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控涎丸 |
释义 | § 基本信息 英文/拉丁名称;Kongxian Wan 别名 :控涎丹、妙应子、子龙丸 处方来源 :《中国药典》(2000年版)。 剂型 :丸剂 药物组成: 甘遂(醋制)300g,红大戟300g,白芥子300g。 功效: 涤痰逐饮。 主治: 用于痰涎水饮停于胸膈,胸胁隐痛,咳喘痛甚,痰不易出,瘰疬,痰核。 制备方法 :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米粉或黄米粉240g,调稀糊。取上述粉末,用稀糊泛丸,干燥,即得。 用法用量 :每次1-3g,日1-2次用温开水或枣汤、米汤送服。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体虚者慎用。 § 药理作用 主要有平喘、祛痰、抗炎等作用。 1.平喘:豚鼠以控涎丹0.4g/kg连续灌胃3日,能延长2%氯化乙酰胆碱和0.4%磷酸组织胺(2:1)引喘潜伏时间。 2.祛痰:小鼠酚红法祛痰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停食12小时后以20mg/10g, 40mg/10g灌胃,控涎丹具有明显的排痰作用,且随剂量增加而祛痰作用增强。 3.抗炎:以巴豆油涂于小鼠左耳致炎,控涎丹20mg/10g灌胃,没有明显抗炎作用;控涎丹脂质提取液15mg/10g灌胃,抗炎作用明显,提示本方抗炎作用可能存在于脂溶性部位;10%控涎丹0.04ml外涂有显著抗炎作用。 [1] § 理化性质 本品为棕褐色带有淡黄色斑点的糊丸;味微辛、辣。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无节乳管存在于薄壁组织中。色素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长圆形或延长成管状;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种皮栅状细胞表面观细小,多角形,壁厚,侧面现类长方形,侧壁及内壁增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