻此佳句叹日,其位可及也,其文亦可及也,其年不可及矣。说之叹不仅说明了崔年轻,也证实了同平章事在年轻化的道路上,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说到翰林学士,这在干部年轻化的道路上迈的步子就大了,因为同平章事的要求毕竟还相当高,翰林学士就不然了。唐官有九品,九品最下,八品官就可充任翰林学士。官低就意味着年轻,所以自居易为翰林学士,议政顶撞了宪宗,宪宗大骂居易小子,命赶出学士院,赖院领导苦为解说,方才了事。宪宗以“小子”相骂,可见居易年轻。事实上居易确亦年轻,不过30上下,以一30壮年,就能与万乘之君议事,以至顶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从而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优越,否则30岁的人连皇帝的影子都望不见,何从议政以至顶撞。上述德宗以为左右手的陆贽,为翰林学士时亦甚年轻。这些年轻人,包袱轻,顾虑少,勇于进取,大胆敢言,对于国家大政的处理,很有益处,而唐世翰林学士之铮铮有名者也大有人在。而翰林之得人亦甚多,如大诗人李太白、白居易、元徵之、大书法家柳公权、大政治家陆贽、李德裕等都曾任过翰林学士。这种网罗年轻人参政议政的翰林学士制度,似乎仍有借鉴之处,但是不能硬套,只能本其精神,结合现实,为之方可。另据《旧唐书·杜惊传》及《新唐书·独孤郁传》,独孤为翰林学士,会其岳父权德舆拜相,郁遂以避嫌请去,帝不得已,许之。及德舆罢相,郁又恢复原职,人为学士。又《旧唐书·哀帝纪》天萜元年载哀帝敕说,翰林学士杨注,乃宰相杨涉亲弟,兄既为相,弟即不可复为学士。这表明近亲不得并为宰相、学士,此种为了防止内外勾结图谋不轨的回避制度,又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颗明珠,迄今亦仍有借鉴价值。 § 魏晋宫官 宫官西汉旧制,皇太后有三卿,即九卿中之卫尉,太仆,少府。魏时太后卿在九卿之下。晋沿汉制,大长秋为皇后卿。 晋武帝时始建太子宫,置太子太傅、少傅各1人,宫中事务皆由二傅领之。并有功曹、主簿、五官。太傅秩中二千石,少傅二千石。咸宁元年 (公元275年),置詹事,掌宫事,二傅不再领官属。不久省詹事,置太保 (即太师、避司马师讳,改名),太傅,惠帝时再置詹事。愍帝、怀帝之世,置三太三少。至东晋,只置太傅、少傅,不立师保,官属有中庶子4人,职如侍中;中舍人4人,职如黄门侍郎;食官令1人,职如太官。庶子4人,职比散骑常侍;舍人16人,职比中书侍郎;洗马8人,职如谒者、秘书,掌图籍,出则前导;家令,主刑狱、谷货、饮食;仆如太仆、宗正;左右卫率,初名中卫率,泰始五年 (公元269年)分置左右,各领一军;惠帝又加前后二率,东晋初省二率,孝武帝再设置。 § 西汉宫官 古代宫官 皇后之官有中长秋、私府(主财物)、永巷、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及诸宦官。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除皇后詹事,并属大长秋。长信詹事,秩中二千石,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长乐少府。此后凡有太后,均置少府。诸公主家令隶属宗正。 大长秋,《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是皇后宫官,秩二千石。中人,即阉人,就是宦官。因是后宫官员故用阉人,偶用士人。 太子太傅、少傅,《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太子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属官有太子门大夫5人,秩六百石;庶子5人,秩六百石;洗马16人,秩比六百石;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 黄门侍郎,秦官,汉代沿袭,无常员。《初学记》引董巴《汉书》曰:“禁门曰黄闼,中人主之,故号黄门令矣。然则黄门郎给事于黄闼之内,入侍禁中,故号曰黄门侍郎。”刘向《戒子歆书》云:“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处也。”可见黄门侍郎地位之显要。李寻、董贤并为黄门侍郎。应劭说:“黄门郎每日暮向青琐门拜,谓之夕郎。”又有给事黄门,扬雄、刘向均任过给事黄门。成帝以孔光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 领尚书事,中朝官自大将军以下,至于侍中,常侍,散骑以及光禄勋所属,都是侍卫之臣,当时谓之宿卫。高帝死,陈平畏吕须谗言,固请宿卫。宿卫近在君主左右,故可以免受谗言。因丞相权势发展,皇帝收其权于近臣,于是尚书权势日增。但尚书权重而位卑,不能与外朝官抗衡,故常以大将军以下诸将领尚书事,以参决政事。例如张安世以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掌管机要。他以善于保密著称,每参决大政,作出决定后,就称病移居省外,听说有诏令,佯作不知,派吏人去丞相府问明。所以大臣都不知道他参加议政。 古代女官陶俑 “加官”是武帝时期官制改革的要点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说:“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初学记》云:“古官也,黄帝时风后为侍中,周时号常伯。”秦取古官置侍中之职,为丞相史。丞相史五人来住殿内奏事,故谓之侍中,汉沿秦制,作为加官。得出入禁中。《续汉志》引蔡质《汉仪》说:“侍中旧与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时侍中莽何罗挟刃谋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毕即出。”其职掌据《初学记》引《齐职仪》云:“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当时侍中品类职守不一,大约有三种不同情况:(一)汉初用旧儒德高者任其职,以备切问近对。武帝时以孔安国为侍中,兼掌皇帝唾壶,朝廷以之为荣。因为侍中兼侍候皇帝起居,是皇帝最为亲近的官员,所以时俗称之为“执虎子”。“虎子”就是亵器;(二)当时权贵子弟及幸臣以侍中为荣,纷纷争任其职。有的还在父母怀抱就授受这种宠位。如贵戚子弟有张辟强年十五,霍光年十八,金日之子金赏、金建年八、九均受其职,与昭帝略同年,共卧起。洛阳贾人子桑弘羊年十三为侍中,日夕与皇帝嬉戏。高帝时的籍孺、惠帝时的闳孺,文帝时的邓通、哀帝时的董贤都任过侍中,西汉无常员,有多至10人的。 左右曹,《汉官仪》云:“左右曹受尚书事。”沈约《宋书》云:“汉使左右曹诸吏分堂,尚书奏事。”因为尚书是在皇帝左右处理文书的官员,左右曹实际上就是分科办事的尚书。诸吏则是受特别委任察举不法的官吏,职如御史中丞,武帝初置。孔光为尚书令,周密谨慎,未尝有过,故特加诸吏官。元帝时,太子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本二官,皆秦置。《汉官仪》云:“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散骑,骑从乘舆车后,献可替否。中常侍得出入禁中,常侍左右。汉因秦制,兼用士人,无常员。元帝时,刘向累迁散骑常侍,与萧固大儒同侍左右。 给事中,《汉官仪》云:“给事中,秦官也,汉代沿袭,无常员,皆为加官。”给事中就是在内廷行走的意思。《初学记》引《汉仪注》云:“上朝谒,平尚书奏事,以有事殿内,故曰给事中。”大夫、博士、议郎兼加之。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如孔光迁诸吏、光禄大夫、给事中领尚书事。大臣若加有这些名号,就以一身兼中朝外朝两重身分。 § 唐代宫官 古代女宫官发式 唐代殿中省有尚食局,但是宫官里又设尚食局。稍有重叠,但职责不同,殿中省尚食局属于医官,注重饮食保健。宫官尚食局近于厨房,负责制备食物。 殿中省尚食局: 殿中省所辖尚食、尚药两局专司宫廷内的医疗保健事宜;尚食局置奉御(正五品下)二人,“掌谨其储供,辨名数”,直长(正七品上)五人,“若进御,必辨其时禁”,“当进,必先尝”,食医(正九品下)八人,“掌率主食王膳,以供其职”。 宫官尚食局: 尚食二人,掌供膳羞品齐。总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凡进食,先尝。 司膳二人,掌烹煎及膳羞、米面、薪炭。凡供奉口味,皆种别封印。典膳、掌膳各四人,掌调和御食,温、凉、寒、热,以时供进则尝之。有女史四人。 司酝、典酝、掌酝各二人,掌酒醴酏饮,以时进御。有女史二人。 司药、典药、掌药各二人,掌医方。凡药外进者,簿案种别。有女史四人。 司饎、典饎、掌饎各二人,掌给宫人饩食、薪炭,皆有等级,受付则旬别案记。有女史四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