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宁都起义旧址
释义 宁都起义旧址

§ 名称

宁都起义旧址

§ 简介

宁都起义是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人,在该军地下党组织中共特别支部委员会的(简称特支)的策动、组织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的指挥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率领,于江西宁都县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这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次著名的、有重大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耶稣堂”就是当年起义的总指挥部旧址。这里原来是耶稣教牧师的住宅,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西欧式罗马建筑,占地280平方米,为两层砖木结构,高瞻元瞩10.8米,四周是拱券式回廊,在房屋底部有高出地面1.2米的防潮、防水砖基。1987年这里被列为全国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还被列为赣州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宁都起义旧址

8、孙讠利墓:址于城南2公里马家坑。始建于唐末,明、清时期多次维修。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墓前为面阔6米、高3米的仿石牌坊。墓呈圆形,径2.8米,顶有高在封土堆。墓左侧碑刻《重修唐故东平侯孙讠利墓记》,右侧碑刻苏东坡的《东平侯像赞》。

《宁都直隶州志·茔墓志》载:“东平侯孙讠利墓,在州南第三桥乌石营(今名马家坑)。”孙讠利为孙中山先生的世祖。中山大学罗香林教授著《国父家世源流考》(民国三十一年版)载:“其远世源流,则唐以前俱住陈留,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时黄巢变乱,其远祖讠利公,始以领兵堵御之故,迁居江西宁都,历五代至宋,子孙寝多,散布于赣南闽南等地,元明之际,始多自闽赣迁粤。国父之人粤始祖友松公,即自福建长汀河田迁粤之一支也。”

§ 概述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梅江畔。旧址原来是一座耶稣堂,始建于1916年,建有宁都起义陈列馆。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建筑,占地面积约有394平方米,底层展览图片照片,二楼是当年的会议室,陈列了赵博生的部份生活用具。整个庭院占地约2040米。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保存完好,还建有宁都起义陈列室。 1931年春,蒋介石派由西北军一部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开赴江西对红军进行"围剿",因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指导下,同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将士一万七千多人,在参谋长赵傅生(共产党员)、旅长季振同、董振堂和团长黄中岳等的率领下,在宁都宣布起义,加入红军。起义是当天晚上在这栋房子的楼上宣布的。次日凌晨,赵博生、董振堂率部向苏区进发。这支起义部队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由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赵傅生任参谋长兼红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红十五军军长。

宁都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武装起义,红五军团的组成和建立,大大地加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

§ 历史文化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在江西省宁都县城梅江边。

东海之滨的三门湾畔

原是耶稣棠,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的西式罗马建筑。占地面积约有394平方米,整个庭院占地约2040米。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保存完好,还建有宁都起义陈列室。 1931年春,蒋介石派由西北军一部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开赴江西对红军进行“围剿”,因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指导下,同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将士一万七千多人,在参谋长赵傅生(共产党员)、旅长季振同、董振堂和团长黄中岳等的率领下,在宁都宣布起义,加入红军。起义是当天晚上在这栋房子的楼上宣布的。次日凌晨,赵博生、董振堂率部向苏区进发。这支起义部队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由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赵傅生任参谋长兼红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红十五军军长。

宁都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武装起义,红五军团的组成和建立,大大地加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

[1]

§ 交通方式

公交:可坐赣州开往宁都县的旅游大巴,票价20元

自驾:可驾车到市内后向宁都行驶即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