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一奎
释义

§ 基本资料

姓名:孙一奎

生卒:公元1522-1619年

描述:中国明代著名医家

籍贯:安徽休宁县

孙一奎,宇义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为汪石山再传弟子。

孙氏因父病而立志学医。先师以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又研究经典医著及诸大家典藉,诵读无间,历寒暑3年。又自新都(今四川新都县)游历鄱阳湖和庐山,沅、湘两水.苏南和浙江,到处访问名师。研究医术,历30年乃精于医,为人治病,每有良效,远近闻名。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他不仅沉酣《内》、《难》精究本草。参阅方书。并结合仲景以后历代各家医著,加以融会贯通。他认为“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主张读古人书,必须深入研究其立言之意,进行全面分析,强调学医必须博采众长。其治学精神,值得今人借鉴。

孙氏主要著作有《赤水玄珠》30卷(1584年)、《医旨绪余》4卷、《痘疹心印》2卷.另有《孙文垣医案》9卷,由其子泰来、朋来、门人余煌编辑成书。

§ 名家生平

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县人。孙一奎是明初名医汪机的再传弟子,明代温补学派重要人物,命门动气学说的倡导者,在中医的理论与临床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孙一奎的主要著作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孙文垣医案》5卷,后来合称为《赤水玄珠全集》。

孙一奎幼年时聪慧过人,初习儒,塾师稍事点拨,即能了然昭彻大意。其父业儒,曾多次应试不第,积劳成疾。时值嘉靖年间,朝中奸佞当道,闭塞贤路。孙一奎虽习儒颇有所得,但也看清了仕途的艰辛,又见其父日夜攻读导致“体疲惫而弱益甚”,便萌发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念。稍长后,曾遵父嘱前往浙江经商,遇到一个精通医术的修道之人,传授以方书,读而验之,颇有奇效,遂立志舍儒从医。

开始学医时,孙一奎苦读医籍,不论寒暑,都十分专注。上至《灵枢》、《素问》、《难经》,下及古今名家,无所不及,对儒、释、道三教经典中与医学有关的部分也无不猎及。研习三年之后,自念“索居而窥观”不若“广询而远览”,故决意离家远游,广寻名师。他的足迹踏遍江南,一边行医,一边寻求有识之士,博采众长,不拘门户,凡遇高明的人就虚心而尊敬地来到他跟前,和他探求医理。后来曾随徽州黟人黄古潭先生学习。古潭先生治病常有超常见解,孙一奎凡是遇到疑难的病证,都会向他请教,对临床中一时不能下诊断而犹豫不决的,决不轻易放过。黄古潭的高超医术,使孙一奎在医理和临证诊疗上受惠不浅。孙一奎学验俱丰,理论上可“镜莹于中”,实践上则“投剂辄效”,终成一代名医。 [1]

§ 学术思想

孙一奎是命门学说的倡导医家之—。他认为命门为两肾间动气,为原气之所系。原气来源于先天,由父母之精相合,在胎儿孕育期间即已经存在。此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所谓“生生不息之机”。原气即人身太极之本体,所谓太极,是从《周易》而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自然界间,先无极而后太极,太极而后阴阳。太极的哲学概念是指原始混沌之气,指阴阳未分之前的混元一气,是阴阳之根。孙氏以太极来比喻原气,是说明原气乃是人体阴阳之本,是人体生命之本源。所以,孙氏进—步总结命门之功用则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孙氏认为,从根本而言,人体呼吸的原动力在于肾间动气,即先天之气。孙一奎

孙氏反对称命门内寄相火,但确认三焦当为相火。孙氏认为,三焦属腑,包络属脏,但其又不同于其他五脏与五腑的关系。包络为血母,为里;三焦为气父,为表,二者俱属于手经,相为表里。也正由于二者—主气,一主血,相互配合,协同主持一身之气血,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三焦虽不与命门相配,但并非二者没有关系。孙氏认为,命门却是三焦之原,三焦之相火化生于命门之原气,为原气之别使。孙氏论君相之火,认为天人均有君相之火,而在人之君火属心,相火寄于包络、三焦,是属于正火范围,而肝肾之火则为贼火,从正邪角度将其加以区分。孙氏这一论述,无非是强调了肝肾命门无相火的观点,用以反对一些医家滥用寒凉之剂滋阴降火,损伤命门动气的弊端。

孙氏治病,首重明证。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个字,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异的情况,故治法不可执一而无权变。基于这种指导思想,他指出时医对内伤发热、虚损、血证等滥用苦寒,畏投甘温的偏弊。他十分重视三焦元气的保护和治疗,既反对滥用寒凉,又指出了过用辛热、疏导及渗利之剂的危害,认为不但纯阴苦寒之剂可致脾胃虚弱,元气损耗,而且“若用辛香散气,燥热伤气,真气耗散”,或疏导太过,也可耗损元气。若淡渗过剂,也多致肾气夺伤。由于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又为“相火之用”,故凡命门原气不足,或相火衰弱,可出现三焦元气不足之证,其病变有气上不纳,水谷不化,清浊不分等情况。在三焦病变中,孙氏对下元虚寒尤为重视。其论气虚中满、肾泄等症,认为都属于下焦元气虚寒。又如癃闭、遗溺、小便失禁诸证,亦或与之有关。同时,对于下消及肾不纳气的治疗,孙氏又注意精气同治。[2]

§ 孙氏学说

孙氏学说,以命门为两肾间动气,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相火有裨助生生不息之功,其论说不仅阐发了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且能自出机杼,并与临床辨证施治相结合。因此,其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作出了一定贡献。不论对于临证治疗,还是对于养生保健,孙氏学说都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 时代局限

孙一奎所处的时代,正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笃信道教而不能自拔的时代,所以道家对他的影响最深。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必然要夹杂一些荒诞的内容,如《赤水玄珠·虚怯虚损痨瘵门》中所述的“方外还丹”“环丹秘要论”及取“红铅”,取“梅子”等诸法,实为道家用以惑人的谬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说:“专讲以人补人采炼之法,殊非正道。”“遂为全书之大瑕”。另外《孙氏医案》中也有多笔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傍文多于正论,亦为冗漫,盖大意主于标榜医名,而不主于发挥医理。”这些不当之处,就全书来看仅是支流、末节而已,丝毫不影响孙一奎杂病大家的风度。[3]

§ 个人荣誉

期间诊余之时,先后著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孙文垣医案》5卷,后来合称为《赤水玄珠全集》。“赤水玄珠”之名,取之于象罔得珠故事。《赤水玄珠全集》对后世医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给后学医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个人影响

经过三十年的勤求博采,刻苦钻研,孙一奎耳目渐广,经验渐丰,终于达到了理论上“镜莹于中”,实践上“投剂辄效”的境界。其医术已有非常的造诣,为人决断死生多能应验。临证投剂常常使顽固的疾病治愈,从此医名显赫,名士显宦争相交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1: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