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宽鼻沙蜥 |
释义 | § 基本信息 宽鼻沙蜥 【中文学名】宽鼻沙蜥 【分类地位】蜥蜴目,鬣蜥科,沙蜥属 【 拉丁名 】Phrynocephalus nasatus Golubev et Dunayev 【 英文名 】Wide-nose toad-headed agamid 【 分 布 】仅新疆天山山脉南部的阿克苏地区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olubev and Dunayev,1995 § 保护 宽鼻沙蜥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宽鼻沙蜥分布于新疆地区的乌兰、格尔木、兴海、同德、泽库、治多、杂多、玉树、玛多、河南等县市。据文献记载。本种少蜥在甘肃西北、新疆东部和南部。 § 形态特征 宽鼻沙蜥 中等大小的沙蜥,尾部长于头体长。吻的前部突起,吻端略尖;吻部中央从额前至吻鳞间有1纵列1~4枚大鳞。鼻鳞2枚,鼻孔分列在吻的外侧,白头部腹面可见朝向下方的鼻孔;鼻孔间距宽,鼻间鳞5~6枚。顶眼明显,四周被1~2列细鳞所围,紧接顶眼的颅后后部有数枚大鳞。颏鳞五角形而大,后缘左右两边分别连接3~6枚不与下唇鳞相邻的下颌鳞。背鳞排列有序,往体侧鳞片逐渐由大变小,暗色的背斑处常有棘状鳞。腹鳞平铺似瓦,胸鳞带有微弱小刺。 趾的外侧有弱栉缘,内侧缺失。尾基两侧有多角形鳞片,并由此形成小而明显的细刺。背部灰色,斑纹因彼此相隔而成圆形的黑斑,沿脊背两侧左右对称排列,很像南疆沙蜥;然因本蜥体背和四肢分别饰有散布的白点及横斑,可用作两者的区别特征。有些个体于喉部具大理石斑纹,以及黑色鳞片在胸腹部形成1条卵圆形纵纹。尾背有8~9条隐晦的黑色横纹,腹面白色,与黑色半环相间,尾梢黑色。 [2] § 生活习性 宽鼻沙蜥 宽鼻沙蜥主要生活在宽鼻高原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在黄土高原西缘的干草原带亦有之,海拔2000-4700米之间,在杆被稀疏的干燥沙砾地带是它们栖息的场所。营穴居生活,一般筑洞于较板结的沙砾地斜面、沙丘和土埂 上,亦有在砾石下者。洞口及洞道横切面均呈半月形,大小随沙晰个体大小而异,宽1-5厘米,高0.8-1.8厘米;洞口多朝向南或东南,少数无固定方向。洞道多不分支且少弯曲,斜向地下,长短及深浅与沙蜥个体大小成正比,长20-110厘米,最深洞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达80厘米。 宽鼻沙蜥白昼活动。一般于4月上旬出蛰,刚出蛰的个体常在中午伏于洞口晒太阳,太阳偏西即归洞内;若天气持续转冷,出现异常则又入休眠状态。夏季睛天,沙蜥常在9:00—14:00时活动,11:00—13:00时为其活动高峰;阴天外出活动个体较少,且多在13:00时前后活动,在其活动时,若受惊扰即迅速逃或钻入附近的洞穴内。10月中旬始入冬眠,下旬后则末见到过沙蜥。沙晰在砾石间、草丛、灌丛下觅食。以小形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其中又以鞘翅目的小形昆虫为主。未发现有饮水活动。 § 繁殖 在海拔3000米以上获得的标本,经解剖证实,宽鼻沙晰为卵胎生。5月下旬至6月,在不同雌蜥的输卵管内,有发育和度不同的卵,怀卵或胚胎数一般2-4个,少数为1;7月下旬少数雌蜥的输卵管内,有发育和程度不同的卵,怀卵或胚胎数一般2-4个麻省理工学院数为1;7月下旬少数雌蜥开始产仔蜥,8月中旬以后可见到大量当年的幼晰,至9月上旬尚可发现个别待产雌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