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官话 |
释义 | § 简介 官话在中国大陆的分布官话,过去学界又称北方方言1,是汉语的一个分支2。现代的国语、普通话,也就是由官话演变而来。现代标准汉语(即民国的国语、现在大陆的普通话)以官话中的北京话为基础。 官话是汉语中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支。中国约70%的人口以官话为母语。官话在中国北方地区、南方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作为母语使用。 § 分类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绵阳话、西安话、扬州话为代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北方的东部和西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南方除吴、赣、湘、粤、闽、客家等方言区以外广大地区的西部和东部。 § 特征 官话语音:官话内部一致性比较大,除了南方地区的部分官话之外,大部分地区都能够彼此通话。 官话的主要特征包括: 1.中古全浊声母,在平声字中变为送气清声母,在仄声字中变为不送气清声母(同粤语,不同于吴闽南客赣等语)。 2.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消失,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声调类型少,大部分地区只有平声区分阴阳。除了河南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山东一小部分,江淮官话全部,西南官话岷江小片之外,中古汉语的入声在官话大部分地区内消失。 3.许多地区有卷舌、儿化和轻声现象。这使得官话中出现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一点在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 从历史上看,官话由官方标准话演变而来,由于北方汉族人口主要使用官话方言,而非官话方言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或者说东南一带等原因,过去有人称整个官话方言为北方方言,实际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两大官话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并且,作为中国标准语的官话,东晋南北朝以来分为南北两支,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取代江淮方言系的南方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在旧中国,作为“四海同音”的官话,的确主要是官吏们在“讲论治道”、“讼庭理民”的官场上才使用的语言,老百姓则一般使用方言进行交际。旧时的官吏,因阶级立场使然,很少有不是官僚主义的。他们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习以为常,对老百姓恫吓、刁难无所顾忌,所以民对官的对立情绪是很大的。久而久之,老百姓便把对官吏的反感、对官僚作风的反感扩展到对他们所用语言本身的反感,把本来是全民族中通行的共同语同官僚恶习联系了起来。这种联系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却是一种错误的联系。“官话”与“官腔”含义全然不同,不该混淆。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时至现在,仍有一些人把普通话称作“官话”,更把说普通话同打官腔混为一谈;甚至一些干部也这样看等普通话,认为说普通话“容易脱离群众”。这些糊涂认识都是应该澄清的。 § 历史 胶辽官话“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汉语官方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明清称为官话,清代又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改称普通话;而官话一词演变为“官话方言”的含义。 官话方言的名字由官方标准话演变而来,由于北方汉族人口主要使用官话方言,而非官话方言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或者说东南一带等原因,过去有人称整个官话方言为北方方言,实际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两大官话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并且,作为中国标准语的官话,东晋南北朝以来分为南北两支,而最早以晋代中原雅音为基础的南京官话曾经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明朝灭元,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为正”,即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北方官话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取代江淮方言系的南方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直到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清末编审国语及民国确定新国音以后,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 变迁 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称呼,也是不同时期“普通话”的定义。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因政权的变迁、定都的不同、人口的迁移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国语是在古中原华夏雅言的基础上,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随时代演化而来。 1、先秦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说到雅言的起源,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2、秦汉 秦时代的标准语已无可考,而语法体系,从李斯的《谏逐客书》来看,古代文言的基本语法已经成型了。这种语法体系,也成为后来“官话”的语法体系。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扬雄著书《方言》,“方言”即与“通语”相对。 3、两晋与南北朝 (这个时期的标准语称呼很多,不同朝代也有所不同,有雅音、汉音等。现代汉语诸方言的语音,以及日语、韩语、越南语的汉字读音,都是源自中古标准音的。按对中古标准音入声字的继承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是汉语方言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南京),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4、隋唐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 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5、宋元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6、明清 明、清时期国语称为“官话”。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朝以来,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明都北迁时北京城内南京移民过半)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 由来 闽南语: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晋代“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粤语:粤语是各地汉方言与当地土著方言不断融合的结果。在秦朝,秦始皇派大军南下攻取“百越”之地,因此汉语古音也随之在岭南地区传播。自汉朝始,一直到唐代,粤语日渐成熟,形成一支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又与中原汉语存在较为严整的语言对应规律的方言。 客家话:客家人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后来因为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当地居民称外来的人是客,于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现。客家方言音韵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的中原地区语言,但词汇则受南方土著语言影响。 § 分区 历史上对官话的分区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简短的分区史: 官话分区史 年代分区方式注释 1900年 章太炎官话区与非官话区被揉混,且没有任何一种汉语分支被命名为官话第一次对汉语进行分区,官话区的共同特点没得到体现 1934年 赵元任等华北官话、华南官话“官话”一词首次用于汉语分区;包含现在的晋语、湘语、赣语 1937年-1948年北方官话、上江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湘赣语区被划出,官话区的范围与已与现在的官话、晋语区的范围相当接近。 1955年-1981年被并为一区;一度改名为北方话/北方方言;内部分区方式有多种,有一种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官话作为汉语的一个分支的观点从此深入人心;北方话/北方方言等另名亦开始流传; 1987年 中国语言地图集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晋语首次被划出官话;已成为方言学界事实上的分类标准(方言学界以外,旧分区方式仍有所提及) 中原官话目前中国大陆出版的方言学的专业书籍、期刊,都采取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法(下称“八区法”)进行对官话进行归类,八区法事实上已成为学界的分区标准。本条目也以介绍八区法为主。 八区法成为学界标准,语言学价值比过去的方法有了质的进步是一个原因,为权威部门所发布则是另一个原因。中国语言地图集是由中国大陆方言学界的权威部门制定并发布的,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在方言学界书籍期刊的出版和归类上也有强制作用。 对于八区法,一些学者也有一定异议,异议的涉及范围,小至某乡某县语言的分类,大至晋语/江淮官话的归属。不过,虽然有异议,也会在先介绍“八区法”的前提下再对“八区法”提出批评。 § 总概 北京主条目: 北京官话 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官话分区的基本标准是调类,具体的说,是古清音声母入声字的演变状况。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官话分区标准确切总结为语言学特征,过去的分区法则基于行政区划,以致于各区官话的共同特点难以总结。 此外,“八区法”在制定过程中,对官话区的每个县份,都调查到一个以上的代表点,提供语言学资料的详实度比过去有质的飞跃。 以下是官话各区的分类特征和主要分布。详细内容请参见相应条目。 区特征主要分布省份主要城市 东北官话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派入上声较多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沈阳、长春、哈尔滨、延吉、佳木斯 北京官话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北京、密云、承德、赤峰、(辽宁)朝阳 冀鲁官话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去天津、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北京、山西部分地区天津、保定、济南、沧州 胶辽官话三声三调或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辽宁辽东半岛、山东胶东半岛青岛、烟台、大连 中原官话三声三调或四调,古入声派入平声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郑州、济宁、徐州、西安、铜川、宝鸡、汉中、天水、吐鲁番 兰银官话三声三调,古入声派入平、去甘肃、宁夏部分地域兰州、银川、张掖 西南官话三声四调或五调,古入声一般派入阳平,有些地区仍为入声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昆明、贵阳、成都、恩施、宜昌、荆州、武汉、常德、桂林 江淮官话四声五调,古入声一般仍为入声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北沿江地带,江西、浙江部分地区黄冈、孝感、合肥、扬州、南京、镇江、九江 § 争议 对官话最常见的争论如下: 关于官话是方言还是语言的问题存在争议,其中认为它是一种方言的人常称其为“官话方言”。 晋语和江淮官话的独立问题。 § 其它 沈阳官话的名字:有官话和北方(话)两种,对于认为官话属于方言而非独立语言的人,可附加方言两字,即官话方言、北方方言。其中: 历史上在汉语方言学界,“北方话”这种说法的使用频率比“北方方言”低得多,而在非汉语方言学界,如通用的大学汉语教科书、现代汉语词典则有所采用。另“北方话”一词(不含“北方方言”一词)亦可指北方部分地区的官话,具体是北方哪些地区,各家定义不同。 从1980年代后期起,中国大陆的汉语方言学界的期刊和专著已统一使用“官话”这一称呼,“北方方言”“北方话”这些词汇事实上已退出学术领域。 尽管理论上说,官话的子分支,如江淮官话、中原官话等是与晋语、粤语等同级的所谓汉语“大方言区”,但实际上,人们(包括汉语方言学界学者)往往直接把官话和晋语、粤语等并列表示,而不考虑其中的“级别”差异。 § 历史的官话 切韵官话是指中国明清时期的汉语标准语(相当于现在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因在官场上通用而得名,是明清时期官僚、知识分子阶层的通用语。 明朝灭元,“壹以中原雅音为正”,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明朝北京宫廷人员,需要讲“纯粹的南京话”。到了清朝,北京官话形成,影响逐渐扩大。清末卢戆章创制汉语拼音,仍然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可见南京官话在清末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到了民国,北京官话被确定为国语,以后在中国大陆改称普通话。 音韵:明清官话脱胎于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的音系,相对于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它有如下的变化: 声母:共21个。全浊声母消失,平声变成送气清音,仄声变成不送气清音。 韵母:见系开口二等腭化韵与相应三、四等韵混同;[-m]并入[-n];[-p、-t、-k]合为[-ʔ],入声韵改配阴声韵。 声调: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全浊上声字并入去声,入声逐渐消失,相应的字派入其他三声之中。 而到了清末,北京官话(即当时的北京音)的音系已与现代北京话相差无几,与明初的官话相比,产生了韵尾消失、尖团合流等重大的变化。 § 影响 尽管明清官府并没有对官话正式命名(官话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没有将官话进行推广,但它对中国普通百姓语音的影响是巨大的。 明清时期各地汉语尽管大都与官话差别很大,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官话的影响。越是官话使用频率高的地方,这种影响就越剧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江西景德镇,长期作为官方瓷器供应地,官话在城区盛行,导致当地的方言往官话靠拢,最终出现只有三个声调这种赣语乃至整个“东南方言”极其罕见的现象。 北京官话的另一个影响是产生了带方音的官话(下文简称为“方音官话”)。古代非官话所在地的人,要学习官话,往往会受母语的极大影响,从而说出母语特征极浓的官话来。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广东普通话、台湾国语等。方音官话与(标准)官话之间,只是口音之间的区别,而非方言之间的区别。 § 在现代的遗留 官话在现代仍有少量保留,不过不是在“活的”语言里,而是在戏剧中,而且只保留了某些特定时期的官话。如京剧的语音,仍保留了清末以前官话中的区分尖团的特点;越剧的语音则继承了绍兴的方音官话的音系。 § 官话与作为现代汉语分支的官话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历史上标准语的官话(即本条目所指的“官话”),与作为现代汉语分支的官话,是两个范畴的概念--前者是(古代)汉语的一个语种,它在同一个时期内的语言学特征(语音、语法、词汇等)是完全相同的,每个词都有其固定的发音;后者是(现代)汉语的包含众多语种的一个分支(基于立场的不同可称这个分支为方言或独立语言),它因地域的区别有着许多语言学特征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的不同语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域往往不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