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王朱权墓 |
释义 | § 简介 宁王朱权墓宁王朱权墓在西山缑岭东麓璜源村,垄亩阡陌之间,一幢高约数丈的石柱,挺拔肃立。这石柱便是皇亲宫殿前的华表。它后面是宫殿的遗址和明代宁王朱权的陵寝。这华表,关系到五百五十年前大明王朝一段惊魂的历史,并伴随着一位才气非凡的亲王的沉沦、韬晦与长眠。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十三岁封藩于大宁,世称宁王。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神姿秀朗,慧心聪悟,于书无所不读,一生致力于研读著述,并多有成就。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朱权六十四岁时,在南极长生宫后为自己营造坟墓。墓前原有南极长生宫,前有南极殿,左有泰元殿和冲霄楼,右有旋玑殿和凌江楼。宫前有醉仙亭和一对6.9米高的八棱形华表,上刻道家符篆。 华表宁王朱权墓宫后墓室隐于山中,墓顶距封土堆表面五米。墓室系采用青砖砌成卷拱结构,全长31.7米,宽21.45米,高4.5米,由厚重的青石板制成的三道大门,分前室、次前室、中室和后室四部分。前室用自来石顶住,二门无自来石。中室之后,有券门通后室。后墙正中有一壁龛,两旁用红石作八棱柱,柱下有础,础上有正心坊,坊上有斗拱,以支持出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犹如一座“地下宫殿”。 由于朱权晚年学道,随葬品不多。朱权的棺木停放在后室棺台上,开棺时朱权尸体腐而未溃,手足直伸,仰身而卧,头戴漆制道冠,身穿金钱云纹道袍,口内含一金钱,头发上插有金簪,肋部有银挖耳器,右手扶一手杖,躯体下压大小金钱二行,每行六枚。墓内出土之金钱、金簪、玉片、锡器、铜器、木牌匾、木俑、瓷罐等文物一百三十余件。其他随葬品,有金、银、铜、锡、玉、瓷等器物,有些珍品已由中国故宫博物院收藏,余者藏江西省博物馆内。 南极长生宫毁于1939年侵华日寇的炮火,现在地面尚残存有墙基、柱础和琉璃瓦片。朱权墓则于1958年由江西省文管会发掘。 § 朱家村 宁王朱权墓附近璜源朱家自然村为宁王朱权后裔于清初在些聚集而成,也成为清一代守墓者.宁王朱权墓附近百附近风景米内,还有宁靖王朱奠培和宁康王朱觐钧墓葬。朱权明太祖朱元璋共生有26个儿子,宁王朱权是第十七子。焦竑《献征录》记:朱权“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须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朱元璋“独钟爱之”。 1448年,明宁王朱权死后,清初明宁王朱权后裔在祖陵附近定居形成村落,守护着宁王墓,并繁衍生息,形成了墓地旁边的一个村庄,即现在江西省新建县石埠乡璜源村。 这个老村盘,蕴藏着一个宁王家族三百多年的繁衍进程,等候世人的发掘。该村宁王朱权后裔于1958年考古者发掘宁王朱权墓进,向考古者献出了宁王家族修编《朱氏八支宗谱》,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朱氏八支宗谱》为历史学者研究朱明后裔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1958年国家考古者提供了宁王朱权墓附近的宁王家族宁王朱权墓宁王朱权墓 墓详尽的资料。朱氏宗祠的附近,是一坍塌的残墙,呈攀爬状,墙上镶嵌一门框;右边空地上,躺着不少错落有致的长石,长石旁,立有一堵破败的青砖围墙,与有门框的残墙成“八”字,这就是现存最原始的村盘王府大门遗址。 被“王府”哺育大的新璜源村,现有1000多人、农田400多亩、青山500多亩。1958年,较为完好的朱权墓被发掘,并成江西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守墓的本身成为一种文化,文化遗产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是稀缺不可再生的,破坏它,就是破坏文明的见证。 曾参与发掘朱权墓的“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中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社科院陈文华教授曾有构想,对宁王墓稍加修整,恢复南极长生殿等建筑,对守墓人后裔进一步发掘,并修建明王府庄园,陈列宁王墓文物以及朱权字画,这将是一条极好的“宁王旅游线路”。 § 人物 宁王朱权墓附近宁王朱权后裔形成的村落朱权明太祖朱元璋共生有26个儿子,宁王朱权是第十七子。焦竑《献征录》记:朱权“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须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朱元璋“独钟爱之”。 洪武二十六年(1393),16岁的朱权奉命进驻藩国大宁府。《明史》载,大宁“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军事“巨镇”。在大宁期间,朱权不但参加了针对元蒙残余势力所展开的军事行动,而且“俭约制国,辟圃种树,广令卫士疆理荒野,艺植土物之宜,国用饶裕”,使得大宁成为明朝北疆的重要屏障之一。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皇孙朱允 即位,即建文帝。由于大批藩王控制着地方的军政大权,建文帝时时感到来自皇叔们的威胁,于是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逐步削藩。作为强藩之首的燕王朱棣是削藩的主要目标。朱棣“素有谋略,极富野心”。建文元年(1399)朱棣以诛齐、黄“靖难”为名,举兵反叛。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陷都城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称帝。 永乐元年(1403)十月,朱权开始在缑岭东麓修建道宫两年后道宫建成,内供南极仙翁和老子、庄子及鹤、鹿偶像。此宫因获成祖恩准敕封,故建得颇为堂皇富丽。宫门前有朱棣的亲笔御玉“南极长生宫”匾额。朱权居室前门额大书“神隐”二字。 面对不平与屈辱,朱权借“刊著”、“求道”来发泄。朱权一生的论著可以以封居南昌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作为位尊权重的皇子,以研究历史上的政权更迭为主题,总结经验及教训以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后期,缘于对现实的怨望,朱权不再研究历史,完全脱离政治。1403年,在昌北的西山遐岭峰巅构筑了学道的精庐,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刊著与仙道。1408年,撰写了《神隐志》进呈朱棣。《太和正音谱》、《琼林雅韵》、《神奇秘谱》等是这一时期朱权纯学术论著的代表。朱棣死后,仁宗朱高炽继位,朱权不做他想,沉醉清虚,悉心茶道,并著成了一卷对中国茶文化贡献颇深的《茶谱》。 正统十三年,朱权(1448)薨于南昌,谥号为献。一生跌宕起伏:生于帝王之家,少年得志成为权重一方的藩王,风光无限;靖难之役中他协助朱棣赢得了胜利,人生却到达了谷底,遭受猜忌、监控等种种不公待遇,诸多怨望不得舒,这多舛的命运,反使其潜心于著作。正如韩愈所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诚哉斯言!宁王朱权朱权是明代道教学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善古琴。字癯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自号南极遐龄老人、大明奇士。与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友善,拜之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隐逸学道,托志冲举。生平好宏装风流,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之。著作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并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者《太和正音谱》。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二种,现存有《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道教专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其生平作品和论著多表现道教思想。卒谥献,又称宁献王。 宁献王朱权所制“中和”琴,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飞瀑连珠,被称为明代第一琴。古琴飞瀑连珠为明代四王琴之首,为明宁献王朱权亲制,已有500多年。 § 附近朱家村——宁王朱权后裔 璜源村1448年,明宁王朱权死后,清初明宁王朱权后裔在祖陵附近定居形成村落,守护着宁王墓,并繁衍生息,形成了墓地旁边的一个村庄,即现在江西省新建县石埠乡璜源村。 这个老村盘,蕴藏着一个宁王家族三百多年的繁衍进程,等候世人的发掘。该村宁王朱权后裔于1958年考古者发掘宁王朱权墓进,向考古者献出了宁王家族修编《朱氏八支宗谱》,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朱氏八支宗谱》为历史学者研究朱明后裔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1958年国家考古者提供了宁王朱权墓附近的宁王家族墓详尽的资料。朱氏宗祠的附近,是一坍塌的残墙,呈攀爬状,墙上镶嵌一门框;右边空地上,躺着不少错落有致的长石,长石旁,立有一堵破败的青砖围墙,与有门框的残墙成“八”字,这就是现存最原始的村盘王府大门遗址。 被“王府”哺育大的新璜源村,现有1000多人、农田400多亩、青山500多亩。1958年,较为完好的朱权墓被发掘,并成江西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守墓的本身成为一种文化,文化遗产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是稀缺不可再生的,破坏它,就是破坏文明的见证。 曾参与发掘朱权墓的“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中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社科院陈文华教授曾有构想,对宁王墓稍加修整,恢复南极长生殿等建筑,对守墓人后裔进一步发掘,并修建明王府庄园,陈列宁王墓文物以及朱权字画,这将是一条极好的“宁王旅游线路”。 § 后裔 八大山人书法八大山人本名朱耷,又名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稍晚的文号。其生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天享八十岁。宁王朱权的九世孙。宁王移封南昌后,其支派分化为八支,朱耷为弋阳王七世孙,祖父朱多炡是名诗人和画家。父亲朱谋觐长于山水画。叔父朱谋垔著有《画史会要》,是一部有名的著作。因此朱耷从小受到家庭文艺的良好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可画青山绿水,少年时还能悬腕写朱家小楷。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女真侵中国,对明宗室采取严酷措施。当时朱耷才十九岁。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更改姓名。 朱耷与其弟弟将朱字拆开,一个叫八大山人,一个叫牛石慧(也是比较有名的画家)。八大山人二十三岁出家。康熙初年(1662年),清朝对明宗室的态度有所缓和,朱耷三十六岁回到南昌,在南昌城郊创建青云谱道院。也因此成为道士。与其弟弟在此隐居了二十多年,六十二岁后,隐居南昌城北的北兰寺以及寤歌草堂等处。 其友叶丹也住在章江边,曾作诗《八大山人》赞其曰:“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暗户,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八大山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为僧为道,有时装疯卖傻,不与家人来往,也不与家人谈话。名字也很多,八大山人四字连写的时候,如“哭之” 如“笑之”,大有“朱邸繁华成昔梦”的感慨。八大山人始终不变其反清立场,从不为清朝权贵画一草一石,而农民寒士更容易得到作品。 康熙十七年(1678年)胡亦堂为临川县令,曾笼络为清廷效力,假装癫狂,撕毁僧服,走还省城。是个很有民族气节的画家。 清初画坛的“四大画僧”中,八大山人以精练放纵的笔墨,表现了他傲岸倔强的性格,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大气磅礴,感人心肺。 郑板桥曾题诗赞曰:“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可见其“名满天下”。 § 相关词条 船山学社朱德旧居佑民寺 八一广场厚田沙漠溪霞风景区 § 参考资料 [1] 同城网 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_detail_9160.html [2] 北京晨报网 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07-10/28/content_27853.htm [3] 南昌网 http://www.ncsjx.cn/?artid=5035&F=view.html [4] 铁血社区网 http://bbs.tiexue.net/post_2476664_1.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